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组织工程新材料蜘蛛拖丝蛋白的重组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对重组蜘蛛拖丝蛋白基因工程菌pNS2生长的培养基进行优化,为获取大量蜘蛛拖丝蛋白提供条件。方法 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 获得优化的培养基组成:葡萄糖5.0g/L、蛋白胨5.0g/L、磷酸二氢钾(KH2PO4)15.0g/L、微量元素母液15.0g/L、硫酸镁(MgSO4)0.8g/L、柠檬酸1.7g/L。培养基优化后,工程菌的生长量提高了60.6%。结论 优化的培养基为基因工程菌pNS2大规模生产蜘蛛拖丝蛋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Langer和Vaeanti提出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的再生医学的新概念,现正在形成组织工程学这门新学科。该学科利用生命科学与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和开发具有修复或改善人体组织功能的新一代临床应用结构物,用于替代器官的一部分或全部功能。组织工程提高了组织缺损的治疗水平和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医疗费用,正在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组织工程研究主要有4个方面: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器官构建、临床使用。其中支架材料和种子细胞是组织工程目前研究的重要内容。介绍人工合成可降解聚合物如聚乳酸、聚乙醇酸及其共聚物、聚丁酸、聚偶磷氮、聚酸酐、聚磷腈、聚酯尿烷等和天然高分子聚合物胶原、纤维蛋白、甲壳素以及透明质酸等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概况,包括各自的优缺点和一些改进措施。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复合微粒的制备分离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生物相容性是药物缓释系统的一个关键指标,除了材料本身具有生物相容性以外,微球的球形度和表面光洁度对生物相容性也有很大影响.目的:获得球形度较高且表面光滑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微球,提高微球的生物相容性.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暨南大学生物材料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4-06/2005-01在暨南大学生物材料研究室完成.材料有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溶菌酶,聚乙烯醇,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仪器:匀浆机,超声波清洗仪,机械搅拌机,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方法:①微球制备:采用双乳液法制备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微球,溶菌酶为模型蛋白药物.采用3种分离方法(直接冷冻干燥法、过滤法、离心法)收集产品,洗涤,真空冷冻干燥.②扫描电镜观察:观察3种分离方法对微球形态的影响.所有的样品都经过镀铜台以及喷金处理,然后再进行电镜观察.③原子力显微镜观察: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对微球的表面形态结构进行分析.结果:①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与直接冷冻干燥法和过滤法相比,离心处理的方法对获取球形度较高且表面光滑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微球更为有效,而超声分散对微球的形态结构造成影响.②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微粒表面光滑平整,平均粗糙度为48.55 nm.结论:通过观察不同的下游处理过程对微球分离制备的影响,能够获得球形度高且表面光滑的产品.此外,根据实验过程中微粒的形成与支架的构建同步这一结果,提出了一步法这一新方法用于构建与微粒结合有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4.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是指能与组织活体细胞结合并能植入生物体的材料,是组织工程化组织的最基本构架。其最基本的特征是与活体细胞直接结合,同时必须具备细胞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这是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区别于其他功能材料的最重要特征。理想的支架材料应具备以下条件。①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材料应对种子细胞和邻近组织无免疫原性。②具有三维立体结构:材料必须是高度多孔的(孔隙率为80%以上、类似泡沫状),从而具有很大的内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植入和黏附,以及细胞营养成分的渗入和细胞代谢产物的排出。③生物可降解性和降解率:材料应是可吸收的,在组织形成过程中逐渐分解,从而不影响新形成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降解率应与组织生长率相适合。④良好的细胞界面: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并为细胞在其表面生长、增殖、分泌基质提供良好的微环境。⑤可塑性和机械强度:材料可被加工成所需要的形状,并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在植入体内后的一定时间内仍可保持其形状,从而使新形成的组织具有一定的外形。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根据其来源分为天然生物材料和合成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Langer和Vacanti提出组织工程(TissueEngineering)的再生医学的新概念,现正在形成组织工程学这门新学科。该学科利用生命科学与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和开发具有修复或改善人体组织功能的新一代临床应用结构物,用于替代器官的一部分或全部功能。组织工程提高了组织缺损的治疗水平和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医疗费用,正在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组织工程研究主要有4个方面: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器官构建、临床使用。其中支架材料和种子细胞是组织工程目前研究的重要内容。介绍人工合成可降解聚合物如聚乳酸、聚乙醇酸及其共聚物、聚丁酸、聚偶磷氮、聚酸酐、聚磷腈、聚酯尿烷等和天然高分子聚合物胶原、纤维蛋白、甲壳素以及透明质酸等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概况,包括各自的优缺点和一些改进措施。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周围神经缺损过去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组织工程神经支架的出现为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和思路。将神经支架修复神经缺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通过分析指出:复合型组织工程神经支架在长段神经缺损的修复中在理论和实际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是未来本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方跃  项舟  杨志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9):169-172
背景:I型胶原抗原性低,具有为细胞移行、增殖和分泌提供支架结构的特殊功能。 目的:利用I型胶原观察转化人胚腱细胞与人工材料复合后的形态学变化,为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肌腱提供实验依据。 设计:随机对照观察。 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 材料:实验于1998-07/09在华西医科大学移植免疫室完成。实验设立人发复合胶原组、碳纤维复合胶原组、聚羟基乙酸复合胶原组作为实验组,设立人发未复合胶原组、碳纤维未复合胶原组、聚羟基乙酸未复合胶原组作为对照组。人工材料:健康成人头发(长约30cm,80g左右),碳纤维编织带(兰州碳素厂提供),聚羟基乙酸纤维束(美国Johnson)。 方法:①人发复合胶原组选9根健康成人头发,经处理后3根为一股编织成腱,长约0.8cm,直径约0.4cm,两端自身打结。②碳纤维复合胶原组将购买的碳纤维编织带分开,制成直径及长度与人发腱相同的人工材料,两端用5/0丝线捆扎。③聚羟基乙酸复合胶原组将3根聚羟基乙酸纤维束互相编织成柬,直径及长度与人发腱相同,两端用5/0丝线捆扎。④各对照组编织支架材料过程与其对应实验组相同。⑤各组支架材料均制备5根。实验组支架材料。^60Co灭菌后,无菌条件下置于I型胶原溶液中0.5h,取出后室温干燥备用。对照组支架材料均不与I型胶原复合。⑥各组分别与细胞密度为3&;#215;10^6/mm^3的转化人胚腱细胞培养基进行体外联合培养,于培养后不同时间点对细胞数量及形态进行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生长情况及附着情况倒置显微镜观察结果。②细胞形态及与材料附着情况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结果:①细胞生长情况及附着情况倒置显微镜观察结果:培养2h后,各实验组均可见细胞向材料周围聚集,附着于材料的部分细胞呈圆形;培养3d后,附着于材料上的细胞开始增多,形态由圆形向椭圆形演变,可见圆形与椭圆形细胞“共存”现象;而各对照组培养2h和3d后,3种材料上细胞附着均较少。培养5d后,各实验组材料上细胞形态向梭形演变,细胞数量进一步增多,且碳纤维材料之间可观察到大量梭形细胞生长;而各对照组细胞形态大部分仍为圆形及椭圆形,细胞数量少于各自对应实验组。②细胞形态及与材料附着情况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体外培养5d后,各实验组材料表面腱细胞绝大部分呈梭形,同时腱细胞伸出突起,沿材料纵轴生长,其间有丝状及片状物质,相互交织。而对照组细胞明显较各自对应实验组附着少,细胞也呈梭形或圆形,但未见材料间的丝状及片状物质。也未见细胞伸出突起。 结论:人发、碳纤维、聚羟基乙酸表面复合I型胶原后,有利于细胞附着,材料周围的细胞不仅数量增多,且出现圆形与椭圆形细胞“共存”现象,细胞形态向梭形演变,说明外源性胶原有助于细胞对材料的附着以及细胞自身的增殖。  相似文献   

8.
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工程化骨的构建方面,而组织工程化骨要在外科手术中随时应用,必然涉及长期保存,为此探讨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以及低温保存组织工程化骨的可行性。方法:将人源性生物衍生骨材料复合成骨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在4℃和—196℃的温度环境中保存3个月和6个月,同时以未行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化骨和生物衍生骨材料作为对照,分别修复实验兔桡骨的长段骨缺损,于术后2,4,6,12周时各处死4只动物取材,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4℃和—196℃的温度保存组和未行保存的组织工程化骨组在动物体内相同时间点大体与组织学观察无明显区别,低温保存3个月与6个月组在动物体内相同时间点大体与组织学观察无明显区别;组织工程化骨各组与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组比较,前者在骨缺损处产生更多的胶原与新骨,其修复骨缺损是通过多点方式成骨,成骨迅速,骨愈合更快:而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组则从两端“爬行替代”方式成骨;所有各组无明显排斥反应。结论:采用低温(4℃和—196℃)保存方法均能有效保存组织工程化骨,从形态学研究证实该保存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9.
背景生物相容性是药物缓释系统的一个关键指标,除了材料本身具有生物相容性以外,微球的球形度和表面光洁度对生物相容性也有很大影响.目的获得球形度较高且表面光滑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微球,提高微球的生物相容性.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暨南大学生物材料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4-06/2005-01在暨南大学生物材料研究室完成.材料有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溶菌酶,聚乙烯醇,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仪器匀浆机,超声波清洗仪,机械搅拌机,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方法①微球制备采用双乳液法制备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微球,溶菌酶为模型蛋白药物.采用3种分离方法(直接冷冻干燥法、过滤法、离心法)收集产品,洗涤,真空冷冻干燥.②扫描电镜观察观察3种分离方法对微球形态的影响.所有的样品都经过镀铜台以及喷金处理,然后再进行电镜观察.③原子力显微镜观察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对微球的表面形态结构进行分析.结果①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与直接冷冻干燥法和过滤法相比,离心处理的方法对获取球形度较高且表面光滑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微球更为有效,而超声分散对微球的形态结构造成影响.②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微粒表面光滑平整,平均粗糙度为48.55 nm.结论通过观察不同的下游处理过程对微球分离制备的影响,能够获得球形度高且表面光滑的产品.此外,根据实验过程中微粒的形成与支架的构建同步这一结果,提出了一步法这一新方法用于构建与微粒结合有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0.
组织工程技术的建立和发展为外科领域中组织缺损和器官功能障碍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模式和手段。它标志着医学将走出器官移植的范畴,步入预制、再生组织和器官的新时代。组织工程学研究涉及细胞生物学、材料学、工程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及伦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工程化软骨、皮肤、角膜、血管、肌腱、骨等的体外构建及动物移植实验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其中组织工程皮肤和软骨已商品化用于临床治疗。进一步寻求防止种子细胞功能老化的方法、发掘新的细胞来源途径、选择更接近细胞生长微环境的支架材料以及探索增进工程化组织器官血管化的有效措施等,均是组织工程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干细胞的研究、基因转染技术的应用、生物材料的分子设计等方面。要达到使工程化组织器官能提供“现货供应”(off-the-shelf)以满足临床应用需要的目标,尚需付出较长时间的艰辛努力。现就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来源、支架材料的选择及组织器官体外构建与应用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脱矿骨基质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具备骨诱导及骨引导的生物支架材料之一。 目的:总结脱矿骨基质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65年1月至2013年5月PubMed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FMJS数据库有关脱矿骨基质及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Scaffold material, Groowth factor, Cells,drugs",中文检索词为"脱矿骨基质,支架材料,生长因子,细胞,药物",根据纳入标准排除重复性研究,保留34篇密切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是组成组织工程骨的主体,而脱矿骨基质既具备骨诱导性又具备骨引导性,可为骨组织细胞的修复提供空间,又可与生物活性因子、活细胞、抗生素等在体外构建成复合体,植入骨内促进骨缺损的愈合。但这一技术也面临着脱矿骨基质与各种物质的配比、消毒、保存成骨活性及抗原性的消除等问题,充分了解脱矿骨基质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可为其服务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组织的方法和环境是组织工程研究所涉及的另一重要环节,对于能否最终形成新生组织以及新生组织质量的好坏起着关键作用。探讨运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血管中膜组织的方法。方法:将体外培养、扩增的犬平滑肌细胞接种于片状聚羟基乙酸(PGA)材料上,形成细胞-材料复合物,将该复合物包绕于硅胶管使成管状结构后移植于裸鼠皮下,第2,6,11周后行大体及组织学检测。结果:裸鼠皮下形成的组织工程化血管中膜组织学结构在不同的时间点具有不同的特征。结论:运用组织工程技术可形成具有与天然血管中膜组织学结构相似的血管。  相似文献   

13.
背景:将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酶、多肽等生物活性物质固定于种植体表面,可促进骨潜能细胞及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达到良好的成骨作用。
  目的:介绍生物活性多肽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骨质疏松状态下对细胞生物学行为和种植体骨整合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84年1月至2013年1月)、万方数据(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有关生物活性多肽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在骨质疏松状态下对细胞生物学行为和种植体骨整合影响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在种植体表面接种生物活性物质可进一步改善种植体与骨组织的整合速度。通过在生物材料表面固定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多肽的方法进行仿生态化学修饰,模拟体内细胞外基质环境,促进细胞黏附和生长,是早期改善内植物骨整合的有效途径,也是近年组织工程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今后研究的重点在于设计特异高效的多肽和简单有效的固定方法,同时将对这类物质长期应用的安全性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细菌纤维素是纳米级纤维,具有许多独特的理化和机械性能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等特性,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新型组织工程材料的研究热点。 目的:分析细菌纤维素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方法:检索2004至2013年PubMe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bacterial cellulose; tissue engineering",中文检索词为"细菌纤维素;组织工程"。选取有关细菌纤维素在组织工程中应用方面密切相关文献48篇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细菌纤维素具有高结晶度、高持水性、高机械强度、可降解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超细三维纳米网状纤维结构等独特特性,能作为生物活性分子的载体,维持生物活性分子的活性。同时,细菌纤维素通过改性修饰能提高其机械和生物特性,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重建。目前已开始将细菌纤维素应用于组织器官重建中。细菌纤维素能作为生物活性分子的载体,但存在难以降解和功能单一等缺点,通过对细菌纤维素的改性修饰可以改善它的功能和促进降解。  相似文献   

15.
智能水凝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传统水凝胶相比,智能水凝胶能够对外界刺激诸如温度、pH值、光、磁场等作出不同的应答表现,产生二级结构甚至化学结构的变化,自发组装形成有序的超分子结构,最终形成具有三维结构的凝胶。目的:综述智能水凝胶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组织工程的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及PubMed 数据库从建库至2014年有关智能水凝胶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文献,检索关键词为“水凝胶,组织工程学,hydrogel,Tissue engineering”。结果与结论:智能水凝胶中包括温度敏感性、pH敏感性、光敏感性、磁敏感性及温度/pH双重敏感性水凝胶,其对于外界环境变化能自动感知并能作出响应性的反应,在药物递送系统、药物释放,修复和改善缺损组织等领域表现出一系列传统材料所没有的突出性能,尤其是在组织工程方面表现出相当的优越性:低免疫原性,减少了炎症和排斥作用;具备生物可降解性;能真正在三维尺度上模拟细胞所处微环境,从而利于细胞黏附、生长、迁移及分化等。  相似文献   

16.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已被应用于临床,但其不良的力学性能和缺乏骨诱导性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目的:制备壳聚糖微球-丝素基载药α-磷酸三钙骨水泥,验证其细胞相容性及细胞毒性。方法:分别以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和1%双抗的α-MEM培养基、苯酚、100%及50%复合壳聚糖微球-丝素基载药α-磷酸三钙骨水泥材料的浸提液培养MC3T3-E1细胞,采用MTT法评估细胞生长增殖情况,采用乳酸脱氢酶活性检测法判断复合壳聚糖微球-丝素基载药α-磷酸三钙骨水泥材料的毒性。将MC3T3-E1细胞系与复合壳聚糖微球-丝素基载药α-磷酸三钙骨水泥材料共培养,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附着及生长。结果与结论:复合壳聚糖微球-丝素基载药α-磷酸三钙骨水泥材料浸提液对MC3T3-E1细胞的生长增殖无明显影响,无明显细胞毒性。MC3T3-E1细胞在复合壳聚糖微球-丝素基载药α-磷酸三钙骨水泥材料表面生长良好,伸展充分,在材料表面伸出伪足,与材料贴附紧密,表明壳聚糖微球-丝素基载药α-磷酸三钙骨水泥细胞相容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背景: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种多相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骨传导性及生物相容性,但作为骨修复材料仍然存在不能完全降解、机械强度较低等不足。目的:设计生物活性玻璃/壳聚糖复合材料骨组织工程支架,并检测其理化性能。方法:将2.0%壳聚糖盐酸溶液与β-甘油磷酸钠以7∶1的体积比混合制备壳聚糖溶液。称取0.5,1.0,1.5 g生物活性玻璃分别加入上述壳聚糖溶液中,使得壳聚糖与生物活性玻璃的质量比为2∶1,1∶1及1∶1.5。将复合材料浸泡于模拟生理体液中7 d进行体外矿化。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见复合支架具有相互贯通的多孔结构,孔隙率最高可达89%,孔径大小合适,为100-300μm,生物活性玻璃以针状形式分散在壳聚糖支架之间,均匀排列,被壳聚糖支架充分包裹结合紧密。随生物活性玻璃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孔隙率逐渐下降,断裂强度逐渐升高,他们之间呈正相关性。X射线衍射图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证实复合支架中的单一材料未发生性质改变,示差扫描量热法分析显示正常体温情况下材料无质量丢失。矿化3 d后材料表面形成的羟基磷灰石逐渐长大为绒毛状,数量也明显增多;矿化7 d后绒毛状的羟基磷灰石长成为针状,数量进一步增多,且众多的矿化物结成球状。  相似文献   

18.
不同类型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本实验室所用的3类材料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寻找骨组织工程的最佳支架材料。方法:采用生物力学检测仪观察材料的强度;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立体结构;取4周龄兔骨髓,体外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并加入诱导液,使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将细胞与支架材料共培养1,3,5,7d,通过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粘附、伸展及生长情况;将细胞与支架材料复合,并植入裸鼠背部皮下,植入4,8周后取材,行组织学检查,观察新骨形成情况。结果:3类材料均具有细胞复合成骨能力,其中珊瑚、珊瑚转化多孔羟基磷灰石(CHA)具有较为良好的物理性状、多孔性、细胞粘附性,及细胞复合成骨能力,作为支架材料更为优越。结论:珊瑚和珊瑚转化多孔羟基磷灰石(CHA)是骨组织工程比较理想的支架材料,与细胞复合为骨的再造及骨缺损修复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角膜基质细胞和聚羟基乙酸(PGA)多聚体复合物构建角膜基质,为组织工程技术构建角膜提供依据。方法将培养后的角膜基质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植入balb/c裸鼠皮下。6周后,对新生组织进行组织学和透射电镜检测,并测定胶原纤维直径。结果石蜡包埋切片显示新生角膜组织具有似正常角膜基质层波浪交叉编织结构。组织工程化的角膜基质胶原纤维直径(27.7±6.2)nm,与正常角膜基质胶原纤维直径相似。结论组织工程技术重建的角膜基质已经具备角膜基质层组织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背景:小口径人工血管对生物相容性和抗凝血的要求远远高于普通大口径人工血管,因此血管移植体内原位诱导组织再生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目的:总结近几年静电纺复合纳米纤维小口径管状支架的主要研究进展,并讨论其在体内原位诱导血管再生方面的重要应用。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中国期刊网CNKI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ISI Web of Knowledge外文数据库,有关复合纳米纤维小口径管状支架的制备方法、血管支架仿生天然细胞外基质微环境的表面修饰以及种植体植入后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静电纺复合纳米纤维制备小口径管状支架,即将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共纺在一起,这样既能克服天然生物高分子材料力学性能的不足,又能避免合成材料在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的缺陷,成为制备小口径血管组织工程支架的必然趋势。同时制备多层血管,进行功能化修饰,模拟天然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和功能,将成为用于心血管组织修复及再生小口径血管组织工程研究的新方向。在获得上述新进展的同时,经动物实验检验的静电纺血管支架以聚合物为主。尽管这类支架采用了各种手段避免血栓、炎症等不良反应,其生物相容性仍旧无法与天然材料相比。由此可见,在天然材料与合成材料之间找到一个最佳比例,使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血管相容性达到一个平衡,将会显著提高静电纺复合纳米纤维支架在小口径血管组织再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