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叶酸受体-α(FR-α)、Ki-67蛋白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在宫颈癌组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429例宫颈组织异常患者,按照疾病类型将其分为慢性宫颈炎组(15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140例)、宫颈癌组(135例),并选择同期140例宫颈组织无异常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宫颈组织、不同程度宫颈病变、不同临床分期宫颈癌组织中FR-α和Ki-67蛋白表达差异,并分析FR-α和Ki-67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慢性宫颈炎组、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和宫颈癌组宫颈组织中FR-α、Ki-67蛋白表达阳性率呈逐渐增加趋势,四组宫颈组织FR-α、Ki-67蛋白表达阳性率和表达强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宫颈上皮内瘤变病变程度加重和宫颈癌临床分期增加,FR-α、Ki-67蛋白表达强阳性率明显增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宫颈组织中FR-α、Ki-67蛋白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692,P<0.05)。结论宫颈组织中FR-α与Ki-67蛋白阳性表达与宫颈病变疾病有关,可能是宫颈癌发生、进展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3(IMP3)的表达情况及其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延安市宝塔区人民医院120例患者的宫颈组织标本,包括慢性宫颈炎18例,CINⅠ级31例,CINⅡ级20例,CINⅢ级24例,宫颈癌27例。以CIN I为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CINⅡ、CINⅢ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检测低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LR-HPV)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分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宫颈组织中IMP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20例患者中,LR-HPV与HR-HPV检出率分别为4. 17%(5/120)、68. 33%(82/120)。慢性宫颈炎组、LSIL组、HSIL组、宫颈癌组HR-HPV检出率逐渐增高,其中LSIL组、HSIL组、宫颈癌组HR-HPV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组(P <0. 01),而HSIL组与LSIL组、宫颈癌组HR-HPV检出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120例患者中,IMP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9. 17%(83/120)。LSIL组IMP3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宫颈炎组,宫颈癌组和HSIL组IMP3阳性率均明显高于LSIL组和慢性宫颈炎组(P <0. 05);宫颈癌组与HSIL组IMP3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LR-HPV感染与IMP3阳性表达无密切关系(P>0. 05);HR-HPV感染与IMP3带状表达具有正相关关系(P <0. 05),而与IMP3阴性表达、点状表达均无密切相关性(P>0. 05)。结论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增高,IMP3蛋白表达阳性率亦随之升高,提示其对宫颈病变进展情况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IMP3带状表达与HR-HPV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二者联合检测可作为临床早期筛查宫颈病变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 associated gene 1,MTA1)蛋白在子宫颈(以下简称宫颈)不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0例宫颈癌、4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s,CIN)、30例慢性宫颈炎和20例正常宫颈组织的石蜡标本中MTA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其表达水平与宫颈癌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生物学行为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MTA1的高表达率在正常宫颈组(0)、CIN组(57.78%)、宫颈癌组(87.50%)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性宫颈炎组(10%)与正常宫颈组相比,MTA1高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宫颈炎组与CIN组、宫颈癌组3组间两两相比,MTA1高表达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TA1的高表达率在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宫颈鳞癌3组间比较,也具有显著差异(P0.05)。MTA1的高表达率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而与宫颈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MTA1在正常宫颈组织及慢性宫颈炎组织中呈低表达,而MTA1在CIN及宫颈癌中呈现高表达,其高表达率与宫颈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yndecan-1在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宫颈鳞状细胞癌51例(A组),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42例(B组),慢性宫颈炎、宫颈糜烂伴慢性鳞状上皮化生(慢鳞)24例(C组),另取正常宫颈组织10例作为对照(D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并比较各组宫颈组织中Syndecan-1的表达,分析Syndecan-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从慢鳞→上皮瘤样病变→宫颈癌,Syndecan-1的逐渐下调(P<0.05);Syndecan-1的表达与宫颈癌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Syndecan-1的低表达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且其表达程度可作为预后不良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正常组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宫颈癌组宫颈脱落细胞中miR-21的相对表达水平是否在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方法收集宫颈脱落细胞标本,正常对照组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宫颈癌组各30例,以U6为内参miRNA,用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各组中miR-21的表达水平,并评估miR-21对宫颈癌的诊断效能。结果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宫颈癌组宫颈脱落细胞中miR-21的表达上调。miR-21区别正常组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的ROC曲线面积为0.87(95%CI:0.7935-0.9621;P0.000 1),miR-21区别正常组与宫颈癌组的ROC曲线面积为0.92(95%CI:0.8590-0.9899;P0.000 1)。结论宫颈粘液脱落细胞中的miR-21对宫颈癌筛查诊断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钙激活性中电导钾离子与整合素在人宫颈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及人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钙激活性中电导钾离子通道(IKCa1)蛋白含量及整合素β1蛋白产物的测定,探讨3种组织中IKCa1蛋白和整合素β1的差异表达及其与人类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联。方法 (1)复苏及培养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同时随机采集临床手术治疗的数十例宫颈CIN组织及正常宫颈上皮组织,在3组标本中加入细胞裂解液,采用低温离心法提取全蛋白质。(2)将提取的全蛋白质应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宫颈癌Hela细胞(25例)、CIN组织(20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15例)中IKCa1蛋白和整合素β1的各自表达率及相对表达水平,了解IKCa1蛋白和整合素β1在3种组织细胞中表达差异的趋势。结果 (1)IKCa1蛋白在25例宫颈癌Hela细胞中22例见IKCa1蛋白表达,阳性表达率为88%,表达水平为1.207±0.129,均明显高于CIN组织中IKCa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水平(分别为65%、0.928±0.104);15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3例见IKCa1蛋白表达,IKCa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0%,表达水平为0.791±0.042,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049,χ2=18.703,P<0.01)。(2)整合素β1在15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有12例呈阳性表达,其阳性表达率为80%,表达水平为0.95968±0.16476;20份宫颈癌前病变(CIN)组织中整合素β1呈阳性表达者有11例,阳性表达率为55%,表达水平为0.76108±0.16351;25例培养传代宫颈癌Hela细胞中整合素β1阳性4例,其阳性表达率为16%,表达水平为0.59166±0.10545,两两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618,P=0.01)。结论 IKCa1蛋白的表达率及表达水平在宫颈癌、CIN、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三者间呈递减趋势;而整合素β1的表达率及表达水平在宫颈癌、CIN、正常宫颈三者间呈递增趋势。IKCa1和整合素β1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减低或增加其表达可能减少或减慢宫颈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人乳头瘤病毒(HPV)L1蛋白与Rb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宫颈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并分析人乳头瘤病毒L1蛋白与Rb相关基因蛋白与宫颈上皮内瘤变HPV16/18型感染、细胞学结果、组织病理学结果等的关系。结果 HPV L1蛋白、Rb相关基因蛋白与HPV亚型感染呈负相关(P0.05);在细胞学方面,低分化细胞分型的HPV病毒感染患者HPV L1蛋白阳性率高于高分化细胞分型HPV病毒感染患者(如LSIL)(P0.05);HPV感染患者中,低分化细胞分型的HPV病毒感染患者Rb蛋白阳性率高于高分化细胞分型HPV病毒感染患者(如LSIL)(P0.05);在组织病理学方面,低度恶性的宫颈癌患者HPV L1蛋白阳性率高于高度恶性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P0.05);低度恶性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HPV L1蛋白阳性率高于高度恶性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P0.05)。结论 HPV L1蛋白的表达、Rb相关基因蛋白可能与宫颈病变程度呈负相关。HPV16/18感染的患者HPV L1蛋白、Rb相关基因蛋白的阳性率低于其他HPV亚型感染,HPV L1蛋白及Rb基因相关蛋白的阳性率在上皮内瘤变中表达率高于其他细胞亚型宫颈上皮内瘤变,且HPV L1蛋白及Rb基因相关蛋白的阳性率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I及以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基因扩增,并评估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分别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75例宫颈各种病变组织中的EGFR蛋白表达、基因扩增及基因拷贝数的变化,其中慢性宫颈炎10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CIN)16例,高级别CIN 25例,宫颈癌24例. 结果 EGFR在高级别CIN和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6%和79.17%,而在慢性宫颈炎和低级别CIN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10%和43.75%.高级别CIN和鳞癌中的基因扩增阳性率为25%,而慢性宫颈炎和低级别CIN中的阳性率为3.33%.42例EGFR阴性或低等阳性病例中FISH检测出26例(61.9%)二倍体和11例(26.2%)三倍体,而20例EGFR中等或强阳性病例中却有13例(65%)为多倍体或单纯EGFR基因扩增;所有EGFR基因扩增病例的蛋白表达均为中~强(+).结论 EGFR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并且是宫颈癌发生的早期事件.EGFR蛋白过表达可能由EGFR基因扩增或基因拷贝数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状细胞癌中Twist和Snail的表达情况以及探讨两者在宫颈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研究原位杂交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Ⅱ、Ⅲ)及宫颈鳞癌组织标本中Twist、Snail的表达情况,另设20例慢性宫颈炎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结果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宫颈癌组中:Twist、Snail的阳性率分别是10%、28.1%、29.6%、42.9%、64.3%和0%、9.4%、22.2%、37.1%、58.9%,随着病变的逐步进展,Twist、Snail的表达逐渐增强,其中Twist、Snail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显著增强,与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Twist、Snail为认识宫颈鳞状上皮癌变发生的生物学机制及其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早期发现和监测中的作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3(IMP3)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作为宫颈病变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对230例宫颈各类病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MP3蛋白表达情况,并行人乳头状瘤病毒分型检测。结果 230例标本中,IMP3蛋白表达率为73.5%,低级别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L)组与慢性宫颈炎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H)组与CIN-L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CSCC组与CIN-H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230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组中,高危型HPV检出率为70.4%,低危型为10.4%。高危型HPV在慢性宫颈炎组、CIN组、CSCC组检出率逐渐升高,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CIN-H组与CIN-L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CSCC组与CIN-H组比较差异亦不显著(P0.05)。结论 IMP3蛋白的阳性率随着宫颈病变级别升高而增加,可预测病变的进展情况,高危型HPV感染与IMP3带状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二者联合检测是宫颈CIN早期筛查的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与宫颈疾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快速导流杂交法对1 130例宫颈疾病筛查者(包括宫颈癌组5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73例、宫颈炎症组912例、健康对照组90例)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分型检测,分析各组疾病HPV感染情况。结果从1 130例妇女中检出HPV阳性502例,检出阳性率44%,其中宫颈癌组52例(94.5%),宫颈上皮内瘤变组52例(71.7%),宫颈炎症组393例(43.1%),健康对照组5例(5.6%)。各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5,P<0.01)。在感染的患者中21种不同亚型均有检出,高危型以16(27.5%)、52(21.1%)、58(13.4%)、33(7.8%)、31(7.2%)为主,低危型以6(33.5%)、11(19.7%)为主,混合感染30.1%。HPV亚型感染患者最小16岁,最大72岁,以21~40岁年龄段最多。结论宫颈疾病与HPV感染有密切关系,在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和宫颈炎患者中HPV检出率较高,特别对于宫颈癌患者HPV亚型检出率达94.5%,高危亚型在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以及宫颈炎疾病中检出率均高于低危亚型,但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16INK4A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upervision二步法和原位杂交HPV16/18DNA检测,在60例慢性宫颈炎,58例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62例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结果P16INK4A在慢性宫颈炎中呈阴性,与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阳性表达率为13.79%,8/58)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上皮病变级别升高,表达也逐渐增强,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表达更强;HPV16/18DNA在四组中阳性表达率,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状细胞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均为96.77%),其余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P16INK4A蛋白表达和HPV感染相关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状细胞癌两组中均呈正相关(r高级别=0.373,r鳞癌=0.416,P〈0.05)。结论P16INK4A过表达及HPV16/18感染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形成的中晚期起作用,提示两者均可作为一个早期诊断恶性病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E2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56例宫颈炎性组织、5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58例宫颈鳞癌组织进行HPV分型检测;免疫印迹技术对宫颈组织中高危型HPV E2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流式细胞技术进行宫颈癌细胞凋亡的检测及Transwell试验进行细胞侵袭能力的检测。结果基因芯片技术结果显示,与宫颈炎性组比较,宫颈鳞癌组的HPV16、HPV18感染阳性率明显增高,而CIN组的HPV16、HPV18感染阳性率无明显变化。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宫颈炎性组比较,宫颈鳞癌组高危型HPV E2蛋白的水平明显降低,而CIN组中HPV E2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与空载体组比较,高危型HPV E2质粒组宫颈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宫颈癌细胞侵袭能力明显下降。结论高危型HPV E2蛋白具有诱导宫颈鳞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有望成为宫颈癌防治的有效靶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阴道镜下活检对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疱疹病毒感染、慢性宫颈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的80例宫颈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80例宫颈疾病患者采用GOLDWAY SLC-3000电子阴道镜下活检,并将手术后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进行对照。结果 80例宫颈疾病患者,阴道镜下活检检出宫颈癌2例(2.5%)、宫颈上皮内瘤变12例(15.0%)、宫颈疱疹病毒感染5例(6.3%)、慢性宫颈炎61例(76.3%)。79例与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符,出现1例误诊,将宫颈疱疹病毒感染误诊为慢性宫颈炎,准确率为98.8%。阴道镜下活检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镜下活检对宫颈疾病的诊断微创、安全、准确,可用于进一步指导妇科手术及药物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自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789例宫颈组织病理检查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诊断结果分为慢性宫颈炎(415例)、鳞状上皮轻度上皮内瘤变(184例)、鳞状上皮中度上皮内瘤变(89例)、鳞状上皮重度上皮内瘤变(67例)、鳞状细胞癌(34例),同时选取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析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HPV16/18型感染阳性率与宫颈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789例宫颈组织病理检查者中HPV阳性有477例,占60.46%,鳞状细胞癌组患者的HPV总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病变程度越高则HPV16/18感染阳性率越高,以鳞状细胞癌组最高(85.30%),与其他各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6/18型感染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亚型(P<0.05)。结论:HPV感染率不断上升,宫颈病变程度也随之加重,尤其是HPV16型和18型感染所占比重较大,与宫颈癌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麻素受体2(CB2受体)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正常宫颈组织、各级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和宫颈癌中CB2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 CB2受体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和宫颈癌中均有表达;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和宫颈癌中CB2受体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CB2受体表达水平随组织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升高(P均<0.01)。结论 CB2受体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和宫颈癌中表达明显升高,且其升高水平随病变组织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提示CB2受体可能在正常宫颈组织向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逐级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IRH2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癌及其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13例慢性宫颈炎(A组);43例CIN:CINⅠ16例(B组),CINⅡ~Ⅲ27例(C组);宫颈癌73例(D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IRH2在四组中的表达,分析PIRH2的表达与CI...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畸胎癌衍生生长因子-1(Cripto-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苏氨酸蛋白激酶(AKT)、雷帕霉素靶体蛋白(mTOR)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宫颈癌患者41例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37例.收集其宫颈癌组织、癌旁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上皮瘤变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ripto-1、PI3K、AKT及mTOR阳性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组织中Cripto-1、PI3K、AKT及mTOR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各蛋白与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及Cripto-1与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中Cripto-1、PI3K、AKT与mTOR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上皮瘤变组织(P<0.05);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不同的宫颈癌患者癌组织中Cripto-1、PI3K、AKT及mTOR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织中Cripto-1蛋白表达水平与PI3K、AKT和mTOR蛋白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宫颈癌组织中Cripto-1、PI3K、AKT及mTOR蛋白呈高表达,其表达与宫颈癌患者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且Cripto-1表达与PI3K、AKT及mTOR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胶原三股螺旋重复蛋白1(collagen triple helix repeat containing 1,CTHRC1)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宫颈癌患者39例(宫颈癌组),正常体检者(对照组)、慢性宫颈炎(宫颈炎组)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组)患者各3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ELISA方法检测CTHRC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CTHRC1主要表达在细胞质,宫颈癌组36例(92.3%)呈阳性表达,CIN组18例(60%)阳性表达,宫颈炎组2例(6.67%)阳性表达,对照组无阳性表达,宫颈癌组和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CTHRC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宫颈炎组及CIN组(P<0.05);CIN组、宫颈癌组CTHRC1蛋白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CTHRC1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在病理分级、临床分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无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HRC1表达水平与宫颈癌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有关,有望成为宫颈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EZH2蛋白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EZH2蛋白在78例宫颈鳞癌、7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30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选取30例正常宫颈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从正常宫颈组织-慢性宫颈炎一宫颈上皮内瘤变(-ⅠⅢ)-宫颈鳞癌,EZH2蛋白阳性表达率依次增强,分别为0、16.7%、32%、42.3%、70.4%、78.2%.EZH2与患者的年龄及临床分期均无关系(P>0.05),与宫颈鳞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呈显著关系(P<0.01).结论 EZH2蛋白在宫颈鳞癌中高表达,提示其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有可能成为判断宫颈鳞癌恶性程度、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