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卒中发生后影像学诊断的最佳流程。方法:67例发病1~72h的急性卒中患者在CT检查后行T1加权成像(T1 WI)、T2加权成像(T2 WI)、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E-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3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均行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查。结果:28例急性脑出血的出血病灶在GRE-T2^*WI上全部清楚显影。16例TIA患者T1 WI、T2 WI和GRE-T2^*WI以及DWI均正常,9例PWI检查灌注降低,7例正常。23例脑梗死患者中,7例发病6h内者GRE-T2^*WI均正常,6例PWI〉DWI,1例PWI=DWI;16例发病6~72h内的患者GRE-T2^*WI呈高信号,DWI均可见与体征相对应的高信号病灶,14例PWI=DWI,2例PWI正常。本组14例患者GRE-T2^*WI像上在基底节区、丘脑、脑干和皮质下发现有1~18个微出血。结论:急性卒中后通过T1 WI、T2 WI、GRE-T2^*WI、DWI和PWI检查流程可在较短时间内一站式鉴别脑出血、梗死和TIA患者,确定缺血半暗带,帮助溶栓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灌注及弥散磁共振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评估磁共振 (MRI)弥散加权成像 (DWI)及灌注加权成像 (PWI)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指导溶栓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44例急性 (≤ 6h)缺血性卒中患者行DWI、PWI扫描 ,DWI及PWI的不匹配区为缺血半暗带 ,根据半暗带是否存在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溶栓治疗。结果 脑梗死患者 33例 ,其中 2 3例 (52 3 % )有明显半暗带存在 (PWI >DWI) ;1 0例 (2 2 7% )无明显半暗带 (PWI=DWI)。临床表现为短暂性缺血发作 (TIA)者 1 1例 (2 5 0 % )。结论 PWI及DWI对照研究有助于发现超早期脑梗死半暗带 ,指导溶栓治疗 ;临床表现结合DWI有助于除外TIA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确定DWI对超急性脑梗死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CT检查排除脑出血,均应用1.5T超导MR成像设备行DWI和常规MRI扫描。结果60例均证实为脑梗死。(1)13例超急性期(发病后6h以内),其中2~3h3例;常规MRI:T1WI无异常信号,T2WI1例无异常改变。DWI已显示明显高信号。(2)急性期(发病后6~72h)33例,T1WI26例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33例DWI均为高信号。(3)14例亚急性期(发病后4~10d),T1WI均为低信号,T2WI、DWI均为高信号。结论DWI在急性期脑梗死,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病6h以内),诊断方面明显优于常规MRI扫描,DWI诊断脑梗死及超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从而为科学地指导临床行超早期溶栓治疗,并为临床治疗效果提供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磁共振血管成像-弥散成像(MRA-DWI)不匹配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符合溶栓标准且溶栓前行1.5 T超导磁共振(MRI)检查的3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根据MRI检查结果分为MRA-DWI不匹配组及MRA-DWI匹配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间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溶栓治疗后第1天及第14天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治疗后第14天MRA-DWI不匹配组基本治愈率50.00%,总有效率94.44%, MRA-DWI匹配组基本治愈率5.55%,总有效率66.6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溶栓后48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1.11%、55.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弥散成像不匹配能准确预测缺血半暗带,指导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5.
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 ,溶栓治疗是目前正在研究中的比较有前途的一种方法 ,但由于时间窗的选择及其出血的副作用 ,使其推广受到限制。常规 MRI、 CT对于脑梗死 6 h后的诊断是非常有价值的 ,但对于最有治疗机会的梗死后 6 h内 ,这些方法的使用表现出其局限。近几年发展的功能性磁共振技术 ,弥散加权成像 (DWI)和灌注加权成像 (PWI) ,在急生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中以其特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受到广为关注。一、DWI/ PW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原理DWI是基于平面回波成像 (EPI)技术 ,在体外对组织水的移动能力进行测量的一种手段。DWI图像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脑缺血兔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灌注加权成像(PWI)的特点,探讨其与神经功能缺损之间的关系。方法取成年雄性新西兰兔30只,制作大脑中动脉急性脑缺血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6 h采用Purdy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行MRI DWI和PWI检查,计算DWI高信号区和PWI的脑血流量图(CBF)低灌注区的体积,分析异常信号区体积与神经缺损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脑缺血兔的CBF低灌注区体积为(91.89±51.31)mm3,DWI高信号区体积为(70.90±43.77)mm3,CBF低灌注区体积大于DWI高信号区,CBF-DWI不匹配区体积为(21.99±16.29)mm3。DWI高信号区和CBF图低灌注区体积均与神经缺损评分呈正相关,CBF-DWI不匹配区体积与神经缺损评分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DWI高信号区与PWI的CBF低灌注区的体积能够反映急性脑缺血兔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h4例、6-24h14例、1-7d8例)进行常规MRI(T,flair,T2WI,T2flair)检查以及DWI检查,并由计算机算出表观扩散系数(ADC)图.结果:发病<6h的4例患者常规MRI未见异常;DWI均出现高信号;ADC均为低信号.发病6h-7d的22例患者MRI T2 WI均为高/稍高信号,T1 flair均为低/稍低信号;DWI均为高信号;ADC均为低信号.结论:DWI能在超早期显示急性脑梗死的病灶,对急性脑梗死有着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弥散成像(DWI)、血流灌注成像(PWI)磁共振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用DWI、PWI诊断急性脑缺血,并与常规MRI结果比较。结果经MRI检查证实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22例。其中发病后90分钟至6小时检查者11例,其CT及常规MRI未见异常,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DWI、PWI正常;其余8例脑梗死患者经DWI、PWI检查,均发现相对应的病灶,且6例灌注减低体积(PWIv)>弥散异常体积(DWIv),2例PWIv=DWIv。起病在6-12小时5例,4例行PWI检查,3例PWIv>DWIv,1例PWIv=DWIv。起病在12-48小时6例,2例行PWI检查,PWIv=DWIv。8例陈旧病灶在DWI上表现为低信号,所有新病灶在DWI上均为高信号。结论DWI、PWI可超早期诊断脑梗死,并可帮助了解缺血半暗带。T2加权像和DWI结合可以鉴别新旧梗死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在MR灌注影像指导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内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的时效及并发症.方法 分别对15 例发病后3 h和12例3~6 h内头颅MR PWI/DWI不匹配≥20%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静脉内r-tPA(0.9 mg/kg)溶栓治疗,治疗前后NIHSS评定神经功能恢复状况,治疗后和随访期用Barthel指数(BI)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不同时间窗内的t-rPA溶栓静脉治疗后NIHSS的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明显,分别有1例出现皮下淤斑和梗死区渗血.结论 在MR的PWI/DWI不匹配≥20%的情况下,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3 h内和3~6 h内两个时间窗,用r-tPA静脉溶栓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观察80例经颅脑MRI或DWI证实的急性脑梗死,随机分成治疗组和观察组各40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为75.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4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纳洛酮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的应用价值。方法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静脉应用纳洛酮,观察溶栓前后神经功能变化及继发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结果A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溶栓前后有显著差异,溶栓前(24.50±5.10)分,溶栓后(5.05±3.15)分(P<0.01),而B组溶栓后神经功能改善不佳,溶栓前(23.80±4.10)分,溶栓后(18.65±6.15)分(P>0.05);A组继发颅内出血发生率7.69%,B组43.75%,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对纳洛酮敏感的患者溶栓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继发颅内出血发生率低,因此静脉应用纳洛酮可作为筛选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病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PWI和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方法 34例TIA患者分别行常规头MRI(T1WI、T2WI)、DWI、PWI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发现9例(26.5%)DWI异常,且T2WI与DWI均显示在同一部位;PWI显示23例(67.6%)异常;PWI异常率明显高于DWI异常(P=0.003);综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及颈动脉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简称超声)检测判定责任血管病变:正常-轻度狭窄21例(61.8%),中重度狭窄13例(38.2%)。责任血管病变程度与PWI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部分TIA间期的脑血流灌注异常,部分TIA已经发生脑梗死。应重视TIA的处理以防止TIA复发及脑缺血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传统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比,探讨MRI多层并采扩散峰度成像(multi-band EPI 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m-DKI)界定急性缺血性卒中梗死核心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在发病3~8 h进行MRI检查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经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判定不存在缺血半暗带,没有接受静脉溶栓/动脉取栓治疗。基线扫描时加入传统DWI以及m-DKI序列,并在患者发病亚急性期([7±1)d]复查MRI扫描,利用Mricron软件分别对基线MRI检查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平均扩散峰度(mean kurtosis,MK)图以及复查MRI T_1加权成像(T_1 weighted imaging,T_1WI)责任病灶体积进行测量,分别计算ADC图、MK图与T_1WI责任病灶体积的差值,并进行比较。结果入组的19例患者,1例患者DWI显示缺血病灶,但MK图及复查MRI均未见责任病灶;1例患者病灶位于基底节区附近,影响MK图责任病灶观察及测量。余17例患者MK图显示责任病灶的体积与亚急性期T_1WI责任病灶体积的差值为(0.25±0.37),而ADC图显示责任病灶的体积与亚急性期T_1WI体积的差值为(0.73±0.72)(t=3.968,P=0.001)。MK图责任病灶的体积更接近T_1WI的体积。结论与传统DWI相比,基线m-DKI显示责任病灶的体积更接近复查T_1WI的体积,对最终梗死核心的界定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临床-弥散加权不匹配(clinical-diffusion mismatch,CDM)机制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患者动脉溶栓治疗中的作用,分析CDM机制预测缺血半暗带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发病在6h内经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证实为MCAO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其中动脉溶栓组36例,常规治疗组70例,依据CDM定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8分,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体积≤25 ml,再将两组各分为CDM亚组和非CDM亚组,对各亚组发病14 d后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梗死体积、30 d及3个月NIHSS评分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动脉溶栓组中,CDM亚组(n=15) NIHSS评分在病程30 d、3个月均低于非CDM亚组(n=21,3.20±2.40与6.76±4.00,t=-3.330,P=0.002;2.20±1.70与6.05±4.06,t=3.895,P=0.001);非动脉溶栓组中,CDM亚组(n=23) NIHSS评分在病程30 d、3个月与非CDM亚组(n=4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22±2.95与5.66±3.21,t=- 1.756,P =0.084;4.34±2.53与5.34±3.42,t=1.234,P=0.353);虽然存在CDM,接受溶栓者与不接受溶栓者的NIHSS评分在30 d、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20±2.40与5.22±2.95,t=-2.210,P=0.034;2.20±1.70与4.34 ±2.53,t=-3.128,P=0.003),反之,不符合CDM的患者接受与不接受溶栓治疗,NIHSS评分在30 d与3个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院14d后CDM患者中溶栓组T2WI显示的梗死体积明显小于非溶栓组[(6.29±4.41) ml与(60.25±49.23) ml,Z=-4.848,P=0.001].结论 CDM机制对于确定急性MCAO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有一定意义,对指导急性MCAO脑梗死的动脉溶栓治疗可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溶栓护理干预对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方法 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溶栓护理干预,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入院时观察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分别为8.3±5.0和8.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5天时NIHSS评分分别为3.5±3.3和6.9±4.5,疗效分别为82.9%和6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时,加强护理干预,能提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R灌注加权成像(PWI)与弥散加权成像(DWI)(PWI/DWI)不同匹配与急性脑梗死降纤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给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巴曲酶降纤治疗,在治疗前予以MR PWI及DWI检查,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评定疗效.比较PWI/DWI不同匹配患者治疗前后的N...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实验兔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采用兔自体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制成急性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IA+IV组)、静脉溶栓组(IV组)及对照组,分别给予以动脉+静脉、静脉内注射尿激酶及静脉内注射生理盐水。采用DSA观察血管再通率、核磁共振弥散成像观察相对表观系数(rADC)、改良Bederson评分法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结果:IA+IV组血管再通率为83.3%、rADC值(0.918±0.144)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0.80±0.84)均优于IV组和对照组。结论: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优于静脉内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8.
脑功能成像在急性脑梗死降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脑功能成像的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在急性脑梗死降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发病2~72h的脑梗死患者行MR常规及DWI、PWI检查,并将检测的结果分型。结果PWI>DWI 48例,有半暗带存在,降纤效果最佳;PWI=DWI 12例,不宜降纤治疗;PWI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MRS)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发现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半暗带(IP)是否较灌注加权成像(PWI)联合DWI更为敏感且能带来更大获益。方法选取发病3~6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例于溶栓前分别行DWI、PWI及MRS检查,利用DWI图像重建出ADC图,并于溶栓前及发病后30 d分别行NIHSS评分。比较两种联合方法在发现脑梗死后IP的敏感性,并利用NIHSS评分比较不同方法定义的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获益的程度。结果 MRS联合ADC较之PWI联合DWI在发现IP上更为敏感(χ~2=9.286,P=0.002),且按此分组的患者溶栓后其NIHSS评分改善程度之间无显著差异(t=1.718,P=0.111)。结论MRS联合ADC的方法能够发现更多的IP,给更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带来获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ABCD~2评分联合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和30 d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247例TIA患者发病后72 h内分别行ABCD~2评分联合头部DWI和PWI检查,随访发病后7 d和30 d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247例TIA患者中,7 d和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21例(8.5%)和27例(14.8%);ABCD~2危险度分层7 d和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均P0.05);DWI和PWI阳性且ABCD~2≥4分组显著高于DWI、PWI阴性组且ABCD~24分(均P0.05);DWI和PWI阳性组与DWI和PWI阴性组在各ABCD~2评分因素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ABCD~2评分中高危、DWI阳性和PWI阳性为TIA后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BCD~2联合DWI和PWI评分对预测TIA后7 d和30 d内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