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仲景方剂配伍特点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思华  姜建国 《中医杂志》2003,44(4):305-307
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选药是否合理,配伍是否精当,是方剂是否有效的关键。张仲景医书被后世医家奉为“方书之祖”,其方剂也是后人推崇倍至的“经方”。本文拟就张仲景方的组方特点浅析如下,以期对研究方剂配伍理论和提高临床疗效有所借鉴。1 主攻明确,药少而精《伤寒论》全书113方,共使用89味药物,超过10味药物的方剂仅有2首。《金匮要略》全书205首方剂中,1~6味药组成的方剂有 160首,约占方剂总数的  相似文献   

2.
方剂配伍研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方剂配伍理论的渊源 从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等早期方书,不难发现当时的医生已能很好地组织方剂。如《五十二病方》记载治疗疽病的两张处方,一方由白蔹、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酒等8味药物组成;另一方是在前方基础上加甘草而成,可见其处方基本固定,反映出较高的组方配伍水平。同时在方剂的使用上,还说明不同疽病须调整处方中某味药物的用量,“骨疽倍白蔹,肉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充分反映了早期辨证论治、随证加减配伍的思想。 君臣佐使配伍、五味配伍是中医重要的组方原则,这在先秦诸子文献中有迹可寻。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3.
漫谈偶方     
在偶方中以两味药配伍组成的方剂为最精了。其特点是药精力专而效显,且无浪费药材之弊。《医学传心录》说:“用药之妙,如将用兵,兵不在多,独显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内经·至真要大论篇》也说:“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也说明方剂可重用二味药物组成。如果说单味药之奇方可单刀直入,直捣病所为其所长,那么,偶方通过巧妙配合,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加强其药力,应是其组成的重要意义。偶方的作用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方剂是由诸多单味药物组成的,将单味药物配伍组合成方剂,并非是无原则的药物堆砌,也不是简单的药效相加,而是遵照严格的配伍法则组合而成。药物的性能、效用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只有将药物合理配伍,才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符合辨证施治的需要,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前贤所曰“药仅有个性之专长,方则有合群之妙用”(《医学汇海·方剂部》),可谓很有见地。清代医家汪昂所言“读方不得其解,治疗安所取裁”(《医方集解》),可谓深刻地揭示了学习《方剂学》的关键所在。学习《方剂学》就不能局限于记住其药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所列各方、素以法度严谨,方简效彰而称著,故后世则尊之曰:“经方”。其方药物配伍少者仅二三味。作为一首方剂,除单味药治疗之外,一主一副的二味组成,可算是汤方最简单之结构,以其方之简,则其处方立意也最明,而从其方加减化裁应用之意旨,也最为人所了解。笔者拟从这些组方简单的基本方剂出发,并联系各方之演变,藉以探索仲景制方用药之活法。  相似文献   

6.
一、《中药学》是方剂的基础知识方剂是按配伍原则用中药组成的。我国药物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应用于临床多以方剂形式出现。第一部医籍《内经》总结出辨证立法、施方用药、配伍宜忌等理论,并载方13首,为《方剂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1.中药性能是组方的理论基础中药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内容,它指导着方剂的选药、配伍、应用禁忌。如补益剂以补养药为基  相似文献   

7.
<正> “小方”一般是指药味在2~5味之间,药少而精,配伍严谨的方剂,属于“七方”中“小方”的一种。由于“小方”随方配伍多,使用频繁,有些已成为临床常用方剂中的基础方,并在方剂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学习和研究“小方”的药物配伍应用,有益于掌握临床方剂内在变化的规律。现就常用的几首“小方”药物配伍应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备急千金要方》中含附子方剂的记载,探讨孙思邈对附子的应用规律。方法对《备急千金要方》中311条使用附子的方剂进行统计整理,从孙思邈应用含附子方剂治疗疾病的种类、与附子配伍药物分类、附子用法用量、方剂剂型与药味组成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备急千金要方》中收载的311首含附子的方剂治疗疾病种类丰富含妇人诸病、七窍病、诸风、各类脏腑疾病等。与附子配伍频次排名前20味的药材包括补虚药、温里药、解表药等九类药物。内服方剂占总方剂数的86%,方剂剂型集中在丸剂、散剂、汤剂,方剂药味组成以复方为主有306首,占总方数的98%。结论《备急千金要方》中附子应用普遍,治疗疾病种类多样,其独特的用药方式值得我们去深入分析与学习。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初步了解二十五味松石丸的配伍特点及其治疗肝病的核心组合成分,以期为藏药方剂组方的优化及新药研发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本研究通过查阅《四部医典》、《新修晶珠本草》等藏医药典籍,概括二十五味松石丸中所含25味药的“味”、“性效”并分析二十五味松石丸的药“味”、“性效”的配伍特点,整理出21种常用治疗肝病的藏药方剂,统计二十五味松石丸的各成分药在21种常用治疗肝病藏药方剂中单味药的使用频次和药对配伍频次,并进行分析。结论:结果表明,二十五味松石丸是以清热药配伍为主的组方,主要治疗热性肝病,其核心组合成分为西红花和牛黄。  相似文献   

10.
方剂学是研究方剂配伍规律的一门学科。古方中能经受临床实践检验的,其配伍一般都比较精练。但是其中有部分方剂历代医家的解释并不一致,至今仍为教学上的难点、疑点。对于这些方剂的进一步研究,搞清它们的配伍意义,统一教学内容,无疑对提高方剂课的教学质量,是有益的。本文就《方剂学》的教材范围,对部分有争议的方剂提出一些初步意见,和同志们讨论。一、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本方原载《伤寒论·太阳篇》,药用麻黄、石膏、杏仁、甘草四味组成。对本方的不同看法,主要是在分类上,属于解表剂抑是清热剂? 从本方主治来看,原文指出:“发汗后,不可更行  相似文献   

11.
中药药对剂量配伍的数据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对”作为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方剂配伍中最小的单位,其组成虽简单,却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点。药对发挥治疗作用,一方面固然是中药基本性能决定,而另一方面其剂量配伍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忽视药对的剂量关系,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目前对中药药对的研究涉及很多方面,本文选用历经临床验证的849首有效验方进行药对的剂量配伍研究,对其方药信息进行量化表达和处理,进而对类方中药对的剂量配伍规律进行数据分析,找出规律。1数据收集及处理从《方剂大辞典》[1]及《方剂学》教材[2]中收集有效验方849首。以ACC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了解如意珍宝丸的配伍特点及治疗白脉病的核心药物,以为藏药方剂组方优化和新药研发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 对如意珍宝丸处方药物的药“味”、“化味”、“性效”进行统计,建立数据库,通过查阅《四部医典》等藏医药典籍,筛选20种常用治疗白脉病的方剂,统计如意珍宝各成分药在20种方剂内单味药和药对频次。结果 如意珍宝丸处方药的药味以“甘味”、“辛味”、“苦味”为主,化味以“苦化味”、“甘化味”为主,药性以“温”、“凉”混合配伍,效能以“稀、钝、重、凉”为主。结论 如意珍宝丸是以调和“隆”、“赤巴”,能清热活血、醒脑开窍、通络疏脉的功效药配伍为主的组方,具有治疗脑血管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特点,其核心组合成分为红花、肉豆蔻、麝香。  相似文献   

13.
1水肿单味药统计前20位药物相互间配伍规律以《中医方剂大词典》所提供的方剂资料为线索,查阅古今文献190部,收集所载治疗水肿的方剂937首。按证型分类确定树结构编写计算机统计程序“肾病用药配伍规律分析系统”,按证型分类录入所选方剂的方剂名称、方剂出处、药物组成,总计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总结十一味金色丸的配伍特点及其治疗赤巴病的核心组成成分,为组方配伍优化和临床应用实践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查阅《四部医典》《晶珠本草》《中华本草》《中华藏本草》《藏药晶镜本草》等藏医药典籍,整理出十一味金色丸中11味药的味、性、效和入方率,分析配伍特点;整理含有相同药材的42首常用藏药方剂,统计单味药的使用频数和药对的配伍频数。结果:11味药的药味配伍主苦、甘,药性主凉、糙,单味药味苦性凉者居多,功效以主治清热、“赤巴”型疾病居多;三化味中苦占51.1%、甘占33.3%、酸占15.6%,化味苦主治“培赤”性疾病,符合《四部医典》中苦、甘两味治疗赤巴病的论述。结论:藏药诸多复方中使用了十一味金色丸中的药对,且以诃子-波棱瓜子使用频数最高,为十一味金色丸的核心组成。  相似文献   

15.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君—臣二制之小也,君—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臣三佐九制之大也。”据此,可将超过九味药以上组成的方剂称之为“大方”。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113方中八味以下者有109方;古方有“二陈”、“四物”、“六君”、“八珍”等汤方,皆是药味少、用量小、组织严谨精练、配伍适宜、只要辨证准确,则临床行之有效,当为我辈效法。就当今用药而论,一般在  相似文献   

16.
经方"药对"配伍规律研究的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曹华 《国医论坛》2003,18(4):1-3
经方〔1〕〔7〕 ,一般指东汉·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之方。药对〔8〕〔13〕,也称对药 ,是指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配伍形式 ,是方剂最小的组方单位。它构成简单 ,却具备了方剂的基本主治功能 ,是中医遣方用药的特点之一。后世方剂尽管浩如烟海 〔11〕,但细究起来 ,常能从中看出经方“药对”的影子 ,如桂枝配芍药、芍药配甘草、桂枝配附子、麻黄配石膏、干姜配黄连等。研究经方“药对”的配伍规律 ,对提高临床疗效 ,揭示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以及挖掘和提高中医药理论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能为复方配伍…  相似文献   

17.
小承气汤与厚朴大黄汤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冀  胡晓阳  运锋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0):999-1000
小承气汤为《伤寒论》的著名效方,厚朴大黄汤为《金匮要略》所载,二方组成相同,均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但3味药配比和服法不同,临床应用也各有侧重。本文试从此二方条文分析为手段,以期达到对辨证施治、方剂配伍体现中医药疗效优越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桂枝汤是《伤寒论》群方之冠。鉴于《伤寒论》乃是中医理法方药体系之鼻祖,兹结合桂枝汤浅谈方剂的一般意义,钦望教正。一、方剂主辅佐使配伍的意义方剂的组成,应遵循主(君)辅(臣)佐使配伍的原则,体现“方从法立,以法统方”的精神。方剂的主药是不可缺少的,占主要的成分,居主导地位;辅药协从辅助主药,以加强其治疗作用;而佐使药仅是使方剂发挥全面有效作用的必要补充和合理配合部分,按处方之实际需要而定。所以,《素问·至真重大论》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说明了方剂并不是所  相似文献   

19.
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伤寒论》教材一书,不仅阐述了本书是多种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专书,也纠正了所谓《伤寒论》治寒证、温病学治热证的偏见。以“六经证治”为主体,逐条、逐方进行了综述分析,有些还附以参考资料和病案;对某些处方组成上古今争论的问题,统一了处方成份;对处方剂量问题,用原方剂量又标明现代克为单位,而保持了原方配伍之比例;并对本书中之某些条文的删节等,对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下法首创于东汉医圣张仲景,他遵循《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结者散之,坚者削之,留者下之”的旨意,拟承气汤为下法的代表性方剂,方药简练,结构谨严,配伍适当,疗效昭著。《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下法方有三十多个,泻下方十八个,承气汤居其三。《金匮要略》一百七十八方,一百四十七味药,引用承气汤药味计大黄二十一次、枳实十四次、厚朴十一次、芒硝三次、甘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