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是天然免疫系统识别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受体,在天然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TLR2/4-IRF3信号通路对胆固醇逆转运的调控能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产生影响。本文就TLR2/4-IRF3信号通路如何调控胆固醇逆转运从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相关并发症是目前全球发病和死亡最常见的原因。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的脂质和炎性物质的沉积与流出为动态的过程。淋巴管作为胆固醇逆向转运、炎症因子及坏死物质排出和组织液引流的重要通道,近年来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就淋巴循环、淋巴管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4.
通过喂饲高胆固醇饲料复制家兔主动粥样硬化模型,呈现AS早期的晚期的变化。在AS进程中显示:(1)血清总胆固醇浓度呈明显升高趋势;(2)红细胞膜洋活性逐渐降低;(3)红细胞膜收缩蛋白相对含量下降。胆固醇浓度与钠泵活性、SP含量间分别呈显著或非常显著负相关;钠泵活性SP含量间呈显著或非常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ATP结合盒转运子是细胞内胆固醇流出至贫脂或无脂的高密度脂蛋白前体载脂蛋白AⅠ的调节子,在高密度脂蛋白合成和胆固醇逆转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ATP结合盒转运子基因表达受核受体的高度调节。通过对ATP结合盒转运子调节,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和胆固醇的逆转运,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s,LXRs)属孤核受体家族,包括LXRα(NR1H3)和LXRβ (NR1H2)两种同源亚型,作为一种氧化固醇激活的核受体,参与调节脂类代谢的多种基因的表达,并通过抑制炎症介质基因的表达,从而阻碍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高密度脂蛋白的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介绍了有关高密度脂蛋白亚类代谢研究的新发现以及高密度脂蛋白在胆固醇逆转运过程中所起作用的新认识,并对最近提出的影响高密度脂蛋白代谢和蛋白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8.
核受体在脂质代谢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受体是一类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日前已发现的许多核受体在多种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均发挥作用,部分核受体对脂肪酸代谢、胆固醇代谢、胆固醇逆向转运及载脂蛋白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通过调节这些核受体的活性,可达到调节脂质代谢的目的;研究这些核受体的作用机制以及寻找对脂质代谢具有调控作用的孤核受体的配体,对于脂代谢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磷脂转运蛋白(PLTP)活性与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明显相关的作用机制主要与其参与脂蛋白代谢有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PLTP在高密度脂蛋白(HDL)代谢和胆固醇逆向转运(RCT)中发挥的复杂生物学作用。PLTP可否通过影响HDL和RCT而发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本文通过近年的文献复习并结合我们的相关工作与读者一同寻找答案和线索。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是血管壁对各种损伤的异常反应。虽然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很多,但淋巴管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一直被忽视。传统上认为淋巴管是将间质液回流至血液循环的通道。在早期的研究中,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周围存在大量淋巴管,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不清楚。近期研究发现淋巴管不仅参与动脉炎症的起始和消退,在胆固醇逆转运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此外,改善淋巴功能或促进局部淋巴管生成似乎可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因此,研究淋巴管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对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淋巴管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相关的炎症、胆固醇逆转运以及免疫等因素的关系,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干预策略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探索改善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wme,MS)多种代谢异常的有效药物对降低MS并发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危险性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PPARδ)在激动剂的作用下可增加巨噬细胞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促进骨骼肌细胞脂肪酸的氧化、预防肥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抑制炎症反应、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损伤面积而有潜在的抗动咏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有望成为防治MS的新型药物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2.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 (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ABC)超家族目前已发现有 6个家族分别为 A、B、C、D、E、F,共 4 8个成员 ,其中 A家族 12个成员〔1〕。尽管人 ABCA1基因在 1994年就已经克隆获得 ,但对其功能的认识直到 1999年才得到突破。ABCA1是一种整合膜蛋白 ,它以 ATP为能源 ,促进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和磷脂的流出。结合到细胞表面的载脂蛋白 A- I与经 ABCA1转运出的游离胆固醇和磷脂结合 ,形成新生的 HDL。由于 ABCA1在胆固醇逆转运 (RCT)和 HDL生成的起始步骤中起重要作用 ,被称作 RCT的守门者 (gatekee…  相似文献   

13.
兔动脉粥样硬化时红细胞变形性、膜脂质和脂过氧化物的改变王京史荫绵①(海军总医院急诊科,北京100037)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也是引起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病因,我们观察了兔食饵性高脂血症时,...  相似文献   

14.
胆固醇逆转运是体内清除胆固醇的唯一机制,对维持体内胆固醇稳态有重要意义。MicroRNA与体内诸多病理生理过程关系密切,如肿瘤、脂质代谢、免疫功能等,并逐渐成为新的药物靶点。最近发现MicroRNA对胆固醇逆转运有调节作用。本文综述了可调节胆固醇逆转运的MicroRNA,主要包括miR-33、miR-758、miR-106b、miR-26、miR-27。这些研究结果表明,MicroRNA对胆固醇逆转运及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意义,为临床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的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15.
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多个脂质代谢相关蛋白的调控.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介导血浆脂蛋白之间胆固醇酯的转运,在胆固醇酯逆转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OLR-1)和CD36参与脂质代谢、巨噬细胞泡沫化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CETP、OLR-1和CD36基因多态性影响编码蛋白的生物活性和脂质代谢,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6.
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在血清脂蛋白代谢及细胞胆固醇平衡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贫脂的载脂蛋白A-I是ABCA1介导的磷脂/胆固醇流出的接受体。ABCA1可以通过将胆固醇从肠壁吸收细胞运至肠腔而调节胆固醇的吸收,肠道ABCA1mRNA含量与胆固醇吸收呈负相关。不饱和脂肪酸减少非脂化胆固醇和磷脂的流出,而饱和脂肪酸没有这种作用。动脉硬化饮食15周后,ABCA1转基因鼠主动脉硬化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7.
机体胆固醇逆转运过程介导的肝-胆汁-粪便胆固醇排泄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有力的保护机制.近十余年来,多项研究已证实,在经典的肝-胆汁-粪便胆固醇排泄途径以外,存在直接跨肠道胆固醇排泄(TICE)的旁路途径.尽管该途径目前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TICE是活跃的生理过程,贡献人体粪便胆固醇排出总量的35%,...  相似文献   

18.
胆固醇逆向转运(RCT)是体内清除胆固醇的唯一机制,对维持体内胆固醇稳态具有积极意义。miRNA是具有转录后调节基因表达能力的非编码RNA。现已在人体中鉴定出数百种miRNA,它们几乎参与所有过程的调节,包括胆固醇转运、新陈代谢和维持胆固醇稳态。由于它们的尺寸较小,并且能够特异性调节基因表达,因此miRNA逐渐成为调节血脂异常和其他脂质相关疾病的靶标。本文概述了可调节RCT的miRNA,主要包括miR-33、miR-19b、miR-144-3p、miR-223、miR-378等,重点介绍这些miRNA调节胆固醇代谢的机制,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延缓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对于减少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HDL(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通过参与介导胆固醇逆向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RCT)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reβ-1高密度脂蛋白(Prebeta-1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preβ1-HDL)作为HDL的一种亚类,是外周细胞移出胆固醇的最初接受体,直接参与了胆固醇逆向转运的起始步骤,并在随后胆固醇酯化及转运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preβ1-HDL的结构、代谢及其与心血管病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环状RNA(circRNA)是非编码RNA家族中新晋的一员,其闭合环状结构,使其可以在人体血液中稳定的表达.脂质代谢是人体中重要的生化反应之一,其中与动脉粥样硬化(As)密切相关的过程是脂质内源性代谢途径与胆固醇逆转运(RCT).脂质代谢异常一方面是胞内蓄积过多的胆固醇无法外排至肝脏进行降解,另一方面会引发低密度脂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