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证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是当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了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但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局限。笔者因而提出"网络证候学"的理论概念和技术路线,将网络药理学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技术引入到中医证候研究之中,为中医证候学研究构建全新的研究策略和模式。文章从中医证候学的研究现状及需求分析,网络证候学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模式,网络证候学在中医痰瘀互结证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2.
对近4年有关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学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结果 认为,目前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分型尚存在分歧,缺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实验研究总体水平不高.如能在以上方面的研究中取得进展将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机理的揭示,提高临床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Helicobacter Pylori Associated Gastritis,HPAG)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方法:将40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胃络瘀阻、脾胃虚寒、胃阴不足6个证型,同时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y Gastritis,CSG)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各证型Hp感染率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AG临床以脾胃湿热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4.
证候概念,是中医诊断学中的基本概念.由于它在理论上已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因而形成了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之一.  相似文献   

5.
SARS的中医证候学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观察SARS病人 6 8例 ,连续观察 4周 ,观察主要症状有 :发热 ;伴随症状有 :头痛 ,肌肉酸疼 ,干咳、气短、呼吸急促、乏力 ,总结症状出现的时间、症状轻重等特点 ,为中医辨证SARS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225-1229
医学统计学是评价医学科技论文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是国内外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是21世纪临床医生在从事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本知识。统计过程是一项使信息变成知识、知识有利于科学进步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统计学的精髓和奥秘,同时也体现了统计的思维和推理,一项科学的统计过程,就是医学进步的过程。证候的高维高阶特点是证候复杂性的根源,同时也是证候规范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好证候维度和阶度的关系是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核心。而医学统计学的应用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而多元统计分析则更适用于复杂繁琐的中医证候学,由于多元统计学的应用,使中医证候学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1-4]。它将中医药的优势按现代主流医药界能够理解的科学语言拿出证据来,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7.
就是指慢性的嗳气、腹胀、烧心、早饱、腹痛、恶心、反酸、呕吐之类的上腹部的一些症状在一年以内,累计已经超过了12周的,但很多的客观检查都不能发现的器质性之类的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也称为胃易激惹综合征、上腹不适综合征或者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等,但是罗马委员会却不主张使用“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这个名称。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很高,但是病机病因没有真正明确。  相似文献   

8.
尿毒症心肌病中医证候学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淑娟 《山西中医》2009,25(6):49-50
目的:初步观察尿毒症心肌病中医证候学特征。方法:对106例尿毒症心肌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征进行临床回顾性的分析研究,观察中医正虚证与邪实证的分布特点。结果:尿毒症心肌病均表现为虚实夹杂证,其中虚证以脾肾气虚及脾肾阳虚最为多见;邪实证以湿浊证及瘀血证最为多见,且多见两种以上邪实证兼夹。结论:气阳不足为尿毒症心肌病的病变基础,正虚证与邪实证的兼夹为尿毒症心肌病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胃镜病理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方法]使用前瞻性设计方法,将132例门诊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肝胃不和。内镜与活检检查,观察胃黏膜是否存在平坦或隆起糜烂、胆汁反流或出血等现象,在炎症部位取4块胃黏膜组织检测样本,浸泡10%甲醛,石蜡包埋,连续厚5μm切片,常规染色观察。[结果]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有一定相关性,浅表性胃炎中脾虚气滞萎缩性胃炎中胃阴不足肠上皮化生中脾胃湿热。[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病理改变具有较大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目系暴盲(视神经炎)的证候诊断,以及辨证分型与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为深入研究目系暴盲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1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急诊和住院的目系暴盲患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病例回顾和病例监测.以证候学研究为核心,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设计方法,收集固定时间段内目系暴盲患者的中医证候表现,对中医证型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病例109例,包括病例回顾61例,病例监测48例.统计结果显示:1.男、女患者的各证型构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31<0.05).女性患者的证型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和气血两虚证,男性患者的证型分布则比较分散,以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最为多见,且肝经实热证和阴虚火旺证的比例高于女性患者.2.不同年龄段目系暴盲患者的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05).结论 目系暴盲的中医证候类型分布与性别有关,女性患者的证型分布比较集中,以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和气血两虚证多见.要获得更为客观全面的结论,尚需开放证型、增加样本、长期随访,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中医体质方面讨论慢性胃炎的辨证护理。方法分析总结古籍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和现代医学对体质的研究,找出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通过探究慢性胃炎病人的体质特点,并对其进行辨证护理,能够减轻病人的痛苦,缩短病程时间,从而使病人尽早恢复健康。结论疾病与体质是不可分割且密切相关的,体质也是可以改变的。  相似文献   

12.
22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对消化内科门诊222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各中医证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22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肝胃不和型占46.85%、脾胃湿热型占16.22%、脾虚气滞型占15.32%、脾胃虚弱型占12.61%、胃阴不足型占5.41%、胃络瘀阻型占3.6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男性患者以肝胃不和型与脾胃湿热型的出现率为最多,女性患者则以肝胃不和型的出现率为最多;各中医证型的发病平均年龄和病程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其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主要的中医证型包括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亏虚型;并认为实证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较高,虚证患者HP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是我国第一部按照循证医学方法编制的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与现有的其他现有行业共识比较,具有其自身的特色,本文对该指南的要点进行解读,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推动作用下,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涉及到理、法、方、药各个方面。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为中医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了新的参考。时至今日,该病仍然是中医脾胃病学研究的焦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已经趋于系统化和成熟化,它是近30年来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成果的一次大总结,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献。然而,中医学对本病的研究,涉及到辨证论治的各个环节,仍然有待深入和细化。该病机浅析正是基于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的理解,尝试着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所做出的一点浅显的阐释和发挥。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根据临床症状,可归属于中医"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中医古籍中虽没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病名,但却有一系列与CAG有关的病证记载。中医在CAG的治疗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在临床治疗中也取得了显著疗效。对CAG从古至今的中医辨证分型情况进行梳理,发现古今的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本病证候规范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近10年来以中医药为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结果 34篇文献中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出现频率大小依次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湿热、胃络瘀血。结论临床按照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湿热、胃络瘀血5型辨证论治可覆盖大多数病例。  相似文献   

18.
中医临床指南是中医诊疗技术标准的基本形式,是中医优势和特色的有效载体。指南的制定、评价、应用应该是三位一体的,但我国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医临床指南的研究制定和推广应用。病证结合是中医临床指南的主要特点,其有效质量评价方法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指南的质量及其对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以慢性胃炎为范例,探索基于层次分析法研究慢性胃炎病证结合中医临床指南质量的评价,为进一步研究中医临床指南质量评价的方法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证结合大鼠肝组织病理及功能变化特征。方法 以雄性Wistar大鼠为实验材料,采用“四因素”综合造模法制备CAG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用实验动物证候综合评价量表分别采集造模第28周和40周大鼠的证候要素,同时抽检大鼠血清AST、ALT水平和肝组织病理变化。肝组织病理检测方法 冰冻切片经常规过碘酸-Schiff染色和硝基蓝四氮唑染色,分别显示肝细胞内糖原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分布;石蜡切片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超薄切片用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造模28周,CAG大鼠表现为脾气虚证型;造模40周,CAG大鼠出现脾虚为主、兼有血瘀的证型。与正常组比较,造模28周大鼠血清ALT和AST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40周,大鼠血清ALT水平仍显著增高(P<0.05),而AST水平变化不显著(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造模28周时,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肿胀;肝组织呈现斑状糖原缺失区,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的SDH含量显著减少;透射电镜下,肝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变形,内质网减少,糖原颗粒减少,胞质内出现空泡样改变。造模40周,肝细胞萎缩,肝血窦变小,炎性细胞数量增多;肝组织糖原缺失区显著扩大,肝小叶大部分呈现SDH含量减少的趋势;透射电镜下,肝细胞内线粒体肿胀、膨大、数量显著减少,内质网显著减少,糖原颗粒数量显著减少。结论 CAG“四因素”综合造模法能成功制备CAG病证结合大鼠模型,且大鼠肝脏功能和组织病理均有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转氨酶水平增高,肝糖原合成、储备减弱,线粒体肿胀、数量减少、氧化磷酸化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