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探讨防栓操对脊椎后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将80例脊椎后路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防栓操练习,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JOA评分、临床功能、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防栓操能有效预防脊椎后路患者DVT的形成,促进患者术后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在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行心胸外科手术的患者137例,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表对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收集,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3.
刘羽 《临床医学》2009,29(5):69-70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科2006年6月至2008年11月骨科手术后出现的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结果本组16例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后未出现脑栓塞及下肢坏死的情况,1例因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肺栓塞,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骨科手术后需要长期卧床或有栓塞病史者,应积极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报告了综合性预防护理措施对腹部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我院在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有86例患者进行了腹部腹腔镜手术,在围术期对所有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体位护理、肢体训练护理、饮食护理、局部观察护理、预防性抗凝护理、恢复期护理等综合性预防护理。86例患者经过健康教育、体位护理、肢体训练、饮食护理、局部观察、预防性抗凝、恢复期护理等综合性护理措施后,均痊愈出院,并且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通过对患者后期回访,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综合性预防护理措施可以极大程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腹部腹腔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临床不安全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纠纷和事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一种血管性疾病,妇产科患者术后较易发生该病.本文将1995年1月~2001年10月本院收治的20例该病资料进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8~2009年38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8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患肢肿胀逐渐消退,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肺栓塞、下肢软组织坏死、脑栓塞等并发症。结论护理人员应熟悉DVT的发生机制、高危因素及临床表现,通过对高危患者的术前评估,术后密切观察,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降低骨科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是妇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可引起肺动脉栓塞,是导致病人术后急性期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本文综述了妇科手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性护理进展。提出全面的护理评估、认真的病情观察、积极的早期活动、针对性药物及物理预防护理措施,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金梅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11):1193-1194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干预组较对照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PM下肢功能训练对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68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CPM实验组(134例)和对照组(134例)两组进行对比,CPM实验组应用CPM装置进行训练,对照组不使用CPM,只由专业医务人员指导,鼓励患者主动、被动功能训练,观察两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结果CPM实验组在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明显优于对着组(P〈0.05)。结论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患者应用CPM装置有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0.
刘霞  陆云 《护理管理杂志》2011,11(8):567-569
文章针对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归纳了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对其发病率、危险因素、机械预防方法、化学预防方法及护理预防措施进行了综述,阐述了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的主要进展,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下肢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2007年2月-2008年1月244例下肢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以此指导护理人员制定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结果 39例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危险因素主要有体重指数、静脉血栓栓塞史、恶性肿瘤、年龄、卧床时间、手术部位等。结论 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因素对患者进行评估,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饮食、心理护理,及时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患肢运动,同时注意保护静脉血管,必要时采取药物预防,则可有效地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妇产科手术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轻微静脉血栓患者术后形成的血栓虽然会自行消失,但不利于早期恢复。严重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栓较易脱落形成肺栓塞,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3]。为降低妇产科手术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概率,本院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特作探究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张怀敏 《全科护理》2011,(24):2217-2217
基层医院手术病人不多,特别是大手术病人少,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也不多见,可一旦发生往往会束手无策,加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的治疗手段有限,常常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后果。我院2005年5月2010年5月共发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经过积极的治疗,均痊愈出院,现就这2例病人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17.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2005年6月至2009年4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术后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彩色多普勒超声及静脉血管造影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非手术保守治疗,主要包括抗凝、祛聚、溶栓。结果 1个疗程治疗后29例痊愈,5例显效,2例好转;对未痊愈的患者间隔7 d后,行第2疗程治疗后,均痊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肺栓塞。结论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产妇要以预防为主,对于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要早诊断、早治疗,以免延误治疗时间或导致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李学军  董红  赵鉴非 《现代康复》1999,3(11):1387-1387
下肢深静脉栓塞是全膝、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大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牢在50%~70%之间,但下肢手术后较少发现。现介绍2例下肢手术后发生深静脉栓塞的诊治。  相似文献   

19.
总结1例脑膜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经验;术后做好预防工作及仔细的病情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后,要严格抬高制动,抗凝扩容治疗,并严密监测凝血四项及病情变化,经过细致的护理,8天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缓解,无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肺栓塞及脑栓塞等并发症,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20.
体位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影响.方法:将117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590例和对照组580例,观察组于剖宫产术后采用体位干预,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体位.分别观察、记录两组产妇产后下肢肿胀、疼痛及发生LEDVT的情况,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2.37%.LEDVT发生率为0.85%;对照组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5.69%,LEDVT发生率为3.10%.两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体位干预能有效地预防剖宫产术后LEDVT的发生,对减少产后并发症、促进产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