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砷对大脑毒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杨东焱  梁超轲 《卫生研究》2003,32(3):272-275
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过量摄入砷可导致暴露者出现周围神经症状。砷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综述了砷对大脑的毒性和中枢神经系统高级神经活动的影响及有关机理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砷作为一种可影响人类健康的毒性物质, 过量时可引发包括认知障碍在内的多种神经功能障碍。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研究均显示, 砷暴露不仅可以使人出现智力障碍, 引发外周神经病变, 还会使人群及动物行为出现异常。目前, 砷致神经系统损伤的机制仍不明确。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活化因子α(PGC-1α)作为一种核转录辅助激活因子, 能与转录因子或其他辅助激活因子相互作用, 在线粒体生物发生、能量代谢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作用。PGC-1α通过激活线粒体生物发生影响能量代谢, 激活氧化应激调节因子[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影响氧化应激等方式, 减轻砷对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血脑屏障(BBB)的损伤。本文总结了砷致神经系统损伤及PGC-1α在砷致神经系统损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为进一步防治因砷所致的神经系统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亚急性与慢性砷暴露人群尿砷水平、砷形态分布和DNA氧化损伤的情况。方法选择2004年12月阜新市亚急性砷中毒事件发生时阜新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5名男性患者(年龄为20~62岁,水砷含量达48.5 mg/L,连续暴露4~7 d)为亚急性砷暴露组,慢性高砷(男性72人,年龄为18~73岁,水砷浓度为0.24 mg/L,暴露6 a)、低砷暴露人群(男性40人,年龄为18~60岁,水砷浓度为0.02 mg/L,暴露10 a,无砷中毒相关临床症状)均选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周边砷暴露区。采集亚急性砷暴露人群确诊入院且未采取治疗措施时的尿样,采集慢性砷暴露人群即时尿样。采用超低温捕集-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尿中不同形态砷含量,用酶联免疫法分析尿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结果3种不同砷暴露人群尿中总砷水平和不同形态砷水平均随着砷暴露剂量的升高呈升高趋势:亚急性砷暴露组>慢性高砷暴露组>慢性低砷暴露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尿中无机砷、一甲基砷和二甲基砷含量占总砷含量的构成比(iAs%,MMA%和DMA%)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As%和MMA%在亚急性砷暴...  相似文献   

4.
环境饮水中无机砷(iAs)污染物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毒物和致癌物,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给出了人类饮水中iAs暴露的推荐和管理限值,而目前急需关于砷毒性相关化学形态的确认、各种毒性的作用模式和可能的易感人群信息等关键资料.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注意解决这些问题,将更好地保护砷暴露人群的健康.  相似文献   

5.
砷暴露小鼠肝组织核酸损伤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砷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昆明种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1,2,4 mg/L三氧化二砷染毒组和生理盐水组,连续染毒60 d,取小鼠肝组织固定,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肝脏组织细胞的8-Nitroguanine表达。结果染砷组小鼠肝细胞出现抗8-Nitroguanine免疫染色阳性反应,并随着砷暴露剂量的增加而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结论慢性低剂量砷暴露可诱发小鼠肝细胞8-Nitroguanine的高表达,提示8-硝基鸟嘌呤核苷(8-Nitroguanine)可以作为砷对肝细胞毒性作用的早期敏感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环境雌激素因其对动物内分泌系统的干扰作用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它可以导致生殖毒性[1]、出生缺陷、发育异常和代谢紊乱,对人体多个系统具有毒性效应,并可引发恶性肿瘤.有文献报道砷是内分泌干扰物[2-3],体外细胞实验证实低剂量三氧化二砷具有雌激素样效应[4].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剂量慢性砷暴露对雌性大鼠动情期及动情周期影响,进一步探讨砷的雌激素样效应.  相似文献   

7.
环境砷暴露对机体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砷及其化合物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认的人类致癌物。砷的广泛分布及其对机体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使得砷中毒已然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笔者综述了长期砷暴露引起机体多系统的严重损害,可造成肝脏、肾脏、肺脏、皮肤、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的相关疾病甚至癌症,并对研究长期砷暴露对机体损伤的机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砷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长期砷暴露与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花青素属于类黄酮类物质, 具有抗氧化的特性, 同时还有保护肝脏、提高记忆力、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能, 并且对于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本文对近年砷致健康危害及花青素对各类健康危害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为慢性砷中毒损伤的预防及治疗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环境砷暴露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长期接触无机砷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等疾病关系密切。膳食结构的不同以及某些特定营养素的摄入对砷的致病效应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概述了膳食营养素对砷毒性的影响,为后续砷毒性研究以及通过营养干预来降低与砷有关的疾病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砷是一种存在于自然界的有毒物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饮用水中砷的标准为10μg/L,然而,许多发展中国家水砷浓度超过此标准。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中砷化物的广泛利用,人类砷暴露引起一些神经系统问题普遍受到关注。尽管神经系统有少量的砷蓄积,但基于神经系统的敏感性及损伤后不可逆性使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重点。本文针对砷对神经系统损伤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人群砷中毒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砷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砷是自然界分布极广的有毒的类金属元素。有关砷与人体健康以及砷的致癌机制,已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热点。就近年来有关砷的研究资料,从砷的暴露及毒性、砷的代谢、砷的流行病学以及生物动力学、剂量效应和砷致癌的分子机制等六个方面加以综述,阐述砷对健康的毒性影响,并提出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砷是一种在低剂量长期暴露下可诱导癌症发生,而在高剂量短时间干预下可用于治疗癌症的环境类金属物,其对机体各器官和系统产生的不可逆损害深受人们关注。目前除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及DNA甲基化外,非编码RNA中的微小RNA(miRNA)作为不改变基础DNA序列但可调节基因活动变化的明星分子,已成为当前砷毒性机制研究的热点。miRNA的异常表达与砷毒物引起的机体多脏器损伤、生殖毒性和细胞恶性转化等密切相关。本文对近年有关miRNA在环境砷诱导机体毒性损伤方面做一综述,以期为砷所致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砷暴露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uman keratinocytes,HaCaT)药物转运蛋白mRNA表达和砷代谢的影响。方法将HaCaT细胞随机分为慢性对照(不予以砷处理)组和慢性砷暴露(100 nmol/L亚砷酸钠染毒28周)组,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和1%双抗的培养基中,收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法检测细胞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aCaT对照细胞和慢性砷暴露细胞分别暴露于含终浓度为0(对照)、2.5、5、10、20、30、40、50、60、80、100、150μmol/L亚砷酸钠的培养基中孵育24 h,采用MTS法检测细胞活性。将慢性砷暴露组细胞和对照细胞予以10μmol/L亚砷酸钠处理24 h,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砷蓄积和砷排放量。结果与对照细胞相比,慢性砷暴露HaCaT细胞多药耐药相关蛋白ABCC2和ABCC4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CC1、ABCC3、ABCC5、ABCG1、ABCG2 mRNA的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变化。与对照细胞相比,慢性砷暴露HaCaT经各浓度急性砷处理后细胞存活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细胞相比,10μmol/L亚砷酸钠染毒24 h后,慢性砷暴露细胞内的砷蓄积量降低,而砷排放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砷暴露的HaCaT细胞药物转运蛋白mRNA的表达升高,砷排出能力增强,对砷毒性产生耐受性。  相似文献   

14.
慢性砷中毒     
多种研究表明,无论是职业性还是非职业性慢性砷暴露对人体都有严重的危害,长期中毒可导致慢性毒性,引发各种与砷有关的癌症和疾病。慢性砷中毒临床常用螯合剂治疗。由于砷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有害元素,对砷暴露根源要积极进行有效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二硫化碳暴露对粘胶纤维工人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的影响,在某化纤厂进行了一项横断面研究,共调查了CS2作业工人326名,对照组105名.低浓度暴露组车间空气中二硫化碳浓度低于国家最高容许浓度10mg/m3,高浓度组多数接触浓度约为31mg/m3.统计学处理由SAS软件包完成,方法为非条件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调整了诸如年龄、性别、工龄、体质指数、吸烟、饮酒、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因素.结果低浓度CS2暴露即可导致作业工人神经系统阳性症状发生的危险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并表现出二硫化碳暴露对神经系统阳性症状的剂量-反应关系,而神经系统体征除温度觉外改变均不显著.此结果提示低浓度CS2对工人神经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不同砷化合物对血管内皮细胞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冰  陆春伟  孙贵范 《卫生研究》2006,35(6):700-702
目的观察不同砷化合物对体外培养的牛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BAEC)的细胞毒性。方法培养的BAEC分别暴露于亚砷酸钠(NaAsO2,iAsⅢ0~50μmol/L)、砷酸钠(Na2HAsO4,iAsⅤ,0~10mmol/L)和甲基亚胂酸(CH3AsO,MMAⅢ,0~2μmol/L)24h,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生存率;诱导性偶联质谱分光光度(ICP-MS)法测定细胞内总砷(tAs)含量。结果不同剂量范围内的iAsⅢi、AsⅤ和MMAⅢ均能够显著降低BAEC的细胞生存率(P<0.01),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iAsⅢi、AsⅤ和MMAⅢ暴露24h的BAEC细胞的50%生存率(IC50)经计算分别为24.1μmol/L、155.9μmol/L和1.7μmol/L,对BAEC的细胞毒性从大到小依次为:MMAⅢ>iAsⅢ>iAsⅤ;相同暴露剂量和时间下,BAEC对MMAⅢ暴露的砷摄取速度明显高于iAsⅢ暴露(P<0.01)。结论无机砷甲基化的活性中间产物MMAⅢ对BAEC的细胞毒性要明显强于无机砷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核酸损伤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嘌呤(8-OHdG)在砷暴露小鼠心肌细胞中的表达,为探讨砷的心脏毒性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昆明种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1、2、4mg/L三氧化二砷染毒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自然饮水方式连续染毒60 d,取小鼠心脏组织固定,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心肌组织的病理变化和心肌细胞的8-OHdG表达。结果染砷组心肌细胞出现核肿胀、部分核质溶解等病理改变,且其心肌细胞出现明显的8-OHdG表达,并随着砷暴露剂量的增加呈现剂量-反应关系。结论砷可导致心肌细胞的核酸损伤和病理学改变,其损伤的程度与砷的暴露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世界范围内有近2亿人通过饮水和饮食暴露于具有毒性危险的砷,慢性砷中毒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砷作为确认的人类致癌物,其毒性作用具体分子和细胞机制尚不清楚,氧化应激是目前被广泛接受与研究的砷毒性作用机制。本文主要综述了砷诱发活性氧的生成、相关生物标志和砷对抗氧化酶以及抗氧化防御系统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砷职业暴露人群尿甲基砷酸水平与P53基因损伤的关系,深入认识砷的遗传毒性。[方法]选取砒霜厂95名砷接触工人作为暴露组,另选对照组55人,采集外周血和晨尿。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尿中各形态砷化合物和总砷含量,并计算一、二级甲基化指数。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P53基因外显子5和8,通过循环阈值推算损伤后扩增效率,间接计算损伤指数。[结果]暴露组工人尿中无机砷(iAs)、甲基砷酸(MMA)、二甲基砷酸(DM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暴露组工人二级甲基化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暴露组工人P53基因外显子5和8的损伤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尿中砷一级甲基化指数与P53基因第5外显子损伤指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尿中砷二级甲基化指数与P53基因第5外显子损伤指数存在明显的负相关。[结论]职业砷暴露工人二级甲基化指数明显增加,体内存在较多甲基砷酸,可能是P53基因外显子5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含砷矿物自然风化后释放砷进入自然环境,尤其易进入水体中发生迁移。卫生部在1992年将饮水中砷过高发生的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和室内生活燃煤砷污染所造成的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认定为一种新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砷对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其毒性能对人体产生全身性损害,砷是国际肿瘤机构确认的人类致癌物之一,长期暴露可引发皮肤、肺脏等的肿瘤。近10年来,在预防医学领域以砷为主题的研究在国内多领域、多学科广泛开展,为预防医学研究与疾病控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