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血管疾病(CVD)是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的一类疾病,其发生、发展往往受遗传与环境的多种因素影响。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数目最大的菌群库,影响宿主的生理代谢,近年来肠道菌群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受到重视。肠道微生物群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证实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从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等多个方面影响CVD。因此,以肠道菌群作为CVD治疗靶点的方案值得探索。本文将对肠道菌群在CV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CVD的方法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CVD)的主要病理基础且其发病机制具有多样性。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代谢和免疫系统导致代谢失调和炎症反应,导致斑块形成和破裂,细菌感染在As形成和斑块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肠道菌群失调可改变胆固醇代谢和菌群代谢物如氧化三甲胺(TMAO)、胆汁酸(BAs)和短链脂肪酸(SCFAs)水平影响As发病进程。目前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As的研究逐渐深入,益生菌、益生元、粪菌移植、中药可能是未来As治疗的潜在方法并使CVD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IBD)是胃肠道的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除了与遗传因素和免疫微环境有关外,还与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细胞外囊泡(EVs)是一种由细胞释放至细胞外基质的膜性小囊泡,是细胞间通信的重要介质,对肠道内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而肠道微生物来源的EVs可通过维持肠上皮屏障完整性、调控免疫反应和细胞代谢,参与IBD的发生、发展。尽管肠道微生物来源EVs在IBD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其临床应用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致死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CVD)之一,其发病率仍居高不下.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作为"第二基因组"参与CVD的发病.本文将就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AMI的关系、可能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AMI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低氧诱导因子(HIF)为缺氧敏感性转录因子,是细胞对缺氧反应的主要调节因子,可诱导炎症、脂质代谢、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调控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生发展。该文综述了近年来HIF在CVD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讨论HIF对血管构成细胞类型的作用及机制以及与CVD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为解析CVD的发病机制和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提供参考,旨在为进一步了解HIF在CV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并为设计靶向HIF的新型有效治疗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在心血管疾病(CVD)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被证实。但是,肠道菌群诱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在CVD中的作用阐述较少。本文就肠道菌群与CVD的关系及肠道菌群诱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认为肠道菌群在疾病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外囊泡(EV)是由多种细胞释放的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的纳米级囊泡, 作为细胞间通讯的重要介质, 参与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过程。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 EV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参与IBD的发生、发展, 并在诊断、治疗和预后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本文将以EV与肠道菌群-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切入点, 探讨不同来源的EV在IBD中的作用机制, 以期为IBD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动脉狭窄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病因,除已知的危险因素外,研究人员发现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氧化三甲胺、吲哚酸盐)、胆汁酸的代谢以及炎症反应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且相关证据已得到实验支持。文章通过对肠道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性回顾,介绍肠道菌群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影响的微观机制,以及近年来以肠道菌群为靶点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IBD)在我国发病率日益增长,因其诊断困难,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预后差,依然有待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在各种肠内外疾病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而肠道细菌所分泌的细胞外囊泡与体细胞外泌体类似,在细胞间通讯、增殖、分化、炎症、恶变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细胞外囊泡在IBD的研究集中于人体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然而肠道细菌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同样在IBD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人体肠道菌群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在IB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IB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特发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传统疗法频繁地显现出各种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能够归巢到受损部位,具有组织再生和免疫调节作用,在IBD的治疗中具有巨大潜能。细胞外囊泡(EVs)是由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别的膜性小体,具有与母体细胞相似的功能,同时又避免了肿瘤形成等细胞治疗的隐患,研究表明,MSCs来源的EVs(MSC-EVs)在细胞间通讯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且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功能和抗炎特性。本文对MSC-EVs在IBD中的作用作一概述,为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及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等疾病密切相关,可通过多种病理机制促进心血管疾病(CVD)的发展,包括糖脂代谢功能障碍、慢性低度炎症、肾素-血管紧张素与交感神经系统亢进、促进氧化应激与血栓形成及肠道菌群紊乱等。本文就MAFLD与CVD共病机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在内的心血管疾病(CVD)的主要病因,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肠道菌群在As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而阿克曼氏菌作为一种重要的抗As作用的有益菌却少有综述。深入探讨As发病机制及潜在治疗方法是当前医学发展的焦点。因此,文章就阿克曼氏菌如何发挥抗As作用及与抗As药物之间的关系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在人类的健康维护与疾病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其结构和功能的失调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的增加也被认为是影响心血管疾病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系统阐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合中医药对肠道菌群干预的研究进展,提出中医药靶向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能成为未来心血管疾病中医药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关于肠道菌群与健康和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是现代医学中动态发展的新领域,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强调了肠道菌群在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发病机制和治疗的重要性。肠道菌群和大脑可能通过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迷走神经和炎症反应等多种途径相互作用,涉及短链脂肪酸等微生物代谢物,通过上述途径影响PSD预后发展。综述肠道菌群在探讨PSD发病中作用机制及调节肠道菌群对改善PSD的研究进展,探讨肠道菌群治疗PSD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 ldisease,IBD)是一种以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因未明,肠道黏膜异常的免疫反应在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最近发现一类辅助T淋巴细胞Th17细胞,能在肠黏膜中大量分泌IL-17A和IL-17F.减少肠道Th17细胞数量和其相关的细胞因子的表达能够缓解肠道炎症反应,预示Th17细胞在IBD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肠道共生菌与IBD的发病也有着密切关系,肠道共生菌群的变化可能导致Th17细胞的数量发生改变引起炎症,或者通过其他机制和途径诱发免疫紊乱,从而使得炎症得以发生.本文就Th17细胞的分化与其在IBD中的作用,以及共生菌群和Th17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正>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主要的公共卫生保健项目[1]。日益增多的研究结果表明肠道菌群会对心血管疾病(CVD)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发现能够为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可能和方向。肠道菌群能够在肠道中产生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这些肠道菌群相关代谢产物会在宿主生理各方面发挥作用,因此这些肠道菌群相关代谢产物逐渐被共同认为是人体的第九大系统[2]。肠道菌群在许多方面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例如形成肠道上皮屏障,调节免疫功能,消化宿主无法消化的营养素,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尽管IBD的病因尚不清楚,但肠道菌群被认为是IBD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肠道菌群对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激活具有重要作用,而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诱发或加重IBD,但其中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研究发现,基于调节肠道菌群的方案对IBD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就目前肠道菌群失调引起IBD的机制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分类及其与发病机制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已被广泛用于研究人类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发现CD4^ T细胞在炎症性肠病免疫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Thl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介导炎症的病理变化类似于人类克罗恩病;Th2细胞因子IL-4介导的炎症病理特征类似于人类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的存在及肠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缺陷在诱发肠道炎症病理过程中也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系统密切相关,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和合成生物活性分子等途径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氨基酸、胆固醇代谢产物等可能在心脏炎症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本文将对肠道微生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潜在机制、相关性及未来研究方向作一综述,以期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证据表明,肠道微菌群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且是IBD患控制肠道炎症反应和重要辅助因子之一。本综述对肠道炎症有调节作用的肠道常驻菌群及其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