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分析EB病毒膜抗原和EB病毒核酸的存在及其在鼻咽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抗EB病毒膜抗原(EBV/MA)的单克隆抗体检测51例病理确诊的鼻咽癌(NPC)活检标本的冰冻切片,以Southern杂交法检查20例鼻咽癌活检组织中EB病毒核酸(EBV/DNA)。结果 其中49例有EBV/MA的表达,经细胞形态学分析首次发现鼻咽癌细胞,增生上皮细胞以及正常鼻咽部上皮细胞都有BV/MA。而12例慢性炎症病例仅1例阳性,20例低分化鼻咽癌中17例存在与细胞转化有关的K片段。证实鼻咽癌组织中不仅有EB病毒核酸的重复序列W片段,还有与细胞转化有关的K片段的序列存在。结论 进一步表明EB病毒在鼻咽癌的发展中并非“过客”,而可能是其病原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王恬  冯义朝  马东瑞  杨宁 《医学信息》2010,23(1):280-282
多种恶性肿瘤细胞内存在EB病毒(EBV),本文综述了EBV和胃癌的关系,EBV相关胃癌的病理特点及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的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及进展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受多种外界致癌因素作用导致多种遗传学改变并逐渐积累的过程.病毒是许多恶性肿瘤的重要诱因,因而病毒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一直是恶性肿瘤病因发病学研究领域中的焦点.EB病毒与许多人类恶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综述就EB病毒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EB病毒进入细胞的机制、EB病毒相关的动物模型的建立等方面作一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EB病毒与恶性淋巴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EB病毒是一种人类疱疹病毒 ,其表达的潜伏膜蛋白LMP1是病毒癌蛋白 ,与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关。EB病毒与何杰金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有关 ,而与非免疫缺陷性B细胞淋巴瘤的关系不明显。EB病毒能通过CD2 1感染B淋巴细胞 ,但EB病毒是如何进入T淋巴细胞 ,及其在恶性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仍不清楚。进一步揭示EB病毒在恶性淋巴瘤及其他相关肿瘤中的发生机制 ,有利于开发EB病毒的预防疫苗及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EB病毒分子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4年Epstein和Barr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建立病毒株,并在该病毒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命名为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EBV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有关,研究发现EBV除引起Burkitt’s淋巴瘤、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鼻咽癌及NK/T淋巴细胞瘤之外,还与平滑肌肉瘤及胃、乳腺、肺等部位的恶性上皮肿瘤发病有关。EBV致癌谱的扩大使得对其致癌机制的研究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1964年Epstein和Barr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建立病毒株,并在该病毒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命名为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EBV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有关,研究发现EBV除引起Burkitt’s淋巴瘤、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鼻咽癌及NK/T淋巴细胞瘤之外,还与平滑肌肉瘤及胃、乳腺、肺等部位的恶性上皮肿瘤发病有关[1]。EBV致癌谱的扩大使得对其致癌机制的研究具有更广泛的意义[2]。  相似文献   

7.
世界范围内约10%的胃癌组织中可检测到EBV,研究显示EBV感染能使原代培养的正常胃上皮细胞永生化,EBV相关胃癌是由一个EBV感染的细胞单克隆增殖形成,提示EBV感染在EBV相关胃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EBV相关胃癌的诊断、病毒存在形式和基因表达、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协同因素以及EBV对上皮细胞的生长促进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EB病毒相关胃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范围内约10%的胃癌组织中可检测到EBV,研究显示:EBV感染能使原代培养的正常胃上皮细胞永生化,EBV相关胃癌是由一个EBV感染的细胞单克隆增殖形成,提示EBV感染在EBV相关胃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EBV相关胃癌的诊断、病毒存在形式和基因表达、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协同因素以及EBV对上皮细胞的生长促进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EB病毒( Epstein-Barr virus, EBV)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不同发展阶段的乳腺病变组织246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原位杂交( 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激光捕获显微切割( 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LCM)、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法检测EBV DNA、RNA、蛋白质水平,分析EBV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标记246例乳腺病变均未检测到EBV潜伏膜蛋白LMP1的表达。 PCR法在乳腺癌(12/23)、原位癌(0/10)以及乳腺良性病变(0/15)中检测到EBV DNA,但用地高辛标记的EBV DNA探针对48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包括PCR扩增阳性的12例乳腺癌标本)进行ISH检测,在癌细胞、乳腺上皮细胞和间质淋巴细胞内均未检测到阳性杂交信号。采用LCM PCR检测12例PCR扩增阳性和12例阴性乳腺标本的乳腺上皮细胞和间质淋巴细胞,在12例PCR阳性标本的间质细胞中扩增出EBV DNA,癌组织中未检出EBV DNA。用EBV RNA探针和ISH方法在75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均未检测到EBER表达。结论在该文选择的标本中,乳腺癌发生、发展与EBV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0.
重组EB病毒DNA探针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干燥综合征病人EB病毒DNA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100044杨铁生,王京华,贺联印,樊春红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s,RA)和干燥综合征(Sjogren′sSy...  相似文献   

11.
12.
EB病毒活化细胞周期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B病毒潜伏感染细胞后表达10种潜伏蛋白,但只有4种可能与细胞周期的活化有关。这4种潜伏蛋白活化细胞周期的机制各不相同,且与小分子量肿瘤相关DNA病毒也不完全相同。其中EBNA2和EBNALP可共同增强周期素D2的表达,EBNA3C与pRB结合使其释放E2F,而LMP1则可能通过激活NFκB来活化细胞周期。  相似文献   

13.
自Kohler和Milstein创立了杂交瘤方法以来,制备单克隆抗体的主要方法,系用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同系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制备出杂交细胞(杂交瘤)。但用该法获得的小鼠抗体对于人体来说是异种蛋白,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存在许多问题。为此,已有许多制备人单克隆抗体的尝试。近年来,应用EB病毒的方法正在逐步取得成果。 EB病毒对人和部分灵长类的B淋巴细胞具有特异的亲和性,感染的B淋巴细胞可转变为产生抗体的淋巴母细胞样细胞系(LCL),并能无限增殖。若能由此细胞株中选择出产  相似文献   

14.
婴儿乙型肝炎病毒(HBV)和EB病毒(EBV)混合感染比较少见。我科近年收治婴儿肝炎综合征中HBV和EBV混合感染7例,报道如下。 1诊断标准对收治的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入院后采用北京海淀四环生物工程制品厂生产的乙型肝炎诊断试剂,做HBV血清学(两对半)检测(酶标法);同时周围血象中找异形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5.
EB病毒编码的RNA及EB病毒潜在膜蛋白在中线T淋巴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及抗EB病毒潜在膜蛋白(LMP-1)单克隆抗体和EB病毒编码的RNA(EBER-1)探针对9例中线T淋巴瘤(MTL)进行了EB病毒(EBV)检测。结果显示:8例肿瘤细胞核EBER-1阳性;7例肿瘤细胞膜和胞浆LMP-1阳性。结果表明:(1)EBV与我国的MTL存在密切关系,很可能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2)EBV在MTL的检出率高于全身其它部位和其它类型的周围型T淋巴瘤;(3)EBER-1原位杂交和LMP-1免疫组化在检测MTL中EBV方面都很敏感、可靠,而后者更经济简便。  相似文献   

16.
5种EB病毒细胞系通过三步放大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方法,检测抗EB病毒抗原的单克隆抗体(McAb)—病毒壳抗原(VCA)、膜抗原(MA),早期抗原(EA)、早期弥漫性抗原(EA—D)、早期限制性抗原(EA—R)、核抗原(EBNA)、核抗原第2型(EBNA—2)及潜在性膜蛋白(LMP)。结果表明McAb、EBNA、EBNA—2和EA有较高特异性,VCA和EA—R有一定特异性,MA、LMP和EA—D未得到预期的特异性反应。  相似文献   

17.
肿瘤病因学纷繁复杂,人们试图从病毒方面来阐明肿瘤的发生机制,包括探索EB病毒(EBV)与各种肿瘤的关系.目前认为EBV与多种淋巴瘤(例如Burkitt淋巴瘤、Hodgkin淋巴瘤和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等)以及一些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例如鼻咽癌、胃腺癌等)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8.
肠道淋巴瘤与EB病毒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在肠道淋巴瘤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BV的DNA原位杂交及S-P法免疫组化技术(第一抗体为EBV、CD3、CD20、CD43、CD45、CD45RO、CD74等),观察24例肠道淋巴瘤患者(8例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16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EBV感染情况。以20例慢性结肠炎作为对照。结果:患者年龄21-92岁(平均52.8岁),男女之比为3.8:1。临床上均以腹痛、腹胀或便血就诊。组织病理学:T细胞淋巴瘤细胞多形性、核大,不规则,嗜血管性及大片坏死;B细胞淋巴瘤细胞中等大小,多呈圆形、椭圆形、胞质较少淡染,核稍大,核分裂象多见,可见“淋巴上皮病变”。24例淋巴瘤中检出(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EBV-DNA 14例(检出率为58.3%),其中T细胞淋巴瘤EBV的检出率为75%,B细胞淋巴瘤EBV的检出率为50%(P<0.01)。结论:肠道淋巴瘤的发生与EBV的感染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肺癌中EB病毒的原位杂交检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观察EB病毒在肺癌组织中的分布并探讨EB病毒感染与肺癌的关系,对87例肺癌组织中经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52例EB病毒阳性的石蜡包埋组织,用原位杂交技术进行定位检测。癌组织及癌旁肺组织原位杂交EB病毒阳性率分别为37.9%(33/87)和11.5%(IO/87);中、低分化癌与高分化癌EB病毒阳性率有显著差异,强阳性病例均为分化较差的肿瘤;累及胸膜、肋骨、隔肌的肺癌,其EB病毒阳性率明显高于未侵及者;随着EB病毒感染的加重,淋巴细胞浸润增多。结果表明:EB病毒感染与肺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肺癌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0.
EB病毒不能在其转化的淋巴细胞中引起大量溶解性感染,因此采用常规的方法分离EB病毒DNA比较困难。以往的分离方法需要从大量的部分感受态的B-淋巴细胞培养物中增殖病毒粒子,故分离到的纯EB DNA量很少(每10~(10)个细胞中只获得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