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中ACE活性的相关性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ACE基因第 16内含子I/D多态性 ,然后根据基因型应用酶偶联法分组检测血清中ACE活性。结果发现DD基因型血清ACE活性为 ( 337 6± 92 0 )u/L ,ID基因型为 ( 2 92 7± 76 5)u/L ,Ⅱ基因型为 ( 2 4 3 5±58 9)u/L。说明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ACE活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瑞玲  罗玉福  刘洪斌 《职业与健康》2009,25(20):2232-2234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n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脑梗死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对52例高血压脑梗死和70例健康对照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别进行ACE基因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L/D)多态性测定。分析比较高血压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之间AC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差异。结果高血压脑梗死组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2.7%、53.8%,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E基因多态性与合并高血压的脑梗死有关,可增加高血压脑梗死的发病危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遗传学方法,测定159名汉族正常人、148例冠心病患者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频率,并调查冠心病患者经内危险因素。结果①ACE基因型分布与冠心病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HDL  相似文献   

4.
哈萨克族高血压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疆哈萨克族高血压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以现况调查的哈萨克族人群为基础,随机抽取高血压患者151例为高血压组,血压正常者200例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相关指标测量,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的基因型.结果 高血压组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ACE I/D)的DD、ID、II等3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43.71%,34.44%,21.85%.对照组中3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28.00%,48.50%,23.50%.以II基因型为参照基因型,DD,ID 2种基因型的OR值分别为2.383(95%CI=1.348~4.214),0.910(95%CI=0.527~1.571).高血压组中D和I 2种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0.93%,39.07%,对照组中分别为47.75%,52.25%.以I等位基因为参照,D等位基因的OR为1.706(95%CI=1.260~2.311).哈萨克族ACE I/D DD基因型可能与吸烟、饮酒、摄入过量食盐等发生交互作用而增加该人群个体患高血压的危险度.长期食用腌制肉,超重和肥胖与DD、ID均发生交互作用增加人群个体患高血压的危险度.结论 当哈萨克族个体携带DD基因型时,患高血压的危险度上升;携带ACE I/D DD,ID基因型还可以与其他环境危险因素发生交互作用,增加个体患高血压的危险度.  相似文献   

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其血清水平及左室肥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左室肥厚被认为系独立于高血压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人中约三分之一出现左室肥厚(LVH) ,但心肌肥厚程度与高血压不一定成比例关系。充分证明高血压并非导致LVH的唯一因素 ,后者受血流动力学以外较多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 ,遗传对LVH的产生有重要作用。有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 (ACEI/D多态性 )与LVH的关系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课题之一 ,但报道结果不一 ,现综述如下。1 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及其基因多态性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 (ACE)是一种含锌的金属肽酶 ,它主要的已知功能是将血管紧张素…  相似文献   

6.
尘肺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清浓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尘肺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及血清ACE浓度的变化。方法尘肺组71例,接尘无尘肺组50例,健康对照组146例,均为男性。采集静脉血,PCR方法检测ACE基因,采用酶两点终点法测定ACE浓度。结果(1)尘肺组ACE基因Ⅱ型者35例,占49.3%,ID型者25例,占35.2%;DD型者11例,占15.5%;尘肺组等位基因频率Ⅰ:62.5%,D:37.5%,3组基因型分布频率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尘肺患者血清ACE浓度为(37.62±11.53)U/L明显高于对照组(31.62 9.19)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尘肺患者ID基因型血清ACE浓度最高(43.5±13.37)U/L,DD型者次之(38.18±5.89)U/L,Ⅱ型者最低(32.65±9.34)U/L。结论尘肺患者血清ACE浓度增高,以ID基因型血清ACE浓度最高,ACE基因多态性与健康人群分布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在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和缓激肽的降解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后两种多肽在血管张力的调节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中起作用。近年来,对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之间关系的探讨,多倾向认为,ACE通过不同的遗传机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认为是研究各类  相似文献   

8.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与对照的配比条件为年龄和性别。对101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进行ACE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ACE基因第16内含子的Alu序列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DN的发生之间有统计学关联,D等位基因的出现使DN发生的危险增加,与Ⅱ基因型相比,基因型为ID、DD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DN的OR值分别为2.419(95%可信区间1.180-4.959)和3.417(95%可信区间1.608—7.260)。结论ACE基因D等位基因的出现增加发生DN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与冠心病的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检测ACE基因第 16内含子I/D多态性 ,并计算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应用酶偶联速率法检测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结果 在 5 1例冠心组中ACE基因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 35 %和 6 1% ,ACE平均活性为 35 0 3± 91 1,在 83例正常对照组中的ACE基因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 16 %和 4 5 % ,ACE平均活性为 2 86 7± 79 6 ,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ACED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潜在的危险因素之一 ,而高活性的ACE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I/D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9月就诊于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255例作为病例组,单纯高血压患者574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ACE I/D基因多态性和等位基因频率。应用SPSS 12.0和STATA 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病例组II、ID、DD基因型分别为72(28.24%)、102(40.00%)、81例(31.76%),对照组分别为147(25.61%)、309(53.83%)、118例(20.5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例组I、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病例组I等位基因246(48.24%),D等位基因264(51.76%),对照组分别为I等位基因603(52.53%),D等位基因545(47.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结论携带DD基因型的患者有较高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不同民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分布情况,为从分子水平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不同种族间的差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检测总计305例新疆地区不同民族正常人群样本的ACE I/D基因型,分类计数进行分析。结果ACE基因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汉族DD型19.51%,ID型32.93%,Ⅱ型47.56%,D和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6%和64%;维吾尔族DD型46.34%,ID型34.15%,Ⅱ型19.51%,D和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3.41%和36.59%;哈萨克族DD型79.66%,ID型3.39%,Ⅱ型16.95%,D和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1.36%和18.64%;蒙古族DD型24.39%,ID型26.83%,Ⅱ型48.78%,D和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7.8%和62.2%。结论AC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与性别无关;新疆地区不同民族人群ACE基因频率分布,汉族、蒙古族与日本人相近,DD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低于欧美人群。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与欧美人群相近,甚至哈萨克族DD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更高,而Ⅱ型及I等位基因频率均低于日本人。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和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72例冠心病(CAD)患者用PCR法进行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和用PCR—RFLP法检测AGT基因多态性。并与5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CAD组ACE的DD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CAD组ACG中T235M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48),联合基因多态分析,CAD组合并ACE—DD+AGT—TT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9)。结论ACE—DD基因型频率与AGT-TT基因型频率在CAD发病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脑梗死危险因素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165例脑梗死、101例高血压患者和106例正常对照者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用比色法测定血清ACE水平,并调查脑梗死经典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组DD型基因频率为0.43,高于高血压组的0.31(X^2=4.03,P<0.05)和正常对照组的0.17(X^2=19.86,P<0.01),且D等位基因亦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X^2=18.30,12.41、29.00、12.10,P<0.01)。脑梗死组血清ACE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F=2240.06,P<0.01)其中DD基因型血清ACE水平又高于同组DI基因和Ⅱ基因(F=8.83,P<0.01)。结论:ACE基因缺失多态性可能是中国人汉族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循环ACE活性与基因缺失多态性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I型(ATⅠR)基因多态性和多种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开滦矿业集团职工1351人。所有样本均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IL-8、IL-l0,C反应蛋白(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浓度,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速度(FMPV),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速率与最大光密度之比(FMPV/Amax)等炎性因子和ACE、ATⅠR基因型及相关生化指标,并进行体检和问卷调查。结果 ACE基因各基因型分布及脑梗死患病率无明显差异,ATⅠR基因AA基因型分布在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且AA型人群脑梗死患病率高于其他基因型,但两种基因各联合基因型脑梗死患病率无差异。在与脑梗死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存在条件下,仅不吸烟人群和有高血压病人群中脑梗死组ATIR基因AA基因型频率分布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发现IL-6、ATⅠR基因多态性、性别、FMPV/Amax与脑梗死有明显相关性。脑梗死组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在具有高血压病的ATⅠR的AA基因型人群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同时脑梗死病例中IL-6显著增高,提示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可能是其病因之一,说明脑梗死的发病可能是“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为综合评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心肌梗塞(MI)危险性的关系,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外14个ACE基因多态性与MI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累积病例为3181人,对照为5073人。结果:ACEDD基因型相对DI/II基因型对欧美人群(高加索人)可增加24%的患MI的危险性(合并OR为1.24,95%CI,1.11~1.38),而对日本人群则可增加154%(合并OR为2.54,95%CI,1.75~3.69),随着ACED等位基因的增加,发生MI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大,两组人群趋势性检验均有显著差异。结果支持ACED等位基因为MI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6.
血管紧张素 转换酶 (ACE)是肾素 -血管紧张素 (RAS)系统的关键酶 ,其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已得到了肯定。近年来发现在人 ACE基因的第 16内含子 2 87bp长度片段的缺失或插入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关系密切 ,是高血压的候选基因之一〔1〕。由于 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病常集结出现 ,且 2型糖尿病患者伴高血压的发生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 ,提示2型糖尿病与高血压有共同的遗传背景〔2〕。因此 ,我们在 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 ACE基因多态性研究 ,试图寻找 2型糖尿病患者伴高血压易感性与该基因多态性之间的某种相互关系。1 材料和方法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我国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关系。[方法]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有关汉族人群共计1678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1630名正常对照的AC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的15个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用随机效应模型(D-L法),计算合并比值比OR及其95%的可信区间(95%CI)。[结果]基因型DD(/ID,II)、等位基因(D/I)分布的合并OR分别为1.78(95%CI:1.30~2.78)和1.24(95%CI:1.03~1.49)。[结论]我国汉族人群中带有DD基因型以及D对位基因的个体容易患原发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18.
崔洪艳  陈叙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1):1545-1546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不同发病类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关系,以揭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63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和40例正常孕妇的ACE基因I/D多态性分布。结果:①重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孕妇组比较,ACE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2·1218、2·0019,P>0·05);②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比较,ACE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1·8333、1·6805,P>0·05)。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无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和A2350G多态性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对汉族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方法基于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从黑龙江省兰西县农村选取10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1030例正常对照;通过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对ACE基因两个位点(I/D和A2350G)进行多态性检测;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研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CE基因I/D和A2350G位点基因型在对照组中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HWE)定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家族史、体质指数(BMI)、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入模型,为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家族史尤为突出(χ~2=53.488,OR=2.140,95%CI 1.746~2.625)。通过两位点基因型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分析,发现两位点基因型与年龄、性别、BMI、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因素均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联合作用,仅发现I/D多态性与年龄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356,OR=1.021,95%CI 1.001~1.021)。结论 ACE基因I/D和A2350G多态性位点与多个环境因素存在联合作用,增加了患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是血管紧张素I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I的关键酶,该基因16内含子有287bp的Alu序列,可见插入与缺失多态现象。已有研究证实,ACE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不同种族间基因多态性存在差异,但同一地区、不同民族间是否存在差异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中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对内蒙古地区汉族、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和鄂伦春族人群ACE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