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行早期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是指南推荐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常规手段,可以有效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并保留左心室收缩功能。尽管PPCI可以成功恢复心外膜冠状动脉血流,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微循环功能障碍无法实现最佳心肌灌注并影响远期预后。因此,及时评估STEMI患者微循环功能并采取相应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冠状动脉微循环侵入性诊断技术及治疗策略用于STEMI患者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PCI)及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是目前处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最佳的再灌注策略。而大约50%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存在多支血管病变,2011年ACC/AHA关于PPCI的指南,以及2013年ACC/AHA关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指南中PPCI部分均不推荐(Ⅲ类推荐)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在PPCI中同时处理非梗死相关血管。2014年ESC指南和2015年ACC/AHA已将PPCI中同时处理非梗死相关血管由Ⅲ类推荐(不推荐)调整为Ⅱb类推荐。现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急诊治疗策略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溶栓治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以及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等,能使缺血心肌快速恢复血液灌流及氧供应,在过去的20年中显著降低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性期病死率。其中,PPCI是STEMI再灌注治疗的首选治疗策略~([1])。然而,值得注意的是,PPCI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使急性心肌梗死面积减小的同时也  相似文献   

4.
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治,策略是迅速、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大量临床研究显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迅速施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获益显著.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和新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的策略也不断更新.本文拟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正>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是处理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关键措施。然而,相当一部分患者行PPCI后虽然已达到心外膜冠状动脉再灌注,但没有达到心肌再灌注,这就是我们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与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83例,以及同期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09例,分别就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侧枝循环形成情况及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单支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少(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三支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90%的狭窄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但<90%的狭窄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少(P<0.05),而两组间血管100%闭塞情况相似(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Ⅱ级以上的侧枝循环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见(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既往心绞痛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多见(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明显要低(P<0.01),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致死性心律失常等严重急性并发症比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明显要少(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住院期间死亡率和随访3年的冠心病死亡率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相似(P>0.05),而梗死后心绞痛比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则明显增多(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相对复杂,多支及严重狭窄病变多,发作前多已有缺血预适应,且侧枝循环多见,这是心肌梗死形成非ST段抬高的主要原因,也决定了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7.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早期开通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外膜闭塞血管,但半数以上患者远端冠状动脉微循环未得到有效恢复,进而增加死亡率.因此,缺血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不容忽视,目前认为CMD可能主要包括微血管渗漏、微血管梗阻和心肌内出血,IMH是心肌微循环障碍最严重的类型,并可维持数月...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ACS)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目前 ,根据患者心电图 ST段是否抬高而将其分成 ST段抬高的 ACS,即 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 STEMI)和无 ST段抬高的 ACS,后者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 U A)和无 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 NSTEMI)。 U A/ NSTEMI又合称为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 ( UCAD)。1  UA/ NSTEMI的介入治疗U A/ NSTEMI患者的处理有两种不同的策略 ,即早期保守治疗和早期有创治疗。前者的原则是 ,患者仅反复缺血 (静息时或稍活动…  相似文献   

9.
王光美  陈玉国 《山东医药》2012,52(38):80-81
目的 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后阻抗心动描记法(ICG)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方法 5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其中26例在基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PPCI治疗(PPCI组),其余27例仅给予基础药物治疗(非PPCI组).用美国Bioz.Com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采用ICG法监测PPCI组术前、术后24 h、术后1周及非PPCI组治疗后1周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指标包括心排量/心指数(CO/CI)、搏出量/搏出指数(SV/SI)、外周血管阻力/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SVRI)、左心做功/左心做功指数(LCW/LCWI)、加速指数(ACI)、速度指数(VI).结果 PPCI组术后24 h与术前相比CO/CI、SV/SI、LCW/LC-WI降低,P均<0.05.PPCI组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SVR/SVRI降低,P均<0.05.PPCI组术后1周与非PPCI组相比CO/CI、SV/SI、VI、ACI增加,SVR/SVRI降低,P均<0.05.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PCI后ICG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ICG法可用于监测P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年龄>70岁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乐山市人民医院被诊断为STEMI并行PPCI+IABP置入的153例70岁以上患者临床资料,根据PPCI+IABP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HA2DS2-VASc评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治疗后无复流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6月因STEMI就诊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行PPCI治疗的患者288例,依据术后TIMI血流分为无复流组(TIMI血流≤2级)49例、复...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内不稳定的脂质斑块破裂、出血,造成血管内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痉挛,最终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根据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将ACS分为非ST段抬高ACS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1],因两者病理生理改变不同,所以其治疗策略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是指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和非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 (NQMI)。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对非ST段抬高的ACS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 ,对它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本文对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非ST段抬高的ACS的进展进行综述。一、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非ST段抬高的ACS1 直接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非ST段抬高的ACS :指在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发病早期 (2 4~ 4 8h)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 ,若无禁忌证 ,同时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首次发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选择首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0例(ST段抬高组)和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0例(非ST段抬高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并发症、心功能以及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T段抬高组起病急,主要以剧烈胸痛为主,就诊时间较早,非ST段抬高组首发症状多样。ST段抬高组总并发症、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组(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非ST段抬高组(P<0.05)。与ST段抬高组比较,非ST段抬高组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较多,3支病变、侧支循环比例较高(P<0.05,P<0.01)。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起病急,并发症多,影响心功能,应积极尽快实施血运重建,以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但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往往较重。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预后与起病急缓、透壁性心肌坏死范围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往往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近年来研究表明介入治疗可以使狭窄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功能改善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庆博  李宗清 《山东医药》2002,42(20):67-6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涵盖了从不稳定型心绞痛到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一系列临床急症。其可分为两类 ,即 ST段抬高的 ACS(Q波心肌梗死 ) ;ST段不抬高的 ACS,包括ST段不提高的心肌梗死 (无 Q波心肌梗死 )和不稳定性心绞痛。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易行 ,对 ACS的治疗决策有指导意义。1  ST段抬高 ACS的治疗决策ST段抬高的 ACS即 Q波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 ,在血小板激活和聚集的基础上有血栓形成 ,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的结果。因此 ,治疗 AMI的关键是迅速使闭塞的梗塞相关冠脉 (IRC…  相似文献   

17.
NSTE-ACS多支血管病变靶血管的判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涵盖了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并把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称为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ACS的病理学特征为冠状动脉的易损斑块,斑块破裂后触发的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形成是ACS是主要发病机制。研究证明,对NSTE-ACS患者早期进行介入干预治疗可是患者获益,特别是中高危的NSTE-ACS患者。ACS的介入治疗指南推荐首先对引起症状的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即“罪犯”血管病变行PCI。对于合并多支血管病变NSTE-ACS患者如何确定靶病变也就成为介入医生面临的问题,而对患者病史及相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早期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在88例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置入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随访住院及术后1年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无心脏事件生存率。结果随访1年中,不稳定心绞痛复发8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1例,再次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早期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再狭窄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短期发生冠状动脉夹层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PCI后短期发生冠状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纳入发生组;另外收集同期收治的85例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PCI后短期未发生冠状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纳入未发生组。统计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找出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PCI后短期发生冠状动脉夹层的影响因素。结果 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急诊PCI、病变血管数多、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高、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水平高、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高、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高是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后短期发生冠状动脉夹层的影响因素(OR>1,P<0.05,P<0.001)。结论 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后短期发生冠状动脉夹层受急诊PCI、病变血管数多及高水平NT-proBNP、PⅢNP、PCⅢ、小而密...  相似文献   

20.
对于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而言,严重出血事件与患者临床预后息息相关。因此,在抗凝治疗中减少出血并发症与预防缺血事件同等重要。已有大量临床实验证实作为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的比伐卢定在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减少出血事件,尤其是对于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而言,这一优势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是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而言,术中选择肝素还是比伐卢定抗凝仍然是目前争论的热点问题。现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抗凝治疗策略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结合目前中国实际情况提供一些可行的抗凝治疗方案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