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12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资料,肠系膜上动脉栓塞6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6例.结果 6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均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2例术中行坏死小肠切除术,2例术中行尿激酶溶栓术,治愈2例,死亡4例.6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抗凝治疗,4例好转,2例自动出院.住院期间死亡4例,8例出院患者随访6~18个月,2例失访,2例于随访期间死亡.结论 腹部增强CT或者CTA是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有效方法,早期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降低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死亡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导管溶栓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肠系膜上动脉(SMA)缺血并接受介入治疗病例。其中,粥样硬化所致SMA狭窄14例,夹层所致狭窄4例,栓塞和(或)血栓形成8例。所有患者先行SMA造影,判定病变性质、范围、程度,再进一步置管溶栓和(或)支架植入治疗。术后观察症状改善程度,必要时行外科处理。结果26例患者均完成介入治疗,18例患者术中植入1枚支架,8例患者行置管溶栓治疗,其中2例溶栓后各植入1枚支架。术后24h内所有病例腹痛症状均逐渐缓解,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7~18个月(平均13.5个月),1例患者术后8个月腹痛复发,行置管溶栓及球囊扩张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介入治疗作为一项微创技术,是SMA缺血性疾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 对1996-2010 年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40 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40 例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5 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5 例.入院后7 例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33 例行急诊剖腹探查术,其中2 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6 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 坏死肠管切除术,2 例行人工血管旁路术,30 例行坏死肠管切除术.术后均行肝素等抗凝治疗.8 例死亡,总病死率20%.结论 对腹部剧痛且症状与体征分离,应警惕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可能.早期诊断、早期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MI)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22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非手术治疗5例症状、体征均消失,肠道功能恢复治愈出院。13例手术治疗的患者中9例治愈出院,4例因术后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4例经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愈出院。结论早期溶栓和及时的坏死肠管切除术对挽救患者的生命有重要意义。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具有临床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3 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支架置入术的临床护理要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血管外科2008 年8 月-2012 年10 月收治的13 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行支架置入术的护理资料,总结护理观察要点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结果 13 例患者均为男性,支架置入术后应用抗血小板、抗凝等药物治疗,经密切护理观察及干预,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无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0±4) 个月,无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密切观察腹部症状及穿刺点的变化,做好相应饮食调整指导,是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顺利恢复的临床护理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在2002—2012年10年间共收治的13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全部患者均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呕吐、便血。13例患者中伴有小肠坏死9例(69.2%),其中小肠坏死并肠梗阻2例;另外,消化道出血4例(30.8%),腹水形成9例(69.2%)。予剖腹探查肠切除术7例,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4例。治愈8例,好转1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2例。结论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临床上少见,但进展快,病情危重,早期溶栓治疗效果较好,发生肠坏死时则应手术治疗。临床医务人员要不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诊早治,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急性肠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临床证实的急性肠缺血患者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包括平扫、动脉期、门脉期扫描及血管重建,2例行MSCT灌注扫描;21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3例行肠切除手术。结果应用MSCT血管重建技术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5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5例、腹腔干狭窄1例。不同病因和不同程度的肠缺血CT间接征象有一定差异: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时,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腹水多见;肠壁积气仅见于全层坏死,而其他征象均可见于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肠缺血。结论MSCT能准确诊断肠缺血并明确病因,有助于判断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8.
孙文波 《医学综述》2008,14(10):1597-1598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23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3例患者术前确诊6例,其余经手术或尸检证实。2例危重患者未及手术死于中毒性休克和心肺功能衰竭,1例确诊后出院,院外死亡。其余20例均于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术后死亡7例,治愈13例。结论剧烈而没有相应体征的腹痛、器质性和并发心房纤颤的心脏病、胃肠排空异常是该病的三联征,有助于早期诊断,选择性动脉造影有重要诊断意义。手术治疗仍是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探查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探查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MI)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例行腹腔镜探查的AMI临床资料,对其基础疾病、发病特点、诊断及治疗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病例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2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SMAT)3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1例,无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MI)诊断病例.6例行腹腔镜探查病例中,镜下肠切除吻合4例,因肠管广泛坏死或需行肠造瘘术而中转开腹2例.经治疗,4例治愈出院,1例因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经住院治疗92 d后好转出院,1例术后发生肠瘘或因脓毒血症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OF)而死亡.结论:在疑似AMI病例中尽早运用腹腔镜探查,可提高AMI的整体诊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均行裸支架植入术,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观察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本组7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1例患者配合支架内球囊扩张成形术;手术成功率100%;其中1例患者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出院前腹痛均消失.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行裸支架植入肠系膜上动脉,必要时配合支架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能有效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相似文献   

11.
背景:介绍一种杂交技术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患者(3男,1女,年龄59-73岁)。行开腹探查,暴露肠系膜上动脉。逆行穿刺通过闭塞段病变。应用双腔球囊取栓并球囊成形后,肠系膜上动脉内行导管溶栓。切除完全坏死的肠管,保留缺血肠管。48小时候进行二次开腹探查,评估缺血肠管状态。结果:4例患者在二次探查中发现缺血肠管完全恢复。4例患者在随访期无急性或慢性肠系膜血管病的症状出现。结论:在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患者中,应用杂交技术行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球囊成形后持续导管溶栓可有效地挽救缺血肠管。  相似文献   

12.
骆建敏  梁振声 《华夏医学》2000,13(4):506-507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后致肠管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早期无特异症状体征,多数患者出现腹膜炎甚至剖腹后才作出诊断,往往失去最佳治疗时机。现就我院1985~1999年收治的13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男7例,女6例,发病年龄26~60岁,平均45岁。本组可能病因为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血液高凝状态4例,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2例,脾切除术+血液高凝状态1例,门静脉高压1例,血液高凝状态4例,肠系膜多发肿瘤压迫1例。所有患者均有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者7例,呕吐咖啡色液或便血者5例,手术前均…  相似文献   

13.
高福利  钱建清 《海南医学》2013,24(23):3575-3576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是指不涉及腹主动脉的内脏性动脉瘤,临床上非常少见,本文主要对近期收治的1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例进行报道:1病例简介患者男,45岁,2012年7月11日因"间断右中腹痛半月"入院。同年6月27日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阵发性右中腹(脐周偏上)腹痛不适,无放射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腹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由胆囊多发小结石引起的反复发作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38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全组38例患者均先行药物治疗胰腺炎获得缓解,34例行后续治疗,其中26例切除了胆囊。出院后获得6~36个月随访32例(平均随访时间18月),3例发生过腹痛,其余29例患者未出现任何不适。结论:对胆囊多发小结石引起的反复发作的胰腺炎,药物治疗往往有效。为预防急性胰腺炎复发,必须行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致肠缺血坏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6 ~ 2011年收治的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致肠缺血坏死患者1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均手术治疗,其中8例行小肠部分切除加肠系膜上动脉探查,1例死亡.6例仅行坏死肠管切除,3例死亡.结论 对于老年伴长期吸烟史或慢性胃肠道症状及消瘦病史患者,突发腹部剧痛应高度警惕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致肠缺血坏死可能.早期行全腹CT或肠系膜上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提示诊断.术中应积极探查肠系膜上动脉使血管再通,快速恢复缺血肠管血供,尽可能保留正常肠管避免短肠综合征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的治疗方法、效果及预后.方法 25例患者中8例行颈动脉压迫或仅随访观察;17例行血管内栓塞,其中3例经静脉途径栓塞,13例经动脉途径栓塞,其中1例联合使用覆膜支架和Glubran胶治疗,1例经动脉途径治疗后再次接受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结果 8例行颈动脉压迫或随访观察的患者中有4例症状缓解或消失,其余患者无加重;3例经静脉途径栓塞者均通过同侧或对侧岩下窦入路完全闭塞瘘口;13例经动脉途径栓塞者中4例完全闭塞瘘口,其余患者症状部分缓解;1例患者首次经动脉途径部分栓塞术后症状加重,急诊经眼上静脉穿刺置管完全栓塞.结论 海绵窦区DAVF总体预后良好,可根据患者症状和影像学特征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经静脉途径栓塞治愈率高,适宜者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ECT)对诊断缺血性肠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临床证实的急性肠缺血患者的双能量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双源双能量CT增强检查,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及虚拟平扫、后处理血管重建;24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5例行肠部分切除手术。结果:应用DECT血管重建技术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9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7例、肠系膜上动脉痉挛1例。本组29例均获得外科手术或DSA介入诊疗证实。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时,肠壁可有强化相对减弱;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时,肠管管壁肿厚、肠系膜水肿、腹腔积液;肠壁气肿只见于全层坏死,而其它征象均可见于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肠缺血。结论:DECT能准确诊断缺血性肠病的原因,并有助于判断缺血的程度,减少临床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畸形共干部真性动脉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总结手术中瘤体显露、切除以及血管重建的操作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998年2月至2006年12月6例临床资料。均在全身麻醉下于腹腔干上方主动脉放置阻断带,游离并牵开胰腺体尾部,阻断共干部动脉瘤起始部和远端动脉分支,切除动脉瘤,缝扎腹腔干起始部和胃左动脉远端,分别行肾下主动脉与肝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结果行动脉瘤切除、肾下主动脉分别与肝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5例,联合动脉瘤和脾脏切除、肠系膜上动脉成形、肾下主动脉与肝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1例,术后恢复顺利,切口愈合良好,无肝脏、脾脏或肠管缺血等并发症,均获得临床治愈,随访观察1年2个月至8年。5例行主动脉-肝动脉、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转流者,均未发现吻合口阻塞或明显狭窄;1例主动脉-肝动脉转流、肠系膜上动脉成型者,手术后6个月和1年时均发现修复成型处略有狭窄,而主动脉和肝动脉吻合口通畅,随访1年2个月无肠管或肝脏缺血表现。结论在主动脉、共干腹腔干起始部及其分支阻断或控制下,切除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畸形共干部动脉瘤,同时行肾下主动脉与内脏动脉(肝动脉、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是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中覆盖腹腔干动脉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7月至2015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累及腹腔干动脉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1例,术前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CT三维血管重建(CT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 angiography,DSA)检查以确认腹腔干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间侧支循环的存在。术中精确定位释放支架,同时覆盖腹腔干动脉及近腹腔干动脉的主动脉破口。随访分别在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之后每年进行1次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肝功能损害,无腹痛、腹胀等脏器缺血症状。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脊髓缺血症状。7例患者术后即时造影有内漏发生,但经保守治疗后3个月内均自行停止。余14例患者术后即时造影均未发现内漏,术后CTA复查可发现假腔内血栓形成,假腔逐渐缩小。结论: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中有计划地覆盖腹腔干动脉可以有效覆盖近腹腔干动脉开口的主动脉夹层破口。术后出现腹腔内脏器缺血或脊髓缺血的概率较低。术后II型内漏是其主要并发症,但多可经保守治疗后自行停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肠系膜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肠系膜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肠系膜动脉栓塞患者术前确诊17例,确诊率为56.7%,13例术前被误诊,误诊率为43.3%。30例患者均施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3.3%,其余29例患者对治疗效果均满意。结论患有心房纤颤等心脏疾病、动脉硬化及血液呈现高凝状态等肠系膜动脉栓塞的高危因素患者出现持续剧烈腹痛,应尽早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果断行剖腹探查,尽早切除坏死肠管行Ⅰ期吻合,术中取栓、术后抗凝溶栓及支持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