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通过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充分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1-09~2013-09我院急诊科80例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通过对患者的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治愈率、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常规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结果:80例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常规性液体复苏组死亡率高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邱可文  谭河娟  林本 《海南医学》2011,22(13):74-76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62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积极抗休克治疗及使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后,轻、中度休克患者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预后好,治愈率为100%;2例重度休克患者因严重多发伤致临床死亡,治愈率为77.8%.结论 限制性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不同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对照组予以常规液体复苏,研究组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分析2组复苏效果.结果 复苏后研究组Hct、血清乳酸、BE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5.00%低于对照组22.50%(P<0.05).结论 出血未控制时,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恢复并维持重要脏器组织血流灌注,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加以比较,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结果 通过临床验证,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创伤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陈睦虎  钟武  胡迎春  杨帆  李绍兰 《四川医学》2013,(10):1512-1514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就诊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9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充分液体复苏组,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患者病死率、凝血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89例患者中,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病死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低于充分液体复苏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较充分液体复苏组短;两组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没有差异.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法可以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探讨限制性体液复苏用于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应用限制性体液复苏对治疗6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轻、中度休克患者在积极使用限制性体液复苏后,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改善,愈后良好,可以完全治愈。对于3例重度休克患者,由于严重的、多发性的机体损伤而致临床死亡,治愈率相对轻、中度低,为66.7%。结论限制性体液复苏可以有效维持机体的血流灌注,而早期大量体液复苏会带来并发症,应当注意避免。限制性体液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中起到重要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限制性液体复苏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彦 《医学研究杂志》2007,36(10):82-83
创伤死亡者中1/3是由创伤失血性休克引起。目前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主张在彻底控制大出血前快速大量输注液体,尽可能地将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不仅不利于血压的维持,反而致使出血量的增加及病死率的上升,这种观点存在很大争议,因为这可能会严重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并加速机体内环境的紊乱。随着对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研究,发现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使机体代偿机制和液体复苏充分发挥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改善组织氧供,从而改善预后。一、限制性液体复苏概述1.目前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  相似文献   

8.
创伤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论在平时还是战时,创伤失血性休克都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危重症,创伤死亡者中1/3是由创伤失血性休克引起。目前,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多认为应该积极进行快速、大量的液体复苏,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但该复苏方案多以出血已控制的休克模型为基础,在院前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休克应如何救治尚无一致认识。近年来,国内外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刚,提出了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科将针对使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颅脑损伤并创伤性休克的患者进行疗效检验,进而提高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科115名患者的病例,对患者的颅脑损伤性程度、失血性休克的程度,以及对患者进行液体复苏的开始时间,患者进行早期限制性液体的输入性程度进行统计学处理,从而分析常规性的液体复苏治疗与早期限制性的液体复苏治疗的不同。结果:常规性的液体复苏输入量是(2630±636)毫升,治愈率为61.8%,死亡率为38.2%;而采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输入量是(1635±535)毫升,治愈率为78.2%,死亡率是21.8%。具有显著差异。结论:采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提高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吴燕 《吉林医学》2014,(12):2702-2703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2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限制液体复苏组和积极液体复苏组,每组60例。观察记录实验室指标、统计治愈率及死亡率。结果:限制液体复苏组实验室指标较积极液体复苏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液体复苏组治愈率(88.3%)高于积极液体复苏组(11.7%),死亡率(11.7%)低于积极液体复苏组(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积极液体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更能调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机体凝血机制及其他代偿机制,保证重要脏器血流灌注,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方法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60例常规液体复苏组和62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对患者手术前的红细胞压积(HCT),复苏后检测得到的血气剩余碱值(BE),平均动脉压,液体输入量,凝血酶原时间(PT),并发症发生几率及病死率进行比较。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明显改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机体组织的灌注、供氧、凝血功能以及使并发症减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总结2001年1月~2005年1月急诊收治的颅脑损伤并创伤出血性休克病人213例,对其颅脑损伤程度、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组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常规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量为(2532±656)mL,治愈率为63.3%,死亡率为36.7%;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量为(1565±524)mL,治愈率为76.5%,死亡率为23.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液体复苏及手术前移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与评估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加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资料选择自2008年1月~2011年11月所收治的7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加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输液量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死亡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死亡率为11.89%,对照组死亡率31.25%,差异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复苏液量及其他指标差异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进行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和对确定性手术的前移有利于探寻复苏平衡点,改善预后,可降低死亡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临床值得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梁寿德  李聚禧 《华夏医学》2004,17(2):280-282
对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在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使机体代偿机制和液体复苏作用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休克期组织器官的灌注和氧供,促进早期康复,减少创伤后期的并发症,并可能有一定的免疫调理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王荫槐李继光吕娟1(第一临床学院急诊外科,沈阳110001)关键词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失血性休克是创伤致死的主要原因,本文结合我院1990~1995年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讨论休克救治中早期液体复苏的体会。1临床资料本...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创伤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存活率。方法总结1997年-2004年急诊收治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60例,对病人的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组(n=30)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0)的疗效和存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89±328)ml,治愈率86.4%,死亡率为13.6%;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965±524)ml,治愈率77.8%,死亡率22.2%。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条件。  相似文献   

17.
汲崇良   《中国医学工程》2014,(10):67-67
目的观察并探讨临床在救治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过程中应用两种不同液体复苏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取我院收治的80例多发伤创伤失血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积极液体复苏(AFR),试验组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两组治愈率、病死率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后治愈率更高,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救治多发伤创伤失血性患者过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效果更优,并有效控制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创伤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存活率.方法总结1997年-2004年急诊收治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60例,对病人的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组(n=30)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0)的疗效和存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89±328)ml,治愈率86.4%,死亡率为13.6%;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965±524)ml,治愈率77.8%,死亡率22.2%.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条件.  相似文献   

19.
付秀华 《吉林医学》2014,(20):4578-4578
目的:评价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输液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45例)与对照组(5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快速液体复苏,给予试验组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的输液量、死亡率及临床满意度,评估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的输液量(950±300)ml优于对照组(2600±350)ml;治疗组的死亡率(11.32%)优于对照组(26.67%);治疗组的满意度(98.11%)优于对照组(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避免了早期大量液体复苏的危害性,并使组织灌注压维持稳定,有助于缩短恢复时间,值得临床的应用与推广,对于该治疗方法所适合的休克类型、血压数值及持续时长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彭艳  彭雪刚  文刚  王俊英 《四川医学》2011,32(8):1263-1264
目的观察积极液体复苏(AFR)与限制性液体复苏(LFR)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62例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积极液体复苏组(n=31)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1)两种方法中治愈率、病死率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的结果。结果 AFR组输液量(2790±536)ml,治愈率71.0%,病死率29.0%。LFR组输液量(1802±313)ml,治愈率83.9%,病死率16.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ARDS、MODS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法优于积极液体复苏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