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从我院急诊科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观察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同时期6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非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抢救后相关指标变化、病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行液体复苏1 h后,观察组凝血指标优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21.7%和40.0%,观察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存活的患者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9%,对照组为38.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凝血情况,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早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将181例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86例)和治疗组(95例)。对照组在复苏早期行积极容量复苏,治疗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出血控制后再行积极容量复苏。观察两组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 ODS )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MODS发生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早期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较积极容量复苏更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河南医学研究》2016,(3)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早期治疗活动性出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雄市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92例活动性出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输液量、血红蛋白水平、平均动脉压(MAP)和凝血酶原时间(PT)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TNF-α和IL-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早期治疗活动性出血性休克患者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保证重要器官血供,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方法在临床急诊中对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本院失血性休克急诊病例1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分别使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常规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液体复苏情况、病死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经过液体复苏治疗后复苏情况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64,P〈 0.01);两组并发症发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P〈0.05)。结论在针对失血性休克临床急诊治疗中,运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的治疗效果及愈后情况均优越于常规液体复苏疗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出血未控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方法将117例出血未控制性休克患者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常规组,56例)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限制组,6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输液量、平均动脉压(MAP)、急诊液体复苏后手术前测得血气剩余碱(BE)、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压积(HCT)、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输液量、MAP、BE、PT及H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出血未控制性休克可明显改善机体组织灌注和供氧,避免使血液过度稀释,改善凝血功能,减少器官衰竭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显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2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限制液体复苏组和积极液体复苏组,每组60例。观察记录实验室指标、统计治愈率及死亡率。结果:限制液体复苏组实验室指标较积极液体复苏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液体复苏组治愈率(88.3%)高于积极液体复苏组(11.7%),死亡率(11.7%)低于积极液体复苏组(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积极液体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更能调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机体凝血机制及其他代偿机制,保证重要脏器血流灌注,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加以比较,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结果 通过临床验证,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创伤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4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0年1月-2011年12月之间的患者归为对照组(82例),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的患者归为观察组(58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液体复苏方案,观察组使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指标、实验室检测指标及临床抢救成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常规指标和实验室指标均较对照组更积极,其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是有积极意义的,其能在保证主要器官血供的同时,改善机体自身的止血能力,维持内环境稳定,进而提高失血性休克临床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11.
创伤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论在平时还是战时,创伤失血性休克都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危重症,创伤死亡者中1/3是由创伤失血性休克引起。目前,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多认为应该积极进行快速、大量的液体复苏,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但该复苏方案多以出血已控制的休克模型为基础,在院前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休克应如何救治尚无一致认识。近年来,国内外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刚,提出了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12.
创伤性休克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创伤性休克术前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5年10月期间收治的89例多发伤合并休克的患者,根据术前液体复苏控制的血压水平随机分为3组,A组和B组的收缩压分别维持在70和80mmHg左右,C组的收缩压维持在90mmHg以上。用损伤严重度评分(ISS)评价各组创伤严重程度可比性的前提下,比较各组的液体摄入量、术前血红蛋白含量、住院期间ARDS、ARF的发生率和总死亡率。结果(1)各组年龄、性别、损伤及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和手术开始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术前A、B和C三组之间的总输液量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687+96)ml、(2096+87)ml、(2976+93)ml(P〈0.05);并且三组之间浓缩红细胞的输入量也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294+110)ml、(404±113)ml、(798+230)ml(P〈0.05)。(2)C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含量【(94±45)g伽明显低于A组【(110+22)g/L]和B组【(103+24)g/L](P〈0.05),但A、B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三组中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在C组中(31.2%)明显高于A组(16.7%)和B组(18.2%)(P〈0.05),A组和B组之间ARDS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的病死率(34.4%)明显高于A组(12.5%)和B组(12.1%)(P〈0.05),但A组和B组之间的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创伤性休克术前未控制性出血条件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明显降低患者的出血量,ARDS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1年3月~2014年1月我院急救中心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1例,对照组实施积极液体复苏进行救治,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以两组患者输液量、输血量、剩余碱(BE)值、血红蛋白(HBG)、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死亡率等为考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法的救治,观察组在输液量、术前剩余碱值、PT及APTT值、死亡率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观察组PLT值、HBG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可有效改善预后并降低伤者死亡率,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吉林医学》2018,(3)
目的:研究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效果。方法:从失血性休克患者中选出85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大量液体复苏,观察组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出血量、液体输入量均明显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复苏后凝血酶原时间和住院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苏60 min,观察组患者的INF-a、IL-2水平升高幅度比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善脏器血流灌注,提高抢救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郧阳医学院学报》2020,(2)
目的: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103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复苏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为积极液体复苏,观察组为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比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输液量、血浆乳酸含量(blood lactic acid,BL)、剩余碱(residual alkali,BE)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凝血活酶时间(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更短,BL更小,BE更大,输液量更少(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6.00%、4.00%,均低于对照组的24.53%、24.53%(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应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可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 随机取样分析2008年1月~2011年6月就诊的6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其中限制性液体复苏30例,常规液体复苏30例,对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G)、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压积(HCT) 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疗效.结果 常规组术前输液量(2880±497) ml,死亡率40.0%,限制性组即实验组输液量(1280±314)ml,死亡率20.0%,且两组患者间比较HBG、PLT、PT、HCT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可改善并维持重要组织器官灌注,改善预后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创伤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存活率。方法总结1997年-2004年急诊收治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60例,对病人的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组(n=30)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0)的疗效和存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89±328)ml,治愈率86.4%,死亡率为13.6%;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965±524)ml,治愈率77.8%,死亡率22.2%。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条件。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8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比较两组抢救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24 h尿量多于对照组,24 h输液量及器官衰竭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液体复苏前准备时间、有效急救时间、休克纠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生命体征,改善患者器官衰竭情况,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