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远市2004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2004年清远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人群及宿主动物监测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疑似病人血、鼠类、水禽类和蛙类动物肾组织分离培养病原体,用MAT法检测健康人、疑似病人、鼠类和水禽类动物血清抗体.结果 报告发生钩体病10例,发病率0.25/10万,死亡1例,病死率10.00%.从鼠肾组织中分离鉴定了5株钩体菌,分离阳性率为5.00%,均为爪哇群.流行前、后期健康人血清和流行期疑似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27%、4.00%和15.79%,菌群以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为主,其次为拜伦群和爪哇群.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2.00%,黄毛鼠、板齿鼠、褐家鼠和黄胸鼠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在8.57%~50.00%之间,菌群以秋季热群为主,其次为犬热群.水禽(鸭)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00%,菌群为拜伦群和致热群.结论 我市人群钩体隐性感染水平和鼠带菌率均较高,开始出现钩体病发病年龄组后移及钩体带菌优势鼠种由野栖鼠种向家栖鼠种交叉转移的动向,从水禽类动物(鸭)血清中检测出钩体带菌抗体在我市尚属首次.继续加强监测,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控制钩体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清远市人群和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钩体)菌群分布和变迁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清远市清新区太平镇为监测点,开展宿主动物密度、带菌以及健康人群血清抗体监测,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5—2017年,清远市分别报告钩体病例0例、3例和1例;鼠密度分别为11.03%、3.73%和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集鼠肾标本450份、猪肾标本154份、蛙肾标本156份,均未培养分离出钩体;分别采集鼠血清150份、199份和101份,钩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00%、43.72%和5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015年以七日热群为主,占53.85%,2016年以秋季热群为主,占25.96%,2017年以波摩那群为主,占41.38%;分别采集220份、210份和214份健康人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45%、23.33%和14.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其中2015年以秋季热群为主,占25.96%,2016年以七日热群为主,占27.36%,2017年以波摩那群为主,占27.27%。结论 清远市近年来钩体病发病水平低,宿主动物和健康人群隐性感染水平高,宿主动物与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的主要菌型不尽相同,应警惕由于菌型的更迭引起钩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宾阳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主要血清群(型)及其分布,为防控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广西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在宾阳县选1个乡镇作为监测点,每年采集健康人群血清,采用显微凝集试验进行钩体病抗体血清学检测。结果 2009-2011年采集健康人血清302份,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159人(阳性率为52.65%),3年监测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2.00%(52/100)、65.00%(65/100)、41.18%(42/102)。抗体阳性率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年龄密切相关,健康人群含钩体病13个血清群抗体,以黄疸出血群为主。结论宾阳县健康人群中钩体病易感人群有一定积累,且菌种、菌型复杂,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阳性率为30.46%,其次为波摩那群、巴达维亚群、犬等,应加强钩体病的抗体监测、疫情预警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2005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了解湖南省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监测工作.方法 选择湖南5个县(市)进行传染源带菌情况、自然人群与疑似病人血清学研究,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传染源钩体分离及菌型分布情况对鼠及蛙类标本进行钩体分离培养,分离出15株钩体.其中鼠肾分离培养出阳性标本14株,阳性率3.59%.血清学:检测11份疑似病人血清抗体,确诊5例,确诊率45.45%;525份自然人群血清钩体抗体有12群之多,黄疸出血群里,湘潭县自然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62.75%),沅江市自然人群血清抗体GMT最高(37.64).结论 从鼠、蛙钩体分离培养中可看出,塞罗群萨克斯可宾型和沅江型是湖南省洞庭湖区主要菌型;黄疸出血群仍是湖南省自然人群主要流行菌型,其次秋季群、澳洲群、波摩那群和流感伤寒群也是湖南省流行菌型;地区重点菌群监测预防工作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大竹县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两个集中暴发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疫情报告,选取钩体病两个集中暴发点进行调查,用MAT法检测病人和蛙血清抗体;并分离培养钩体病原体。用夹夜法捕鼠,无菌采集鼠肾、猪肾、牛中段尿和蛙肾分离培养钩体病原体,分析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菌群情况。结果发病户数占总户数的68.13%;发病例数占总人数的28.41%;病人和宿主动物标本中检出阳性菌株51份,经鉴定以七日热群为主,占60.78%,其次分别为黄疸出血群、澳洲群、波摩那群、犬群,分别占29.41%、3.92%、3.92%、1.96%。结论病人和宿主动物感染钩体菌群复杂,应切实加强钩体病的监测,为制定钩体病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钩端螺旋体病血清学结果,了解和掌握广东地区人群中钩体抗体水平及菌群的变化特征。方法参照WS290-2008行业标准方法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方法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2002~2008年共接收疑似患者血清1180份,其中凝集试验阳性23例,阳性率为1.95%(23/1180),分属6种菌群,其中黄疸出血、爪哇、秋季热及七日热4个群占了86.96%。结论广东省人群钩端螺旋体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部分菌群出现更迭,在防治工作中应注意菌群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汝城县钩体病的流行特征,为有效控制钩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汝城县1972~2012年钩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41年间汝城县累计报告钩体病1663例,死亡4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12.94/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到2006年以后没有病例报告。病例分布在丘陵地区且种植双季稻的乡镇,发病呈明显季节性,夏秋季(8~9月)为主,主要集中在8月份(占88.96%),冬春季没有病例;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女之比2.20:1,以青壮年(15~40岁)为主,占79.13%,职业以农民为主(占64.02%),其次是学生(占28.48%)。钩体病感染率分布同病例的分布特征相吻合。结论汝城县钩体病发病率下降显著,可能同农村由种植双季稻改为种植一季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兴山县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宿主动物带菌及人群免疫水平,为进一步做好钩体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案》开展鼠、家畜、青蛙等宿主动物带菌调查及健康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平均鼠密度为1.80%。鼠种构成以黄胸鼠、小家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平均带菌率为3.75%。共检测病人尿液及家畜、青蛙、稻田疫水等7类样本565份,培养阳性菌株4株,阳性率为0.71%,其中稻田疫水2株,病人尿液、蛙肾各1株,菌株经鉴定黄疸出血群1株,秋季热群3株。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8.62%,青壮年阳性率较高,以黄疸出血型、七日热型、流感伤寒型、波摩那型为主。在监测中发现1例在农贸市场感染的经济型钩体病。结论兴山县钩体宿主动物带菌率低,血清学显示人群钩体隐性感染率较低,在山区型钩体自然疫源地存在的情况下,其发病率与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农贸市场、畜牧养殖区及其周边为经济型钩体病疫源地,病例分析已经得到证实,建议今后应将其纳入预防和监测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南平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状况、疫源地类型、宿主动物、钩体菌群、临床表现、疫苗接种情况等调查,基本掌握我市钩体病流行规律,为当今农业生产结构下提出针对防治对策。方法:收集并分析南平市钩体历年疫情、临床资料,开展疫区类型、宿主动物、钩体菌群等调查。结果:南平市地理环境、气侯、植被等适宜钩端螺旋体菌生长。44年来流行曲线呈波浪型,5-11月为流行期,九十年代后以浦城县流行为主,总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疫源地有三种生境类型。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农村男性青壮年受感染发病最多。宿主动物以黄毛鼠、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分离出14群钩体菌株,而且带菌率高。近年猪宿主作用下降。病人血清检出13群钩体感染,健康人群检出14群钩体抗体,隐性感染率15.15%。“福建新丙五价”钩体菌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是肯定的,完全可以预防相应菌群疫区钩体病流行。结论:南平市存在钩体自然疫源地.是福建省较严重的钩体流行疫区,有明显季节高峰,宿主动物种类多,流行菌群有14群,稻田型流行为主,病例临床表现复杂,疫情虽然呈下降趋势,凶险型病例增多,“福建新丙五价”钩体菌苗可以预防相应菌群疫区钩体病流行,但是防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我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与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0~2006年我县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报告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94.23%.病例男性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25:1.流行的主要菌群是黄疸出血群,主要流行形式是稻田型.结论 采取包括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及接菌苗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清远市2000~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清远市2000~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人群及宿主动物带菌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病人血、动物脏器分离培养病原体。用MAT法检测健康人、疑似病人和鼠血清抗体。结果:从病人血和动物脏器中分离鉴定了16株钩端螺旋体,分属4种菌群,分别为犬热群、秋季热群、赛罗群和爪哇群。健康人血清和疑似病人血清阳性率分别为29.22%和3.81%,菌群均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鼠血清阳性率为29.71%,菌群以爪哇群为主,板齿鼠、黄毛鼠、黄胸鼠和褐家鼠的带菌率在26%~50%之间。结论:我市人群钩端螺旋体隐性感染水平和鼠带菌率均较高,从人群中分离到的赛罗群钩端螺旋体在我省尚属首次。继续加强监测,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与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0—2006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报告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6年广西钩端螺旋休病共报告病例1006例,死亡64例,病死率为6.36%,平均发病率为0.30/10万。7—9月为流行季节,发病入数占全部病例的77.23%,8月是发病高峰。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94.23%。病例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25:1。流行的主要菌群是黄疸出血群,主要流行形式是稻田型。结论采取包括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及按种菌苗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重庆市钩体病的发病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防止钩体病疫源地向三峡库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扩散。方法选择1个钩体疫区县和2个三峡库区县作为监测点,用显微镜凝集试验(AMT)检测病人、健康人群及耕牛血清抗体。用夹夜法捕鼠,鉴定鼠种,计算鼠密度,分离培养病原体,同时用PCR法进行比较。结果1961~2004年重庆市钩体发病率在0.09/10万~12.16/10万之间,死亡率在0~0.44/10万之间,病死率在0%~10.34%之间波动。彭水县1998年和2000年的洪灾年出现2次局部爆发。监测点鼠密度在1.6%~4.4%之间波动,食虫目小兽(51%)、褐家鼠(25%)和黑线姬鼠(12%)为优势鼠种。鼠带菌率为1.7%(10/583),褐家鼠和食虫目小兽中分离出钩体病原,均为澳洲群澳洲型。病人血清检测阳性率为73.33%(33/45),血清群以澳洲群和黄疸出血群为主;健康人群感染率为45%(598/1330),疫区点血清抗体阳性率(74.7%)显著高于库区点(28.0%)。牛血清检测优势菌群为澳洲群。结论鼠类是重庆市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传播因素为稻田作业,主要流行菌群为澳洲群,库区人群免疫水平较低。三峡库区蓄水后水流变缓,接触疫水的频率增加,可能引起钩体疫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世纪90年代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规律。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仙居县1991-2000年钩端螺旋体病呈散发性,发病时间集中在8-9月份,职业以农民为主,年龄以20-50岁的男性青壮年为主,感染菌株以秋季热群为主。结论 加强钩体菌苗的预防接种,改变耕作方法是控制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我县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菌群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和掌握番禺区钩体病发病情况及在我区的流行规律,为防制钩体病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番禺区1996~2004年钩体病疫情及个案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研究分析。结果:该病在本区发病高峰为6~9月份,重点地区人群阳性感染率11.67%,鼠的带菌率达32.47%。病例以16~45岁男性农民为主,并出现混合感染。结论: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是控制钩体病传染源的关健。  相似文献   

16.
广西2004年洪涝期钩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西洪涝期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的流行态势,掌握其流行病学特征,制定洪涝期钩体病的防制对策。方法对2004年洪涝期广西各地、市、县上送的疑似钩体病患者血清进行钩体显微镜凝集试验(MAT),并收集病例个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广西洪涝期钩体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总阳性率为19.05%(16/84),病死率为5.95%(5/84);流行高峰在7—9月,主要流行菌型为黄疸出血群覆流感伤寒群;MAT〉1:400病例大多数分布在青壮年,各年龄组中以〉50-年龄组MAT阳性率最高迭35.00%(7/20),其次为30,年龄组的30.00%(3/10)。结论2004年洪涝期广西钩体流行特征为任何年龄均可感染钩体,流行菌群有一定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感染途径与接触疫水或疫土有关。洪涝期应对受灾高危人群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达到降低钩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牛俊杰 《基层医学论坛》2014,(17):2280-2281
目的:分析2012年布鲁菌病的发生情况,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并提出防治建议。方法收集整理2012年襄汾县布鲁菌病病例个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襄汾县确诊布鲁菌病病例47例,发病率10.42/10万,发病人群主要为男性农民,年龄以20岁~50岁为主,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月~6月。结论襄汾县布鲁菌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局部存在暴发流行的可能性,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加以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试图从两时段人群感染状况的角度探析钩体病发病率下降的原因。方法选择原钩体病发病率较高的10县(市)中10。65岁正常村民1240人作为对象,于流行高峰前采静脉血,按国标即做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测15群15型钩体抗体。结果除巴达维亚群和塔拉索夫群分别只一人有抗体外,其余13个群分别有1.53%-34.35%的人有抗体;近期与前期分别有66.10%和51.75%的人有交叉抗体,相差10个百分点以上的7个群;男女阳性率近期高于前期的分别有10、7个群,拜伦群则以近期低;男性黄疽出血、波摩那、致热、七日热4个群阳性率高于女性,前2群隐性感染率男性高于女性;人群隐性感染率近期较前期差值较大的以黄疸出血群为最高(24.8:8.0),其次为秋季、澳洲、波摩那和流感伤寒4个群;病人感染有黄疽出血、秋季、曼耗和赛罗群,未发现感染其他群。结论湖南钩体发病率下降的重要原因是人群隐性感染率升高和抗体更为多元化或重叠化;男性被感染机会比女性多;黄疸出血、流感伤寒、秋季、波摩那和澳洲群是流行的主要菌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广州市常见鼠传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鼠传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广州市2011-2015年常见鼠传疾病报告病例基本信息,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1-2015年广州市共报告4种鼠传疾病病例4 547例,其中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恙虫病、钩体病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0.00/10万、1.02/10万、6.01/10万、0.05/10万。出血热和恙虫病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中心城区出血热发病构成较大,恙虫病和钩体病发病以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区域为主。出血热和恙虫病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钩体病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为主。结论广州市2011-2015年常见鼠传疾病发病水平整体相对平稳,呈小幅下降趋势,但发病风险仍然存在,需继续加强监测和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北镇市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流行现状,为制定防制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3—2009年布鲁氏菌病疫情流行特征及重点人群调查及血清学监测进行分析。结果 2003年闾一村首发病例以来,疫情波及了我市12个乡镇,重点人群感染率为3.45%,血清学监测阳性率为9.75%,病例多集中在闾阳镇,占病例总数的63.19%,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从事牛羊饲养、屠宰、肉食、下货皮毛加工相关产品的农民为主。结论应采取以牲畜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达到控制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