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在心血管疾病中十分常见,且与不良预后相关.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情况和不同检测手段的优缺点,合理选择评估方式非常重要.现概述目前临床上的诊断技术,包括非侵入性评估方法(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肌声学造影、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心脏大血管磁共振成像和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和侵入性评估方法(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与心血管疾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由于冠脉造影术无法直接观察到冠状动脉微循环系统,CMVD的诊断通常是基于对微循环的功能评估,目前临床使用侵入性检测方式(例如:冠状动脉内多普勒导丝、微循环阻力指数等)跟非侵入性检测方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心脏核磁共振等)对微循环功能进行间接评估。各种检测方式在评估微循环功能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局限。本文主要对CMVD近年来评估方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对CMVD评估技术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会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准确识别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对疾病干预和预后意义重大。随着有创和无创技术的发展,出现多种方法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如核素显像、磁共振成像以及有创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其中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微循环阻力指数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文将对各种冠状动脉微循环评估方法的原理、准确性、预后研究、优势和局限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微循环通过收缩和舒张功能调节冠脉血流量,影响心肌灌注,对于冠心病和心肌病患者的预后有着深远影响。随着近期无创和有创技术的发展,药物治疗领域不断更新,对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认识也不断深入。本文就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新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再灌注后微循环障碍极大地影响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检测微循环障碍的方法。心脏磁共振成像是非侵入性评估心肌微循环功能的金标准,但其在临床上的普及不及心肌声学造影。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计帧法(CTFC)、心肌灌注分级(TMPG)、心肌呈色分级(MBG)及TIMI心肌灌注帧数计算(TMPFC)能直接通过造影图像评估微循环功能。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等技术方法利用特殊导丝对微循环功能进行检测。本文将对上述方法进行总结归纳,为临床工作者选择微循环障碍评估手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心肌病与特发性充血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很难区分,前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使冠状动脉严重狭窄而导致广泛的心肌损害和功能障碍,后者冠状动脉无阻塞,心肌形态学正常,但有原因不明的功能不全。由于它们的预后和治疗不同,故对两者的鉴别就十分重要。~(201)铊心肌灌注显影和~(99m)锝人血清心脏血池扫描,均为非侵入性检查,可测定  相似文献   

7.
微血管性心绞痛(microvascular angina,MVA)是由于冠状动脉微循环血流失调引起心肌灌注减少造成的,是经常受到忽略的一种胸痛,阻塞性和非阻塞性的心外膜冠状动脉疾病均可存在。通过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MVA可得到明确诊断。目前MVA的评估主要是通过有创的心导管检查,应用冠状动脉内多普勒导丝可以检测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功能,但过程复杂、耗时,还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风险。最近,一种新的冠状动脉造影方法通过测定时间密度曲线以计算CFR是可行的,可替代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超声。然而,评估CFR的非侵入性检查技术也正在逐步发展,其中包括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MRI和CT等。反应缺血的定量追踪技术和灌注成像技术可能将进一步增强MVA的诊断,同时可长期监测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是指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存在的有心肌缺血或微循环病变证据。在过去的20年中,大量研究显示微循环结构与功能异常既可以出现在非闭塞性冠脉疾病但具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人群中,也可出现于心肌病、闭塞性冠脉疾病中,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因此成为重要的治疗靶点。目前其诊断和治疗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此文对近年来有关不同临床类型的CMD诊断与治疗的研究新进展给予综述。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发现10%~30%的患者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但是冠状动脉造影时常没有明确的冠状动脉狭窄。现认为此类现象是由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引起的,且发现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随着人们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重视,逐渐发现了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多种发病机制,也提出了多样性的评估诊断方法及药物治疗手段,现就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循证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临床实践中无阻塞性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心绞痛患者并不少见,然而冠脉造影未发现固定阻塞性病变并不能代表整个冠脉树功能正常。冠脉血管功能性病变尤其是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在此类病例中占有很大比例。冠脉造影中通过侵入性手段检测冠脉微循环功能是目前CMD诊断的金标准。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如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心脏核磁共振(CMR)等有希望逐渐成为替代检测手段。由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CMD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增加,因此明确CMD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此文对近年来CMD临床检测手段新进展进行综述,并据此提出临床诊断策略。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与冠状动脉大血管不同,微血管不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直接显像,因而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诊断非常困难。目前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的评估方法多种多样,从传统的基于介入检查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到近年来发展出了基于X射线、MRI、超声和放射性核素等影像学技术的新型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评估指标。现简要综述目前临床常用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诊断方法、适用范围、优点与缺点、评估情况。  相似文献   

12.
尽管冠状动脉微血管分布远较心外膜冠状动脉血管广泛,但其结构及功能不能为常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技术显示,因此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临床意义并没有如心外膜血管病变那样在医学实践中得到足够重视。近几十年来的临床证据表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不仅在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的胸痛患者,而且在其他心脏病患者中同样起重要作用。现就冠状动脉微循环构成特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诊断性试验以及其临床表现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对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行早期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是指南推荐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常规手段,可以有效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并保留左心室收缩功能。尽管PPCI可以成功恢复心外膜冠状动脉血流,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微循环功能障碍无法实现最佳心肌灌注并影响远期预后。因此,及时评估STEMI患者微循环功能并采取相应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冠状动脉微循环侵入性诊断技术及治疗策略用于STEMI患者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随着医疗技术和水平的不断发展,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诊断及治疗日趋细化,虽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可有效地治疗心外膜血管的狭窄,但微循环的功能障碍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微循环阻力指数是一种操作简便、可靠的评估微循环的方法,现就微循环阻力指数的测量方法及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心肌活力与功能评估已逐渐广泛地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及管理,其评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无创和有创两大类,特别是它能客观地反映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血流、缺血负荷、心肌活力等功能指标,为临床医生提供直观可靠的诊疗依据。尽管如此,近期一些前瞻性研究却未能证实由此指导的血运重建等临床决策使患者显著获益,但目前仍有观点指出其中的心肌显影技术等非侵入性检查将有助于选择可能从血运重建中受益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微循环对血流代谢性调节发挥重要作用,微血管通过收缩和舒张功能调节冠状动脉血流量,影响心肌灌注。心外膜冠状动脉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心绞痛的发作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可见微血管在调节心肌血流灌注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超声背向散射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评价组织病理变化类型与程度的定量检测新技术,在评价组织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现就超声背向散射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心肌微循环功能不全被认为是冠心病以及不同类型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侵入性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该项检查并不能很好地对冠脉病变严重性进行功能评估。非侵入性心肌灌注成像技术能够评估冠脉微血管的功能,帮助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及协助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其中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灌注成像是一种可靠且稳定的检查方式,能够为局部心肌灌注提供准确的定量评估。由于具有多参数、多方位成像,空间分辨率高,非侵入性,无电离辐射等优点,CMR已经用于临床相关冠心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本文综述CMR灌注成像在冠脉血管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9.
<正>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是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同样会导致心肌缺血[1]。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不仅存在于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而且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心肌缺血患者中同样存在[2]。在人群中进行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相关研究非常困难,因此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将重点介绍作为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心肌缺血重要标志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鉴于每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都有其各自优缺点,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障碍是心肌缺血的重要机制之一,在患有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中与不良临床预后密切相关,迄今为止还没有针对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的特异性治疗方法。为协助其治疗管理,目前已有多种侵入性或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应用于CMVD的检测与评估。综述临床研究中应用于CMVD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