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血液系统重症,以外周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从1888年AA被命名至今已百余年历史,其发病的核心机制已被归结为T细胞功能亢进介导的免疫性骨髓衰竭(BMF)。AA的治疗经历了糖皮质激素、雄激素、造血干细胞移植、抗人胸腺T细胞免疫球蛋白(ATG)、ATG联合环孢素A(CsA)等诸多阶段,近期全球多个临床研究均显示TPO受体激动剂(TPO-RA)可显著提升AA免疫抑制治疗(IST)的疗效,特别是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尤为突出。基于AA研究新进展及越来越多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在《2017版AA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1]的基础上更新了部分内容,并修订为《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2年版)》(简称新版指南)[2],以便更好地推动我国临床医师对AA诊疗的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AA患者的疗效。现对修订后的新版指南解读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重型β地中海贫血(地贫)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发生类型的分析.方法 对选取的142例反复输血的重型β地贫儿童的1220次输血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 重型β地贫不良反应的阳性率为2.79%,具体分布:皮疹11例(32.4%),发热9例(26.5%),皮肤红加瘙痒5例(14.7%),发热加皮疹3例(8.8%),发热加紫癜2例(5.9%),皮肤红2例(5.9%),烦躁1例(2.9%),瘙痒1例(2.9%).结论 反复输血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输血不良反应以发热与不同类型的过敏症状为主,多次出现不良反应建议输洗涤红细胞.  相似文献   

3.
β-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通过基因遗传的疾病,是红细胞的珠蛋白合成障碍,使得红细胞的结构发生异常,当红细胞通过网状系统如脾脏时提前被破坏,使机体发生溶血性贫血,输血和驱铁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输血的目的是输注数量和频次均足以抑制“无效红细胞生成”,仅给予必要的输血,尽可能减少铁的过载。2005年以来,我院血液科对4岁以上的β-地中海贫血患者开始了门诊输血和驱铁治疗,大大方便了患者,减少了费用。得到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β-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通过基因遗传的疾病,是红细胞的珠蛋白合成障碍,使得红细胞的结构发生异常,当红细胞通过网状系统如脾脏时提前被破坏,使机体发生溶血性贫血,输血和驱铁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重犁地中海贫血患者输血的目的是输注数量和频次均足以抑制"无效红细胞生成",仅给予必要的输血,尽可能减少铁的过载[1].2005年以来,我院血液科对4岁以上的β-地中海贫血患者开始了门诊输血和驱铁治疗,大大方便了患者,减少了费用.得到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对沙利度胺血液学反应的预测因素。方法:对2016年5月至2019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3医院使用沙利度胺治疗的33例非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基本资料、血液学指标、治疗反应程度及遗传背景进行分析。结果:主要反应者(MaR)的基线胎儿血红蛋白(HbF)水平明显高于次要反应者(MiR)和无反应者(NR)(P=0.001)。HbF基线水平与治疗后血红蛋白增量呈正相关(r=0.601)。遗传背景研究发现:MaR组中HBG2rs7482144的基因型CT(P=0.031), HBS1L-MYB rs9399137的基因型CC/CT(P=0.030)、次要等位基因C(P=0.015),HBS1L-MYBrs4895440的基因型TT/AT(P=0.030)、次要等位基因T(P=0.028),以及HBS1L-MYBrs4895441的基因型GG/AG(P=0.030)、次要等位基因G(P=0.028)的检出率显著高于MiR和NR组。比较上述指标预测治疗后主要反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显示HbF基线值对主要反应的预测价值显著优于r...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特别是新药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为提高我国临床医师对CLL/SLL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规范化治疗水平,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和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对中国CLL/SLL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8年版)[1]进行了修订, 制订了本版指南。  相似文献   

7.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是由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活性缺乏引起广泛微血管血栓形成, 导致微血管内溶血、消耗性血小板减少, 心脑肾等脏器功能障碍的一种少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自2012年《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公布以来, TTP的实验室检测、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因此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经过讨论, 发布了《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2版)》(简称指南)。在本文中, 笔者针对指南中重要的更新部分作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8.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为一种少见、严重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发热和肾脏受累等[1]。TTP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裂解酶(ADAMTS13)活性缺乏,也与血管内皮细胞VWF异常释放、补体异常活化、血小板异常活化等相关。血浆中ADAMTS13活性缺乏导致内皮细胞异常释放的超大分子VWF(UL-VWF)不能及时降解,UL-VWF可自发结合血小板,导致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微血管病性溶血,进而引起相应器官缺血、缺氧及功能障碍,引起临床症候群[2,3,4,5]。  相似文献   

9.
一、概述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骨病(MM bone diseases,MBD)是MM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初诊MM患者中高达80%存在溶骨性损害。2014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更新了MM的诊断标准,其中MBD的定义是:骨放射学检查(X线、CT、低剂量CT、MRI或PET-CT)上可见一个或一个以上穿凿样溶骨性骨破坏病灶(≥5 mm)[1]。这些患者发生骨相关事件(skeletal-related events,SRE,包括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的风险极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基于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技术快速筛查β-地中海贫血(简称β-地贫)基因突变的方法,并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温州地区人群β-地贫常见基因突变位点IVS-2-654(C>T)与-28(A >G)作为研究位点,采用TA克隆技术构建其质粒DNA作为模板或基因分型对照,建立基于HRM技术检测β-地贫基因突变的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重复性、灵敏度等指标进行方法学评价.收集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临床疑似β-地贫患者117例,抽取外周血标本,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用该方法进行IVS-2-654(C>T)与-28(A >G)位点的HRM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双向直接测序做比较.结果 建立的HRM技术可对β-地贫IVS-2-654(C>T)与-28(A>G)突变位点进行检测,未见非特异性扩增片段;不同基因型HRM检测的批内、批间熔解温度(Tm)值的变异系数(CV)均<0.1%;该法最低可检出103拷贝的DNA模板,并可检测低至10%的突变存在.117份临床疑似β-地贫患者样本经该法检测,45份为IVS-2-654(C>T)杂合突变型,9份为-28(A>G)杂合突变型,未发现2个位点的纯合突变型基因;此结果与直接测序所得基因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建立的HRM技术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β-地贫基因突变筛查,并为β-地贫其他突变位点的检测及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等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1.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红细胞破坏加速(溶血)超过骨髓代偿时发生的贫血。目前国内尚无AIHA流行病学的数据,国外资料显示AIHA的年发病率为(0.8~3.0)/10万[1-2]。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自身抗体的产生涉及免疫系统的多个环节:①内源性红细胞和外源性/环境抗原的交叉反应而产生的分子模拟(交叉抗原和整合抗原);②受后天因素(感染、恶性肿瘤、药物等)影响,自身抗原结构改变(突变抗原和错误抗原),抗原呈递失调,从而产生自身抗体;③B细胞和T细胞功能障碍,包括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和其他T细胞异常,常见于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和淋巴增殖性疾病[2]。④病原微生物的线粒体DNA可以与红细胞膜表面TLR9结合,改变膜结构,降低CD47表达,激活红细胞吞噬程序,并激活固有免疫反应[3]。  相似文献   

12.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是一种属于疱疹病毒目乙型疱疹病毒亚科的双链DNA病毒, 又称疱疹病毒5型, 是导致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感染和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 随着单倍型和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广泛应用以及CMV诊疗技术的发展, 国外多个学术组织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MV感染的管理规范进行了更新。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干细胞应用学组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基于我国国情和循证医学证据, 参考欧洲白血病感染会议和美国移植和细胞治疗学会等相关指南[1-4]制定我国第一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CMV感染管理的专家共识。  相似文献   

13.
有临床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ono clonal gammopathies of clinical significance,MGCS)是一组以血或尿中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及其所造成的器官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MGCS的疾病谱非常广泛、疾病表现多样,临床表现高度异质性,而且大多为少见/罕见疾病,因此容易被漏诊和误诊。为提高中国医师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少见浆细胞病协作组特组织相关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制定了本版MGC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专家共识。  相似文献   

14.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不同程度的出血是ITP的主要临床表现,轻至皮肤/黏膜出血,重至重要脏器的致命性出血。然而,部分患者也面临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1-2]。心、脑等重要脏器的栓塞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危及生命,血小板减少相关的出血高风险给抗凝治疗的顺利实施带来巨大挑战。目前尚缺乏针对ITP合并血栓/栓塞防治的指南或共识。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组织国内专家制定本共识,旨在为预防ITP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及规范血小板减少合并血栓/栓塞的诊治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5.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CD5+CD19+的成熟小B细胞在外周血、淋巴组织器官、骨髓积聚的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化学免疫治疗(chemoimmunotherapy,CIT)仍是预后良好且可耐受的CLL患者的治疗选择之一,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PI3Ki)及B细胞淋巴瘤2(BCL2)抑制剂(BCL2i)等新型靶向药物使CLL的治疗进入无化疗时代,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1-4]。近年来,BTKi联合CIT、BTKi联合BCL2i±CD20单抗、BCL2i联合CD20单抗等新的固定周期疗法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且部分已被批准应用于临床,传统的疗效评估很难精确预测患者的复发及长期生存,而缓解深度是影响患者生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微小残留病(MRD)是导致疾病复发的根源,其不仅与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OS)密切相关,也能准确反映治疗后的肿瘤负荷、有效地评估缓解深度,因此已成为治疗终点的重要判定标准[1,5-7]。为推动CLL患者MRD检测和应用,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和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与临床解读中国专家共识。  相似文献   

16.
肝窦隙阻塞综合征(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SOS)也称肝静脉闭塞症(veno-occlusive disease,VOD),多发生于摄入某些毒性生物碱、高剂量放/化疗和器官移植的患者,是一种可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是SOS最主要的发病人群,SOS也是移植早期的重要合并症和死亡原因之一。本共识在参考该领域国外指南/共识的基础上,纳入国内的主要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结合现时国情,为各移植单位SOS规范化诊疗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是最常见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年发病率为(3~4)/10万[1]。近年,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二代测序(NGS)在临床的应用,更新了CMML的诊断和分型诊断标准和预后危度分组标准[2,3,4]。为了规范我国CMML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制定本指南。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据WHO统计,截至2022年12月19日,全球累计确诊COVID-19病例超过6.49亿,死亡人数逾664万,其中我国累计确诊病例1007万,死亡3.13万(含港澳台地区,其中本土死亡5235例)[1]。2022年初,中国康复医学会血液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共同组织专家撰写了《成人血液病患者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共识")[2],为我国血液病患者进行新冠疫苗接种提供了重要指导。2022年以来,具有更强免疫逃逸和传播力的Omicron变异株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流行株,同时新冠病毒相关临床与基础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新冠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根据疫情发展和Omicron变异株致病力下降的现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先后发布了优化疫情防控策略的"二十条"和"新十条",表明我国疫情防控策略发生了巨大转变。为适应这一变化,使我国血液病患者更为合理有效地进行新冠疫苗接种及感染防控,现对2022版共识进行更新和修订,形成《成人血液病患者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淋系细胞分化被阻滞在干/祖细胞阶段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以白血病细胞侵犯骨髓、外周血和髓外组织为特征[1,2]。近年来,随着儿童样化疗方案在成人中的应用、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新方法的应用以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技术的进步,ALL患者的临床预后得到极大改善[3,4,5,6,7,8,9,10]。然而,复发仍是限制ALL疗效提高的主要因素[4,11]。研究表明微小残留病(MRD)不仅能用于评估ALL患者的疗效、预测复发,还能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11,12,13,14];关于MRD的概念请参见《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与临床解读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15]。目前,我国在ALL患者MRD检测领域仍存在不同诊疗中心应用的检测方法各异、标准化程度待提升以及检测结果解读欠标准等问题。为规范MRD在ALL诊疗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ALL患者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实验诊断学组召集国内ALL领域从事实验诊断和临床诊疗工作的相关专家,制定了ALL患者MRD检测与临床解读的中国专家共识,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CAR-T细胞)疗法是指通过基因修饰技术将带有特异性抗原识别结构域及T细胞激活信号的遗传物质转入T细胞,使T细胞直接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结合而被激活、增殖,从而发挥靶向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2016年Ali等[1]首次报道抗B细胞成熟抗原(B cell maturation antigen,BCMA)CAR-T细胞应用于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