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Fractalkine受体CX3CR1基因位点249V/I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以及血脂比值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患者分为早发冠心病组(n149,年龄<50岁)、晚发冠心病组(n150,年龄>65岁)和健康对照组(n149,年龄47~93岁),均接受血脂水平检测,计算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C/HDLC)、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比值(ApoB/ApoA1),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CX3CR1基因位点249V/I多态性分布进行分析,比较CX3CR1基因多态性及血脂比值在三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等位基因I249在三组的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早发冠心病组TC/HDLC和ApoB/ApoA1比值明显高于晚发冠心病组(P<0.0001),且独立于249V/I基因多态变异。结论 CX3CR1等位基因I249变异与冠心病的发病年龄存在相关性。高血脂比值与冠心病的发病年龄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广东粤北地区人群中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基因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的关联。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和DNA测序技术检测210例散发冠心病患者及180名对照者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基因多态性,并研究它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冠心病常见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在冠心病组分布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EF2A基因11号外显子存在CAG重复序列多态性,重复序列4-11个不等,各等位基因的分布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21个碱基缺失的基因突变。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只有糖尿病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CAG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不是粤北地区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广东粤北地区人群中肌细胞增强因子(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基因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的关联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和DNA测序技术检测210例散发冠心病患者及180例对照者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基因多态性,并研究它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常见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在冠心病组分布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EF2A基因11号外显子存在CAG重复序列多态性,重复序列4~11个不等,各等位基因的分布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未发现21个碱基缺失的基因突变。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只有糖尿病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CAG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不是粤北地区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早发冠心病患者的G蛋白β3亚单位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G蛋白β3亚单位(GNB3)基因C825T多态性在早发冠心病患者中的分布情况及特点,分析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内切酶的方法检测了34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早发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男性275例,年龄<55岁;女性67例,年龄<65岁)及13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者(对照组)的GNB3基因C825T多态性.结果: GNB3基因C825T多态性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冠心病组T等位基因和TT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C等位基因和CT、CC基因型频率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其他危险因素后,825T等位基因携带者和具有825TT基因型者早发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增加(825T等位基因携带:相对危险度=1.8,95%可信区间为1.117~3.040,P=0.017;825TT基因型:相对危险度=2.4,95%可信区间为1.312~4.254,P=0.004),C等位基因和CC、CT基因型频率与早发冠心病的关系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GNB3基因C825T多态性的825T等位基因和TT基因型可能是冠心病早期发病的遗传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妊娠相关蛋白A基因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蛋白A(PAPP-A)第14外显子A/C(Tyr/Ser)基因多态性与我国早发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早发冠心病(病例组)85例,非冠心病(对照组)93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分析PAPP-A基因多态性.结果:病例组PAPP-A基因型中CC型频率高于对照组,但2组总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02,P=0.016),A、C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PP-A第14外显子A/C(Tyr/Ser)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我国早发冠心病的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C—Ⅲ(ApoC—Ⅲ)C-482T基因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的关系。方法172例男性小于55岁,女性小于65岁,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按冠脉造影的结果分为早发冠心病纽(病例组)及非早发冠心病组(对照组)。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激PCR—RFLP)检测所有研究对象ApoC-Ⅲ基因型。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基因型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0.394,P=0.821;C、T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0.168,P=0.682。结论ApoC-ⅢC-482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早发冠心病组和对照组中无差异,不能认为ApoC—ⅢC-482T是早发冠心病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7.
载脂蛋白B等位基因变异与早发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载脂蛋白 B基因 3 '端 VNTR遗传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之间关系。方法 对 60例早发冠心病患者( CHD)和 5 0例正常对照者 (对照组 )全血 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 PCR)法扩增载脂蛋白 B( apolipoprotein B)基因 3 '端可变数目串连重复位点 ( variable num ber tandem ly repeated loci- VNTR)多态性。结果 在 110例中 ,各组的 apo B基因位点呈现了不同的基因带型 ,扩增片段大小为 45 0~ 90 0之间。早发冠心病组发现有 12个等位基因 ,正常人群组有15个等位基因。apo B3 ' 端 VNTR的基因频率分布为 0 .0 0 5~ 0 .3 0 83 ,杂合度为 79.0 %~ 88.8%。早发冠心病组中 ,63 0 bp、660 bp等位基因的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其血脂水平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不同等位基因组中血脂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载脂蛋白 B等位基因 63 0 bp、660 bp可能是早发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多态性是否与冠心病的发病相关。方法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共收集了455例冠心病患者和465例对照。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对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SNP位点rs5186(A1166C)进行基因分型,最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测了455例冠心病患者和465例对照。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在冠心病病人和对照之间,SNPrs5186基因型存在差异,从基因型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OR=0.57,P〈0.001)。结论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相关,SNP1166AA是冠心病发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启动子-1082A/G、-819T/C多态性与中国早发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早发冠心病(病例组)92例,对照组94例,采用苯酚-氯仿法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分析IL-10基因启动子-1082A/G、-819T/C多态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IL-10-1082A/G,AA、AG、GG基因型频率及A、G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L-10-819T/C,TT、TC、CC基因型频率及T、C等位基因频率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L-10基因启动子-1082A/G和-819T/C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早发冠心病的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早发冠心病患者结合珠蛋白(Hp)基因型的分布,探讨冠心病易感性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92例早发冠心病患者及74例健康对照者,采用Gensini冠状动脉评分系统(Gensini积分)对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分组:A组积分<50分,B组50分≤积分<90分,C组积分≥90分。应用PCR-SSP技术检测Hp基因。结果早发冠心病组与对照组间的Hp2-2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3.48%、54.05%,差异不显著(P=0.376)。早发冠心病组A、B、C亚组的Hp2-2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8%、50%、77.78%,C组Hp2-2基因频率明显高于A组(P<0.001)。且早发冠心病组Hp1-1、Hp1-2、Hp2-2基因型Gensini积分分别为22.50±13.844、47.05±25.504、65.52±40.580,Hp2-2基因型积分显著高于Hp1-1基因型(P<0.001)。结论 Hp2-2基因型可能不是早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可能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PCAD)与脂联素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连续入选早发冠心病患者563例为病例组,412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为对照组。脂联素基因的17个SNP为候选位点,应用质谱分析的方法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分型。分析各个SNP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应用Logisitic回归方法分析各个SNP在各种遗传模型下与早发冠心病的关联。结果:脂联素基因各SNP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Logisitic回归方法分别在相加、显性和隐性遗传三种遗传模型下进行SNPs位点与早发冠心病的关联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发现在相加遗传模型下SNP+45T>G(rs2241766)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PCAD易感性相关(OR=1.416,95%CI:1.006~2.051,P=0.043)。结论:脂联素基因SNP+45T>G(rs2241766)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PCAD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IL-17A基因-121G/A(IL-17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早发冠心病(CAD)发病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重测序法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520例早发CAD患者和480例非CAD对照者IL-17A基因-121G/A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情况。结果 IL-17A基因-121G/A单核苷酸多态三种基因型(GG型、GA型和AA型)在早发CAD患者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6.9%、12.2%和0.9%,在对照者分别为81.2%、17.8%和1.0%,两组间的基因型分布皆符合Hardy-W e inberg平衡定律,IL-17A基因-121G/A单核苷酸多态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两者间存在统计学差异(OR=0.68;95%可信区间为0.49-0.94;P=0.02)。按性别进行亚组分析,IL-17A基因-121G/A单核苷酸多态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在男性CAD和对照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OR=1.56;95%可信区间为1.04-2.28;P=0.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17A基因-121G/A多态性是C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存在IL-17A基因-121G/A单核苷酸多态性。IL-17A基因-121G/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早发CAD的发病存在相关关系,G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CAD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D36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AD)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CAD患者120例,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分析包含内含子片段的外显子4和5的CD36基因扩增产物,分析CD36基因多态性与CAD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CD36基因有两种多态性变异,即IVS3-6 T/C(rs3173798)和IVS4-10G/A(rs3211892)。IVS3-6 T/C多态性的C等位基因与糖尿病病史、高敏C反应蛋白升高、血清脂蛋白α浓度降低以及早发心肌梗死有关(P均〈0.05)。IVS4-10 G/A多态性的A等位基因与晚发心肌梗死和白细胞数量增加有关(P均〈0.05)。结论 CD36基因多态性与CAD患者的临床特征存在一定的相关,不同CD36基因型CAD患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可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早发冠心病患者血清骨保护素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胸痛就诊患者455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确诊为冠心病者370例,冠心病组按年龄(男≤55岁,女≤65岁)分为早发冠心病组267例,晚发冠心病组103例。早发冠心病组按年龄分为3个亚组,1亚组(男≤35岁,女≤45岁)56例,2亚组(35男≤45岁,45女≤55岁)84例,3亚组(45男性≤55岁,55女性≤65岁)127例;冠脉造影正常者85例为对照组。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病史、冠心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血清骨保护素水平,经统计分析血清骨保护素和早发冠心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相关性。结果 1对照组与冠心病组在年龄、性别等各个危险因素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骨保护素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与早发冠心病亦呈正相关。2早发冠心病组在性别、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等方面与晚发冠心病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发冠心病组在高敏C-反应蛋白、体重指数、饮酒、骨保护素等方面与晚发冠心病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晚发冠心病组在危险因素个数、血脂异常、尿酸等方面与早发冠心病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3早发冠心病组中3亚组各个危险因素较晚发冠心病组各危险因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1亚组在性别、吸烟、冠心病家族史与晚发冠心病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清骨保护素水平可预示冠脉病变进展;性别、吸烟、冠心病家族史为早发冠心病最危险因素;早发冠心病年龄界限应该提前。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呈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相结合的发病模式,其相关易感基因的筛选已成为冠心病研究重点之一。自Virchow提出慢性炎症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病理机制以来,越来越多证据证明,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炎症因子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是近年冠心病遗传背景研究的热点。现就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单核昔酸基因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phism,SNP)与冠心病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和提出新思路。方法从早发性冠心病的家族和遗传因素入手,探讨了早发冠心病在遗传易感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状况,并结合冠心病血瘀证在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归纳。结果从在现阶段基因组关联中基于生物通路的研究入手,建立基因网络及通路-血瘀证-早发冠心病研究模式,能更清楚的揭示冠心病和血瘀证的发病机制。结论阐述早发冠心病和血瘀证的遗传易感基因,对于提前干预和促进临床治疗早发冠心病血瘀证,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肿瘤坏死因子 (TNF)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效应的前炎症细胞因子。多数研究证实冠心病 (CHD)患者为多基因发病机制。在CHD患者中 ,TNF基因多态性的作用尚不清。因此 ,我们对CHD患者TNF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状况 ,探讨TNF基因多态性在CH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 1999年 3月至2 0 0 0年 10月符合WHO的诊断标准 (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住院的老年人CHD患者 40例 ,男 3 6例 ,女 4例 ,年龄 60~ 85岁 ,平均 69 3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1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2 3例 ,稳定型心绞痛 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连接蛋白37基因I1297D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长多态性技术,对19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早发冠心病患者和218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检测,分析连接蛋白37基因I1297D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结果连接蛋白37基因I1297D多态性在冠心病组以ID基因型为主,对照组以II基因型为主,两组中均以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为少见型。基因型(II型,ID型和DD型)分布频率在早发冠心病组分别为44.39%、47.45%和8.16%,在对照组分别为47.71%、44.04%和8.2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P=0.77)。等位基因分布在人群中以I等位基因为主,两组间分布频率相似(68.11%比69.72%,P=0.62,OR=0.93,95%可信区间为0.70~1.24);D等位基因携带者(ID DD)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5.61%和52.29%,与II纯合子相比,冠心病的患病风险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P=0.50,OR=0.87,95%可信区间=0.58~1.30)。对心肌梗死患者分层分析显示,I1297D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P=0.89;χ2=0.13,P=0.72)。Logistic回归校正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冠心病易患因素后,I1297D多态性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接蛋白37基因I1297D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早发冠心病易感性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 E(apo E)基因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 (CHD)患者的关系以及对中国人血脂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择 6 8例年龄≤ 5 5岁的 CHD患者为 CHD1 组、136例年龄≥ 6 5岁的 CHD患者为 CHD2 组及 136例健康对照者为对照组 ,测定空腹血清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水平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Hha I内切酶消化及聚丙烯胺疑胶电泳的方法确定 apo E基因多态性。  结果 :Apo E3/ 4基因型频率和 E4等位基因频率在 CHD1 组明显高于 CHD2 组和对照组 (P<0 .0 1) ,CHD2 组和对照组无差别。 CHD1 组与对照组血脂水平无差别 ,而 CHD2 组的 TC、低密度脂蛋白 (L DL - C)水平明显高于 CHD1 组和对照组 (P<0 .0 1)。不同的 apo E基因型其 TC、L DL- C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论 :Apo E基因多态性是影响 TC、L DL- C水平的重要遗传因素之一 ;Apo E4与 CHD有明显的相关性 ,即 apo E4可能是早发 CHD独立的易患遗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分布及其血清ACE水平的相关性,应用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测定了61例冠心病患者和63例健康人群的ACE水平,结果发现,冠心病患者ACE基因DD型出现频率显著对照组,且DD基因型者具有较高的血清ACE水平,提示,ACE基因I/D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密切相关,DD型ACE基因可能是中国人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