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下颌神经管的横向、纵向位置及直径大小.[方法]取18个半侧下颌尸体,将下颌后区垂直分为4个组,即下颌体后区和下颌第2磨牙之间(第1组)、下颌第2磨牙和下颌第1磨牙之间(第2组)、下颌第1磨牙和下颌第2前磨牙之间(第3组)及下颌第2前磨牙和下颌第1前磨牙之间(第4组),测量下颌神经管直径、颊侧骨板到下颌神经管的水平距离、舌侧骨板到下颌神经管的水平距离、牙槽嵴顶到下颌神经管上缘的垂直距离及下颌神经管下缘到下颌骨下缘的垂直距离.[结果]从磨牙区到前磨牙区下颌神经管直径逐渐变小,颊侧骨板到下颌神经管的水平距离从第2磨牙到第1前磨牙依次减小,牙槽嵴顶到下颌神经管上缘距离从后到前逐渐增大,下颌神经管下缘到下颌骨下缘距离每组均为10mm左右.[结论]下颌神经管的解剖结构可能存在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下颌神经管在下颌后牙区颌骨内的走行,为下颌后牙区种植术前评估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收集65例患者的下颌骨CBCT数据,测量后牙区下颌神经管距离四周骨壁的距离,并对比分析男女之间、左右侧之间的差异.结果 下颌神经管外缘至颊侧骨板的平均距离由前向后逐渐增大,在颏孔区处最小,在颏孔后18 mm处最大.下颌神经管内缘至舌侧骨板的平均距离由前向后逐渐减小,在颏孔区处最大,在颏孔后18 mm处最小.下颌神经管上缘至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由前向后逐渐减小,在颏孔区处最大,在颏孔后18 mm处最小.下颌神经管下缘至下颌骨下缘的平均距离由前向后先缩小,再增大,在颏孔后6 mm处最小,在颏孔后18 mm处最大.结果显示男女之间、左右侧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下颌神经管从前向后,在垂直向上先向下,在约第一磨牙近中部位再折返向上走行,在颊舌向上由颊侧向舌侧走行,对下颌后牙区种植术前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腔专用锥形束CT(CBCT)对下颌后牙区骨内三维结构、走行特点以及毗邻关系进行观察和测量的临床可行性,运用easydent计算机软件进行图像重建和分析测量,得出下颌管、颏孔的正常位置,为临床操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患者CBCT影像资料。测量20岁以上不同性别分组人群第一、二前磨牙及第一、二磨牙根尖处下颌管位置的4个距离:下颌管上缘到牙槽嵴顶(MA)、下颌管下缘到下颌骨下缘最下点(MD)、下颌管外缘到与颊侧在同一水平线的颊侧点(MB)、下颌管内缘到与舌侧在同一水平线的舌侧点(ML)的距离,每个距离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并观察不同性别分组人群颏孔位置。结果:不同性别分组人群后牙区下颌管至周围MA、MD、MB、ML4个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颏孔位于第一前磨牙根尖区2例(1.0%),第一、二前磨牙之间80例(40.0%),第二前磨牙根尖区107例(53.5%),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11例(5.5%)。结论:运用CBCT测量下颌后牙区骨内解剖结构,对临床操作中如进行正颌手术中下颌骨矢状劈开术(SSRO)、下颌骨囊肿刮治术、下颌骨种植术以及自体取骨术等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高  李德华  刘学 《当代医学》2009,15(1):40-41
目的研究国人下颌管的位置及其延续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打磨30侧湿下颌骨标本,暴露下颌管并直接观察和测量。结果在第一和第二磨牙根之间,或在第二磨牙之下下颌管前端分为颏管和切牙管,切牙管在切牙之下为下颌管的继续,颏管在颏孔的后外侧转弯。颏管开口于颏孔,其管径为(216±0.70)mm,管长(3.99±110)mm。切牙神经管的管径为(1.74士0.23)mm,其下缘至下颌骨下缘的垂直距离为(950±1.40)mm,其始端对应颏孔前缘的水平距离为(352±071)mm。下牙槽神经的终末支颏神经和切牙神经分别走行与上述两管内。结论颏管和切牙管由下颌管发出,其内分别为同名神经。  相似文献   

5.
利用锥形束CT(CBCT)对成人下颌下腺窝解剖形态进行分析,为下颌磨牙区进行牙种植手术提供参考.选取 88例下颌磨牙缺失患者的CBCT图像进行重建,在CBCT自带的DCTViewer软件上测量缺失牙冠状面中下颌下腺窝深度.结果 显示下颌下腺窝在下颌磨牙区分布不同、凹陷深度不同,CBCT图像所测得下颌下腺窝深度符合正态性分布.其中下颌第一磨牙区存在下颌下腺窝者约占59.4%(38/ 64),凹陷深度为(1.46±0.69)mm;下颌第二磨牙区存在下颌下腺窝约为83. 3%(30/36),凹陷深度(1. 84 ±0. 86) mm.下颌骨下颌下腺窝的解剖结构变异较大,在下颌后牙区进行牙种植手术时,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估磨牙为健康的成年患者下颌骨磨牙区舌侧骨性倒凹横断面结构特征,以评估磨牙区横断面形态对即刻种植的风险。方法 选取2019年-2021年就诊于某医院放射科进行CBCT检查的病例资料,共108例。将纳入研究下颌第一、第二磨牙横断面形态进行分类;对存在下颌下窝病例,对下颌下窝相关参数进行测量分析;包括下颌下窝最深点(C)相对下颌神经管的分布率、下颌下腺窝高度(Vb)、倒凹深度(D)、下颌下腺窝角(Ca),按照牙位及性别进行比较分析;对所有病例进行中相关参数测量:包括测量管嵴距(H)、从根尖到下颌神经管上缘的距离(RAC)、牙槽嵴内倾斜角(A),下颌骨横断面上下宽之差(W1-W2),按照横断面分类、牙位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三种不同横断面形态分类中,U型结构是最常见的62.96%,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9);第一、第二磨牙倒凹最深点(C)点在ABC区中分布频率无显著差异(P=0.802);第一、第二磨牙对下颌下窝深度D值、下颌下腺窝角(Ca角)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1,P=0.03...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锥形束CT(CBCT)下颌第一、第二磨牙牙槽骨嵴顶至下颌神经管上缘的垂直距离为基准,计算曲面断层片(OPG)上下颌第一、第二磨牙处垂直距离放大率,并检验其稳定性。方法:对50例一侧下颌第一、第二磨牙缺失患者同时拍摄CBCT与OPG,分别测量两种图像上下颌第一、第二磨牙区牙槽嵴顶至下颌神经管上缘距离,计算OPG下颌第一、第二磨牙处放大率,并利用频数分布图进行分析。结果:和CBCT相比,OPG下颌第一磨牙处垂直放大率平均为25.27%,下颌第二磨牙处垂直放大率平均为17.55%,两处放大率均较稳定。结论:OPG下颌第一磨牙处和第二磨牙处垂直放大率不同,但均较稳定,可从OPG粗略估算下颌神经管上缘与牙槽骨嵴间实际距离。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成年女性下颌骨相关解剖结构进行观测,收集整理相关数据,丰富下颌骨形态学资料。方法:对50例成年女性干燥下颌骨标本进行解剖学形态观测,测量下颌骨相关角度、下颌孔相关距离值并统计相关结构数据。结果:测得下颌骨相关角度及距离值如下,下颌角角度为(124.21±4.23)°,下颌骨仰角角度为(25.41±2.26)°,下颌骨夹角为(77.28±2.43)°,下颌角外间距为(98.43±3.51)mm,下颌支高度为(57.28±2.33)mm;下颌孔及其与周围结构相关距离测量值如下,下颌孔与下颌后缘水平距离为(16.29±1.31)mm,下颌孔与下颌切迹直线距离为(23.34±1.55)mm,下颌切迹矢状径和垂直径分别为(32.51±2.07)mm 和(14.42±0.90)mm。结论:面颅骨下颌骨相关解剖结构的定量分析测量,可为该区域的整形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支持,同时完善了成年女性下颌骨形态学数据,为颌面部下颌骨区外科手术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测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解剖结构,为口腔医师开展牙种植术及牙槽外科手术等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CBCT影像资料共339例,根据不同的年龄及性别进行分组,测量分析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解剖结构和位置走行。  结果  下颌管距牙槽嵴顶、颊侧骨板、舌侧骨板及牙根根尖的距离在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下颌管距下颌骨下缘的距离在年龄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下颌管的解剖结构变异较大,在下颌骨中从远中向近中由舌侧向颊侧并逐渐靠近牙槽嵴顶走行;运用CBCT能够清晰的观测到下颌管在下颌骨内三维位置,对下颌骨外科手术及种植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大的临床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对成人下颌后牙区颏孔、颏管、下颌下腺窝等种植相关解剖结构的位置、形态进行测量,分析种植位点牙槽骨颊舌向生理斜度与各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为种植体植入方向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81例行CBCT检查的患者影像资料,其中牙列缺损患者109例,男59例,女50例;非牙列缺损患者72例,男36例,女36例,对其下颌后牙区各解剖标志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左右侧牙槽骨倾斜角度颏孔区分别为(5.08±3.86)°和(3.07±5.20)°,下颌第一磨牙处为(8.57±5.03)°和(9.54±5.19)°,下颌第二磨牙处为(15.48±5.23)°和(14.21±6.67)°,左右侧颏管斜度为(41.81±10.07)°和(44.77±8.96)°。颏孔上缘至牙槽嵴顶(12.35±2.38)mm,颏孔上缘内侧1.5 mm处颏管上缘至牙槽嵴顶(14.14±2.46)mm。第一、二磨牙处下颌下腺窝深度为(0.80±0.56)mm和(1.00±0.50)mm,最凹点至牙槽嵴顶距离为(14.15±5.95)mm和(14.52±3.55)mm,冠方最凸点至牙槽嵴顶距离为(10....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测下颌管上缘至各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方法采集 1 0 0份下颌骨标本 ,根据吴汝康的人体骨学测量方法进行年龄估计及性别鉴别 ,观测下颌管上缘至牙槽嵴的距离。结果下颌管上缘至第二前磨牙槽嵴顶距离 :男 1 5 .87mm ,女 1 5 .86mm ;下颌管上缘至第一磨牙槽嵴顶距离 :男 1 4.97mm ,女1 5 .87mm ;下颌管上缘至第二磨牙槽嵴顶距离 :男 1 4.68mm ,女 1 4.2 1mm ;下颌管上缘至第三磨牙槽嵴顶距离 :男 1 4.5 6mm ,女 1 4.3 9mm。下颌管均值长 :男 62 .3 0± 3 .87mm ,女 5 7.69± 4.2 0mm。结论男、女牙槽嵴顶至下颌管上缘距离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男、女下颌管长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男大于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下颌神经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解剖 2 5具 5 0侧成人头部标本 ,观测下颌神经及其分支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结果 下颌神经主干长 (从出卵圆孔至分支处的距离 )为 1 .3± 0 .4cm ;宽度为 4.9±1 .2mm ;厚度为 1 .8± 0 .6mm。还测量了下颌神经各分支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结论 下颌神经痛的手术治疗以内入路术式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成年女性尸头标本的冠状面和水平面以及离体成年女性干燥下颌骨上,测量相关数据,以期为成年女性下颌骨整复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1)选取国人成年女性无器质性病变尸头标本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分别固定在自制的头颅固定器上进行切片,其中10例行冠状面切片,另10例行水平面切片,观察测量下颌骨在相应层面的有关数据;2)在50例离体成年女性干燥下颌骨上观测与下颌骨整复术有关数据后,于下颌牙槽平面和下颌升支前缘断开下颌升支和下颌骨体,测量下颌管的管径和位置,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尸头标本冠状面上,下颌角间距离(103.53±2.47)mm,左、右侧下颌管到下颌下缘的距离(12.27±0.84)mm、(12.36±0.75)mm;在水平面上,左、右侧下颌管到下颌角的距离(20.01±0.74)mm、(19.94±0.69)mm,左、右侧下颌管到颊侧骨皮质的距离(6.33±0.21)mm、(6.26±0.24)mm,左、右侧颊侧骨皮质的厚度(3.27±0.15)mm、(3.26±0.13)mm,左、右侧平口角平面咬肌厚度(13.07±0.14)mm、(13.45±0.20)mm。在离体成年女性干燥下颌骨上,左、右侧下颌角角度(118.27±6.84)°、(117.99±6.94)°,左、右侧下颌支高度(66.97±4.54)mm、(67.09±4.83)mm,左、右侧下颌角厚度(5.27±1.84)mm、(5.30±1.78)mm;在下颌升支前缘断面上,左、右侧下颌管的内外径(2.47±0.24)mm、(2.47±0.23)mm,左、右侧下颌管的上下径(3.27±0.35)mm、(3.25±0.37)mm,左、右侧下颌管至下颌骨内侧面的距离(3.36±0.58)mm、(3.41±0.54)mm,左、右侧下颌管至下颌骨外侧面的距离(6.27±1.40)mm、(6.29±1.37)mm,左、右侧下颌管至牙槽嵴的距离(15.24±1.64)mm、(15.33±1.59)mm,左、右侧下颌管至下颌骨下缘的距离(11.77±1.63)mm、(11.74±1.70)mm;在下颌牙槽平面断面上,左、右侧下颌管的内外径(2.55±0.33)mm、(2.58±0.29)mm,左、右侧下颌管的前后径(4.01±0.83)mm、(4.03±0.79)mm,左、右侧下颌管至下颌骨内侧面的距离(1.77±0.63)mm、(1.75±0.65)mm,左、右侧下颌管至下颌骨外侧面的距离(5.71±1.43)mm、(5.69±1.44)mm。结论通过对下颌骨的断层解剖及应用解剖学观测,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为详尽准确的参考数据,有助于下颌骨整复术的术前设计;行下颌骨整复术时,应当尽量向下颌升支及下颌体外侧去除下颌骨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在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纳入牙周基础治疗后需进行根分叉区翻瓣术的22颗下颌磨牙共38个根分叉病变,术前对根分叉进行临床探诊,并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比较术前临床探诊、根尖片和CBCT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CBCT检查与术中检查所得根分叉病变分度一致性较高(κ=0.976),完全一致率为86.8%.CBCT上测得的根分叉区垂直骨缺损[(4.03±2.27)mm]与术中直接测量值[(4.32±2.31)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根分叉区骨缺损的近远中向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为(2.05±0.89)mm,术中为(2.07 ±0.97) mm;两者测得的根柱长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为(2.35±0.88)mm,术中为(2.24±0.75) mm;而CBCT测得的水平骨丧失[(3.40±1.27) mm]则小于术中直接测量值[(3.72±1.19) mm,P<0.05],但差异的平均值较小(0.32 mm).根尖片只能获得垂直骨丧失[(2.17±1.32) mm]和根分叉区骨缺损的近远中向距离[(1.46±0.88)mm]这两个参数,且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CT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的实际情况,弥补临床检查和传统X线根尖片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利用CBCT三维重建成人上、下颌骨并与标本对照观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在2014年5月—2015年6月期间于东莞市人民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成人中选择25人为观察组,均接受颌面部CBCT扫描,并选择25名成人全牙上、下颌骨标本作为参照组,对上颌窦下壁凸起结构以及下颌管走行、上颌窦下壁至牙根以及下颌管至牙根的距离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与参照组上颌窦下壁及下颌管上壁至第1、2前磨牙,至第1、2、3磨牙牙根的左右距离并无明显区别,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测量牙根至上颌管、上颌窦之间的距离,有利于选择长度适宜的牙种植体,可有效避免下牙槽神经受损以及误入上颌窦的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上下颌骨后牙区颊侧在不同高度下的骨皮质厚度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为选择微植体支抗植入的最适位点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植入后的稳定性。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患者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影像资料30例,测量上下颌骨尖牙远中到第二磨牙间根间区距牙槽嵴顶3、5、7 mm位点处骨皮质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下颌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大于上颌(P<0.001),上颌在尖牙到第一磨牙间骨皮质厚度在距离牙槽嵴顶5 mm处最小,下颌及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颊侧骨皮质随距牙槽嵴顶增大而增大。结论: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随前后向和垂直向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微植体支抗植入时应考虑这一因素,上颌尖牙到第一磨牙间应尽可能选择离牙槽嵴顶远或者尽可能近的位置,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及下颌后牙区应尽可能选择离牙槽嵴顶远位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术中CBCT降低阻生下颌第三磨牙(mandibular third molar,MTM)拔除术下齿槽神经(interior alveolar nerve,IAN)损伤风险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2月诊治的181例患者(244侧阻生MTM)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接受影像学检查并拟定MTM拔除术,其中研究组115侧阻生MTM拔除时术中应用CBCT实时评估下颌神经管情况并引导手术,对照组129侧阻生MTM拔除时未行术中CBCT。术后1周随访评估拔牙侧IAN损伤及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均未出现IAN损伤,下颌神经管位于牙根颊侧、根下、舌侧、根间的例数为10:87:12:6;对照组出现IAN损伤6例,下颌神经管位于牙根颊侧、根下、舌侧、根间的例数为11:94:16:8。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IAN损伤的情况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09)。舌侧型下颌神经管两组患者出现IAN损伤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237),而颊侧、根下、根间型下颌神经管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阻生MTM拔除术中CBCT可实时评估下颌神经管并引导手术,降低IAN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面神经下颌缘支主干的定位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在面侧区颌下部的手术中防止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6具成尸(即12侧)新鲜头面部标本和14具成尸(即28侧)防腐固定标本上,解剖观测面神经下颌缘支的走行、分布,建立相关的坐标体系,得出面神经下颌缘支主干的体表定位坐标参数。结果(1)在面左侧,面神经下颌缘支的主干与下颌支的后缘的交点坐标为(6.0±4.5 mm,20.4±4.3 mm),在下颌骨的前方与下颌骨最靠近的坐标为(38.2±5.3 mm,-2.8±4.6 mm);(2)在面的右侧,面神经下颌缘支的主干与下颌支的后缘的交点坐标为(-6.0±4.5 mm,18.8±5.7 mm),在下颌骨的前方与下颌骨最靠近的坐标为(38.4±4.2 mm,-3.0±5.2 mm)。结论在颌下部有一较为安全的三角形区域,在颌下部手术时可经此三角形区域入路而不损伤面神经的下颌缘支。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华东地区下颌第一恒磨牙不同根管形态及其发生率,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行CBCT检查的患者图像资料,参照Vertucci分类法统计分析健康?未经治疗?发育完全的下颌第一恒磨牙的根管形态?结果:共获取766例患者(137例患者单侧下颌第一恒磨牙缺失)的1 395颗下颌第一恒磨牙的CBCT图像数据?下颌第一恒磨牙双根的发生率大约为68.5%,3根的发生率为31.4%;3根管的发生率为57.9%,4根管的发生率为38.5%?近中根大多拥有2个根管?大部分的远中根均为Vertucci I型,近中牙根的根管形态比较复杂,下颌第一磨牙拥有6种不同的根管形态?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的个体发生率为35.3%?男女性别间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双侧对称性的发生率为60%,且右侧大于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形态及数目具有多样性,CBCT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来辨别分析下颌磨牙的根管形态,为根管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神经导航下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中面神经管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在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中的作用,为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中保护面神经管提供解剖研究。方法 8具16侧成人汉族尸头模拟在神经导航指引下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的手术操作,测量乳突最外点到面神经管各段的距离,解剖面神经管,观测面神经管的解剖及其与重要结构的关系。结果 (1)所在面神经管均成功导航,成功率100%,总体误差<0.9 mm。(2)面神经管岩骨段可划分为三段:前庭段(迷路段)最短,长径(3.6±1.2) mm、管径(1.2±0.3)mm;鼓室段居中,长径(11.2±2.5)mm、管径(1.4±0.1)mm;乳突段(垂直段)最长,长径(16.1±3.6)mm、管径(1.7±0.2)mm。结论 神经导航可应用指导保护面神经管;熟悉面神经管的解剖特点有利于术中保护面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