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肢体动脉血流阻断压(LOP)设置止血带压力值对膝关节镜手术中视野及术后皮肤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下肢常规设置压力值,观察组基于LOP设置止血带压力值.比较两组术中视野清晰度优良率及术后止血带处皮肤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平均止血带压...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3):172-176+180
目的 探讨如何在幼儿上肢矫形手术中规范化使用气囊止血带。方法 经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筛选,最终选择2019年1—12月在我院行上肢矫形的60例患儿,分为三组,对照组、研究组1和研究组2分别使用上臂5 cm、上臂7 cm和前臂5 cm气囊止血带。记录止血压力、止血效果、止血带压迫以及是否对手术造成干扰,并进行组间对比。记录各组术中止血效果不佳时的处理情况。记录并对比三组收缩压以及术中变化的情况,评估使用肢体闭塞压力(LOP)作为止血带压力的总体有效率。结果 三组LOP和实际使用的压力:研究组2研究组1对照组(P0.01);对照组、研究组1和研究组2止血效果的优良率分别为89.7%,92.9%和100.0%;三组均未出现严重的止血带压迫;研究组2前臂气囊止血带引发肌腱张力高,对手术存在一定干扰,其他两组未对手术造成干扰。对照组和研究组1止血效果差的病例,通过增加边缘压力或者改用前臂气囊止血带达到良好止血效果。各组收缩压无明显变化,直接使用LOP加压总体有效率为93.3%。结论 幼儿上肢矫形手术首先考虑选用7 cm的上臂气囊止血带,术前预测并使用LOP加压在大部分病例可达到满意的止血效果,部分病例需要增加边缘压力,或者改用5 cm前臂气囊止血带以满足手术野无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肢体动脉血流阻断压(LOP)设置止血带压力值在人工膝关节镜术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84例拟行人工膝关节镜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各42例。患者均在膝关节镜术中运用气压止血带进行止血,A组止血带设置常规压力值,B组基于LOP设置止血带的压力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手术视野、皮肤状况、止血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B组手术视野、皮肤状况均优于A组(P<0.05);A、B两组术后1 d的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水平及术中出血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 止血带设置常规压力值或基于LOP设置止血带压力值均能在人工膝关节镜术中有效止血,而后种方式可扩大术者术中的手术视野,在减轻止血带损伤皮肤及减少术后下肢肿胀等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陈春丽 《安徽医学》2012,33(9):1241-1242
目的为临床选择适宜止血带压力提供科学量化、直观的新方法,以减少止血带并发症,提高使用止血带的安全性。方法将90例行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止血带压力分别设置为收缩压×2+(30~40 mmHg)和收缩压×2倍;观察术中止血效果、术后止血带减压后的副损伤情况。结果 2组在年龄、平均收缩压、止血带使用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的情况下,使用收缩压×2+(30~40 mmHg)压力的止血价值明显优于收缩压×2(P0.05),而减压后副损伤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血带压力设置为麻醉满意后收缩压×2+(30~40 mmHg),止血效果满意,减压后副损伤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设置骨科下肢手术止血带压力值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50例下肢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4)和观察组(n=76)。对照组采用传统止血带止血,止血带压力在收缩压的基础上增加150mmHg(1mmHg=0.133kPa);观察组在超声技术观察腘动脉血流情况下,以腘动脉血流无显像为最佳止血带压力。比较两组患者止血效果、心率、压力值、疼痛程度和皮肤损伤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充气压力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放气前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血带副损伤情况的发生例数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超声引导下设置骨科下肢手术中气压止血带压力值,可有效止血、阻断下肢动脉血流,为术中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减少患者止血带相关副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根据下肢肢体周径调节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对下肢手术部位止血效果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0例下肢手术中应用气囊止血带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各100例。实验组测量个体大腿上1/3近腹股沟处肢体周径值作为充气压力数值,肢体周径>60cm者,充气压力为60kPa;对照组采用止血仪说明书指导值(65kPa)作为充气压力。结果实验组止血效果满意99例,对照组为100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皮肤损伤、肢体疼痛、神经麻痹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08~17.74,P<0.05)。结论以下肢肢体束缚止血带处周径数值作为气囊止血带的充气压力数值,压力最高不超过60kPa,既收到满意止血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又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气压止血带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个体化压力设置方法及影响因素。方法:腰硬联合麻醉下择期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处理组(T组):行气压止血带个体化设置;对照组(C组):行常规止血带设置,压力设置为500 mm Hg。测量并记录术前大腿根部的周径(cm)、大腿局部的动脉收缩压(mm Hg)、患者的体重指数(BMI)、年龄(y)、手术时间(min),统计术中的出血量(ml)、术中使用止血带的压力(mm Hg),对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筛选,并得出回归方程。同时记录并统计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间的观察指标中,大腿周径、大腿动脉收缩压、体重指数、年龄、止血带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腿周径(P<0.05)及大腿动脉收缩压(P<0.05)是止血带个体化压力设置主要影响因素,在回归方程中X1代表大腿周径,X2代表大腿动脉收缩压,个体化压力设置回归方程:y=116.223 71+2.863 81 X1+0.615 31 X2。结论:止血带压力个体化设置在膝关节表面置换中可达到临床医学要求,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一例患儿使用气压止血带的并发症的原因分析,认为气压止血带的使用并发症的发生,与病人的皮肤情况、年龄、压力的选择、时间、肢体的血运等方面有关.全面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止血带、选择合适的压力和时间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控制性降压联合肢体闭塞压设定止血带压力对下肢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择期行膝关节镜前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控制性降压联合肢体闭塞压法设定止血带压力,对照组采用传统收缩压+150 mmHg设定止血带压力。记录入室收缩压、止血带压力设定值、止血带时间、手术时间、平均动脉压。记录两组术后6、24、48 h止血带部位和手术部位的VAS评分。记录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于术前(T0)、放气后8 h(T1)、放气后24 h(T2)测定肌酸激酶(CPK)和肌红蛋白(Mb)的浓度。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48 h测量大腿围,并计算术后与术前的差值。记录止血带相关高血压、皮肤压红、寒战和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第7、14天对患者进行膝关节活动度(ROM)和膝关节评分。结果:两组均提供了良好的手术视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术中平均动脉压和止血带压力明显降低(均P<0.01);两组止血带使用时间和入室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24 h试验组的止血带...  相似文献   

10.
上肢气囊止血带最佳充气压力的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止血带是手术室护士工作中常用的操作工具之一,它能减少手术野出血,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并发症。研究普遍认为,应用止血带时应考虑患者四肢的长短和粗细,以及特殊的手术过程,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止血带,包括其宽度和压力,国内外同类研究报道,大多针对止血带袖带宽度或肢体周径的大小而选择压力,也有报道用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和高灵敏度压力传感器来确定止血带的压力。止血带的压力的确定应遵循在起到止血作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压力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李琴 《吉林医学》2012,33(16):3570
目的:合理调整止血带的压力。方法:选择30例行膝关节镜检查的男性患者,椎管内麻醉后,采取正确方法绑扎止血带,用氧饱和度探头监测脚趾脉搏,给止血带充气,当氧饱和度监测显示脚趾脉搏消失时停止充气,记录下止血带压力(P1),缓慢放气。术中使用止血带时,继续充气,术中压力(P2=P1+50 mm Hg)(1 mm Hg=0.1333 kPa)。结果:所有患者止血带效果均能满足手术需要,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血氧饱和度监测指导调整止血带压力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气囊止血带在骨科手术中的广泛应用,其并发症越来越引起临床重视.为充分发挥气囊止血带的作用,及时防止可能引起的损伤,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笔者对气囊止血带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范围、压力的选择、时间的设定、放置的部位、并发症及防治等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姜婧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6):2300-2300
气压止血带是骨科手术中应用频率很高的医疗器械,它的应用可以使上肢或下肢的手术野清晰,减少出血,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使用起来方便、有效,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引起皮肤压红,甚至起水泡。临床观察上、下肢手术139例,其中上肢60例,下肢79例,引起皮肤压红9例,起水泡仅1例,现将在临床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总结介绍如下。手术前要选择型号合适的气压止血带,检查其功能是否正常;缠气压带时要松紧适中;充气时要先用驱血带驱好肢体的血后再充气,上肢压力一般不超过0.04 kPa,下肢压力不超过0.08 kPa;上肢气压止血带持续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1 h为宜,下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上肢止血带最低有效止血压力。方法 检测200例上肢手术患的使用最低有效止血带压力,并记录性别、年龄、上臂长度、上臂周长、收缩压和舒长压等影响上肢止血带压力的诸多因素,测得数据代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与上肢止血带压力的关系。结果 上肢止血带最低有效压力0.02—0.03MPa(152—228mmHg),与收缩压和上臂周长的关系密切,呈正相关。三变量之间的关系为Y=0.8x 2z 36(Y—上肢止血带压力,x—收缩压,z—上臂周长)。结论 上肢止血带压力公式:Y=0.8x 2z 36,能计算出不同体格素质、不同血压的成人的最低有效压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不同体位对放松止血带后患者局部动脉收缩压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TK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放松止血带后的局部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头低脚高位组的DVT发生率、放松止血带前的局部收缩压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平卧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术后采取头低脚高位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维持血压平稳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正>气压止血带在四肢骨科手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许多并发症[1],其中以皮肤损伤最为常见[2]。而使用气压止血带衬垫能预防皮肤并发症[3-5],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充分发挥气压止血带衬垫的作用,避免并发症的发生。1气压止血带衬垫的作用1.1预防局部皮肤压痕和皮下淤血:气压止血带的袖带面料较硬且透气性差,患者肢体的皮肤有个体差异,平整柔软的气压止血带衬垫,能缓冲气压止血带对皮肤的压力,降低了对  相似文献   

17.
下肢手术应用气囊止血带止血充气压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囊止血带能玥断循环,使手术部位处于无血状态,并且在清晰的视野下进行手术,减少溶血、凝血、渗血等改变。止血带充气压力适宜与否直接影响着术后病人肢体功能的恢复。有报道下肢使用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为53.2~79.8kPa或不超过80kPa。但在临床手术中发现使用上述压力后,  相似文献   

18.
止血带是骨科手术中常用的工具,可为术者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患者的失血。为充分发挥止血带在骨科手术中的作用,减少额外损伤的发生,本文对止血带在骨科手术中的适用范围、放置部位、袖带与衬垫、压力设定、使用时间、相关并发症及应用进展等研究现状和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西北医学教育》2015,(4):722-725
目的了解本科进修医师的培养现状,探讨对进修医师的最佳培养方法,为改进正畸科进修医师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继续培养的43名正畸进修医师,通过微信平台发放自行设计的口腔正畸科进修医师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结果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39份,有效率97.50%。39名被调查者对我院正畸科进修医师各教学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均较高,并建议增加美学(76.92%)、口腔摄影(20.51%)等课程。对在我科Typedont模拟合架训练的不满意度最高,为51.28%。71.79%的进修医师认为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和讨论式学习,有助于提高对正畸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92.31%的人认为最佳进修时间为1年,97.44%的人认为目前已能掌握正畸理论知识。结论我院正畸进修医师临床培养方法及效果是肯定的,但还需要加强对进修医师Typedont模拟合架训练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陕西医学杂志》2015,(2):236-238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下肢神经阻滞麻醉缓解止血带痛的效果。方法:选择髌骨骨折、膝远端下肢骨折手术患者100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n=50):右美托咪定复合甲磺酸罗哌卡因组(DR)和甲磺酸罗哌卡因组(R)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分别行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坐骨神经阻滞。DR组为含右美托咪定100μg的0.5%的甲磺酸罗哌卡因50ml,其中股神经注射15~20ml,股外侧皮神经注射8~10ml,坐骨神经注射15~20ml。R组为0.5%的甲磺酸罗哌卡因50ml,阻滞方法和局麻药剂量与DR组相同。用下肢止血带固定于患侧大腿中上1/3处,充气压力36~42kPa,压迫时间设定90min。观察两组患者阻滞后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止血带痛情况。用VRS评分法评估止血带痛程度,用Ramsay法评价DR组镇静程度。结果:两组比较DR组止血带耐受时间延长,平均延长在30min以上。止血带痛减轻,VRS疼痛评分法基本在0~1级。两组均未见严重止血带相关并发症,DR组未见镇静过度。结论:右美托咪定100μg复合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下肢神经阻滞麻醉可安全、有效缓解止血带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