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明确天鹅记忆接骨器加压枝的动态记忆加压力值,为术后功能训练提供科学依据,并阐明其临床康复意义。方法 应用二维光测弹性力学技术,将天鹅接骨器特有的加压枝的动态记忆应力冻结在环氧树脂板材中,测定天鹅接骨器动态记忆加压肽骨于解剖位的生物力学值。结果 天鹅接骨器纵向持续动态加压力为163.88N。结论 天鹅接骨器特有的持续加压力,保证了早日云浮除外固定后可接受早期功能锻炼,促进患肢康复。  相似文献   

2.
背景:天鹅记忆接骨器在临床使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出现了"无骨痂、无应力遮挡"新的骨愈合现象。目的:电测分析天鹅记忆接骨器的临床作用。方法:通过贴片、标定,得到天鹅记忆接骨器的载荷-应变曲线,然后根据天鹅记忆接骨器固定新鲜人体肱骨的应变值,计算天鹅记忆接骨器的动态记忆持骨力值。结果与结论:天鹅记忆接骨器的鹅颈加压部、鹅体接骨板部、鹅翼持骨部三部相互协调,记忆持骨,其动态记忆持骨的生物学力值为110.35N。提示天鹅记忆接骨器产生的动态记忆持骨力保证了早日去除外固定,早期功能锻炼,促进患肢康复。  相似文献   

3.
介绍天鹅型接骨器治疗四肢长管壮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因素,并与AO钢板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介绍天鹅型记忆接骨器治疗四肢长管壮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因素,并与AO钢板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天鹅记忆加压接骨器治疗肱骨骨折加载应力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分析天鹅记忆加压接骨器(swan-likememory connector,SMC)固定肱骨时不同应力加载的选择,为今后肱骨骨折治疗时内固定器械的放置部位、载荷的施加方向及大小等提供力学依据。方法:选择湿肱骨标本行CT成像得到肱骨每层横截面图像,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5.6建立肱骨、SMC以及SMC固定肱骨的三维模型。结果:所构建SMC固定肱骨三维模型,逼真反映真实解剖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同时获得不同加载方式下肱骨的受力情况。结论:SMC固定肱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为肱骨正常力学行为以及骨折后内固定的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天鹅记忆接骨器(SMC)对实验性骨折愈合中皮质骨胶原构筑的影响。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肱骨干截骨后,随机选取一侧用SMC固定,对侧用4孔动力加压接骨板(DCP)固定,分别在术后2、4、8、16、32周时各处死4只动物取材,扫描电镜观察固定段皮质骨胶原构筑的变化。结果 SMC组在整个固定过程中,皮质骨结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而DCP组术后4周,胶原排列出现稀疏,局部有小吸收陷窝形成;术后8周,胶原排列紊乱,且有多个吸收腔形成;术后16周,DCP组胶原纤维出现中断;术后32周,DCP组骨质松化更加明显。结论SMC具有材料特性和几何构型上的优势,不仅对骨干不产生应力遮挡效应,而且对骨血供损伤也非常轻,故能有效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饶书城  牟至善 《华西医学》1989,4(3):332-333
采用椎体钉与大块植骨来重建病损或切除的椎体。用于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性截瘫行前路减压手术治疗者,脊柱结核行病灶切除时,及原发性椎体肿瘤行椎体切除术后。报告60例随访1~3年的结果,56例(92%)获得椎间融合,4例不愈合中有2例椎体钉断裂。文中介绍了椎体钉的生物力学性能,讨论了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1996-05-1997-01期间,应用碳素纤维加强环氧树脂(Corbon-Fibre-Reinforced,Plastic,以下简称CFRP)接骨板加钢板,螺栓内固定治疗10例股骨髁上髁间粉碎骨折,取得满意疗效,优良率90%以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跟骨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7例(54足)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跟骨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2~36个月,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47例(54足)患者,优31足,良18足,可4足,差1足,总体优良率为90.7%.结论 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使用跟骨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是治疗跟骨骨折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用改良骨圆针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对 2 0 0 0年 7月~ 2 0 0 2年 7月通过临床应用带刺骨圆针交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 43例进行分析。结果 :43例随访 6月~ 2年期间 ,功能满意 :3 8例 ,可 :2例 :不满意 :3例 ,(其中 2例头下型股骨头坏死行股骨头置换术 )。结论 :用带刺骨圆针经皮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 ,病人痛苦小 ,卧床时间短 ,花费少 ,尤其对老龄患者 ,体质差者不能耐受手术者不失为一种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天鹅型记忆加压接骨器(swan-likememorycompres-sionconnector,SMC)进行力学测定,分析相关记忆生物力学意义。方法分别选取成人尸体湿肱骨,制作骨折模型,包绕压敏胶片后以SMC固定,测定加压支和环抱支固定骨折时的应力值。结果环抱支与肱骨接触部位的应力范围是2.42~22.68N,而SMC加压支在骨折断面产生的应力较大区的压应力为13.6MPa左右。结论SMC的环抱支应力有利于固定骨折两断端,加压支在骨折断面形成的应力场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anatomicdistalradiusmemorycompressionconnector,DRMC)三维模型的构建并进行三维有限元计算及分析,探讨相关的记忆生物力学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7.0,建立DRMC三维模型。结果:所构建DRMC三维模型,客观反映DRMC的真实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同时与桡骨远端三维模型有较高的帖服。结论:DRMC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为DRMC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力学行为以及DRMC相关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相似文献   

13.
天鹅型记忆接骨器三维模型的构建及其生物力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天鹅型记忆接骨器(swan-likememorycompressionconnector,SMC)三维模型的构建并进行三维有限元计算及分析,探讨相关的记忆生物力学意义。方法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5.6,通过拆分SMC,分别将5部分建模后,生成体积从而建立SMC三维模型。结果所构建SMC三维模型,逼真反映SMC的真实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同时与肱骨模型有较高的帖服。结论SMC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为SMC治疗肱骨骨折骨不连的力学行为以及SMC相关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天鹅记忆加压接骨器(swan-likememoryconnector,SMC)固定肱骨时不同应力加载的选择,为今后肱骨骨折治疗时内固定器械的放置部位、载荷的施加方向及大小等提供力学依据。方法:选择湿肱骨标本行CT成像得到肱骨每层横截面图像,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5.6建立肱骨、SMC以及SMC固定肱骨的三维模型。结果:所构建SMC固定肱骨三维模型,逼真反映真实解剖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同时获得不同加载方式下肱骨的受力情况。结论:SMC固定肱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为肱骨正常力学行为以及骨折后内固定的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相似文献   

15.
背景:如今胫骨平台骨折的研究已由起初的内外侧"双轨道结构"逐步转型为"360°全方位立体结构",国内外学者们更关注平台后侧结构的稳定性、复位情况以及对复位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后侧平台的内固定材料的选择仍无明确定论,存在较大争议。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3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通过计算机三维有限元技术,模拟胫骨平台后外侧1/2和后外侧1/4骨折。分别使用前侧2枚6.5 mm拉力螺钉、外侧4.5 mm L型钢板以及后侧3.5 mm T型钢板置入内固定骨折块。在胫骨平台中心处加载500 N纵向应力,比较3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状态。结果与结论:在1/2骨块模型中,前侧拉力螺钉与后侧钢板在各个方向上的位移较小,外侧钢板的位移较其他两种固定方式大。而在1/4骨块模型中,前侧拉力螺钉在各方向的位移优势更明显,后侧钢板的位移居次,外侧钢板的位移最大。1/2骨块上,前侧拉力螺钉的最大应力为36.523 MPa,外侧钢板为153.372 MPa,后侧钢板为115.922 MPa;而在骨块上的最大应力前侧拉力螺钉模型为4.309 MPa,外侧钢板为4.37 MPa,后侧钢板为3.124 MPa。1/4骨块上前侧拉力螺钉的最大应力为36.803 MPa,外侧钢板为153.336 MPa,后侧钢板为104.234 MPa;而在骨块上的最大应力前侧拉力螺钉模型为1.195 MPa,外侧钢板为0.827 MPa,后侧钢板为1.196 MPa。提示前侧拉力螺钉能够承担更大的应力,并在受到应力后位移变化较小,可提供较稳定的支持。而后侧钢板在骨块较大(1/2骨块)时,能够提供较强的稳定性,与拉力螺钉相仿;而在骨块较小(1/4骨块)时,稳定性不如前侧拉力螺钉。外侧钢板在固定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时,稳定性较差,不如前侧拉力螺钉和后侧钢板。  相似文献   

16.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和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采用PFNA和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且随访时间超过12个月的股骨近端骨折46例的病例资料,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者24例,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者22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术前美国麻醉学会(ASA)评分、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Parker-Palmer活动评分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3~12个月随访,平均7.2个月。两组术前ASA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末次随访Parker-Palmer活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组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较PFNA组延长。结论应用PFNA和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手术创伤小,PFNA治疗者允许患者早期负重,骨折愈合加快。但对于骨质疏松严重,内固定切割风险高的患者,锁定钢板技术是现有内固定技术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纯应用椎间融合器(CAGE)及CAGE与ORIEN钢板联合应用对椎间高度变化率、颈椎前弯变化率的影响。方法采用CAGE或与ORIEN钢板联合应用治疗颈椎损伤、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退变78例,随访6~15个月,观察椎间高度变化率、颈椎前弯变化率、融合率及并发症。结果术后两组的颈椎生理曲线、椎间高度的改变无显著差别,但CAGE与ORIEN钢板联合应用组的融合率明显高于单纯CAGE组。结论CAGE与ORIEN钢板联合应用弥补了单独应用CAGE时稳定上的欠缺,组合后对椎间高度变化、颈椎前弯变化及植骨融合率均较单独应用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系统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膝关节内骨折患者64例作为治疗组,其中股骨髁间骨折20例、胫骨平台骨折44例,于伤后7—10天实施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入院后即开始围手术期系统康复治疗;随机选择门诊患者56例为对照组(术后自行锻炼者)。结果:治疗组: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3—10个月),康复疗程平均7.2±4.6周,膝关节平均屈曲115.9°±10.4°、伸直5°±6.1°,GEPI:3.1%±1.6%,HHS评分:87±17.6,全部恢复伤前工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无一例因术后早期康复而致骨折不愈合、内固定物松动的发生。结论:膝关节内骨折患者伤后实行围手术期、个性化、系统性康复治疗,能够促进骨折愈合、使伤肢功能障碍降低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骨组织力学性能测试的试验标准。以往将传统传感器引入骨折位移的研究,存在精度低、高消耗成本等问题。目的:采用数字散斑法测量肱骨骨折内固定后钢板螺钉的位移特点。方法:取8根肱骨,于其中点横断,制造肱骨中段骨折模型。将标本用8孔钢板固定,骨折线两端各使用4枚螺钉。将实验模型设计成5种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状态a是骨折后加压钢板坚强内固定组(未锯断,模拟骨折愈合),状态b是在状态a锯断后基础上近端去1枚螺钉,状态c是在状态b的基础上远端去1枚螺钉,状态d是在状态c的基础上近端去1枚螺钉,状态e是在状态d的基础上远端去1枚螺钉。螺钉编号顺序从上到下依次为1-8号,即骨折线上位螺钉为1-4号,骨折线下位螺钉为5-8号。用电子万能试验机进行加载100 N与500 N测量,通过相关软件计算位移。结果与结论:在不同载荷间的总位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9.155,P〈0.001),即随着加载力的增大,5种模拟状态下第4钉、第5钉的总位移值均呈逐渐增大趋势。提示骨折线两端的2枚螺钉是承受较多应力的部位(应力集中),易于发生断裂,应选用比现有螺钉直径增大1-2.5 mm的螺钉,增加骨折线旁固定螺钉的稳定性以避免断钉等后遗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