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不寐病因病机为外感邪气、脾胃不和、气血阴阳失衡、情志失常。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任何原因引起气血阴阳失衡均可导致不寐。年老者和围绝经期妇女失眠多为气血阴阳失调,宜以补益气血、调和阴阳;青壮年者多因饮食不节、痰热内扰、情志不遂,宜调和脾胃,疏肝解郁。  相似文献   

2.
总结名老中医黄明河教授治疗不寐症的临床经验与用药体会,黄师认为不寐症之成因主要是情志失调,病机重点是脏腑功能失调,以致阴阳失交,气血不和而成不寐。治疗重点是疏肝解郁,养阴益肝,调和脏腑、阴阳、气血。并制定相关治疗方药,经临床应用,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不寐以睡眠时间或者深度不足为特征。不寐病机总归于阴阳失交,邪扰心神。中医学认为,不寐病位在心,与脾肾肝胃胆等脏腑相关。发病多与思虑劳倦或情志因素有关。病机为气血、脏腑功能失调。肝胆气机郁结,思虑劳倦伤脾,气机不畅,脾运失常,水湿酿生痰饮。寒痰或痰热积滞,扰心而致不寐。从痰论治不寐,需分清寒热,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4.
介绍王宏献主任医师运用柴归汤治疗不寐临床经验。王宏献认为,不寐常有阴阳失调、气血失衡、心身共病的一般病机,治疗上当以“和”为本,常用柴归汤结合辨证施治。柴归汤中以小柴胡汤动枢机,畅气机,通内外,畅三焦,达表里;当归芍药散养血活血、健脾行水利湿。两方相得益彰,中焦可清,气血乃净,阴阳交合,则寐可常。  相似文献   

5.
不寐,即为现代医学之失眠,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中医以整体观念为原则,注重调理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平衡,标本兼治。文章总结了周大勇教授治疗不寐病的临证经验,周大勇教授认为不寐病机总属肝郁脾虚,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气机升降失常,遂生邪物,逆犯心神;食饮过味,伤及脾胃,气血不生,无养心神,二者均可导致不寐的产生,治疗则以疏肝健脾为主。  相似文献   

6.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又称“目不瞑”、“不得卧”、“不得眠”。不寐的病因病机,现代中医学认为主要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人阴而发病。  相似文献   

7.
失眠伴焦虑抑郁状态在中医上归属于“不寐”“郁证”等范畴,“郁证”多由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所致,而“不寐”的主要病因包括情志失常、劳逸失调、饮食不节等,其中情志因素占主导作用。谢道俊教授认为本病的病位主要在心、肝,与脾、肾有关,主要病机为情志失调引起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治法当以疏肝解郁、畅达气机、宁心安神、调和阴阳为主。在用药上根据临床经验自创“轻可去实”与“重可去怯”相结合的方法,疗效颇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国医论坛》2021,36(4):55-57
阳盛阴衰,阳不入阴,阴阳失交是导致不寐的总病机。而在临床中不寐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曾英坚教授认为阳虚、阴盛及气滞均能引起阴阳失和而致目不瞑。通过调节气血阴阳盛衰,促使阴阳平衡,用治不寐,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不寐一证多因情志所伤、劳逸失度、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等引起阴阳失交、阳不入阴而形成。其病机较多,众说纷纭,对不寐的辨证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以致医者多有困惑。《内经》论述不寐从阴阳着手,但文简义深,很难运用于临床。故从易经卦象中的"否"卦和"未济"卦为切入点,从易理的角度探讨不寐"阳不入阴"的病机变化,希冀对不寐的辨证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失眠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长期失眠可引起全身不适,周衡教授认为失眠的主要病因病机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引起阴阳失衡”所致,临床上周师运用“调整脏腑功能以调和阴阳”的方法来治疗失眠效如桴鼓,阴阳失衡与肝胆、脾胃、心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密不可分,主要有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失疏泄、肝郁化火、心脾亏虚、气血不足等证型,这些脏腑功能的失调均会引起阴阳失衡,从而引起不寐,周师通过调整这些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治疗上又分年老幼少而辨虚实,同时重视情志的疏导,本文章通过介绍周衡教授对失眠病因病机的理解及辨证论治,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不寐源自《黄帝内经》,"营卫失度,阴阳失衡"为其理论基础。不寐的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故治疗不寐,蔡炳勤教授除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遣方外,还在方中加入对应阴阳的药对调和阴阳,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失眠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于志强教授认为失眠发生机制在于阴阳失衡,阳不入阴,阴阳不交。而五脏各分阴阳,任何一脏发生阳气偏亢或阴液、阴血不足,皆可导致失眠。故治疗当以五脏辨证为主,明确病变之脏及其阴阳盛衰情况,再以针药结合治疗,采用清肝泻火、补肝养血、养心安神、清化脾胃等方法平调五脏阴阳,以快速有效地缓解失眠症状。  相似文献   

13.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有四种理论,即营卫阴阳论、脏腑论、邪气立论和其他因素引起。脏腑功能紊乱、邪气阻滞、气血阴阳平衡失调、神志不宁是发生失眠的基本病机。治疗方面,应将患者主观的失眠感觉与失眠所致日间不良结果(疲劳、注意力下降、打盹、记忆力差等)及客观检查相结合,辨证、审因论治。  相似文献   

14.
胃中之气上逆,不能下行而致体内气机紊乱,失去平衡,最终阴阳不能相交而导致失眠。“胃不和则卧不安”作为经典理论之一,在失眠的发病、辨证论治及遣方用药方面均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吴霞霜  张斌霞 《河南中医》2020,40(4):548-551
张斌霞教授治疗慢性失眠遵循平调阴阳,补虚泻实的总治法,认为慢性失眠发病多与心、肝、脾、肾四脏密切相关,以心肾为根本,肝胆为枢机,脾胃为通路,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辨证,侧重有所不同。张教授治疗失眠强调以阴阳为纲,认为不论采用何种治疗都应遵循"平调阴阳,引阳入阴"的治疗大法,不可忽视阴阳变化,而一味安神。张教授治疗慢性失眠,以疏利肝胆为法,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尤爱甘松一药,因其性甘温,除醒脾健胃外,还可理气开郁,有肝脾同调之功。张教授治疗慢性失眠避用破气消积药物,取厚朴花而非厚朴,因厚朴花理气化湿无厚朴燥湿下气之力,花类药物质轻升散,可更好助脾胃升发清阳。张教授认为,慢性失眠病程较长,具有久病多虚、久病及肾、久病入络、久病致郁、久郁生痰特点,补虚多从肾入手,根据病邪性质,选择性配伍化瘀通络、疏肝解郁、理气化痰之品,常有良效。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发病与体质、情绪、水土、劳倦内伤、外感邪气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多为虚实夹杂的病机。甲亢早期以实为主,病位多在肝、胃,郁火较为明显,随着疾病发展,火耗伤阴,气阴两伤的表现比较常见,遂中期多为本虚标实,病至后期阴损及阳,气虚、阳虚等虚证表现更为明显,病位也已向脾肾两脏转换,此期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仍未消散,相互留恋,发展为更为复杂的虚实夹杂的病机,尤其在老年甲亢患者中脾肾不足的表现尤为显著,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甲亢的整个发病过程中,阴虚常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始终。所以对于甲亢的治疗多分期灵活辨证治疗,常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作者辨证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经验。方法:以医案形式阐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病机、证型、治法、方药。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病机为禀赋不足,情志内伤,外邪侵袭,脏腑虚损,热毒燔灼形成热毒炽盛证;脏腑虚损,气血阴阳失调,久之,形成气阴两伤证;阴病及阳,脾阳不足,水湿不运,肾阳不足,肾水泛滥形成脾肾阳虚证;脾失健运,或肝木侮脾形成脾虚肝旺证;肝气郁结,气血凝滞形成气滞血瘀证。结论:辨证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关建国主任医师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慢性肾衰竭病机复杂,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关建国名老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归属中医"关格""癃闭""腰痛""水肿""虚劳"等范畴,慢性肾衰竭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肾气不足、脾失健运、阴阳失衡、气血亏虚.标实主...  相似文献   

19.
闫朝勃  赵瑞成 《河南中医》2021,41(4):552-557
赵瑞成教授认为,失眠以五脏不和为本,心神不安为标,倡导从五脏入手治疗失眠。心脾受损所致失眠多以虚证为主,以归脾汤为基础方治疗。从肝论治失眠主要分为4个证型:肝气郁滞证,肝郁化火证,肝血瘀阻证,肝阴亏耗证。肝郁气滞者予柴胡疏肝散;肝郁化火者予四逆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肝血瘀阻者予桃红四物汤加减;肝阴亏耗者可予钩芍通络汤配合酸枣仁汤加减。赵教授从肾阴虚、肾阳虚、心阴虚、心阳虚、心肾阴阳两虚5个方面论治心肾不交型失眠。肾阴不足者,方选黄连阿胶汤加减;肾阳不足者,方用交泰丸加减;心阴虚者,用黄连阿胶汤合交泰丸加减;心阳不足者,可用桂枝加桂汤;心肾阴阳两虚者,用桂附地黄丸加人参、沉香。若失眠患者肺气虚弱,在基础方中配合补肺汤;肝火扰心患者,在清肝泻火,镇心安神的同时可加用枇杷叶;肺肾阴虚,虚热扰心者,用生脉地黄饮加减。赵教授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针灸治疗,常以百会、四神聪、安眠穴、神门、足三里、三阴交、照海、申脉为基础穴组,灵活取舍。  相似文献   

20.
失眠病因病机复杂,皆与五脏六腑有关。《黄帝内经》言"胃不和则卧不安",概括了胃不和导致不寐的病理机制。内伤脾胃,百病始生。若忧思劳倦过度伤脾,脾胃亏虚,运化失调,精微化生无源,气血虚衰,意不入舍,心失所养或宿食痰火内停,胃失和降,浊邪上扰均可导致阴不涵阳,阳不入阴,心神不安,从而导致不寐。笔者通过探讨脾胃与失眠的关系,明晰从脾胃论治失眠的机制,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