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于钆塞酸二钠增强MRI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接受钆塞酸二钠增强MR扫描的59例经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患者的MRI图像资料及临床资料,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MVI阴性组(n=34)及阳性组(n=25)。分别在肝胆特异期及表观弥散系数图像上测量得到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特征进行降维并构建支持向量机模型,采用ROC曲线及混淆矩阵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构建的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诊断MVI的曲线下面积为0.92(95%CI:0.83,0.95),准确率为0.80,敏感度为0.64,特异性为0.91。结论 基于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在肝细胞癌术前诊断MVI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肝细胞肝癌(HCC)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肝胆期信号与其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CTP)A级的32例HCC患者的Gd-EOB-DTPA增强MRI平扫及肝胆期图像,分为肝硬化组及非肝硬化组,其中肝硬化组17例,非肝硬化组15例;分别计算病灶信号噪声比(SNR)、强化率(ER)和相对强化率(RER)及相对信号强度比(RIR),并统计患者年龄、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及病灶最大径。并对不同分化程度HCC与平扫、肝胆期各信号指标,以及年龄、血清AFP水平、病灶最大径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32例患者(40个病灶)中,分化程度为高分化10个,中分化22个,低分化8个;肝硬化组高、中及低分化HCC与对应SNR、ER、RER、RIR、年龄、血清AFP水平、病灶最大径之间无相关性(P0.05);非肝硬化组高、中及低分化HCC与相应RER、年龄之间存在相关(P0.05),而与SNR、ER、RIR及血清AFP水平及病灶最大径之间无显著相关(P0.05);总体样本分析HCC分化程度与对应RER之间有相关性(P0.05),而与SNR、ER、RIR及年龄、血清AFP水平及病灶最大径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Gd-EOB-DTPA增强MRI肝胆期信号预测非肝硬化患者HCC分化程度有一定价值,而对预测肝硬化患者HCC分化程度的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3.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US)、CEUS以及US联合CEUS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单发乳腺肿块患者的US及CEUS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获得US、CEUS以及US联合CEUS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模型方程,计算3个模型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绘制ROC曲线,评价3种方法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能力。结果 US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主要指标为病灶周边声晕、蟹足样边界及阻力指数(RI);采用CEUS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主要指标为不均匀增强、增强后径线扩大以及相对峰值强度;US联合CEUS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主要指标为病灶周边声晕、蟹足样边界、RI及不均匀增强。单独运用US和CEUS以及US联合CEUS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9%、91.4%、84.2%,87.7%、89.7%、84.6%和92.3%、97.1%、83.3%,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0.90及0.98。结论 US和CEUS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的能力相当,二者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RFA)治疗后医源性动静脉瘘(AVF)的超声造影(CEUS)灌注特征,并与复发性肝细胞癌(HCC)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6年4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就诊的21例(共22个病灶)肝恶性肿瘤RFA后经CT/MRI确诊为医源性AVF的患者,作为AVF组;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4月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为复发性HCC的患者25例(共32个病灶),作为复发HCC组。2组患者的CEUS表现进行对照,比较2组CEUS灌注特征,包括动脉期增强形态及边界,各时相增强水平。AVF组与复发HCC组CEUS各时相增强水平、动脉期增强形态及边界的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RFA后医源性AVF组患者的CEUS表现为动脉期楔形或片状增强19个病灶(86.4%),边界不清19个病灶(86.4%);复发性HCC组患者动脉期球形或团状增强31个病灶(96.9%),边界清29个病灶(90.6%);2组患者在动脉期增强形状、边界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RFA后AVF组门静脉期等增强22个病灶(100%),延迟期等增强16个病灶(72.7%);复发性HCC组门静脉期低增强27个病灶(84.4%),延迟期低增强28个病灶(87.5%),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RFA后AVF组与复发性HCC组动脉期均以高增强为主,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9)。结论肝恶性肿瘤RFA后医源性AVF患者的CEUS具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与消融后复发性HCC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慢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肝外恶性肿瘤病史患者超声(US)、超声造影(CEUS)及两者联合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价值,并与穿刺活检病理对照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406例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的肝肿瘤患者,其中,50例既往有肝外恶性肿瘤病史,356例无肝外恶性肿瘤病史。所有患者均在获得病理诊断前进行US和CEUS检查并进行诊断,诊断结果与穿刺活检病理对照。结果 50例肝肿瘤US、CEUS及两者联合诊断HCC结准确度分别为68%、78%及82%,三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0例肝肿瘤与356例肝肿瘤进行比较,US、CEUS及两者联合诊断HCC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EUS诊断HCC的阴性预测值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肝外恶性肿瘤病史患者肝肿瘤US、CEUS及两者联合诊断HCC有一定的局限性,治疗前穿刺活检对鉴别肝肿瘤性质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超声造影(CEUS)与增强螺旋CT(CECT)对肝硬化背景下≤3 cm结节样病灶的诊断效能.方法 对74例84个肝硬化合并肝内小结节样病灶患者行CEUS及CECT检查,评估2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并分析其误诊原因.结果 CEUS对小结节样病灶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8.6%、87.5%、88.1%,CECT对应值分别为79.5%、95.0%、86.9%(P>0.05).2种检查方法均正确诊断68个结节(33个HCC,35个良性结节),CEUS误诊10个(5个HCC,5个良性结节),CECT误诊10个(8个HCC,2个良性结节),漏诊1个,两者均误诊的有5个结节(3个HCC,2个良性结节).结论 CEUS对肝硬化背景下小结节样病灶的定性诊断价值与CECT相似,对于误诊病例,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7.
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诊断肝细胞癌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采用超声造影(CEUS)新技术诊断肝细胞性肝癌(HCC),与对比增强CT(CECT)比较其增强表现,评估CEU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8个HCC病灶接受了CEUS和CECT检查。CEUS造影剂为声诺维,对比脉冲序列(CPS)成像技术。CECT造影剂为优维显,常规双期增强扫描。结果98个(100%)病灶在CEUS和CECT动脉期均显示增强,表现为高增强分别为98个(100%)和94个(95.9%,P=0.121),CECT4个(4.1%)病灶表现为等增强。在门脉期,CEUS和CECT显示病灶消退至低增强分别为82个(83.7%)和83个(84.7%),P=0.845。CEUS和CECT显示肿瘤周边薄环状增强的病灶数目分别为30个(30.6%)和31个(31.6%,P=0.877),显示瘤内血管的病灶数目分别为94个(95.9%)和36个(36.7%,P=0.000)。结论HCC的CEUS增强表现与CECT一致,为临床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HCC定性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MRI)序列肝胆特异期的影像形态学征象及定量参数对肝细胞肝癌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88例术前行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检查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肝细胞肝癌(直径3 cm)的患者临床资料,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与术后复发相关的影像特征,并比较不同影像征象组患者术后复发率的差异。结果:定量分析结果表明:MRI肝胆特异期肿瘤与肝实质对比度、肿瘤对比增强率均与肝癌术后复发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肝胆特异期肿瘤边界不规则(HR=4.07,P=0.001)、肿瘤对比增强率(HR=0.97,P=0.014)与肝癌的术后复发独立相关。肿瘤边界不规则组较边界规则组患者术后复发率高(P=0.002),肿瘤低对比增强率组较高对比增强率组患者复发率高(P0.001)。结论: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成像肝胆特异期肿瘤边界、肿瘤对比增强率与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与增强螺旋CT(contrast-enhanced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CECT)对肝硬化背景下≤2 cm结节样病灶的诊断效能.方法 对72例81个肝硬化背景下常规超声检查可疑肝内小占化病变者(最大直径≤2 cm)进行CEUS和CECT检查(两者间隔时间≤2周),将两种检查的术前诊断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评估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81个病灶53个为肝细胞癌(HCC),26个增生结节,2个血管瘤.53个HCC中,CEUS 51个(96.2%)病灶动脉期呈高增强,CECT 41个(77.4%)病灶动脉期显示强化,CEUS与CECT在显示动脉期血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病灶动脉期呈高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消退为低增强作为诊断HCC的标准,CEUS诊断小结节样病灶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6.8%、82.1%、85.2%.CECT分别为73.6%、92.9%、80.2%(P>0.05).结论 CEUS对≤2 cm HCC动脉期血供的显示率高于CECT,CEUS对肝硬化背景下小结节样病灶的诊断能力与CECTT相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EUS在鉴别肾实质实性良、恶性病灶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患者的85个肾实质实性病灶的CEUS特征,观察良、恶性病灶的CEUS表现。结果恶性病灶主要表现为增强高于周围肾实质(34/59,57.63%)、不均匀增强(46/59,77.97%)及边界清(52/59,88.14%);而良性病灶主要表现为与周围肾实质相等的增强(15/26,57.69%)、均匀增强(20/26,76.92%)及边界不清(20/26,76.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根据增强后边界清晰诊断恶性病灶的阴性预测值(20/27,74.07%)和准确率(72/85,84.71%)均较高,而以病灶周边高增强环诊断恶性病灶的阳性预测值较高(39/39,100%)。部分病灶有特殊CEUS灌注模式。结论 CEUS有助于鉴别诊断肾实质实性良、恶性病灶。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及定量分析对延迟相廓清的肝炎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对38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肝炎性病灶的患者共38个病灶进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检查(CEUS)及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并与同期行CEUS检查的66个HCC病灶进行比较。 结果 肝炎性病灶组和HCC组之间的性别、症状、CA125、AFP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等临床特征存在差异(P <0.05)。CEUS特征分析,肝炎性病灶与HCC相比,强化的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P <0.01);肝炎性病灶与HCC相比,门脉相增强强度低增强:等增强:高增强比例为30:8:0 vs26:34:6,门脉期增强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CEUS定量分析显示肝炎性病灶的增强曲线下面积(AUC)显着大于HCC(p <0.01);肝炎性病灶的下降时间与平均通行时间比HCC更短(p <0.05)。在CEUS定量分析中,显示出统计学意义的单变量区分肝炎性病灶与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4-100.0%和68.2-73.7%。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后,在鉴别肝炎性病灶和HCC的定量分析中,增强AUC> 365.281有助于正确诊断肝炎性病灶。结论 CEUS为延迟相廓清的肝炎性病灶与HCC的鉴别诊断可提供重要信息,CEUS定量分析可更客观地显示肝脏炎性病灶的血流灌注特征,对延迟相廓清的肝炎性病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肝胆期瘤周低信号预测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接受肝脏Gd-EOB-DTPA增强MRI的经病理确诊的HCC患者,根据病理结果显示是否存在MVI分为MVI阳性组及MVI阴性组。评估增强MRI肝胆期是否存在瘤周低信号及其形状,测量肿瘤最大径;比较组间瘤周低信号差异及不同大小肿瘤瘤周低信号出现率的差异,分析2组瘤周低信号形状的差异;计算肝胆期图像瘤周低信号预测HCC MVI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结果 102例HCC中,病理显示31例存在MVI(MVI阳性组),71例不存在(MVI阴性组)。MRI示26例存在瘤周低信号;HCC最大径0.72~8.96 cm,中位数2.83 cm;其中57例≤ 3 cm,45例>3 cm。MVI阳性组20例、MVI阴性组6例存在瘤周低信号,组间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71,P<0.01),而瘤周低信号形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4例HCC ≤ 3 cm、22例>3 cm患者存在瘤周低信号(χ2=23.21,P<0.01)。肝胆期瘤周低信号预测HCC MVI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PPV及NPV分别为64.52%(20/31)、91.55%(65/71)、83.33%(85/102)、76.92%(20/26)及85.53%(65/76),对≤ 3 cm HCC患者分别为37.50%(3/8)、97.96%(48/49)、89.47%(51/57)、75.00%(3/4)及90.57%(48/53),>3 cm HCC患者分别为73.91%(17/23)、77.27%(17/22)、75.56%(34/45)、77.27%(17/22)及73.91%(17/23)。结论 Gd-EOB-DTPA增强MRI肝胆期瘤周低信号预测HCC发生MVI特异度较高,对≤ 3 cm HCC尤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易误诊为肝细胞癌(HCC)的肝炎性病灶图像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选择CEUS表现为动脉期增强的15例肝炎性病灶为研究对象,病灶中位大小3.7 cm.随机选择同期CEUS表现为动脉期增强的31例HCC为对照组,病灶中位大小4.0 cm.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分析两组病例常规超声图像及CEUS灌注特征,探讨两种病变的鉴别诊断特征.结果 CEUS 检查炎性病灶动脉期多表现均匀片状强化(46.7%)或周围向心强化(26.7%),增强峰值时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HCC多表现为团状强化(45.2%),"抱球状"向心强化(25.8%)或不均匀强化(19.4%),其中5个灶增强早期可见瘤内扭曲血管,增强峰值时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并多见荷瘤血管(P<0.05).实质期炎性灶多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偏低回声区,而HCC多为边界清晰的低-无回声灶(P=0.044).炎性灶内部坏死区形态为圆形或"蚯蚓形"的囊腔(100%),多分布在病灶中心(90.9%);而HCC内坏死区形态多为不规则或裂隙状(73.3%),分布不规则(66.7%)(P<0.001,P=0.005).CEUS时间-强度曲线显示,病灶与肝实质峰值强度及达峰时间的差值、病灶达峰时间等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EUS对易误诊的肝内炎性病灶与HCC可提供重要的鉴别诊断信息,有助于减少创伤性检查及不必要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细胞癌(SHCC)与不典型增生结节(DN)的CEUS灌注增强特点,探讨CEUS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肝硬化背景下42个SHCC病灶和21个DN病灶进行术前CEUS检查,观察病灶CEUS各时相的增强水平,比较其增强模式。结果 SHCC与DN各时相的增强水平及整体增强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脉相SHCC以高增强为主,DN以低增强为主;SHCC的增强模式主要为动脉相高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呈低增强,DN的增强模式复杂多样。结论肝硬化背景下SHCC与DN有不同的CEUS灌注增强特点,CEUS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sonazoid超声造影(CEUS)枯否期图像构建预测肝细胞肝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影像组学术前预测模型,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于我院拟诊为肝恶性肿瘤并行术前sonazoid CEUS检查的患者,分别提取基于灰阶超声图像和CEUS枯否期静态图像的肿瘤区域(TR)、瘤周5 mm区域(PR)及肿瘤+瘤周5 mm区域(ER)的特征。应用支持向量机法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并评估其对MVI的预测效能。结果 最终纳入5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HCC患者(MVI阳性31例,MVI阴性19例),分别从灰阶图像和枯否期图像的TR、PR及ER提取并筛选出5个最具预测效力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模型,其中枯否期PR影像组学模型对MVI的独立预测效能最佳,其准确率为84%,敏感性为90.3%,特异性为73.7%。决策收益曲线分析显示当该模型预测MVI的概率阈值为0.05~0.85时,枯否期PR影像组学评分能提供更高的临床收益。结论 基于sonazoid CEUS枯否期图像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是术前无创预测HCC病灶MVI的潜在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超声造影(CEUS)肝脏影像数据和报告系统(LI-RADS)类别与肝细胞癌(HCC)分化程度及Ki-67指数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 纳入分析中国CEUS数据库中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共208例HCC患者(208个病灶)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根据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CEUS LI-RADS(V2017)对病灶分类。以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 评估HCC的分化程度及Ki-67指数在CEUS LI-RADS不同类别中分布是否存在差异, 并采用Kendall′s tau-b相关系数检验分析CEUS LI-RADS类别与肿瘤分化程度及Ki-67指数的相关性。结果不同CEUS LI-RADS类别的HCC之间分化程度及Ki-67指数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P=0.009), CEUS LI-RADS M类HCC更容易呈低分化且表现出更高的Ki-67指数。CEUS LI-RADS类别与肿瘤分化程度呈负相关(tau-b=-0.250, P<0.001), 与Ki-67指数呈正相关(tau-b=0.178, P=0.002), 即CEUS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与超声造影(CEUS)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行CEUS并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57例HCC患者CEUS表现。采用R×C表的χ2检验比较不同直径、不同分化程度HCC CEUS特征,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R×C表的χ2检验;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有无肝硬化HCC患者CEUS增强模式差异。结果本组57例HCC患者,肿瘤直径≤3 cm 20例,直径3~5 cm 15例,直径5 cm 22例;高分化10例,中分化27例,低分化20例;36例患者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结节性肝硬化,21例患者肝脏正常或未形成肝硬化。(1)直径3 cm HCC CEUS主要表现为均匀高增强;直径3~5 cm HCC CEUS主要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高增强;直径5 cm HCC CEUS主要表现为不均匀高增强。直径3 cm与直径3~5 cm、直径5 cm HCC CEUS增强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445,P0.05;χ2=0.481,P0.01),而直径3~5 cm与直径5 cm HCC CEUS增强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径3 cm、直径3~5 cm与直径5 cm HCC CEUS增强模式均以快进快出为主。不同直径HCC CEUS增强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高、中、低分化HCC CEUS增强强度可为均匀或不均匀高增强。不同分化程度HCC CEUS增强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分化HCC CEUS增强模式可为快进快出、快进同出或快进慢出,中、低分化HCC CEUS增强模式主要为快进快出。高分化与中分化、低分化HCC CEUS增强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72,8.505,P均0.01),中分化与低分化HCC CEUS增强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有肝硬化HCC患者与无肝硬化HCC患者CEUS增强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直径HCC CEUS增强强度有一定的差异,体积大的肿瘤多出现内部充盈缺损,可能与肿瘤的微血管分布和内部出血坏死有关。不同分化程度HCC CEUS增强模式有一定差异,对于高分化HCC,应适当延长造影剂消退的观察时间,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能谱CT容积定量参数术前预测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确诊HCC患者的临床及术前腹部能谱CT资料,包括22例MVI(+)和28例MVI(-),以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HCC MVI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病灶CT表现及增强动脉期、门脉期能谱CT常规和容积定量参数相关独立预测因素,构建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独立预测因素及回归模型对MVI的预测效能。结果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能谱CT容积分析增强动脉期病灶碘浓度(IC)是HCC MVI的独立预测因素(OR=2.929、1.589,P=0.008、P<0.001),其预测HCC MVI的AUC分别为0.761和0.846,回归模型的AUC为0.898。结论 术前可根据能谱CT容积定量参数有效预测HCC MVI。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混合型肝细胞癌(CHC)的超声造影(CEUS)表现,探讨其与肿瘤病理成分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将手术病理确诊的27例共28个CHC病灶分别以病理成分及肿瘤分化程度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其CEUS特点。结果 28灶CHC以病理成分分为肝细胞癌(HCC)为主型和胆管细胞癌(ICC)为主型,HCC为主型的18个病灶,16灶CEUS表现为类HCC,2灶表现为类ICC;ICC为主型的10个病灶,4灶CEUS表现为类ICC,6灶表现为类HCC;以病理分化程度分型,分为低分化组、中低分化组、中分化组。三组动脉期表现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中分化组均匀增强病灶明显多于低分化组、中低分化组(60%vs 16.7%vs 0,P=0.010)。结论原发性CHC的CEUS表现与其病理成分及分化程度有关,HCC为主型病灶CEUS大多表现为类HCC,ICC为主型病灶表现为类ICC或类HCC。肿瘤分化程度越高,其动脉期更多表现为均匀增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超声造影(CEUS)与常规超声(US)对单发无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侵袭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术后病理证实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PTMC 9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侵袭性组(13例)和非侵袭性组(79例)。比较两组患者结节的US及CEUS征象的差异,分析US、CEUS诊断单发无淋巴结转移PTMC侵袭性的准确性,并探索两种检查方式联合使用的诊断效能。结果:US征象中,侵袭性组边界不清比例、甲状腺被膜回声中断比例高于非侵袭性组(P<0.05)。CEUS征象中,侵袭性组增强后边界不清比例、边缘高增强比例以及增强范围形态改变比例高于非侵袭性组(P<0.05)。US诊断单发无淋巴结转移PTMC侵袭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为46.15%、79.75%和75.00%,低于CEUS的84.62%、83.54%和83.70%。US联合CEUS诊断单发无淋巴结转移PTMC侵袭性的准确性最佳(AUC=0.929),其最佳诊断点为0.87,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7.74%,拟合方程为Logit(P)=-2.146+0.585×US边界不清+2.796×甲状腺被膜回声中断+0.659×增强后边界不清+3.521×增强后边缘高增强+5.541×增强范围形态改变。结论:US联合CEUS可更好地反映单发无淋巴结转移PTMC浸润生长及被膜侵犯的生物学特征,对判断其侵袭能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