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患儿男,11岁。主因间断鼻出血伴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4d,于2005年3月16日入院。2个月前患儿因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于传染病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872IU/L,总胆红素(TBIL)311μmol/L,HBV阴性,HCV阴性,给予保肝、退黄等治疗26d,肝功能恢复正常,痊愈出院。患儿于入院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出血,量少,能自行止血,伴全身散在出血点,以双下肢为重,无血尿及血便,无发热。体检:T37.4℃,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有散在出血点,以双下肢为重,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肿大,…  相似文献   

2.
患儿,女,11岁,因间断鼻出血2个月,加重5d入院。发病来伴有高热,体温达39℃,有农药接触史(药名不详)。体检:体温36.5℃,脉搏124次/min,血压9.0/8.0kPa,神清,贫血貌,全身皮肤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心率124次min/,二尖瓣区可闻Ⅱ级收缩期杂音,肝脾不大,全身骨骼  相似文献   

3.
患儿,男,12岁,因发热1周,伴间断鼻出血来院就诊。于就诊前1周始发热,间断鼻出血,面色渐苍白,伴右下肢关节疼痛。患儿3年前因腰骶部疼痛,晨僵、右下肢关节和足跟疼痛,曾在外院确诊为幼年强直性脊柱炎(JAS)。回当地口服中草药和吲哚美辛治疗。查体:体温38.6℃,脉搏110次/min,呼吸36次/min,血压13.3/7.98kPa。  相似文献   

4.
1病例资料 患儿,男,6岁,因发现腹部肿块2周余入院。2周前家长无意中发现患儿左腹部膨隆,无腹痛、血尿、发热及其它不适,食欲不振。体检:一般情况较差,消瘦,血压90/60 mmHg,心肺未见异常,左季肋部可触及一14 cm×9 cm的包块,下缘在左锁骨中线肋缘下11 cm处,质中,无压痛,边界清晰,不活动,表面欠光滑,无压痛,肝脾未触及。  相似文献   

5.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甲状腺功能减低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患儿,女,14岁,因间断颜面部红斑2年,手足冰凉6月余,发热1周入院。2年前,患儿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颜面部红斑,日光照射后加重,可自愈,未予诊治。6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足冰凉,伴手指苍白及指端麻木感,手指僵硬,降温时明  相似文献   

6.
患儿,女,10岁。因间断皮肤出血点3个月,首次来我院就诊。查体:发育、营养正常,体格如同龄儿。中度贫血貌,皮肤及睑结膜苍白,双下肢皮肤有1.5cm×1.0cm陈旧性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无压痛,心、肺及腹部无异常。全身骨骼和关节无畸形。无心、肺、肝、肾等疾患。无偏食。无家族性遗传病史。无药物、毒物及放射线物质接触  相似文献   

7.
<正>患儿男,13个月。因"无热间断抽搐2次"于2009-09-27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发育儿科门诊就诊。患儿于生后12~13个月时无热抽搐2次,表现为双  相似文献   

8.
患儿男 ,8岁。因皮肤粘膜苍白 ,全身淋巴结肿大 2个月于 2 0 0 0年 4月入院。体检 :体温 :36 5℃ ,慢性病容 ,精神差 ,皮肤苍白 ,无明显出血点。颈部、腹股沟浅表淋巴结肿大 ,约 2cm× 2cm ,活动可 ,无压痛。心音有力 ,心率 84次 /min ,律齐 ,无杂音 ;两肺听诊无异常。腹部隆起 ,肝在右肋锁骨中线下 3cm ,质中 ,无结节 ;脾肿大脐下 5cm ,甲丙线 2cm ,丁戊线 3cm ,表面光滑 ,右侧边缘可触及切迹。四肢无畸形。血常规 :Hb 5 6g/L ,RBC 2 76× 10 12 /L ,WBC 4 7× 10 9/L ,分类L 0 34 ,N 0 46 ,M 0 18(原…  相似文献   

9.
1959年Schulman曾报告34例鼻出血患儿,最后认为单纯反复鼻出血多数与凝血疾病无关。近20多年来,由于理论和技术的进步,提高了识别轻微出血性疾病的能力。为了确定这类小儿中出血性疾病是否占相当数目,作者选择一组单纯反复鼻出血小儿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材料和方法:回顾性研究了某医院20名反复鼻出血小儿,选择标准为:鼻出血每年10次以上,无鼻外  相似文献   

10.
患儿男, 14岁。曾因皮肤出血点 2个月伴间断发热 19天于 1995年 6月 26日入院。体检:重度贫血貌,皮肤散在出血点及瘀斑,淋巴结、肝、脾均无肿大。血常规:Hb45g/L;WBC1 4×109 /L,中性粒细胞 0 11,淋巴细胞 0 88,单核细胞 0 01;PLT21×109 /L;网织红细胞 0 001。骨髓增生减低,M∶E为 1 1∶1,粒、红两系增生减低,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单核细胞等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巨核细胞全片未见。诊断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Ⅰ型(SAA I型 ),先后给予粒细胞刺激因子、环孢素A、大剂量甲泼尼龙、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于 1996…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急性期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肝损害在预测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无反应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北京儿童医院首次确诊为KD的925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时有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水平异常分为肝损害组(n=284)和非肝损害组(n=641),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肝损害等指标预测KD患儿冠状动脉损伤及IVIG无反应的临床价值。结果肝损害组KD患儿入院时间较非肝损害组更早,血清炎性指标水平更高(P<0.05)。肝损害组KD患儿入院时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非肝损害组(P=0.034);给予首次IVIG治疗后,肝损害组发生IVIG无反应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肝损害组(P<0.001)。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与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血小板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和ALT水平升高有关(P<0.05);KD患儿发生IVIG无反应与四肢改变、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血小板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ALT水平升高及冠状动脉损伤有关(P<0.05)。结论KD急性期合并肝损害患儿的临床症状出现早且炎性指标水平更高,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及IVIG治疗无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儿童鼻出血治疗经验,探讨治疗中存在问题。方法对367例儿童鼻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血液系统疾病、肿瘤及维生素缺乏造成的鼻出血患儿外,全部病例均治愈。结论儿童鼻出血由全身因素造成的较少见,局部因素造成的鼻出血较多,选择恰当的止血方法是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13.
1病历摘要 患儿,女,10个月,以“发热、贫血,伴肝脾大1个月”就诊,体温波动在37~39℃之间,热型不规则,无鼻塞、流涕,无咳嗽、咳痰,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寒颤等表现,间断腹泻,为黄绿色稀糊状便,每日3—4次,无腹痛表现。  相似文献   

14.
患儿,男,2岁。因间断排尿困难两月余、发热半月入院。排尿困难呈立位加重,卧位减轻,排尿间隔较长,有时达一天余。多次导尿、用抗生象无好转。体检:体温38℃,营养差,心肺肝脾无异常,腹部未触及包块,膀胱充盈至脐部,外生殖器  相似文献   

15.
临床资料 患儿,男,10个月。因腹泻7个月,间断发热5个月于2002年9月18日入院,9月24日死亡。入院前7个月(即生后3个月)患儿出现腹泻,大便带有粘液和脓血,每天十余次,每次排便时均伴有哭闹。入院前5个月开始间断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之间,并发现肛周有脓液溢出。于院外间断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均不佳。发病来无呕吐、无关节肿胀,无呼吸道疾病史,近4个月体重不增。患儿新生儿期体健,3个月抬头,5个月认母,8个月会坐;母乳喂养,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按期进行;  相似文献   

16.
<正>1病历摘要患儿男,11岁10个月。主因"间断腹痛伴反酸1年余"于2014-02-24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入院前1年余,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剑突下阵发性钝痛,饭后为著,持续时间约30 min至1h可自行缓解,伴反酸,偶有呕吐,呕吐为非喷射性,为胃内容物,混有胆汁,未见咖啡色物质。患儿腹痛间断出现,每次持续2~3 d,间歇期半月至数月不等,无规律性,无其他显著不适,患儿家长未予重视,未就诊治疗。入院前2个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规范或间断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疗效及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2012 年9 月至2013 年10 月诊断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112 例患儿分为规范化治疗组(规范组,n=56)和未规范化治疗组(间断组,n=56),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 个月及1 年时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及肺功能主要指标,同时观察两组患儿身高增长速率及体质指数(BMI)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6 个月及1 年时,规范组和间断租的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规范组肺功能指标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比(PEF%)、呼气峰流速百分比(FEV1%)及间断组FEV1% 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间断组PEF% 仅在治疗6 个月时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随访1 年时,规范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间断组,PEF% 和FEV1% 显著高于间断组(P<0.05)。两组患儿身高增长速率和BMI 在治疗后6 个月及1 年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规范比间断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能更好控制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治疗1 年未对患儿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患儿 ,女 ,8岁 ,因发热、皮疹 5d ,反复鼻出血 0 .5d入院。 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 ,体温达 39℃ ,面部、躯干见散在皮疹 ,初为红色斑疹 ,渐变为水疱疹 ,伴痒感。 4d后体温下降 ,疱疹结痂。入院当天多次出现鼻出血 ,用纱布填塞不能止血。既往健康。体检 :体温 36℃ ,神清 ,精神差 ,全身皮肤见散在针尖至粟粒大小出血点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鼻腔见明显血迹 ,口腔黏膜见散在出血点 ,颈无抵抗 ,心肺听诊无异常 ,腹软 ,肝脾未及。血WBC 7.6× 10 9/L ,L 0 .36 9,N 0 .6 31,Hb 12 0 g/L ,RBC 4 .0 5× 10 12 /L ,血小板 2 4× 10 9/L …  相似文献   

19.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5,10(5):306-307
发热 贫血 肝脾肿大北京协和医院儿科(100730)病例摘要患儿,女,1岁8个月。间断发热3个月入院。病初发热,体温38℃~39℃,伴粘液便,予抗炎治疗。病后1周热退,发现肝脾肿大,诊断不清,口服中药及输血治疗,病情无好转,仍间歇性发热,伴食欲不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内毒素(ET)、透明质酸(HA)与胆道闭锁(BA)患儿术后肝损害、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以行肝门空肠吻合(Kasai)术后的BA患儿为BA组(n=38),正常体检儿童(n=12)为对照组;BA患儿根据其胆红素水平再分成黄疸组(n=14)和无黄疸组(n=24)。由自动生化仪测肝功能,鲎三肽基质显色法测ET水平、放射免疫法测HA水平。结果 BA组患儿存在肝损害,血清ET、HA水平均较正常对照儿童高(P<0.05);BA组患儿中,黄疸患儿的肝损害较无黄疸者重,血清ET、HA水平也较无黄疸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T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及HA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ET水平与术后BA患儿肝损害和肝纤维化密切相关,可作为术后判断BA患儿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