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对肝硬变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再生的影响,应用IBASⅡ全自动图像分析仪检测肝硬变大鼠术后肝细胞DNA倍体率及肝脏组化染色后各组酶灰度值(OPTDM)的变化,并通过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及吲哚青绿15分钟滞留率(ICG15)以了解残肝功能。结果:实验组(A组)3~4倍体肝细胞明显减少,2倍体及多倍体肝细胞明显增多;术后第1天各组酶灰度值无显著差异,第2、5天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乳酸脱氢酶(LDH)明显增高,而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则明显减少;A组术后第5天SGPT和ICG15明显降低。本实验结果提示:pHGF不仅能促使肝硬变大鼠肝切除后残肝的再生,而且能够促进再生肝细胞功能成熟及残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酵素对部分肝切除大鼠肝再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微生物酵素能否促进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再生。方法采用大鼠部分肝切除(Partial Hepatectomy,PH)模型,通过与对照组和促肝细胞生长素(Hepatocyte Growth-Promoting Factor,pHGF)组比较,在pH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120小时和168小时,留取相应肝组织,检测反映肝再生的指标肝再生率(Hepatic Regeneration Rate。HRR)、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和细胞增殖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结果在pH后12小时和24小时、微生物酵素组同促肝细胞生长素组一样与对照组相比,肝再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后12、24、72、120小时,微生物酵素组的P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P〈0.05和P〈0.05)。在pH后72小时和168小时PCNA出现高峰,微生物酵素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物酵素同促肝细胞生长素一样具有早期促进肝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在大鼠肝大部分切除加自体肝细胞脾内移植的动物模型上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通过术后2周、12周时病理组织学、电镜形态、肝化脾匀浆谷丙转氨酶含量、同位素~(99)mTc-HIDA摄取率及增殖指数等指标的对比分析,以观察PHGF对肝化脾增量的影响。发现:①移植术后2周,PHGF组肝化脾的组织形态学、谷丙转氨酶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移植术后12周,PHGF组脾内肝细胞生长好,数量、面积大,肝化脾匀浆谷丙转氨酶含量达2 324.8±400.8U/g、放射性计数达2 780.0±868.8、增殖指数达3.83±0.42%(对照组分别为:1 839.4±368.4U/g、868.7±169.0、2.89±0.4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皆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结果表明,PHGF对加速肝化脾增量及缩短其再生周期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促肝细胞生长素 (主要成分为肝细胞生长因子 )对慢性肝损伤时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和肝功能的影响。 方法  以四氯化碳和乙醇联合诱导大鼠的慢性肝损伤模型 ,对其行 30 %肝部分切除术 ,术后 10d经腹腔注射促肝细胞生长素 (分对照组、小剂量组、大剂量组 ) ,同时建立正常对照组。观察不同剂量促肝细胞生长素对肝再生、肝功能和肝储备功能的影响。 结果  小剂量组与对照组的总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 (AST )、谷草转氨酶 (ALT)、总胆固醇、动脉血酮体比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 P >0 .0 5 )。大剂量组与对照组的AST ,ALT ,总胆固醇、动脉血酮体比的比较差异显著 ( P <0 .0 1)。电镜和光镜观察显示 ,大剂量的促肝细胞生长素能促进肝再生。 结论  应用大剂量促肝细胞生长素可明显改善肝功能和肝储备功能 ,促进肝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促肝细胞生长素对阻塞发型内疸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年来128例阻塞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之分为促肝细胞生长素组(A组)和非肝细胞生长素组(B组),比较手术前后各项指标有无差异。结果 A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另外术后肝功能恢复的时间亦明显较B组短(P<0.01)。结论 促肝细胞生长素可明显改善肝功能,提高阻塞性黄疸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通腑泄热法中药对兔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新西兰白兔25只,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即中药组(TCM组, n=10),对照组(Control组, n=10),假手术组(Sham组, n=5),制备兔肝部分切除模型20例和假手术模型(切开腹壁后关腹)5例,分...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究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LLR)治疗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对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至2019年间经手术治疗的300例HCC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其中腹腔镜肝切除191例...  相似文献   

9.
10.
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100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22例,女性78例;年龄21~89岁,平均55岁.结果 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18例,发生率为1.8%.18例肝功能衰竭患者中,老年患者(>65岁)13例,吲哚氰绿15 min潴留率(ICGR15)>20%者14例,术中出血量>1000 ml 14例,术中输血量>1000 ml 13例,肝纤维化程度Metavir评分中,最严重肝硬化(F4)和严重纤维化(F3)6例(6/7),肝脏余肝体积<40.0%9例(75.0%,9/12).结论 余肝体积过小、术中失血和输血过多、ICGR15>20%、肝纤维化程度Metavir评分F4和F3的肝细胞癌患者较易发生术后肝功能衰竭,人工肝或联合肝移植在治疗术后肝功能衰竭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对慢性肝损伤时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四氯化碳和乙醇联合诱导慢性肝损伤模型,行30%肝部分切除术,术后10d,经腹腔注射肝细胞生长因子(分对照组、小剂量组、大剂量组),同时建立正常对照组。观察不同剂量肝细胞生长因子对肝再生,肝功能和肝储备功能的影响。结果:①小剂量组与对照组的总蛋白、白蛋白、AST、ALT、总肝固醇、动脉血酮体比进行比较后,P>0.05,小剂量的肝细胞生长因子无明显改善肝功能的作用。②大剂量组与对照组的AST、ALT、总胆固醇、动脉血酮体比进行比较后,P<0.01,大剂量的肝细胞生长因子能显著改善肝功能。同时通过电镜和光镜观察,大剂量的肝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肝再生。结论:①正常肝脏,或伴有慢性肝损伤的肝脏行部分肝功除术后,肝功能及肝储备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肝脏再生亦有障碍。②应用大剂量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维持一段时间,可明显改善肝功能和肝储备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12.
缺血预适应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的保护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缺血预适应(IPC)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脏损伤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IPC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预处理(IPC IR)组.每组6只。分别测定血浆谷草转氧酶(ALT)、谷丙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血浆和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及肝组织的湿/干重比值(W/D)、髓过氧化物酶含量(MPO)及DNA双链百分率(Ratio of DNA Chain%)。结果 发现IPC减轻了肢体IR后引起的ALT、AST、LDH、XOD、MDA、MPO、W/D含量的升高.并且增加了SOD以及肝组织中DNA双链百分率。结论 IPC对肢体IR继发的肝脏功能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方法:正常家猪13头,在体外静脉转流和4℃EuroCollins液持续灌注肝脏下行体外肝切除及自体残肝原位再植术。在手术中不同时相点检测肝组织能荷水平(EC)、线粒体呼吸活性(RCR)、动脉血酮体比值(AKBR)和肝脏病理变化。结果:在肝脏冷灌注时相,两组动物肝组织ATP、EC及AKBR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RCR轻度降低。残肝植入后,术程平稳的6头动物,EC水平回升、RCR无显著变化、AKBR回升到0.7以上;术程不平稳的7头动物,RCR下降、EC进一步降低、AKBR仍低于0.5。冷灌注时肝脏组织结构基本保持完整,残肝再植复流后肝组织出现以肝腺泡第Ⅲ带为著的组织损害。结论:体外肝切除术造成肝脏损害的主要原因是再灌流损害;肝细胞能量代谢状态与手术动物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新型免疫抑制剂来氟米特对大鼠减体积性肝移植后肝再生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动物分 A,B,C3组 ,来氟米特的剂量分别为 0、2 .5、5 .0 mg·kg- 1· d- 1。动物于术后 1、3、5、7d处死。每克肝组织中蛋白质含量 ,血清 AL T及总胆红素水平 ,肝细胞分裂指数 ,肝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作为肝再生的指标。结果 B组术后 3d的每克肝组织蛋白质含量 ,肝细胞分裂指数 ,肝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均高于 A,C组 (P<0 .0 5 )。A、B、C3组 AL T,总胆红素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  2 .5 mg·kg- 1 · d- 1 来氟米特能促进大鼠减体积性肝移植后肝再生 ,对肝功能无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全胃肠外营养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及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1 3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成 2组 ,肝硬化对照组 6只 ,肝硬化 TPN组 7只。观察大鼠生存情况 ,大鼠肝功能、血脂水平和肝脂含量的变化。结果 除 TPN组有一只大鼠因输液过快、肺水肿死亡外 ,其余大鼠均成活。与对照组比较 ,TPN组血清 TBIL、AST和 AL T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AL B明显降低 (P<0 .0 5 ) ,血清 TG水平明显升高 (P<0 .0 5 ) ,肝 TG、CHO含量明显升高 (P<0 .0 5 )。结论 硬化肝 TPN时要注意观察肝功能和脂代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黄腐酸钠对大白鼠肝缺血/再灌注微循环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通过肝缺血 /再灌期 ( ischem ia and reperfusion I/ R)给予药物预处理动物模型来探索不同药物、不同给药途径防治肝脏 I/ R期损伤的有效方法。方法  60只 Wistar大鼠分成 5组 :A组 (正常对照组 )、B组 ( I/ R期无药物干预模型组 )、C( 10 % L- arg静注干预组 )、D组 ( 1% SF静注干预组 )、E组 ( 2 % SF实验前 3 d口服干预组 ) ,动脉夹阻断肝门 4 5 min后去除动脉夹再灌注 1h。于阻断肝门前、阻断后 4 5 m in、再灌注 1h测定肝脏微循环血流量 ,检测血清 AL T、AST值 ,同时取测定点处肝脏组织病理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分析。分别用统计学 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析的方法比较 5组间的差异和意义。结果 阻断肝门前 E组肝脏微循环血流量明显高于 A、B、C、D组 ( P<0 .0 1) ,阻断 4 5 m in时 B、C、D、E组微循环血流量均呈一致下降趋势 ,E组再灌注 1h后回升至 2 8.3 9± 0 .83 ( V) ,与 B组 2 4 .71± 0 .4 5 ( V)比较明显增高 ( P<0 .0 5 )。病理分析证实 I/ R期肝组织损伤主要发生在再灌注初期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区及肝腺泡 区 ,光镜半定量分析显示 E组肝细胞坏死数目明显减少 ( P<0 .0 5 )。结论 阻断肝门后肝脏微循环明显下降 ,再灌注早期可回升 ,但不能达到正常值。黄腐酸钠 ( SF)可提高正常肝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移植前后,肝硬化大鼠胃肠道粘膜免疫改变的情况,为临床施以肝移植术后观察胃肠道粘膜免疫的变化和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制备CCl4中毒性肝硬化大鼠模型,采用“二袖套法”进行肝移植,应用放免分析法和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ononuclear cell cytotoxicity assay,MTT),分别检测肝移植前后肝硬化大鼠胃、十二指肠、空肠以及回盲部组织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ecretoryimmunoglobulin,SIgA)以及上皮肉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IEL)和固有粘膜层淋巴细胞(Luminia propria lymyphocytes,LPL)变化的情况。同时,对手术应激对上述观察指标的影响也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手术应激对胃肠道粘膜的SIgA水平以及胃肠道粘膜IEL和LPL增殖活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短期内即可恢复。肝移植前,肝硬化大鼠的胃、十二指肠、空肠以及回盲部组织中的SIgA,IEL,LPL均较正常大鼠胃肠道粘膜组织中为低;肝移植后,随着肝移植实施的时间的变化,胃肠道粘膜免疫功能逐渐接近正常,尤其以十二指肠变化最早和最为显著。结论肝硬化可导致胃肠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尤其以十二指肠为明显。随着肝移植手术的实施,胃肠道粘中膜免疫功能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仍然以十二指肠的变化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对移植小肠通透性及细菌易位的作用。方法以Wistar大鼠20只为受体,SD大鼠20只为供体行异位全小肠移植,并以环孢素A(6mg/kg.d)肌注抑制排斥反应。HGF组(n=10)用微量输液泵持续均匀输入HGF(150μg/kg.d),对照组(n=10)输入等量生理盐水,随机选取同批正常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基准(n=10)。第7天两组实验动物均分别以乳果糖/甘露醇液2ml(含乳果糖100mg、甘露醇50mg)行移植小肠灌注,采集24h尿液检测乳果糖、甘露醇含量及乳果糖/甘露醇比值;第8天采集移植小肠肠系膜淋巴结及门静脉血行细菌培养,小肠组织学观察。结果对照组尿液中乳果糖含量为0.0931%±0.0085%,乳果糖/甘露醇比值为0.132±0.021,与正常基准0.0150%±0.0020%和0.020±0.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GF组乳果糖含量为0.0396%±0.0090%,乳果糖/甘露醇比值为0.056±0.013,与正常基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HGF组移植小肠肠系膜淋巴结细菌阳性率为10%,对照组为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GF组门静脉血细菌阳性率为10%,对照组为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移植小肠组织学观察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HGF能够降低同种移植小肠的通透性及细菌易位率,改善小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