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成人活体肾筋膜和肾周间隙的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探讨肾筋膜向上的附着关系以及肾周间隙向上的通连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0~12月于我院接受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的病例121例,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 64及西门子双源多层螺旋CT机进行双期增强扫描,在飞利浦及西门子图像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及三维重建,观察肾筋膜的显示情况、肾筋膜向上的附着情况及肾周间隙的上方通连关系。结果肾筋膜的上方附着:右侧肾筋膜前层与腹膜的融合位置均在肾上极以下。左侧肾筋膜前层在肾上极以上与腹膜融合,占27.3%(33/121),左侧肾筋膜前层在肾上极以上外侧与脾脏表面腹膜融合,内侧与膈下筋膜融合,占19.8%(24/121),左侧肾筋膜前层在肾上极以下与腹膜融合,占52.9%(64/121),在总体上呈内高外低趋势。肾筋膜后层与膈下筋膜的融合位置均位于肾上极以下,表现为外高内低。肾周间隙向上的通连关系:双侧肾筋膜前后层在肾脏上方均未见融合。肾周间隙在右侧向上与肝裸区通连,在左侧约80.2%(97/121)向上与腹膜外间隙通连,约19.8%(24/121)左侧肾周间隙外侧与腹膜外间隙通连,而内侧止于膈下。结论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能较好的观察肾筋膜向上的附着情况,以及肾周间隙向上的通连关系。  相似文献   

2.
肾周间隙内侧边界的螺旋CT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肾周间隙与腹膜后中线大血管区域之间疾病扩展方式,扩散通路和明确肾周间隙内侧边缘的解剖通连,方法 收集螺旋CT检查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共200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其中29例还做了CT增强,常规扫描范围从膈下至盆腔入口,有病变时杓情增加扫描平面,结果 在200例中,有59例(29.5%)双侧肾前筋膜(或肾前筋膜平面)跨中线相续,其中真正同时螺及双侧肾周间隙和中线大血管区域者仅占18例,结论 肾前筋膜跨中线与对侧同名筋膜在肾门平面以下可有部分相续,该平面以上不相续,肾周间隙与中线大血管区域之间疾病主要依靠筋膜平面间接扩散,提高对这一区域的解剖结构认识吸利于对该区域疾病的定位,定性及扩散通路做一清楚的判断和预测,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肾细胞癌诊断中的表现.方法 27例肾细胞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并在工作站行MPR图像重建,分析肾细胞癌的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7例肾细胞癌中,透明细胞癌22例,乳头状细胞癌2例,嫌色细胞癌3例.3种类型肾癌CT平扫肿块主要表现为等、低或高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各期,透明细胞癌的CT值均高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但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的CT值在增强扫描各期均无明显差异.乳头状肾癌CT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或较均匀轻中度强化,在皮质期强化不明显,而在实质期却能很清楚显示.嫌色细胞癌多表现为均匀强化.结论 多层螺旋CT能显示肾细胞癌肿块的强化方式,对肾细胞癌亚型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肾母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分期。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Phifips 16排螺旋CT机行常规平扫与增强扫描。结果:肿瘤最大直径3.2.23cm,平均11.5cm,10例(55.6%)肿块巨大跨越中线;16例(88.9%)肿块有假包膜;5例(27.8%)肿块内斑片状钙化灶;16例(88.9%)肿瘤内囊变、坏死;增强扫描18例(100%)肿瘤不同程度强化,11例(61.1%)残存肾实质轮廓不完整呈“新月征”(图3a),14例(77.8%)肿瘤内血管丰富,10例(55.6%)肿瘤供血动脉显示,6例(33.3%)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瘤栓,4例(22.2%)远处转移,5例(27.8%)腹膜后淋巴结增大、腹膜后血管包埋及局部侵犯;4例(22.2%)肿瘤侧肾孟、肾盏扩张积水。术前CT分期Ⅰ期3例,Ⅱ期6例,Ⅲ期5例,Ⅳ期4例;术前CT分期的准确率为83.3%。结论: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肿瘤的位置、轮廓、大小及组织特征,并可准确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及转移灶,对肾母细胞瘤的分期、制订治疗方案、预后估计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期间,3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术前多层螺旋CT影像学及手术资料。结果术前CT检查提示侵犯大血管、周围脏器及输尿管分别为5例、5例和6例;术中证实为5例、6例和6例。术前CT检查诊断大血管、周围脏器及输尿管有无侵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92%,83%、100%,83%、96%;30例患者均在CT影像学资料指导下顺利完整切除肿瘤。结论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能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对肾梗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肾梗塞的价值,提高对肾梗塞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08年6月间诊断为肾梗塞病例8例,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先平扫,后分别于第30S、6OS、240S行三期增强扫描,其中2例做过IVP检查,1例于半年后行CT复查。结果8例均为男性,年龄28~75岁,平均55岁;梗塞原因为肾动脉硬化2例,肾病综合症肾静脉血栓1例,原因不明者2例,合并恶性肿瘤病史者3例(其中肝癌2例、直肠癌1例)。肾梗塞增强CT表现为楔形低密度灶,无占位效应。结论肾梗塞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无特征性。多层螺旋CT增强能明确地诊断肾梗塞,并具备特征性的表现;对于病因诊断也能提供一些线索。临床怀疑肾梗塞或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应尽旱行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肾脏小肿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3 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小肿瘤在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的螺旋CT 薄层扫描和冷冻切片的诊断结果.结果 共收治肾实性占位2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肾癌17例,肾错构瘤2例,肾囊肿伴淋巴细胞浸润2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结论 肾脏小肿瘤的偶发率和良性率较高,常规CT鉴别其良恶性有一定难度,螺旋CT薄层扫描和冷冻切片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对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2011年收治的6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患者,术前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显示10例侵犯大血管、10例侵犯周围脏器、12例侵犯输尿管;经手术证实为10例、12例、12例.在CT影像学资料指导下本组60例患者均顺利切除肿瘤.结论 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能够提高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的准确率,并且为治疗此病提供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肾透明细胞癌是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是诊断肾癌的主要方法.本文搜集我院2007年4月至2011年8月经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10例,对其MSCT表现作一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28 ~ 74岁,平均55.1岁.无痛性肉眼血尿2例,腰痛、腰酸3例,突发性左腰痛不适1例,乏力、消瘦、贫血1例,另3例无明显症状,于体检时发现.1例右中腹部可触及边缘不清、质地较硬的肿块,其余9例腹部和腰部均未触及肿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在颌面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3例颌面骨肿瘤,其中造釉细胞瘤14例,骨血管瘤8例,骨肉瘤3例,骨化性纤维瘤3例,纤维肉瘤2例,软骨肉瘤2例,粘液瘤1例.术前均行MSCT扫描和三维重建,扫描层厚2 mm,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法(MPR)、曲面重组(CPR)和容积再现技术(VRT),术后将二维和三维图像与手术所见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和验证.结果 33例颌骨肿瘤,二维横断位图像能提供病灶详细的病理影像学特征,而在显示病变骨的形态学改变和邻近结构的空间关系上三维图像优于二维图像.良性病变在CT上多表现为颌骨膨胀性改变,病灶密度不均,边缘光整,类圆形或分叶状;恶性者常有骨质破坏及邻近软组织肿物.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够明确颌骨肿瘤范围、骨质改变,对疾病的定性诊断、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有助于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二维CT、MPR、VRT及CPR在显示颌骨肿瘤上各有特点,联合应用对临床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在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 34例 ,对疑有冠状动脉狭窄的病人分别行多层螺旋CT和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 ,将 2者结果进行比较 ,分析2者有无一致性以及心率与CT图像质量的关系。结果 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的最佳显示心电相位窗分别为R波后 5 0 %,5 0 %(6 0 %) ,6 0 %,但图像质量与心率呈明显负相关P <0 0 5 ,当心率低于 75次 /min时可获得最佳图像质量。多层螺旋CT可显示冠状血管近段约 10 0mm的血管情况包括管壁有无斑块及管腔有无狭窄。结论 通过减缓心率可获得符合诊断标准的CT图像 ,结合合适的心电相位窗可有效地减少心动伪影。多层螺旋CT是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有意义的无创检查方法 ,且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CT动脉期及门脉期增强扫描,以评估对比剂浓度对小肝癌(≤3cm)检出率的影响。方法:95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行多排螺旋CT肝脏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增强扫描,其中1组(48例)注射碘帕醇370mgI/ml(1.5ml/kg),另外1组(47例)注射碘帕醇300mgI/ml(1.85ml/kg),均于30秒注射完毕。扫描后图像由放射科医生阅片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分析2组≤3cm的肝癌病灶的诊断敏感性。结果:95例患者中共证实有259个肝癌病灶,其中101个≤3cm。对于≤3cm的病灶动脉期370mgI/ml组诊断敏感性高于300mgI/ml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门脉期2组病人的诊断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浓密度对比剂在动脉期可提高小肝癌(≤3cm)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食管及贲门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运用首次通过法多层螺旋CT(MDCT)灌注成像前瞻性评价食管及贲门癌的肿瘤血管生成.方法 纳入经病理证实且未接受抗癌治疗的44例食管及贲门癌患者进行MDCT灌注成像,另纳入21例食管正常的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t检验比较食管癌组与对照组、鳞癌组与腺癌组、转移组与未转移组间的灌注参数有无差异. 结果食管癌组较对照组有更高的血容量(BV)、血流量(BF)、强化峰值(PEI),更短的峰值到达时间(TTP),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组与腺癌组的灌注参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转移组较未转移组具有更短的TTP及更高的BF,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DCT灌注成像可用于评价食管及贲门癌的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的血管分布或血管生成与其组织学类型无关;高BF值及短TTP值可能有助于预测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咽旁神经源性肿瘤的CT、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咽旁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58例CT、MRI影像表现。结果咽旁神经鞘瘤42例,增强31例呈明显强化,11例呈轻度不均匀强化,7例合并局部坏死、囊变;咽旁神经纤维瘤16例,均呈轻度较均匀/不均匀强化,2瘤灶合并坏死、囊变。结论均匀强化(明显/不明显)、边界光滑是咽旁神经源性肿瘤特征性表现,可以作为临床正确诊断该病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超声、CT检查在肾肿瘤临床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72例肾肿瘤住院患者进行研究,均行超声检查与CT检查,明确两种检查影像学特点并比较诊断准确性。结果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8.9%(64/72),CT诊断准确率为90.3%(65/72),两种检查方法准确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将超声作为肾肿瘤首选检查方法以明确肿瘤大小、位置、来源等情况及对周围组织侵蚀情况,当肿瘤边界不清、无法确定周围组织浸润及肾静脉癌栓形成情况时可联合CT检查提高诊断符合率,为手术及预后的改善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儿童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的CT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在2012年6月到2014年6月儿科住院部收治的58例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其经病理、活检或是手术确诊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探索研究,对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CT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肿瘤位于左侧25例、右侧33例;椎旁交感神经链8例、肾上腺30例、肿瘤跨中线生长20例。边缘模糊38例、清晰20例。椭圆形或类圆形15例、不规则形状43例。平扫肿瘤密度不均,发生钙化26例。增强扫描:肿瘤主要表现为不均的轻度或是中度强化。结论儿童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经CT扫描诊断后好发于椎旁交感神经链及肾上腺,对其临床CT征象表现特点进行充分地掌握,有利于临床对此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侵犯肾周间隙的CT表现及其临床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AP临床肾功(尿素、肌酐)的改变,重点观察肾周间隙是否受侵、CT表现及其与肾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81%(52/64)肾周间隙受累,其中B级52%(33/64),C级25%(19/64).本组轻症AP 52例,其中35例出现肾周间隙受侵;重症AP 17例,均出现肾周受侵.47%(30/64)有肾功改变,其中肾周间隙未受侵者3%(2/64),受侵者44%(28/64).结论 CT检查可以清楚显示AP侵犯肾周间隙时的影像表现,轻者CT表现为肾周间隙内桥隔或脂肪水肿,重者可见蜂窝组织炎或积液;伴有肾功能出现异常者,经临床治疗后,AP病情得到控制或好转,肾周间隙受侵减轻,肾功也渐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妇科盆腔肿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女性盆腔肿瘤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均行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恶性肿瘤组(n=62)及良性肿瘤组(n=50),分析CT诊断妇科盆腔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采用PHILIPS Extended Brilliance TM workspace V4.0工作站对扫描图像进行处理,观察良恶性肿瘤的CT影像特征,比较良恶性肿瘤组CT图像显示的肿瘤边界、盆腔淋巴结肿大情况,并根据所得灌注图像分析其血流(BF)、血容(BV)、毛细血管通透性(PS)。结果 CT诊断妇科盆腔肿瘤的灵敏度为74.19%,特异度为72.00%,准确度为73.21%;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结果显示妇科盆腔肿瘤肿块呈实性、囊性及实囊混合性,其中实性肿块表现为软组织密度,亦有脂肪密度肿块,向囊内突起呈结节状,内可见脂肪、毛发及钙化,钙化肿块表现为点、片、环状及结节状,未成熟性畸胎瘤表现为较多散在分布的片状及块状钙化;恶性肿瘤组CT影像边界不清晰比例91.90%、伴盆腔淋巴结肿大比例85.48%及BF(150.26±3.11)ml/min·100g、BV(6.38±1.26)ml/100g、PS(18.16±1.54)ml/min·100g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P0.05)。结论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妇科盆腔肿瘤具有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恶性肿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双期增强联合矢状位、冠状位MPR图像对T3和T4期直肠癌的分期诊断价值。方法两名评价者分别应用CT横断位图像及CT横断位联合MPR图像评价直肠癌T3期27例,T4期15例。对比两种评价方法的差异。结果两名评价者联合MPR图像评价T3、4期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及两名评价者一致性分析均明显增加,显著降低不确定分期病例数。两评价方案评价阴道及子宫受侵之间的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期增强CT横断位联合MPR图像能够更加准确地区分T3期、T4期直肠癌,有助于预测邻近器官受侵及侵犯范围,特别是有助于阴道及子宫受侵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吴三來 《中外医疗》2016,(21):189-190
目的:分析胆道梗阻病变应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与曲面重建诊断的效果。方法方便选择该院于2014年1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胆道梗阻病变患者,以抽签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应用超声诊断;观察组30例,应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与曲面重建诊断。比较两组诊断符合率及准确率。结果观察组诊断指标符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诊断假阳性率为3.33%,假阴性率3.33%,真阳性率93.33%,真阴性率0.00%,对照组诊断假阳性率13.33%、假阴性率16.67%,真阳性率70.00%,真阴性率0.00%,观察组准确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T能够清楚显示胆道结构与梗阻情况,诊断符合率和准确性较高,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