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2001年10月~2005年11月间收治的34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34例中行手术治疗32例,其中胃大部切除和胃部分切除术11例,小肠部分切除术16例,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1例,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2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病理:CD117阳性26例(76%),CD34阳性22例(65%).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在中老年人中好发,以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包块表现为主,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完整的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s,GIST)是非常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对它的研究是目前消化道病理学的热点,已有不少文献从病理学角度对之进行了阐述。但由于临床上对GIST认识不足,常使GIST的诊断和治疗遇到困难。现报告4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李迎春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2):993-99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4月-2007年7月收治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8/16),消化道出血(6/16);病变部位为胃14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1例。14例行手术治疗。16例镜下均见梭形细胞,其中良性9例,交界性4例,恶性1例,胃癌伴良性间质瘤1例。免疫组化CD11(7+)73%,CD3(4+)73%,SMA(-)73%,S-100(-)67%。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术前确诊仍较困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63岁,因上腹饱胀不适月余就诊,腹部CT提示腹膜后18 cm×16 cm×14 cm占位,CT值 31.5~61 Hu,脾脏受压,胃受压,见图1;胰体尾受压移位,左肾受压向下移位,见图2.以腹膜后肿瘤收入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rnor,GIST)的临床特点。方法 1993—2006年收治的21例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进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良性8例,恶性3例,低度恶性10例。随访14例,随访时间:0.5~13年,10例转移或局部复发并死亡。结论 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依赖病理检查。目前,GIST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关荣 《医学文选》2006,25(2):322-323
1983年Mazur和Clark首先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这一概念。它是一种胃肠道肌层的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起源于Cajal细胞,是由于c-kit原癌基因编码的c-kit蛋白发生变异而引起的肿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0.1%-3.0%。以往常诊断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电镜、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和对其深入研究。已证实GIST为非定向分化的肿瘤,现就其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江小云  汪永寿  孟红 《四川医学》2006,27(9):937-93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6月至2005年8月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2例GIST患者,其中恶性3例,交界性2例,良性7例。肿瘤发生的部位:胃6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2例,直肠1例,大网膜1例。1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因有腹膜转移,行姑息手术,其余11例均行手术切除。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是一个随着临床病理技术发展而逐渐成熟的概念,具有独特的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17例,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临床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和预后,进一步提升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外科2009年9月- 2014年9月收治的90例GIST患者的完整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不适、纳差占41.1%(37/90),其次为消化道出血占20.0%(18/90),腹部包块占4.4%(4/90),肠梗阻症状占3.3%(3/90),28例无明显症状占31.1%,为检查时偶然发现.术前诊断主要依靠胃肠镜、超声内镜、CT、MRI等影像学检查.90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90.0%(81/90),CD34阳性率91.1%(82/90),S-100阳性率11.1%(10/90),SMA阳性率33.3%(30/90).中位随访时间27.4(1 ~ 60)个月,8例复发或转移,3例再次手术,2例因肿瘤进展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19)及核分裂数目(P=0.002)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 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胃肠镜、超声内镜、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该病术前诊断.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是GIST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张铭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8):718-71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肿瘤。我院于2001~2004年收治16例GIST,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61岁。发病部位:贲门1例,胃8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5例,升结肠1例。首发症  相似文献   

11.
解乃昌  卢军峰  覃新干 《广西医学》2011,33(10):1325-1327
目的总结小肠原发性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1例原发性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肿瘤完全切除手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及术后总生存时间。结果完全切除术29例,术后随访26例,随访期12~84个月。其中低度恶性4例,中度恶性6例,均无复发和转移,无1例死亡;高度恶性GIST16例术后2年内总复发率、转移率分别为31.2%(5/16)、50.0%(8/16),病死率分别为25.0%(4/16)、43.8%(7/16)。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小肠GIST肝转移2例,其中1例伴肺转移和大量胸腔积液,服药6个月肿瘤无进展,1例服药3个月后肝脏转移灶明显缩小,内部液化坏死区增大,15个月后因肿瘤破裂大出血死亡。结论原发性小肠GIsT的术后复发、转移与是否获完全切除术和间质瘤的恶性度有关,且常在术后2年内出现。恶性度高的患者术后更应密切随访,诊断复发、转移后可选择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22例,小肠5例,直肠5例,结肠1例;免疫组化检查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38例,CD34阳性36例。结论 加强免疫组化的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除传统的手术切除以外,可采用微创手术或使用酪胺酸蛋白激酶抑制剂格列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9年期间收治的6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均手术治疗,1例复发后再手术.格列卫治疗3例,1例死亡,1例带瘤生存,1例未见复发.结论 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是胃肠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对复发和转移者争取再次手术,同时联合分子靶向治疗,提高生存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超声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间质瘤是胃内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笔者搜集自1999年1月~2007年5月超声技术发现胃间质瘤32例,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42.0±11.1岁,其中8例因腹部包块前来就诊,5例主诉腹胀,7例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12例为超声常规体检发现。应用超声仪器ACUSONSEQUOIA-512和GE LOGIQ5和GE LOGIQ7等,探头频率2~12MHz,空腹8~12h后,先后在患者空腹和充盈胃腔(饮水约500~600ml)时进行超声检查,通过嘱患者深呼吸和变换体位,观察肿块与肝胆脾胰运动是否同步,判断包块是否与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疗过程,为临床靶向治疗方案及规范提供参考。方法对61例病理明确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8例行伊马替尼靶向治疗,11例行舒尼替尼靶向治疗,2例由于经济原因拒绝术后辅助治疗,改密切随访。本组病例有3例患者服用伊马替尼,由于经济原因未能继续服用药物失访,其余病例获随访,时间为3~50个月,其中3例患者因伊巴替尼继发性耐药,改用舒尼替尼后死亡,原因均为大量腹水、肿瘤进展所致。8例患者因伊马替尼继发耐药后改用舒尼替尼后获稳定状态,随访至本文截稿未见疾病进展。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作为一高复发率、极易肝转移、局部复发的疾病,术后需规范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疗效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05年5月~2008年6月治疗的1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综合评价。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结论手术切除是胃肠道间质瘤首选并有可能治愈的唯一方法;预后不好。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4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健  杨玉辉  姚定聪 《重庆医学》2007,36(16):1650-165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1月~2006年5月收治46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行纤维胃肠镜、胃肠钡餐和B超等检查,确诊率低(4.4%).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切除率100%,其中根治性切除41例(89.1%),姑息性切除5例(10.9%),术后复发转移12例(26.1%),传统放疗和化学治疗效果甚微.结论 术前确诊困难,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黄春军  吴伟主  崔巍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9):993-993,100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 方法收集52例GIST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52例平均年龄5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部隐痛、腹部包块、排便习惯改变及贫血.4例经超声内镜检查确诊.52例均行根治性手术,肿瘤位于胃34例,小肠ll例,结直肠2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免疫组化表型以CD117、CD34阳性率较高. 结论 GIST的术前诊断有赖于纤维内镜、超声内镜、B超、CT等检查的综合应用,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表型分析.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20.
胃肠道间质瘤35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腔间质瘤是起源于腹腔内任何器官组织的原发性间叶性肿瘤,尤其以胃肠道间质瘤(gastro intestinal stromaitumor,GIST)多见,GIST大多数见于成人,儿童极少见。60%~70%发生于胃,20%~30%发生于小肠。GIST由Mazur等于1983年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而提出,是指原发于胃肠道的非定向分化的间叶源性梭形细胞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