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多年编辑、撰写医学稿件工作中,笔者发现,在中医药期刊中,仍存在许多使用不规范医学名词的现象,尤其是常用中药,别名与正名(规范用名)混杂应用的情况仍很多见,不仅给编辑编审稿件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也给读者阅读文章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有鉴于此,  相似文献   

2.
李占永 《中药材》2003,26(3):233-234
中药别名,是指正名以外的名称。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物种多样,各地方言及药材的产地加工方法、用药习惯各异,导致中药名称极不规范,既有一物多名,也有一名多物,导致许多混乱现象。因此中药名称亟待规范。1 中药别名的几种类型1.1 同名异物 这是中药别名中引起混乱最多的类型。例如,全国范围内贯众的植物来源有6科35种,独活的植物来源有2科17种;同一味中药大青叶,东北习用蓼科植物蓼蓝的叶,华东习用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华南习用爵床科植物马蓝的叶,而江西、甘肃、湖南、贵州习用马鞭草植物大青的叶。当然贯众、独活、大青叶的这种同名异物现象,虽然同一药材有不同的基原,但临床实践证明来源于不同  相似文献   

3.
孙玉信  王鹏 《河南中医》2012,32(12):1711-1712
中药别名从传统文化角度看,可从产地、功效、形状、入药部位、简写(谐音)、拆字法、十二生肖、天干地支、避讳几方面帮助记忆和理解,这对于增进中药知识,提高研究中医学的兴趣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常见中药别名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别名是指正名以外的名称 ,中药别名甚多 ,主要包括文献用名、地区用名、商品名及处方用名等。中药别名产生的原因中药别名的产生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引起。1 .中国地域广阔 ,方言繁杂 ,同一药材在不同的地域名称不一 ,同一药名在不同的地域指的不是同一种药材 ,这样就造成了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的问题。如益母草 ,在东北称坤草 ,又叫楞子棵 ,在江苏某些地区又称天芝麻或田芝麻 ,浙江叫三角胡麻 ,青海叫千层塔 ,四川叫血母草 ,甘肃又叫全风赶 ,广东叫红花艾 ,云南又称透骨草 ,而商品透骨草又有十数种之多。同一味中药大青叶 ,东北习用…  相似文献   

5.
1.鬼盖、海腴、人衔人参的别名。《神农本草经》:“人参,一名人衔,一名鬼盖。”《本草纲目》:“人参,海腴。”陆龟蒙《奉和袭美谢友惠人参》:“名参鬼盖须难见,材似人形不可寻。”苏轼《人参》:“玄泉倾海腴,白露洒天醴。”苏轼《紫团参王定国》:“旧闻人衔芝,生此羊肠。”2.朱儿砂的别名。陆龟蒙《奉和袭美怀华阳润乡博士之三》:“请斋若见茅司命,乞取朱儿十二斤。”3.文无,可离文无,当归的别名。可离,芍药的别名。《本草纲目》:“当归释名,文无”;“芍药释名,将离”。《韩诗外传》:“芍药,离草也。”晋崔豹…  相似文献   

6.
邹信宇 《中医药导报》2002,8(5):293-294
指出了当前中药名称书写不规范的几种类型 ,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并就如何规范化中药名书写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名繁多 ,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本文就使用中容易出现的药名错误 ,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错误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 ,探讨如下。书写引起的药名错误所谓书写引起的错误 ,是指由于书写者 (作者 )引起的药名错误。此方面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发音相同或相近造成的错误 是指书写者 (作者 )并非有意 ,而是由于疏忽 ,或临时代用 ,过后又未改正 ,造成药名错误。如将密蒙花写成蜜蒙花 ,山柰写成山奈 ,乌梢蛇写成乌稍蛇 ,穿心莲写成了穿心连等。使用不规范汉字造成的错误 是指作者学术态度不严谨 ,为图省事 ,药名中随意使用别字、错字、…  相似文献   

8.
按照科技期刊编辑相关规范,学术论文中出现的中药应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规定的规范名称。部分常用中药的常用名称与《药典》规范名称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下列举部分常用中药名称对照,供广大读者、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陕西中医函授》2012,(4):88-88
辛温解表药(括号内是正确的) 香白芷、杭白芷、川白芷、吴白芷(白芷)鲜姜、姜片、老姜、老生姜(生姜)柽柳、河柳、山川柳(西河柳)关防风、软防风、口防风、青防风、北防风(防风)苍耳仁(苍耳子)辛夷、木笔花、辛夷花、毛辛夷、春花(辛夷)川羌活、西羌活(羌活)辽细辛、北细辛、小辛(细辛)北荆芥、假苏(荆芥)香茹、嫩香薷、陈香薷、西香薷(香薷)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中医函授》2011,(6):59-59
辛温解表药(括号内是正确的) 香白芷、杭白芷、川白芷、吴白芷(白芷)鲜姜、姜片、老姜、老生姜(生姜)柽柳、河柳、山川柳(西河柳)关防风、软防风、口防风、青防风、北防风(防风)苍耳仁(苍耳子)辛夷、木笔花、辛夷花、毛辛夷、春花(辛夷)川羌活、西羌活(羌活)辽细辛、北细辛、小辛(细辛)北荆芥、假苏(荆芥)香茹、嫩香薷、陈香薷、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中医药》2012,(5):67-67
辛温解表药(括号内是正确的) 香白芷、杭白芷、川白芷、吴白芷(白芷)鲜姜、姜片、老姜、老生姜(生姜)柽柳、河柳、山川柳(西河柳)关防风、软防风、口防风、青防风、北防风(防风)苍耳仁(苍耳子)辛夷、木笔花、辛夷花、毛辛夷、春花(辛夷)川羌活、西羌活(羌活)辽细辛、北细辛、小辛(细辛)北荆芥、假苏(荆芥)香茹、嫩香薷、陈香薷、西香薷(香薷).  相似文献   

12.
辛温解表药(括号内是正确的)香白芷、杭白芷、川白芷、吴白芷(白芷)鲜姜、姜片、老姜、老生姜(生姜)柽柳、河柳、山川柳(西河柳)关防风、软防风、口防风、青防风、北防风(防风)苍耳仁(苍耳子)辛夷、木笔花、辛夷花、毛辛夷、春花(辛夷)川羌活、西羌活(羌活)辽细辛、北细辛、小辛(细辛)北荆芥、假苏(荆芥)香茹、嫩香薷、陈香薷、西香薷(香薷)  相似文献   

13.
14.
王孝涛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20):2211-2212
由于历史原因,全国各地早期所发现的中药,仍保留有其地区性的习用名称。因此文献上同样出现“同药异名,同名异药”的记述。明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撰写《本草纲目》这一划时代巨著时,就已注意到“药有数名,古今不同”,于是在著书时“标正名为纲,余皆附于释名之下”。正名就是李时珍作为规范的中药名。李时珍又在《本草纲目·序例》设“药名同异”,详细记载了五物同名、四物同名、三物同名、二物同名等。凡此种种,不仅给学....  相似文献   

15.
中药处方是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辩证后所开具的医疗文书,是药剂人员调配药物和指导病人用药的依据。中药处方用名是否规范化直接关系到病人用药的安全有效性。目前临床医生处方用名使用不规范的现象非常普遍。笔者通过搜索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以"中药处方"、"中药处方用名"、"处方用名规范"等为关键字,查阅了近百篇文献,对各地中药处方用名的现状进行了整理,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建议,以期对中药处方用名的规范化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笔者在门诊药房工作,接触中药处方甚多,曾发现不少中药处方,所用药名古怪,给调配工作带来困难,亦使病者哭笑不得。如:将黄芩写为“三焦”、“少阳”、“功臣”;牡丹皮写为“花王”;防风写为“糊窗”、“马英”;白芷写为“好画”;大黄写为“通腑”;丹参写为“一女”,木通写为“万年”等。还  相似文献   

17.
18.
中药处方用名书写混乱 ,这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 ,许多专家及有识之士曾纠正并呼吁过 [1 ]可混乱现象依然存在。造成书写混乱的原因很多 ,如个人习惯、师承渊源 ,求速求省等 ,下面就笔者所见略作陈述与分析。1 混乱现象药名书写混乱 ,可谓五花八门 ,当然 ,这也是中药自古缺少规范有关 ,大致有以下几类。同音别字。以笔划较少的同音字代替本字 ,如鳖甲作别甲、半夏作半下、地榆作地于、藿香作火香、巴戟天作巴吉天、僵蚕作姜蚕或江蚕、白蒺藜作白吉力或白疾力、吴茱萸作吴于或吴玉 ,枳实作只实或只什 ,老鹳草作老观草等等 ,多达 4 0余种…  相似文献   

19.
中药处方用名是指处方所用具体饮片的特定名称。而处方用名规范化,简言之就是使这特定名称单义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跨学科性和专业细分性的趋势必然出现,这将促使科技术语的规范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精确地表达概念,使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对不同专业的同一科技术语,领会到同一的内容,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所以处方用名规范化是时代对我们中医药工作的要求,它将对提高书刊质量,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减少信息的损失,有着积极作用。本文拟就中药处方用名规范化问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20.
辛温解表药(括号内是正确的)香白芷、杭白芷、川白芷、吴白芷(白芷)鲜姜、姜片、老姜、老生姜(生姜)柽柳、河柳、山川柳(西河柳)关防风、软防风、口防风、青防风、北防风(防风)苍耳仁(苍耳子)辛夷、木笔花、辛夷花、毛辛夷、春花(辛夷)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