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对普通环境饲养的长爪沙鼠病原感染情况进行初步调查,为制定长爪沙鼠病原体检测地方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参考小鼠、大鼠微生物和寄生虫检测方法,对普通环境饲养的30只长爪沙鼠进行16项细菌、11项病毒和8项寄生虫的检测。结果饲养于普通环境的30只长爪沙鼠有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仙台病毒、小鼠肺炎病毒、呼肠孤病毒III型、小鼠脑脊髓炎病毒、支原体、泰泽病原体、螺杆菌抗体检出,其检出率分别为6.7%、3.3%、100.0%、6.7%、10.0%、6.7%、6.7%和56.7%,同时检出嗜肺巴斯德杆菌感染率为3.3%,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为10.0%,大肠埃希菌O115 a,C,K(B)感染率为6.7%,鼠三毛滴虫感染率为100.0%,鞭毛虫感染率为100.0%。结论本研究为制定长爪沙鼠等级标准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生物净化前后长爪沙鼠微生物携带情况.方法 采集生物净化前后长爪沙鼠的气管、回盲部样本,经血平皿培养后,分离菌落进行纯培养,利用细菌鉴定仪进行菌种鉴定;气管经研磨后,转入选择性培养基鉴别培养;分离血清进行泰泽病原体抗体检测.结果 生物净化后F1代、F2代和F3代长爪沙鼠泰泽病原体血清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生物净化后的其他微生物和寄生虫普查结果也表明,各项检测中均未发现清洁级啮齿类动物中需排除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结论 剖宫产和代乳技术能有效减少长爪沙鼠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巢式PCR方法通过胃液活体检测长爪沙鼠幽门螺杆菌感染,从而建立可以持续监测长爪沙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技术。方法体外培养幽门螺杆菌并接种至长爪沙鼠体内,在感染后第10周使用普通PCR方法检测长爪沙鼠胃液,使用巢式PCR方法对长爪沙鼠胃液、胃组织、十二指肠内容物、结肠粪便进行检测;同时还利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血清ELISA方法等对比分析巢式PCR方法的准确性,上述PCR产物均经过测序验证。结果普通PCR方法检测胃液、巢式PCR方法检测胃液、胃组织、十二指肠内容物,结肠粪便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血清ELISA检测方法检验结果阳性率分别为30%、100%、100%、90%、10%、100%和0%。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发现,胃液巢式PCR、胃组织巢式PCR和快速尿素酶试验均有100%的检测率,普通PCR检测胃液的方法、结肠粪便巢式PCR方法及血清学ELISA检测方法检测率均比较低。结论胃液巢式PCR检测方法由于其特异性、准确性及灵敏性较高等特点可以用于长爪沙鼠幽门螺杆菌的长期检测,特别是对于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实验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长爪沙鼠小鼠肝炎病毒(MHV)RT-PCR检测方法,应用于长爪沙鼠、小鼠等实验动物MHV的检测。方法根据已发表的小鼠肝炎病毒(MHV)S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提取MHV细胞毒RNA,以其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优化反应条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重复性试验。并对65只长爪沙鼠及12只小鼠进行检测。结果建立的MHV RT-PCR检测方法特异、敏感、稳定。以MHV RNA逆转录产物为模板,所能检测RNA最小模板浓度为3.1 pg/μL,可检测病毒最小滴度为10-3/mL。65只沙鼠经RT-PCR检测,均为阴性,12只小鼠经RT-PCR检测,有3只MHV阳性,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MHV核酸序列同源性均为97%。结论建立的长爪沙鼠小鼠肝炎病毒(MHV)RT-PCR检测方法可用于长爪沙鼠、小鼠等实验动物MHV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长爪沙鼠稳定、经济的肝星状细胞分离和培养方法,为深入探讨长爪沙鼠肝纤维化的细胞机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取成年雄性长爪沙鼠,用链蛋白酶、胶原酶及DNA酶体内门静脉灌注消化长爪沙鼠肝脏细胞,经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肝星状细胞。台盼蓝拒染实验鉴定细胞活力,α-SMA,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性质。结果肝星状细胞得率为0.5~1×107/肝。肝星状细胞存活率在90%以上。原代培养3 dα-SMA阳性细胞达75%以上,传代培养后,α-SMA,Desmin阳性达100%。结论成功建立了稳定可靠的长爪沙鼠肝星状细胞分离培养方法,为肝脏相关疾病研究和防治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长爪沙鼠小鼠肝炎病毒(MHV)RT-PCR检测方法,应用于长爪沙鼠、小鼠等实验动物MHV的检测。方法 根据已发表的小鼠肝炎病毒(MHV)S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提取MHV细胞毒RNA,以其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优化反应条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重复性试验。并对65只长爪沙鼠及12只小鼠进行检测。结果 建立的MHV RT-PCR检测方法特异、敏感、稳定。以MHV RNA逆转录产物为模板,所能检测RNA最小模板浓度为3.1pg/μl,可检测病毒最小滴度为10-3.ml-1。65只沙鼠经RT-PCR检测,均为阴性,12只小鼠经RT-PCR检测,有3只MHV阳性,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MHV核酸序列同源性均为97%。结论 建立的长爪沙鼠小鼠肝炎病毒(MHV)RT-PCR检测方法可用于长爪沙鼠、小鼠等实验动物MHV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建立有效的钩端螺旋体PCR检测方法,并对树鼩、长爪沙鼠和灰仓鼠等三种新型实验动物进行感染情况调查。方法 针对NCBI公布的钩端螺旋体序列,设计并筛选特异性引物,优化PCR体系,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测试;并运用优化PCR方法对树鼩、长爪沙鼠和灰仓鼠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成功建立了树鼩巴尔通体的PCR检测方法,序列测定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普通级树鼩钩端螺旋体的阳性率为8.33%,普通级长爪沙鼠钩端螺旋体为100%,清洁级长爪沙鼠钩端螺旋体和清洁级灰仓鼠钩端螺旋体的阳性率为0%。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钩端螺旋体PCR检测方法,调查了树鼩、长爪沙鼠和灰仓鼠三种新型实验动物的感染情况,为这三种实验动物的研究和使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基因组数据筛选更多有效的长爪沙鼠微卫星位点用于近交系和封闭群遗传质量分析,丰富长爪沙鼠遗传数据。方法通过对长爪沙鼠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分析,选出符合微卫星标准的重复序列357个,根据每个位点的侧翼序列设计并合成相应引物。提取长爪沙鼠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经引物序列和PCR条件优化以及凝胶电泳实验分析,对成功扩增的位点通过不同近交系和封闭群长爪沙鼠进行验证和优化,筛选出适于遗传质量分析的位点。结果在357个微卫星位点引物中,135个位点引物成功扩增PCR产物。分析结果显示,其中10个位点可以将长爪沙鼠脑缺血和糖尿病模型近交系区分开。在12只封闭群长爪沙鼠中,23个位点呈现出多态性。结论成功筛选出了135个长爪沙鼠微卫星位点,部分位点可用于近交系和封闭群长爪沙鼠遗传质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长爪沙鼠线粒体ATPase8,ATPase6,COX3基因全序列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鉴定及进化分析。方法根据长爪沙鼠已知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产物测序法,对目的片段进行测序鉴定。结合已公布啮齿类动物ATPase8,ATPase6,COX3基因序列,分析其碱基组成、遗传距离、并基于最小进化法和UPGMA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获得长爪沙鼠线粒体ATPase8,ATPase6,COX3基因全序列,其与家鼠、小家鼠和仓鼠均具有较高的同源性(76~98%);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长爪沙鼠与家鼠、黑家鼠和仓鼠遗传距离较近;碱基G的含量分别为6.9%,10.7%,15.2%,符合mtDNA的特点;A+T含量分别为68.2%,64.1%,59.2%,明显低于G+C含量,符合哺乳动物的特点。结论本研究为首次获得长爪沙鼠ATPase8,ATPase6,COX3基因全序列,长爪沙鼠与家鼠、黑家鼠和仓鼠具有较近遗传距离,本研究为长爪沙鼠进化研究、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普通环境和清洁级环境中长爪沙鼠寄生虫感染状况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两种不同环境中饲养的长爪沙鼠寄生虫感染状况。方法 根据 2 0 0 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 4 92 2 1— 2 0 0 1《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和GB T1 84 4 8 1~ 1 84 4 8 1 0— 2 0 0 1《实验动物寄生虫学检测方法》 ,参考实验动物小鼠、大鼠、豚鼠和地鼠寄生虫等级及检测办法进行检测。结果 饲养于普通环境的 1 5笼 80只长爪沙鼠体表寄生虫感染率为 3 75 % (3 80 ) ,体内寄生虫中卡氏肺孢子虫感染率为 6 2 34% (4 8 77) ,鼠三毛滴虫感染率为 86 2 5 % (6 9 80 ) ;饲养于清洁级环境的 7笼 2 3只长爪沙鼠中 ,卡氏肺孢子虫的感染率为 6 9 5 6 % (1 6 2 3) ,鼠三毛滴虫感染率为 6 9 5 6 % (1 6 2 3)。结论 净化后饲养于普通环境中的长爪沙鼠与净化后饲养于清洁级中的个体相比 ,二者体表寄生虫感染的状况有一定差别。但是 ,卡氏肺孢子虫和鼠三毛滴虫的感染情况似乎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长爪沙鼠新的微卫星位点,为长爪沙鼠遗传分析提供遗传标记物。方法从GenBank中随机选取小鼠微卫星位点引物536对,用这些引物对长爪沙鼠基因组DNA扩增,将阳性目的条带进行序列分析,找出符合微卫星序列特征的短串联重复序列。结果 536对小鼠微卫星引物在长爪沙鼠基因组中扩增出了313个阳性条带,经序列分析,确定130个长爪沙鼠微卫星位点;其中完美型位点占80.77%(105/130),不完美型位点占19.23%(25/130),与小鼠同源性为24.3%(130/536)。将筛选出的微卫星位点在GenBank中注册,注册号从GU562694到GU562823。结论小鼠和沙鼠的微卫星位点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用小鼠的微卫星位点引物直接扩增长爪沙鼠基因组DNA可有效地筛选出长爪沙鼠微卫星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小鼠腺病毒(MAdV) PCR检测方法,应用于长爪沙鼠、小鼠等实验动物MAdV的检测.方法 根据已发表的小鼠腺病毒(MAdV) E1B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建立RT-PCR方法,并对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等进行验证.用建立的方法对65只长爪沙鼠、12只小鼠进行检测.结果 建立的MAdV PCR检测方法与小鼠微小病毒、多瘤病毒无交叉反应;以MAdVDNA为模板,所能检测DNA最小模板浓度为1.67 pg/μl,可检测病毒最小滴度为10-7/ml; MAdVDNA在-30℃冰箱放置12个月,仍能扩增出大小约606 bp的可见目条带.经PCR检测,65只沙鼠和12只小鼠均为阴性.结论 建立的小鼠腺病毒(MAdV) PCR检测方法特异、敏感、稳定,可用于小鼠、长爪沙鼠等实验动物MAdV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实验动物资源是国家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科技资源。实验动物资源的共享和充分利用是生物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保障。有效的共享机制和合理的共享方式是实现实验动物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的重要保障,是规范实验动物资源共享行为和确保共享安全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4.
The course of infection with Giardia was studied in (a) naturally infected cats and (b) experimentally infected Mongolian gerbils using Giardia cysts isolated from cats. Natural infec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a) a latent period of 11 to 13 days, (b) the pattern of cyst release which was either continuous or intermittent during the acute phase of infection and (c) elimination of the infection in four to five weeks after exposure. Mongolian gerbils were found to be susceptible to infection with Giardia isolated from cats. The course of infection in gerbils was characterized by intermittent cyst release and elimination of the infection in about three weeks. The pattern of cyst release in gerbils infected with Giardia isolated from cats was similar to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pattern of cyst release in gerbils infected with Giardia isolated from humans. The possible role of pets in the zoonotic transmission of giardiasi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蒙古沙鼠模型胃黏膜菌群多样性进行研究,探讨Hp感染与胃内菌群的关系。方法建立Hp感染的蒙古沙鼠模型,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直接感染组和预处理感染组各15例,4周后采集胃黏膜样本,同时检测HP定植率,并提取细菌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对黏膜局部菌群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并对特异性条带进行测序鉴定分析。结果预处理感染组感染率(93.3%)与直接感染组感染率(26.7%)有明显差异(P<0.05);各实验组PCR-DGGE指纹图谱分析显示条带数量,空白对照组(21.6±2.5)、阴性对照组(3.3±1.1)、直接感染组(14.6±2.4)和预处理感染组(7.2±2.2),经统计学分析,各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蒙古沙鼠各组间菌群多样性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结论 Hp感染与胃黏膜菌群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郭刚  肖洁  邹全明  童文德  张卫军 《重庆医学》2007,36(8):724-725,728
目的 测定幽门螺杆菌(HP)适应性定植蒙古沙鼠前后HP0318基因序列并分析其序列差异, 以了解该基因在HP适应性定植过程中在基因水平是否发生了改变,为进一步研究HP的适应性变异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对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株M0、沙鼠适应株M13及标准株NCTC11637基因组中的HP0318全长基因进行扩增,然后连接到PMD18-T载体进行测序,最后通过DNAsis软件对不同菌株来源的HP0318基因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并与Genbank公布的2个标准株(HP26695株和J99株)的HP0318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CR法成功扩增出了3个菌株的HP0318基因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上酶切鉴定正确.测序结果表明3株幽门螺杆菌(M0、 M13、11637)的HP0318序列大小均为756bp.序列分析显示在不同来源的HP菌株中表现出较高的保守性,最低相似性达到94%.结论 HP0318基因属于HP特异性基因,HP在沙鼠中适应性定植可能并不是由HP0318基因水平的变异引起,有必要进一步实验验证其功能和阐明其所具有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简便和可靠的对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敏感的小型啮齿类实验动物模型。方法选取不同日龄长爪沙鼠,腹腔接种CVA16后连续观察14 d,筛选出对病毒敏感的最适接种日龄段;然后比较接种剂量与效应关系,测定其50%致死剂量(LD50);并测定感染3 d后其血液和主要组织器官中CVA16病毒滴度;最后用CVA16灭活疫苗在1日龄和11日龄免疫2针沙鼠后,在14日龄时用LD50剂量病毒攻毒,观察并记录沙鼠体重、症状及死亡率,2周后眼球采血,应用微量中和试验和ELISA分别检测中和抗体效价和总抗体水平。结果长爪沙鼠感染CVA16后出现活动减少、后肢无力、麻痹瘫痪、死亡等临床症状,不同日龄沙鼠对CVA16感染的易感能力和感染后发病程度不同,7日龄和14日龄沙鼠易感,28日龄沙鼠不易感染,最敏感和最合适接种日龄为14日龄,其LD50为1×104.5 CCID50,感染3 d后其血液和主要组织器官中均可检测到高滴度的CVA16病毒,免疫两针灭活疫苗的14日龄沙鼠用LD50剂量攻毒,存活率87.5%,疫苗免疫诱导沙鼠产生的CVA16中和抗体几何平均值(GMT)为28.14,抗体阳性率为87.5%。结论长爪沙鼠对CVA16敏感并且病毒能在其体内进行有效的复制和繁殖,可作为CVA16致病机制研究、疫苗研发及药物评价的可靠小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解剖观察成年长爪沙鼠脑底动脉前后交通支的缺失变异类型。方法选用128只成年长爪沙鼠,脑缺血死亡或乙醚麻醉处死后,解剖后在镜下对其脑底表面的动脉及前后交通支进行了观察。结果所解剖的长爪沙鼠存在7种前交通支的变异类型和5种后交通支变异类型。其中,前交通支缺失的类型占总数的46·1%,后交通支的缺失类型占总数的85·2%,两者同时缺失的概率为39·27%,与单侧结扎的方法制备脑缺血模型的成模率相近。结论长爪沙鼠的脑底动脉前后交通支存在多种变异,尤其是某些个体存在完整的后交通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