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时间窗内动脉溶栓术后血压控制的护理效果。方法:通过对多种影响患者血压波动的因素进行总结,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控制血压措施,对42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术后血压进行控制性护理。结果:本组42例患者动脉溶栓操作顺利,12例患者在术后短期出现血压升高,1例出现低血压。经过精心护理,最终所有患者血压在正常的范围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后出院。结论:从多个角度对动脉溶栓术后患者血压进行护理,不仅可以使缺血脑组织能够得到足够的血供,促进脑功能恢复,同时也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评价缺血性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98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程为2~7h。行脑血管造影明确栓塞血管及部位。尿激酶以1.0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100万U,辅助其它常规治疗,治疗14d后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基本痊愈14例,显著进步30例、进步39例、无变化11例、死亡4例,有效率为84.7%,显效率为44.8%,血管再通率为73.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在探索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但至今所有的方法均不能起到较明显的效果。由于大多数脑梗死是血栓堵塞动脉所致 ,因而理想的方法似乎是早期再通闭塞的脑血管 ,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给予及时供血。正因为如此 ,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兴趣和广泛的关注。近年来 ,国外普遍开展了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许多结果表明 ,早期溶栓可能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最有希望的方法。1 历史回顾溶栓治疗脑梗死最早在 195 8年 ,早期研究结果显示 ,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易引发脑出血 ,显著增加病死率。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分析尿激酶溶栓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9年3月—2020年5月该院就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分组,36例参照组患者干预方案为常规治疗,36例研究组患者干预方案为尿激酶溶栓治疗,分析研究组与参照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水平以及不良症状发生情...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残率,至今还未有一种确切有效的疗法,成为临床医学的一个难题。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梗死80%~90%系栓子或血栓闭塞血管所致,只有在疾病早期将血管再通,及时恢复血供,才可能避免缺血脑组织的坏死。由此可见,改善脑循环的疗法如血流稀释、血管... 相似文献
7.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缺血性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的疗效,促进缺血半暗带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方法:12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程为2.5~8 h.行脑血管造影明确栓塞血管及部位.用重组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行动脉接触性或静脉溶栓.第3周末判定疗效.结果:基本痊愈6例,显著进步4例,无变化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1例.结论: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急性脑梗死的rt-PA溶栓治疗经验和体会。方法:采用rt-PA(爱通立)计量为0.9 mg/kg先静脉推注10%,其余剂量连续静脉滴注,60 min滴完,溶栓后24 h复查凝血系列及头CT/MRI,在排除出血后给予阿司匹林300 mg/d,10 d后改为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结果:溶栓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均较溶栓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治疗能尽快使闭塞血管再通、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流供应,减少脑组织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围溶栓期血压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开封市人民医院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围溶栓期血压水平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高血压)和对照组(血压正常),分别为36例、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血管内皮功能(NO、eNOS)、神经功能(NHISS)以及不良预后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NO、eNOS、Hcy以及NHI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Hcy水平为(20.84±2.67)μmol/L,NO水平为(48.74±5.68)μmol/L,eNOS水平为(47.38±5.71)U/mL,对照组治疗2周后Hcy水平为(15.84±2.67)μmol/L,NO水平为(56.74±5.68)μmol/L,eNOS水平为(60.38±5.71)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NHISS评分为(15.48±1.12)分,治疗后2周NHISS评分为(11.64±1.10)分,对照组治疗后1周NHISS评分为(12.02±1.03)分,治疗后2周NHISS评分为(7.06±0.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预后共13例,不良预后率为36.11%,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预后共9例,不良预后率为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围溶栓期出现高血压会增加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损伤神经功能,增加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临床上应该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的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近年来,急性脑梗死的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日益受到重视.尽管发病3 h内的静脉内溶栓治疗仍然是目前临床上急性脑梗死的一个标准治疗方法,但对于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严重的脑梗死患者,由于血管再通率很低,静脉内溶栓治疗的疗效并不能令人满意.如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20分者,在发病3个月时,48%的患者采用静脉内溶栓治疗仍然死亡,21%遗留严重残疾.动脉溶栓虽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但较静脉溶栓平均晚约2 h,大大影响了溶栓疗效.静脉和动脉联合溶栓疗法兼有静脉溶栓治疗的快速和动脉溶栓治疗的较高血管再通率,是目前国际上非常看好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早期急诊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182例患者随机分为溶栓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低颅内压、促进脑功能恢复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Barthel指数(BI).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NIHSS评分和BI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溶栓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8%,NIHSS评分和BI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超早期的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超早期急诊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在溶栓后24 h症状无明显改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后期能否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中获益.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6月至2016年10月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符合24 h内有效的标准,将其余43例症状无明显改善者纳入观察组,并选择发病12 h内入院非溶栓的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在病程90 d后观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情况、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无残障(0~2级)受试者百分比、Barthel指数≥75分的受试者百分比.结果 在病程第90 d,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3.83±2.31)分、(4.79±1.94)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无明显残障患者分别为88.01%、69.77%,Barthel指数≥75的患者分别为83.33%、65.12%,组间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4 h未见明显改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 d后较未溶栓的患者有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脑电图改变.方法采用SW-JH2000AR智能化脑电监护仪,对10例急性脑梗死(发病<6h)患者溶栓治疗前中后同步进行脑电图动态监测,按冯应琨<临床脑电图学>的诊断标准进行分析.结果脑电图(EEG)反应溶栓过程中随溶栓剂用量增加有经时变化之特征,静注50万u尿激酶(天普洛欣),慢波明显增多,频率变慢,定位更明确,追加静点100万u后,慢波减少频率增快.8例患者随EEG改变,肌力恢复显著,2例肌力恢复差者复查头颅CT为大面积脑梗死,EEG表现慢波减少,1例呈各导联a波增强,1例θ波明显增多.结论(1)急性脑梗死超早期脑电图的异常程度对选择溶栓治疗有指导意义;(2)超早期溶栓治疗同步行脑电图动态监测对患者近期病情演变及预后可作出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HT患者在AMI前后血压的变化,探讨其发生的原因。方法以45例有HT病史但无AMI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41例有HT病史发生AMI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HT患者在AMI后LVEF较AMI前降低(P<0.05),HT患者在AMI后E/A比值较AMI前降低(P<0.05),HT患者在AMI后SBP较AMI前显著降低(P<0.01),HT患者在AMI后DBP较AMI前降低(P<0.05)。对照组以上临床指标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HT患者AMI后血压(SBP和DBP)较AMI前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使用动脉内机械性碎栓和溶栓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53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1~6小时内进行脑血管造影,对靶血管采用微导丝机械破碎血栓、微导管接触性血栓内灌注尿激酶。结果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进行评估:53例患者基本治愈27例(50.9%),显著进步18例(34.0%),进步4例(7.5%),无变化5例(5.7%),恶化后死亡1例(1.9%)。结论动脉内机械性碎栓和溶栓治疗相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变化对心脑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寻找适合该类患者的血压范围。方法 收集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107例,按照有无高血压病史,分为高血压组59例和非高血压组48例,进行动态心电血压监测,再将血压值按血压水平及定义分为5个亚组:A组:~120/~80mmHg,B组:120~140/80~90mmHg,C组:140~160/90~100mmHg,D组:160~180/100~110mmHg,E组:180~/110~mmHg;缺血事件分4类:心脏缺血、脑缺血、心脑缺血及心脑均无缺血。观察各类缺血事件在各血压亚组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高血压组中,心脑均无缺血事件主要分布在收缩压C、D组(=106.158,60.465,P<0.01)和舒张压B、C组(=79.196,55.099,P<0.01);非高血压组中,心脑均无缺血事件主要分布在收缩压B、C组(=56.090,123.131,P<0.01)和舒张压B、C组(=124.196,74.130,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心脑均无缺血事件,高血压组的合适血压范围为140~180/80~100mmHg;非高血压组的合适血压范围为120~160/80~100mmHg。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时期溶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09年3月收治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凡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并记录在下列时间点:溶栓前,溶栓后2、6、24、48、72 h的静脉血进行凝血标志检测。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中超早期溶栓疗效显著,而早期溶栓和晚期溶栓同样有效。结论:急性脑梗死(进展型脑卒中)晚期溶栓治疗与早期是同样有效可行的,而超早期溶栓疗效更显著,提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6 h以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19.
20.
【摘要】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寻找急性脑梗死患者适宜的血压区间。方法 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97例,入院第2天行动态血压监测,监测期间记录发生的脑缺血事件。根据血压监测前后NIHSS评分变化分为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组(加重组)和神经功能缺损无变化组。血压值分为五组:A:~120/~80mmHg,B:120~140/80~90mmHg,C:140~160/90~100mmHg,D:160~180/100~110mmHg,E:180~/110~mmHg。以收集的血压值及脑缺血事件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血压值主要分布区间及脑缺血事件发生较少的血压区间。结果 加重组血压主要分布在A、E组;无变化组主要集中在B、C、D组,两组血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重组脑缺血事件在各血压组中分布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收缩压D组和舒张压C组发生脑缺血事件相对较少。无变化组脑缺血事件在各血压组中分布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有相关性,血压在160~180/90~100mmHg时脑缺血事件较少,该血压区间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较适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