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通过研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呼吸系统并发症,探讨保持胸膜腔完整性对OPCABG术后呼吸系统的影响.方法 OPCABG患者102例,其中术中胸膜腔开放49例(胸膜腔开放组),术中胸膜腔密闭53例(胸膜腔密闭组).比较两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监护室入住时间、胸腔积液量、呼吸衰竭以及肺不张的发生率.结果 胸膜腔开放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监护室入住时间较胸膜腔密闭组延长[(40.3±4.8)h比(28.6±6.8)h,(78.3±10.8)h比(54.8±6.1)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胸膜腔开放组术后胸腔积液量高于胸膜腔密闭组[(800.0±60.5) ml比(350.0±28.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胸膜腔开放组术后肺不张、呼吸衰竭发生率高于胸膜腔密闭组[36.7%(18/49)比15.1%(8/53),38.8%(19/49)比18.9%(1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OPCABG作为纵隔内手术,避免胸膜腔开放可以减少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曹旭  解强  闻霞  井明  李萌  白雪涛  江宏伟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0):1404-1405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外科治疗的效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和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自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共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3例,与同期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08例的术前、术后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术前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非体外循环组围手术期病死率低(2.80%),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短[(7.1±2.2)h],输血量少[(422.7±238.4)ml],术后住院时间短[(9.5±1.1)d].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合理、可行、安全、有效的冠心病微创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外科治疗的效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和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自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共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3例,与同期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08例的术前、术后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术前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非体外循环组围手术期病死率低(2.80%),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短[(7.1±2.2)h],输血量少[(422.7±238.4)ml],术后住院时间短[(9.5±1.1)d].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合理、可行、安全、有效的冠心病微创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外周血中B型钠尿肽(BNP)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在围手术期的变化情况及其在心脏外科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探讨曲美他嗪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效果.方法 将103例择期行OPCAB的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曲美他嗪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h、72 h、7 d时检测外周血BNP和cTnI水平.结果 曲美他嗪组术后24 h、72 h、7dBNP水平[分别为(224.5±12.0)、(331.2±22.6)、(82.4±3.3)ng/L]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94.7±11.8)、(383.9±28.3)、(112.4±12.5)ng/L](P<0.05);曲美他嗪组术后24 h、72 h、7 d cTnI水平[分别为(0.21±0.04)、(1.32±0.49)、(0.26±0.04)μg/L]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0±0.13)、(2.35±0.54)、(0.75±0.21)μgL](P<0.05);BNP水平术后24 h即有上升,72 h达峰值,并维持至术后7d.BNP与cTnI呈显著正相关(r=0.635,P<0.05),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显著负相关(r=-0.674,P<0.01).结论 通过OPCAB术后外周血BNP和cTnI水平升高可以了解患者心功能状况,曲美他嗪可降低OPCAB患者术后BNP和cTnI的释放.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和经典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术后患者生命质量状况及导致生命质量受限的原因.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其中OPCABG病例150例,CCABG100例;采用欧洲5维生命质量量表(EQ-5D)问卷调查对比OPCABG和CCABG术后生命质量,分析导致生命质量下降的原因.结果 CABG术后患者生命质量较满意,在行动、自我照顾、日常活动、疼痛/不适和焦虑/沮丧方面,完全不受限的比例分别为82.0%,93.9%,94.7%,80.7%和78.9%;OPCABG和CCABG术后患者生命质量无明显差别;导致CABG术后生命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桥血管病变和心律失常.结论 CABG术后患者生命质量较满意,OPCABG和CCABG术后患者生命质量无明显差别.CABG术后生命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桥血管病变和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C)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ECG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监测25例冠心病患者OPCABG术后(OPCABG组)不同时间点ECG V4、V5导联的R波振幅的变化.同时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MB(CPK-MB)、肌钙蛋白I(cTnI)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平,并与同时期25例行体外循环CABG的冠心病患者(CABG组)进行比较.结果OPCABG组术后0、6、18、24 h ECG V4、V5导联R波振幅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ABG组术后0、6、18 hECG V4、V5导联R波振幅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24h R波振幅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CABG组CPK-MB和cTnI水平在术后24 h达到峰值,且中位峰值水平明显高于OPCABG组(29.29 μg/L比5.98μg/L,6.74μg/L比1.91μg/L).两组的HSP70水平在术后6 h皆达到峰值,但CABG组中位峰值水平显著高于OPCABG组(11044.5 pmol/L比1702.0 pmol/L).在术后第1天HSP70水平与CPK-MB(r=0.370,P<0.01)、cTnI(r=0.458,P<0.01)存在相关性.结论 OPCABG与体外循环CABG比较,对心肌损伤明显减小,HSP70水平能提示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8年12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off-pump CABG 85例(观察组),On-pump CABG 67例(对照组),对两组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术后死亡2例(2.35%),出现并发症13例(15.29%);对照组术后死亡9例(13.43%),出现并发症25例(37.31%).观察组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off-pump CABG是安全的、微创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围手术期麻醉.方法 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28例,采用依托咪酯、咪达唑仑、普鲁泊福、芬太尼、维库溴铵、异氟烷等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术中严密监测,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观察术前、吻合前、吻合中、吻合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吻合中平均动脉压[(52±13)mm Hg(1 mm Hg=0.133 kPa)]、心输出量[(4.6±1.6)L/min]、心指数[(2.4±0.4)L/m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0.66±0.07)较吻合前[分别为(67±15)mm Hg、(5.2±1.3)L/min、(2.7±0.2)L/m2、0.72±0.10]和吻合后[分别为(68±14)mm Hg、(5.5±1.5)L/min、(3.2±0.3)L/m2、0.75±0.09]降低(P<0.05),吻合中中心静脉压[(13.9±2.1)cm H2O(1 cm H2O=0.098 kPa)]较吻合前[(10.9±2.2)cm H2O]和吻合后[(11.9±2.5)cm H2O]升高(P<0.05).结论 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麻醉时应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并及时调整,可以保证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颈动脉狭窄患者行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脑血管意外的差异。方法选择100例颈动脉狭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体外循环组44例,非体外循环组56例,对比分析两组术后早期(术后48h内)脑血管意外发生率。结果体外循环组8例(18.2%)患者发生了术后早期脑血管意外,其中1例(2.3%)发生脑梗死;7例(15.9%)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没有脑出血病例。非体外循环组术后早期脑血管意外发生率低于体外循环组[5.4%(3/56)比18.2%(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1,P=0.042)。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减少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早期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术(PCI)设置心肌梗死后处理方式,将10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2组:缺血后处理组(46例)和常规PCI组(55例),比较2组术后2 h、6 h、12 h、24 h、2 d、4 d及7 d血浆BNP值及术后2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和局部室壁运动指数(RWMI),比较2组术后30 d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常规PCI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血浆BNP水平在术后2 d[(270.3±82.4)ng/L vs(315.4±90.6)ng/L,P0.05]、4 d[(370.7±89.5)ng/L vs(419.5±94.1)ng/L,P0.01]及7 d[(120.2±43.5)ng/L vs(178.6±54.8)ng/L,P0.01]低,术后2周LVEF高[(50.6±4.2)%vs(47.5±5.3)%,P0.01],LVESVI[(31.3±5.1)ml/m2 vs(35.7±7.2)ml/m2,P0.01]、LVEDVI[(57.5±5.3)ml/m2vs(61.8±5.9)ml/m2,P0.01]及RWMI[(1.51±0.46)vs(1.73±0.52),P0.05]低。术后30 d内缺血后处理组心脏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PCI组(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降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2 d、4 d、7 d血浆BNP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心室重构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比,评估双源CT(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度.方法 对100例可疑冠心病、临床诊断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分别行DSCT和CAG检查,以CAG诊断结果为参考标准,将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结果进行整理,分别评估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轻度)、50%~75%(中度)和>75%(重度)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CAG显示冠状动脉为1320段,DSCT可评估的冠状动脉为1287段,可评估率为97.5%.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轻、中、重度的灵敏度分别为64.4%(105/163)、88.7%(235/265)和97.4% (187/192),特异度均为99.7%(617/61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1% (105/107)、99.2%(235/237)和98.9% (187/18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4%(617/675)、95.4%(617/647)和99.2%(617/622),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DSCT和CAG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上显著相关(P<0.01).结论 DSCT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诊断的结果与CAG有高度一致性,能够成为可靠的临床筛查手段,节省患者的医疗费用和减少有创检查所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50岁以下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连续入选2000年4月至2008年6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50岁以下女性患者126例,回顾性分析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 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6395例,50岁以下女性患者126例,占1.97%,其中冠心病患者44例(冠心病组),平均年龄(46.8 ±3.6)岁;非冠心病患者82例(非冠心病组),平均年龄(45.4±4.3)岁.两组合并原发性高血压[77.3%(34/44)比26.8%(22/82)]、糖尿病[34.1%(15/44)比4.9%(4/82)]、高脂血症[43.2%(19/44)比7.3%(6/82)]、冠心病家族史[43.2%(19144)比7.3%(6,82)]及冠心病危险因素家族史[52.3%(23/44)比12.2%(10/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患者以急性冠脉综合征为主[占88.6%(39/44)],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多见[占50.0%(22/44)],左前降支是最易累及的血管,病变钙化程度较轻,病变类型以局限性和节段性为主.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及冠心病危险因素家族史为50岁以下女性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典型心绞痛症状伴有多重危险因素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疗效.方法 对64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法不同分组,其中行CABG治疗41例(CABG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23例(PCI组),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心脏事件及次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CABG组院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32% (3/41),PCI组为8.70%(2/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失访患者,随访12~48个月,CABG组中位随访时间为35.26个月,PCI组为33.19个月.随访期间CABG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9.51%(8/41),PCI组为30.43%(7/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心肌梗死率、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心绞痛发生率、总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的外科治疗是可行的,CABG治疗ACS与PCI疗效相当,术式要依据患者病情个性化选择,选择合适的血运重建方式才能得到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三酰甘油(TG)对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及病变血管范围的影响.方法 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93例青年冠心病患者(<45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TG测定结果分为I组(TG<1.70 mmol/L,36例)、Ⅱ组(1.70 mmol/L≤TG≤2.25mmol/L,19例)、Ⅲ组(TG>2.25mmol/L,38例),对比各组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及病变血管范围的差异.结果 93例患者中男性占94.62%(88/93)、吸烟者占83.87%(78/93).III组的总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I组(P=0.006、0.003),三组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及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8、0.795、0.247).三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血管范围、狭窄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1、0.879).结论 高TG血症对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及病变血管范围无影响,不是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徐丹 《中国卫生产业》2014,(27):164-165
目的:分析冠心病心衰合并肺叶间积液的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通过我院收治的2例冠心病心衰合并肺叶间积液患者的临床表现,并给予扩血管、利尿等治疗观察肺叶间积液减少情况。结果收住院2例此病患者予血管、利尿治疗,效果满意,复查CT叶间积液减少或消失。结论冠心病有肺叶间积液患者不除外心衰引起的,可用扩血管、利尿治疗,多可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术前高危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行PCI治疗并且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91例患者(无复流组)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同期PCI治疗后前向血流正常的10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PCI术前临床资料和术后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针对PCI术前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做多因素分析,以判断对无复流现象的预测价值.平均回顾性随访(35.8±15.3)个月.结果 无复流组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中无复流组患者吸烟指数≥300(OR=2.81,95%CO:1161~4.38,P=0.007)、术前24 h内空腹血糖≥11.1 mmol/L(OR=3.39,95%CI:1.51~4.89,P=0.000)、术前1个月内无心绞痛发作(OR=2.39,95%CI:1.22~3.78,P=0.009)是发生无复流现象的危险因素.结论 无复流现象提示患者预后差,严重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加.长期大量吸烟、术前1个月内无心绞痛发作和术前24 h内空腹血糖≥11.1 mmol/L是无复流现象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氟伐他汀缓释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影响及药物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年龄≥65岁的ACS合并糖尿病行PCI患者78例,均应用药物洗脱支架行PCI,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氟伐他汀缓释片80 mg/d)和B组(氟伐他汀缓释片160 mg/d),每组39例,术前、术后24h、术后7d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和血脂水平.随访180d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和心血管事件.结果 两组术前、术后血脂水平无显著性变化.两组术后24h血清hs-CRP、MCP-1、MMP-9水平均高于术前[A组:(12.14±2.71) mg/L比(8.76±2.25) mg/L、(491.75±19.29) ng/L比(440.56±13.15) ng/L、(449.6±11.8)μmol/L比(353.8±16.0) mol/L;B组:(11.39±2.38) mg/L比(9.30±1.99)mg/L、(488.56±17.61) ng/L比(436.06±15.36) ng/L、(444.9± 19.1)μmol/L比(349.8±13.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d及随访180 d血清hs-CRP、MCP-1、MMP-9水平较术后24h下降,且B组比A组下降明显[术后7 d:(4.51±1.16) mg/L比(5.43±1.44) mg/L、(306.06±18.49) ng/L比(384.64±13.23) ng/L、(206.2±16.8) μmol/L比(263.4±15.4)μmol/L;随访180 d:(4.23±1.08) mg/L比(4.68±1.46) mg/L、(280.16±14.54) ng/L比(354.64±11.32) ng/L、(187.2±14.2)μmol/L比(225.4±12.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80d两组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B组总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A组[7.7%(3/39)比25.6%(1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化降脂更能降低ACS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PCI术后炎性因子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healthy dietary and physical activity choices will be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risk factors. Results from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294 first-year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students were used for the analyses. The presence of CHD risk factors was defined by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 guidelines. Diet was assessed by three 24-hour food recalls, and physical activity was assessed by the 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adjusted for sex estimated the odds of having CHD risk factors. A higher percent of kilocalories from alcohol was associated with a 9.9% increased risk for elevated triacylglycerol (odds ratio [OR], 1.099;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000-1.207). Sugar intake (OR, 1.015; 95% CI, 1.004-1.026), saccharin intake (OR, 1.047; 95% CI, 1.015-1.080), and body mass index (BMI; OR, 1.139; 95% CI, 1.037-1.252) wer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low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dietary fiber intake (OR, 0.934; 95% CI, 0.873-1.000) wa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d risk of low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Participants with a higher BMI were 9.4% more likely to have elevated fasting glucose (OR, 1.094; 95% CI, 1.004-1.192) and 193.6% more likely to have a larger waist circumference (OR, 2.936; 95% CI, 1.543-5.586). Dietary factors and BMI are better indicators of CHD risk than physical activity is in this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