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喘息性疾病与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及喘息发作时尿白三烯E4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同期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伴喘息400例与无喘息650例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及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检测2组患儿尿液中LTE4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喘息组患儿以上两种病原体感染率高于非喘息组,其尿白三烯E4测定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喘息性疾病与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关,尿白三烯在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发生喘息的发病机制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小儿支原体肺炎白三烯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功能及半胱氨酰白三烯水平的变化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意义。方法:以67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36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除外肺炎支原体感染)、30例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3组患儿分别进行血清白三烯D4(LTD4)、尿白三烯E4(LTE4)水平测定。结果:支原体肺炎组血清LTD4、尿LTE4水平高于对照组,支原体肺炎急性期高于缓解期。结论:半胱氨酰白三烯在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作用,参与了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尿白三烯E4(leukotriene E4,LTE4)的水平变化,探讨半胱氨酰白三烯E4(cysteine leukotrienes E4,cysLTE4))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46例住院确诊为MPP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尿LTE4的水平,设30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结果]MPP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LTE4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cysLTE4参与了MPP患儿的免疫状态改变,在MPP发病中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血清腺苷脱氨酶(ADA)、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的联合检测对儿童早期感染性肺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184例诊断为肺炎患儿,其中60例血清MP-IgM阳性,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组,非支原体感染性肺炎患儿124例,MP-IgM阴性,为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组,选取50名正常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ADA、CRP及WBC.结果 肺炎支原体感染组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为(32.8±11.2)U/L,明显高于非支原体感染组的(19.6±6.6)U/L及对照组的(18.5±6.9)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组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组C-反应蛋白为(13.2~53.6)mg/L,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的(2.7~15.1)mg/L及对照组的(2.3~13.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同时检测患儿血清ADA、MP-IgM、CRP、WBC水平可作为鉴别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肺功能、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及Th1/Th2平衡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3月连云港市中医院儿科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8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存在哮鸣音将其分为喘息组患儿48例、非喘息组患儿41例,选择同期医院儿科健康体检儿童50名作为对照组。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和对照组体检受试儿童肺功能指标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_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峰值呼气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 PEF),血管活性物质血清NO水平以及细胞因子血清干扰素-γ(INF-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喘息组患儿肺功能指标FEV_1、FEV_1/FVC和PEF水平分别为(73.41±7.38)%、(71.46±4.72)%和(74.62±6.30)%均显著低于非喘息组和对照组(P0.05);肺炎支原体肺炎喘息组患儿血清NO水平(87.39±7.01)μmol/L显著高于非喘息组和对照组(P0.05);肺炎支原体肺炎喘息组患儿IFN-γ和IL-4水平为(980.67±125.73)ng/L和(678.49±93.92)ng/L均较非喘息组和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IFN-γ/IL-4较非喘息组和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清NO、IFN-γ、IL-4与肺功能指标FEV_1、FEV_1/FVC、PEF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IFN-γ/IL-4与肺功能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降低、血清NO水平升高且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衡状态,其中出现喘息症状的患儿上述变化更加明显,血清NO水平以及Th1/Th2免疫平衡状态均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与患儿喘息发生以及疾病进一步诱导哮喘发生有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儿并发喘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9年4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2 381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108例患儿发生喘息,作为喘息组,同期选取来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10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白介素(IL)-6、IL-1β、降钙素原(PCT)变化,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患儿可能发生喘息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所有患儿胸片中的病变状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喘息组患儿血清IL-6、IL-1β、PCT表达水平上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年龄、性别、是否为特应征体质与喘息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小、男性、特应性体质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并发喘息的高危因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并发喘息患儿的胸片与未并发喘息患儿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喘息发生受多因素影响,临床应根据这些高危因素加强预防措施以减少患儿并发喘息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临床的效果及其对白三烯的影响,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医院呼吸内科治疗的5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抗肺炎支原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液、尿液中白三烯水平;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00%,对照组为7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热、咳嗽、喘息症状的消失时间及X线检查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3个疗程的治疗后,血白三烯、尿白三烯的水平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分别为(156.23±1.58)、(150.38±2.45)pg/ml与(187.28±1.57)、(190.69±2.39)pg/ml,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能改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原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简析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239例呼吸道感染病儿进行多病原学(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EB病毒、结核杆菌、轮状病毒、腺病毒抗体)研究。结果: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者63例,占26.4%,肺炎衣原体抗体阳性者34例,占14.2%,两者均阳性者8例,占3.3%,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4例,占1.7%,肺炎支原体合并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1例,未检测到上述病原者136例,占56.9%。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大于7岁年龄组感染率略高(55.2%)。结论:肺炎支原体已成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各年龄组儿童均易感染,以大于3岁的儿童为多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为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324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哮喘组)与1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在入院后7d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咽拭子肺炎支原体-DNA、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检测.结果 肺炎支原体检测结果比较,哮喘组阳性率为37.65%,对照组阳性率为2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6岁患儿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最高为46.67%,3~6岁患儿阳性率为27.12%,<3岁患儿阳性率为23.08%,不同年龄段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肺炎支原体阳性患儿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486.29±242.18)×109,免疫球蛋白E为(650.96±257.84)U/ml,阴性患儿分别(368.52±129.76)×109、(417.42±274.46) 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密切,在哮喘发作时常伴有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检测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儿童血清维生素A、D、E水平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肺炎支原体肺炎住院治疗患儿415例为支原体肺炎组,儿保科非呼吸道感染儿童431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儿童血清维生素A、D、E水平。结果 支原体肺炎组血清维生素A、D、E平均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维生素A缺乏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例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维生素E缺乏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维生素A、D、E缺乏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相关,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补充维生素A、D、E有可能对预防肺炎支原体肺炎反复发作有益,其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郭金霞  王东明  王玲 《现代保健》2010,(36):100-101
目的 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诱发婴幼儿喘息临床发病特征.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笔者所在科收治的56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诱发婴幼儿喘息患儿,并以同期入院的非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诱发婴幼儿喘息患儿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喘息特征、辅助检查特点及对止喘药物的疗效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诱发婴幼儿喘息年龄以6月~2岁多发(60%),RSV感染诱发婴幼儿喘息患儿发热、喘息、对止喘药的反应、咳喘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组应用平喘药联合抗病毒治疗收到良好疗效.结论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具有自己的特征,平喘药联合抗病毒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014年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病原学特点。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急性呼吸道感染2 776例患儿的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9项病原体Ig M抗体,包括副流感病毒(PIV)、甲型流感病毒(IVA)、乙型流感病毒(IVB)、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嗜肺军团菌(LP)、肺炎衣原体(CP)、肺炎支原体(MP)及Q热立克次体(CB)。结果 2 776份标本中,共检出病原体抗体阳性1 237份,占44.6%,阳性率最高的是肺炎支原体(12.7%)。RSV、ADV夏季病毒感染率最低,春季最高;0.5岁~6岁组检出率较高,0.5岁组检出率较低。509例患儿呈现混合感染。结论商丘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体是流感病毒,其次是肺炎支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季节相关。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病原体的协同感染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哮喘儿童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攀枝花市中心医院2013-2016年收治的100例哮喘儿童资料。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的54例患儿设为观察组,肺炎支原体感染阴性的46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入院治疗后1周进行肺功能检测,比较两组患儿肺功能参数。结果观察组患儿咳嗽、喘息缓解时间为(8.9±1.4)d,治疗时间为(7.4±1.3)d;对照组患儿咳嗽、喘息缓解时间为(6.4±0.8)d,治疗时间为(5.2±0.9)d。观察组患儿咳嗽、喘息缓解时间、治疗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最大呼气率(FEV1/FVC)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25%肺活量呼气流速(FEF25%)、用力呼出50%肺活量的呼气流速(FEF50%)、用力呼出75%肺活量呼气流速(FEF75%)、用力中段呼气流速(FEF25%~75%)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肺炎支原体抗体不同滴度肺功能参数,发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能够降低哮喘患儿肺功能,以小气道阻塞性病变为主,但其严重程度与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无关。  相似文献   

14.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与IgE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血清IgE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8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恢复期进行血清IgE水平测定,并对非肺炎支原体感染不伴有喘息的呼吸道感染患儿58例及正常对照组儿童50例检测血中IgE水平。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IgE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儿童和普通呼吸道感染患儿IgE水平均有显著升高(P<0.01),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恢复期其血清IgE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恢复期血清IgE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儿童及非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IgE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时血清IgE水平升高,且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咳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CRP)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为临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12月-2012年12月于医院儿科住院的98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研究,根据患儿的病原学检查及临床特征分为细菌感染组52例和病毒感染组46例,同期选择42名健康儿童作对照组,对比3组受试儿童的CRP和前白蛋白(PA)水平,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细菌感染组CRP水平为(88.92±28.87)mg/L、异常率为96.2%,均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的(6.02±2.97)mg/L、4.3%,且细菌感染组PA水平(100.21±48.31)mg/L、75.0%,亦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的(289.87±90.34)mg/L、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水平和PA水平是炎性反应的重要标志物,对于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早期诊断患儿的呼吸道感染,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判断患儿的病情,有显著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25(OH)D3、Ig E水平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支气管炎患儿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5月-2021年3月收治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支气管炎患儿90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其他儿童90例为对照组,将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支气管炎患儿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度36例,中度40例,重度14例,均接受血清25(OH)D3、Ig E水平检测,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血清25(OH)D3、Ig E水平与观察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血清25(OH)D3、Ig E水平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血清25(OH)D3水平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支气管炎患儿病情程度呈负相关性(r=-0.717,P<0.05);血清Ig E水平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支气管炎患儿病情程度呈正相关性(r=0.652,P<0.05)。结论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支气管炎患儿检测血清25(OH)D3、Ig E水平能够评估病情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后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的免疫功能及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143例,出院后对患儿随访2年,根据患儿是否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将患儿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78例,观察两组患儿外周血免疫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CD3~+T细胞(42.29±7.4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1.48±8.12)%,CD4~+T细胞(33.75±5.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91±6.12)%,CD8~+T细胞(23.95±4.39)%显著低于对照组(25.81±5.12)%,;IL-2(15.39±4.28)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56±5.29)pg/ml,IL-10(36.57±7.47)g/L显著高于对照组(32.47±6.82)pg/ml,白蛋白(39.83±3.29)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28±4.12)g/L,Ig G(6.23±1.36)g/L显著低于对照组(7.82±1.44)g/L,Ig A(0.89±0.18)g/L显著低于对照组(1.04±0.19)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IL-6、CRP、白细胞和Ig M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后患儿免疫功能降低可能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后,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已逐渐成为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原,MP的混合感染在临床渐增多,多见与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肺炎球菌.流感病毒.肺炎衣原体.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混合感染。近年发现,MP感染易引起EB病毒或二者混合感染[1]。现将我院2009.11——2010.2收治的5例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尤其在2~6个月婴儿RSV感染后可引发严重的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且RSV感染后人体所获得的免疫力不持久,故RSV易重复感染,是造成婴幼儿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研究报道病毒感染容易诱发或加重儿童喘息性疾病,而RSV是首要因素。现将RSV感染后引发喘息性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小儿细菌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为小儿肺炎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9月-2012年9月医院儿科收治的细菌性肺炎患儿(细菌性肺炎组)和支原体肺炎患儿(支原体肺炎组)、门诊进行体检健康儿童(对照组)各80例,检测CRP变化.结果 CRP水平:对照组为(3.24±0.45)mg/L,细菌性肺炎组治疗前为(44.03±15.83) mg/L、治疗3d后为(15.12±6.21)mg/L,支原体肺炎组治疗前为(13.97±4.96)mg/L、治疗3d后为(5.29±2.33)mg/L,治疗前细菌性肺炎组、支原体肺炎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细菌性肺炎组高于支原体肺炎(P<0.05),治疗3d后细菌性肺炎组高于支原体肺炎(P<0.05),细菌性肺炎组、支原体肺炎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RP细菌性肺炎组治疗前阳性率为100.00%、治疗3d后阳性率为52.50%,支原体肺炎组分别为66.25%、21.25%,细菌性肺炎组、支原体肺炎组组内治疗前后阳性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阳性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在小儿细菌性肺炎中阳性率最高,检测CRP有助于鉴别细菌性肺炎与支原体肺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