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治疗单纯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治疗单纯性腰椎管狭窄症,并进行临床与影像学评估。方法:手术方法为单侧椎板显像棘突基底截骨,将棘突-韧带-骶棘肌整体推离对侧椎板。切除椎板上下缘和黄韧带,潜式扩大椎管和摘除椎间盘。35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该手术,术后进行疗效评分(Oswestry问卷)和腰椎管直径测量。结果:术后1年腰腿痛平均改善78.4%,术后4年平均改善76.3%,术后中期疗效下降不显著(P>0.05)。术后CT显示椎管矢径平均增加19.7%, 横径平均增加17.5%,棘突截骨后原位愈合率为91%。结论: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操作简单,神经减压充分,手术并发症少,腰椎稳定性破坏轻。该术式治疗单纯性腰椎管狭窄症术后近、中期疗效和影像学评估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治疗单纯性腰椎管狭窄症 ,并进行临床与影像学评估。方法 手术方法为单侧椎板显露棘突基底截骨 ,将棘突 -韧带 -骶棘肌整体推离对侧椎板。切除椎板上下缘和黄韧带 ,潜式扩大椎管和摘除椎间盘。 35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该手术 ,术后进行疗效评分 (Oswestry问卷 )和腰椎管直径测量。结果 术后 1年腰腿痛平均改善78.4% ,术后 4年平均改善 76 .3 % ,术后中期疗效下降不显著 (P >0 .0 5 )。术后CT显示椎管矢径平均增加 19.7% ,横径平均增加 17.5 % ,棘突截骨后原位愈合率为 91%。结论 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操作简单 ,神经减压充分 ,手术并发症少 ,腰椎稳定性破坏轻。该术式治疗单纯性腰椎管狭窄症术后近、中期疗效和影像学评估满意  相似文献   

3.
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由于切除了腰椎后部结构,常可导致术后腰椎不稳、疤痕粘连、医源性椎管狭窄等〔1、2〕。近年来一些作者〔3、4〕采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我们自1995年以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方式的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取...  相似文献   

4.
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4例报告张新力侯明朱本科张备基张林作者自1993年10月至1996年12月采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4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4例中,男28例,女6例。年龄47~73岁,平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椎板减压后复位,用棘突或髂骨植于一侧开槽处扩大椎管,并进行椎板及关节突关节植骨,对54例随访病人的手术前后临床表现及X线和CT进行比较。结果:随访6—39个月,临床优良率为81.1%。随访X线片显示椎板明显后移,CT测量与术前对比显示椎管内径扩大明显。结论:椎管扩大成形术操作简单,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又一选择。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89年~1997年,应用小切口双L截骨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128例,取得一定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72例,女56例,年龄23岁~68岁。病程3个月~8年。术前有腰痛和下肢症状、间歇性跛行者116例;以持续性坐骨神经痛为主者97例;以臀部、下肢酸胀、刺痛、麻木为特点者36例。症状和体征在单侧下肢者102例,双侧者26例;单间隙狭窄122例(953%),双间隙者6例。L4,5狭窄49例;L5S1狭窄73例;L4,5、L5S1同时狭窄6例。本组经影像学和手术中所见,椎板增厚、关节突增生肥大、侧隐窝狭窄者27例;黄韧带肥厚、侧隐窝狭窄并椎间盘膨出者7…  相似文献   

7.
我们从1991年开始,用棘突横植、棘突纵向劈开分叉再植、“半开门”三种术式选择性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或伴有椎间盘突出或重症巨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例,取得较为满意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8例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3~67岁;病史3月~15年。...  相似文献   

8.
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治疗发育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发育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术式。方法 采用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治疗 34例发育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患者 ,术后随访 4年 ,进行 Oswestry疗效评分和椎管直径 CT测量。结果 本组术后 1年疗效优良率为 83.9%,术后 4年优良率为 81.5 %,疗效下降不显著 (P >0 .0 5 )。术后 1年腰椎 CT显示椎管直径显著增加 ,87%的棘突截骨后能原位融合。结论 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操作简单 ,减压充分 ,腰椎破坏小。该术式治疗发育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术后近中期临床与影象学评估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椎板减压钛网椎管成形术在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疗效。方法 选择2 8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椎板减压、钛网椎管成形术治疗 ,随访 3年~ 4年 6个月 (平均 4 1年 ) ,测量术前、术后 1年及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的腰椎管面积 ,记录患者主观对腰腿痛的Greenough和Fraser评分 ,进行统计学分析 ,比较术前、术后 1年及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上述数值的差异。结果 狭窄节段钛网椎管成形前横截面积为正常横截面积的 6 4 4 %± 9 8% ,术后 1年面积为 118 6 %±6 3% ,最后一次随访时为 12 1 9%± 10 1%。术前Greenough和Fraser评分为 2 6 3分± 6 9分 ,术后1年为 6 7 4分± 3 2分 ,最后一次随访时为 6 8 1分± 9 0分。椎管横截面积、Greenough和Fraser评分术后 1年与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椎板切除钛网椎管成形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 ,可以实现有效减压与脊柱稳定的重建 ,并可有效防止瘢痕组织对马尾与神经根的压迫 ,疗效满意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方法:临床治疗30例,术前均作X线片,CT检查,部分病人还作MRI检查,以明确诊断,准确定位。随诊0.5年~5年,平均2.2年。结果:临床症状缓解,椎管扩大满意,脊柱稳定性良好,优良率达96.6%。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板原位回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1例老年性腰椎管狭窄患者行椎管扩大成形术加椎板原位回植术。结果41例均获随访,时间3~15个月。依据JOA下腰痛评分标准,治愈9例,显效25例,有效6例,无效1例。结论该术式可基本保证椎管的解剖结构以维持其稳定性,并可有效扩大椎管容积、防止术后瘢痕增生压迫硬膜。  相似文献   

12.
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腰椎管狭窄症长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一种椎板减压后椎板棘突复合体翻转 90°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 ,评价其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 3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全椎板复合体切取后 ,翻转 90°回植重建椎管后壁的方法进行治疗 ,分别于术前、术后 1年及术后 5年进行下腰痛JOA评分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术后 3个月复查CT示 :椎管成形术后 ,椎管扩大显著 ,大部分椎板棘突复合体已与周围骨质完全融合固定 (88% )。术后 1年时下腰痛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 ,术后 5年评分与术后 1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椎管成形术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 ,减少硬脊膜疤痕粘连的机会 ,椎管扩大明显 ,长期疗效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 ,并介绍椎板棘突复合体翻转 90°回植椎管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我院 1995年 6月~ 1998年 6月资料完整并获得随访的 6 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 35例患者行椎板切除术 ,33例患者行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椎管成形术 ,分别于术后 1年及 5年进行JOA疗效评分和影像学观察。结果 :术后 1年疗效优良率椎板切除组为 91.4%,椎管成形组为 94%,两组疗效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 5年疗效优良率 ,椎板切除组为 6 8.6 %,椎管成形组为 90 .9%。术后 5年椎板切除组疗效下降显著 ,椎管成形组疗效下降不显著。且两组疗效优良率有显著性差异。术后 1年所有患者X线检查未显示有腰椎不稳 ,术后 5年X线显示7名患者有腰椎不稳或Ⅰ度腰椎滑脱 ,均在椎板切除组。结论 :椎板切除术和椎管成形术治疗椎管狭窄症 ,近期疗效均满意 ,远期疗效椎管成形组明显优于椎板切除组 ,且腰椎不稳或腰椎滑脱的发生率明显较椎板切除组低。  相似文献   

14.
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 4 3例适应证患者进行椎板切除减压、CD器械矫正和后外侧融合术 ,术后观察疼痛改善率和测量畸形矫正率。结果 术后1年腰腿疼痛较术前平均改善 76 2 %± 8 3% ,腰椎冠状面矫正率为 4 7 2 %± 6 3% ,矢状面矫正率为 36 4 %± 5 7%。术后 3年腰腿疼痛较术前平均改善 74 8%± 6 9% ,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矫形丢失不明显。结论 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时 ,应重视矫正腰椎侧凸和后凸畸形、改善腰椎力学平衡 ,以提高术后中远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棘突截骨椎管成形腰骶神经减压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澳大利亚Cornish首创棘突截骨椎管成形腰骶神经减压术 ,1993年由Fraser报道[1] 。作者采用该术式治疗 2 7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 ,现介绍如下。1 手术方法俯卧位 ,L3~S1棘突连线后正中切口 ,切开皮肤至腰背筋膜 ,在距中线 5mm处 (棘上韧带边缘 )切开症状体征较重侧腰背筋膜 (图 1)。将该侧骶棘肌自L4、L5棘突和椎板剥离至关节突中线 ,并用弧形骨刀将L4和L5棘突基底部截断 (L4~L5节段狭窄 ) ,将棘突 棘间韧带和骶棘肌向对侧剥离并显露出对侧椎板 ,并用自动拉钩牵开 (图 2 )。至此 ,L4和L5两侧椎板显露完毕。切除L…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选择性减压和减压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2008年10月-2010年10月81例行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男37例,女44例,年龄39~72岁,平均(59.4±6.3)岁;单节段狭窄48例,双节段狭窄25例,三个及其以上节段狭窄8例;7例伴L4椎体I°滑脱,5例伴腰椎退变性侧弯,26例存在节段性不稳。根据无或有不稳行减压(A组)或减压融合(B组)。A组43例,行经后路常规椎板开窗减压或后路椎间盘椎管探查减压;B组38例,行后路减压椎体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采用JOA评分、ODI量表评价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平均随访1.8年,总体临床优良率82.1%,A组82.1%,B组82.2%。结论在仔细分析病情的基础上,选择个体化手术方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侧凸的手术治疗(附18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侧凸患者经推弓根螺钉系统及脊柱后外侧融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脊柱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 术后随访1年-4年6个月(平均2年7个月),骨性融合率1年94.4%,2年2个月100%,临床症状消失满意率100%。结论 以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加脊柱后外侧融合,可使脊柱侧凸部分或全部复位,保证脊柱骨性融合,达到脊柱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多为中老年患者,治疗方法选择复杂。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阶梯性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患者117例,根据患者意愿、内科合并症、腰腿痛症状、腰椎侧凸后凸旋转三维畸形、腰椎稳定性的情况(侧方滑移、退变性滑脱),以及脊柱整体平衡状态,阶梯性地选择保守治疗(43例)、后路单纯减压术(18例)、后路短节段融合术(1~2个节段,41例)、后路长节段融合畸形矫正(≥3个节段,15例)方法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腰痛及腿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前凸角、侧凸Cobb角的变化。结果术后获1年以上随访72例;无死亡及内固定失败。保守治疗19例平均随访19.3个月(1~5年),无症状加重,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腰椎前凸角减小、侧凸Cobb角增大,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单纯减压术12例平均随访36个月(1~5年),末次随访时腿痛VAS评分、ODI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腰痛VAS评分较治疗前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前凸角减小、侧凸Cobb角增大,但进展缓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短节段融合31例平均随访21.3个月(1~3年),术后发生血肿、切口愈合不良、脑脊液漏、浅表感染各1例,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腰椎前凸角及侧凸Cobb角均明显改善(P<0.05)。后路长节段融合10例平均随访17.1个月(1~3年),术后症状加重1例,经理疗及药物治疗3个月后缓解;术后深部感染1例,经清创切口持续冲洗引流后治愈;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腰椎前凸角及侧凸Cobb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治疗应个体化、阶梯性地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以减压为主、矫形为辅,应准确判断症状责任节段、侧凸责任节段、后凸责任节段,防止手术扩大化,积极控制出血,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The degree of calcification as well as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elastic fibres in the ligamentum flavum in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were evaluated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to those of patients without spinal stenosis. In 21 patients (13 male, 8 female) with lumbar spinal stenosis the ligamentum flavum was removed, histologically processed and stained. The calcification, the elastic/collagenous fibre ratio as well as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fibres were evaluated with an image analyzing computer. As a control group, 20 ligaments of 10 human corpses were processed in the same way.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sed using the Mann-Whitney-Wilcoxon test (α = 0.05) and the t-test (α = 0.05). Nearly all the ligaments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spinal stenosis were calcified (average 0.17%, maximum 3.8%) and showed relevant fibrosis with decreased elastic/collagenous fibre ratio.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age and histological changes (P < 0.05). In the control group we only found minimal calcification in 3 of 20 segments (average 0.015%). No relevant fibrosis was found and the configuration of elastic fibres showed no pathologic chang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llustrate the important role of histological changes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 for the aetiology of lumbar spinal stenosis. Received: 31 July 1998 Revised: 19 March 1999 Accepted: 12 April 19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