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棘球蚴病患者血清中可溶性Tim3(sTim3)和Galectin9及Th1(IFN-γ)和Th2(IL-4)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在棘球蚴病感染过程中的相关作用。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sTim3/Galectin9的表达水平;采用CBA法检测棘球蚴病患者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棘球蚴病患者血清中sTim3的水平升高[(310.927±80.750)pg/ml,P=0.001],Galectin9水平升高[(1.690±1.118)ng/ml,P=0.009],且sTim3和Galectin9表达呈正相关(r=0.29,P=0.04),Th2相关细胞因子IL-4的水平升高(P=0.000),而Th1相关细胞因子IFN-γ水平下降(P=0.000),sTim3与IFN-γ呈负相关关系(r=-0.46,P=0.001)。结论在棘球蚴病感染过程中sTim3和Galectin9水平明显增高,可能有助于棘球蚴发生发展,并在其感染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 斑点免疫结合试验检测棘球蚴抗体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良好的特异性。特别是葡萄球菌A蛋白标记的酶免疫检测法应用日见广泛。我们以过氧化物酶标记的葡萄球菌A蛋白(HRP-SPA)代替HRP-马抗入免疫球蛋白进行斑点免疫结合试验用于检测棘球蚴抗体,获得满意的结果,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rSj26-Sj32融合蛋白用于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用rSj26-Sj32融合蛋白和日本血吸虫成虫粗抗原(SjAWA)作为包被抗原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和dipstick三种方法检测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同时以华支睾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泡型棘球蚴病和囊型棘球蚴病患者以及健康人血清作为对照.结果:rSj26-Sj32融合蛋白通过三种方法检测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敏感性分别为95.00%、92.50%和92.50%;特异性分别为97.67%、95.35%和97.67%.结论:rSj26-Sj32融合蛋白可用于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免疫诊断.  相似文献   

4.
<正> 作者以硝酸纤维素薄膜为固相载体,把棘蚴抗原点在硝酸纤维素薄膜上,未点抗原的部份用吐温20封闭,再与被检测血清或全血反应,然后与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马抗人IgG或过氧化物酶标记的葡萄球菌A蛋白反应,过氧化酶的存在与否则用含有盐酸联苯胺和过氧化氢的底物检测,由于阳性反应点上形成蓝褐色沉淀而与白色的硝酸纤维素薄膜背景形成鲜明的对照,便很容易通过目测来判断反应结果是否为阳性。 当试验血清浓度为1:400时,56例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阳性符合率为92.9%,39例非棘球蚴病疾病  相似文献   

5.
骨棘球蚴病通常由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引起,人类在食用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时被感染,骨棘球蚴病的治疗一般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但治疗时间长、费用高,给患者造成了沉重负担。微小RNA(miRNA)已知参与多种生物过程和宿主-寄主相互作用,包括发育、细胞生长和死亡、寿命的相关靶点调节、转录、信号转导和细胞运动,这将有助于研究人员找到治疗和控制骨棘球蚴病的新策略和靶点。为进一步了解骨棘球蚴病,认清棘球绦虫在最终宿主和中间宿主中发育过程的分子基础至关重要,在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中发现的miRNA在其各自宿主的表达调控中具有基因和发育阶段特异性。主要对miRNA作为骨棘球蚴病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 棘球蚴病的免疫诊断方法主要是检测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抗体,现有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仍不理想,与所采用的抗原性质有关。由于缺乏标准化的诊断抗原,不同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不一,也无法比较。因此对棘球蚴囊液抗原有进一步研究必要。本文采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了高效特异的单克隆抗体(McAb),对不同宿主的棘球蚴囊液抗原组分的理化特性和抗原性进行了分析。 以初步纯化的人源棘球蚴囊液抗原免疫BALB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1998~1999年在内蒙古东部鄂温克旗草场调查鼠类感染泡状棘球蚴病原的情况.从该旗两个乡的草场捕获4种鼠类,只在优势鼠种,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中查到泡状棘球蚴(Alveolar echinococcus).在好力堡乡草场的总感染率为7.12%(100/1?404),其中秋季感染率为16.33%(48/294),春季为4.2%(10/238),夏季为4.82%(42/872).在南屯乡西草场的总感染率为8.18%(31/379),其中秋季感染率为13.16%(30/228),也大大地高过春季感染率0.66%(1/151).在两个乡的草场检查到的131只泡状棘球蚴阳性鼠包含有3种结构和发育形式均不相同的泡状棘球蚴虫种.其中西伯利亚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sibiricensis Rausch and Schiller,1954)泡状棘球蚴为优势种,占74.05%(97/131),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s(Leuckart,1863)]泡状棘球蚴,占19.08%(25/131),呼伦贝尔泡状棘球蚴(Alveolaris hulunbeierensis Tang et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细粒棘球蚴感染并发过敏性哮喘实验动物模型及探讨细粒棘球蚴感染对过敏性哮喘的作用。方法 24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单纯哮喘组,C组为细粒棘球蚴感染并发哮喘组。C组大鼠经腹腔注射感染细粒棘球蚴,70 d后,以卵白蛋白(OVA)分别对B组、C组大鼠进行致敏及激发,建立过敏性哮喘模型。取大鼠肺组织作病理切片,观察大鼠肺组织的炎症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白介素-17(IL-17)、白介素-4(IL-4)及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结果与B组比较,C组大鼠血清IL-17和IL-4的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血清IFN-γ的水平明显上升(P<0.05)。各组大鼠血清IL-4与IFN-γ水平呈密切负相关(r=-0.915),IL-4和IFN-γ水平与IL-17呈负相关关系(r=-0.406,-0.603),P<0.05。结论细粒棘球蚴感染对过敏性哮喘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报道应用点免疫结合法检测血液中抗棘球蚴抗原的抗体以诊断包虫病。在以羊肝棘球蚴液原液为抗原和1:400的血清稀释度时,52例包虫病患者血清的阳性符合率为92.3%;32例其它疾病患者血清和60例正常人血清的假阳性率为2.2%。阻断试验、替代试验和诊断试验结果提示此法诊断包虫病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方法简便,适于农村牧区基层医疗和防疫单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东部鄂温克旗草场鼠类感染泡状棘球蚴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报告 1998~ 1999年在内蒙古东部鄂温克旗草场调查鼠类感染泡状棘球蚴病原的情况。从该旗两个乡的草场捕获 4种鼠类 ,只在优势鼠种 ,布氏田鼠 (Microtusbrandti)中查到泡状棘球蚴 (Alveolarechino coccus)。在好力堡乡草场的总感染率为 7 12 % (10 0 140 4) ,其中秋季感染率为 16 33 % (48 2 94) ,春季为4 2 % (10 2 38) ,夏季为 4 82 % (42 872 )。在南屯乡西草场的总感染率为 8 18% (31 379) ,其中秋季感染率为 13 16 % (30 2 2 8) ,也大大地高过春季感染率 0 6 6 % (1 15 1)。在两个乡的草场检查到的 131只泡状棘球蚴阳性鼠包含有 3种结构和发育形式均不相同的泡状棘球蚴虫种。其中西伯利亚棘球绦虫 (EchinococcussibiricensisRauschandSchiller,195 4)泡状棘球蚴为优势种 ,占 74 0 5 % (97 131) ,多房棘球绦虫〔E .multi locularis (Leuckart ,186 3)〕泡状棘球蚴 ,占 19 0 8% (2 5 131) ,呼伦贝尔泡状棘球蚴 (Alveolarishulunbeieren sisTangetal.,2 0 0 1)占 6 87% (9 131)。此 3种虫种幼虫期在两草场上 ,不同季节出现的情况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包虫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分子1(sPD-1)及其配体sPD-L1,Th1型细胞因子IFN-γ、Th2型细胞因子IL-6以及Th17细胞因子IL-17的分泌水平,探讨它们在包虫病感染过程中的相关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因子磁珠阵列测定(CBA)法检测包虫患者血清中Th1、Th2、Th17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ELISA检测可溶性PD-1、PD-L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棘球蚴病患者血清中可溶性PD-1的浓度略升高但低于sPD-L1,sPD-L1浓度升高明显,Th2、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Th1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棘球蚴病感染过程中存在Th1/Th2的表达失衡,而炎性细胞Th17细胞参与机体免疫调节。sPD-1与sPD-L1通过动态平衡参与机体免疫调控,促进棘球蚴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12.
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又称棘球蚴病,是细粒棘球绦虫(E.g)的幼虫棘球蚴(hydatid cyst)寄生于人体及某些动物体内所致的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慢性寄生虫传染疾病.包虫病目前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TO)宣布一个战略性计划,为控制像包虫病一样不被重视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的进一步发展[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细粒棘球蚴过敏反应BALB/c小鼠模型,研究和探讨淋巴细胞亚群在细粒棘球蚴致敏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从自然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绵羊肝脏中提取原头蚴,培养40 d后,以50个微囊/鼠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接种BALB/c小鼠,对照组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感染6个月之后,每只小鼠按0.1 ml/10 g经腹腔注射羊源细粒棘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Tim-3作为一个新型促炎因子,在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的早期阶段的表达水平。方法:原头蚴感染BALB/c小鼠后1、5、9、13天,取其腹腔巨噬细胞和脾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各时间点腹腔巨噬细胞、脾巨噬细胞、脾CD3+细胞Tim-3的表达水平。采用qRT-PCR法检测各时间点TLR4的mRNA水平。结果:细粒棘球蚴组与对照组小鼠CD3+脾细胞Tim-3表达无明显差别;小鼠脾脏巨噬细胞(9、13天)、腹腔巨噬细胞(5、9、13天)表面Tim-3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有升高,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巨噬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第1天时TLR4 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并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早期,巨噬细胞Tim-3的表达升高,并可能通过下调TLR4的表达,抑制了巨噬细胞功能,从而抑制宿主的免疫杀伤,产生了免疫逃避作用。  相似文献   

15.
棘球蚴病俗称包虫病,是因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组织而引起的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分布于全世界广大的畜牧地区,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在我国多流行于西北和西南牧区.目前已确认的棘球绦虫有4种,即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伏氏棘球绦虫及少节棘球绦虫.在我国主要为细粒棘球蚴病和泡型棘球蚴病.据调查,人肝包虫的感染率在3.1~31.5%,忠病率在0.5~5.0%[1]仅新疆每年因患包虫病接受手术者达2000人次以上.已成为农牧民因病致贫和因病反贫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现将我县2004年至2009年158例肝包虫手术患者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鼠腹腔细粒棘球蚴感染早期主要产生IL-22的CD4~+T细胞Th1、Th17和Th22细胞以及IL-22R1的表达情况。方法建立小鼠腹腔细粒棘球蚴感染模型,分别在感染后第3、6、9、12天收集外周血、小鼠脾淋巴细胞以及肝脏和肠管组织。ELISA检测外周血IFN-γ和IL-17、IL-22的蛋白表达量;qRT-PCR检测脾淋巴细胞中Th1细胞相关因子(Ifng、Tbx21基因)、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Rorc基因)、Th22细胞相关因子(IL-22、Ahr基因)以及肝脏和肠管组织中IL-22R1的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淋巴细胞中Th1细胞(CD4~+IFN-γ~+)、Th17细胞(CD4~+IFN-γ~-IL-22~+IL-17~+)及Th22细胞(CD4~+IFN-γ~-IL-22~+IL-17~-)的百分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LISA、q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粒棘球蚴感染后Th1细胞、Th17细胞、Th22细胞增高:qRT-PCR检测细粒棘球蚴感染后肝脏和肠管IL-22R1的表达增高。结论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早期,主要产生IL-22的CD4~+T细胞Th1、Th17、Th22细胞比例以及IL-22R1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了宿主的免疫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细粒棘球蚴感染者外周血中Tim-3~+CD4~+CD25~+Treg细胞及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探讨细粒棘球蚴感染者中Tim-3与CD4+CD25+Treg细胞的关系及Tim-3+CD4+CD25+Treg细胞对该疾病持续性发展的作用。方法选取30例细粒棘球蚴感染者和30例健康对照人群,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组和对照组外周血中Tim-3+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感染组和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im-3和Foxp3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感染组和对照组血清中IL-10和TGF-β的水平;Pearson相关法分析感染者外周血中Tim-3 mRNA的表达与Foxp3 mRNA的相关性以及Tim-3+CD4+CD25+Treg细胞与IL-10和TGF-β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细粒棘球蚴感染组外周血中Tim-3~+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均显著升高(P0.00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im-3和Foxp3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01);血清中IL-10(P0.001)和TGF-β(P=0.046)水平显著升高;细粒棘球蚴患者外周血Tim-3 mRNA与Foxp3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Tim-3+CD4+CD25+Treg细胞与IL-10和TGF-β的水平均正相关。结论细粒棘球蚴感染者中Tim-3在CD4+CD25+Treg细胞上的过表达可能会促进CD4+CD25+Treg细胞的产生及其抑制功能的发挥,从而促使感染的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TGF-β1对细粒棘球蚴体外与BALB/c小鼠T淋巴细胞培养的影响。方法:阻断剂组:BALB/c小鼠脾细胞+细粒棘球蚴+SB525334共培养;对照组:BALB/c小鼠脾细胞+细粒棘球蚴+PBS共培养;空白对照:BALB/c小鼠脾细胞+RPMI-1640培养基+SB525334共培养。方法:48 h收集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25+T细胞的数量、NK细胞的数量及其活性受体NKG2D的表达;乳酸脱氢酶法检测N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体外阻断TGF-β1受体后,引起细粒棘球蚴介导的CD4+T细胞数量升高、CD8+T细胞数量降低、CD4+/CD8+T细胞比值升高、CD4+CD25+T细胞数量减少、NK细胞活性受体NKG2D的表达增加、NK细胞对靶细胞Yac-1的裂解率增加和NK细胞活性及其活性受体NKG2D成正相关。结论:体外阻断TGF-β1受体可提高T淋巴细胞免疫,从而抵制细粒棘球蚴的感染。  相似文献   

19.
棘球蚴病又名包虫病,是细粒棘球绦虫幼虫(棘球蚴)寄生于家畜等多种食草动物和人的组织器官内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多发于世界各地牧区。以往该病的诊断是基于普通细胞学,如今,随着细胞蜡块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拓展了细胞病理学诊断的实用范围和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藏药二十五味铜灰散的成分之一—自然铜和天竺黄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探讨——药物治疗感染棘球蚴的小鼠后其体内细胞因子的变化趋势。方法感染棘球蚴小鼠给予藏药、自然铜及其它药物治疗90d后,剖杀小鼠眼球获取小鼠血清。检测小鼠血清中的细胞因子IL-2、IL-6、IL-10和IgE的含量。结果治疗90d后,小鼠血清IL-2、IL-6和IgE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鼠血清中的细胞因子IL-2、IL-6、IL-10和IgE的含量可作为判断治疗棘球蚴病的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