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布拉氏酵母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250mg/次,1次/d,口服。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日均下降值以及住院天数两项指标观察组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用布拉氏酵母菌较常规治疗能够明显加快血清胆红素的下降速度,缩短住院天数,疗效显著,且未发现不良反应,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徐华英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8):138-139
目的:探讨在常规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同时辅助使用布拉氏酵母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2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60人以及观察组60人,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儿在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的同时联合使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结果:治疗方法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日均胆红素降低值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方面,观察组短于对照组。以上数据经统计分析,证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时,辅助使用布拉氏酵母菌,对于治疗进程有明显帮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佐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16例足月新生儿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治疗,以治疗总有效率、黄疸消退时间、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以及平均住院时间为观察指标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黄疸消退时间、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以及平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佐治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缩短黄疸消退时间,以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8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予以间断蓝光照射治疗.研究组予以间断蓝光照射、口服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7 d.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有无差别.结果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李晓云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2):85-86
目的:探讨亿活(布拉氏酵母菌)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1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例。(1)对照组选用常规治疗方法:①肝酶诱导剂药物治疗;②蓝光照射治疗;③对症治疗;④及时补液;⑤换血疗法;(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亿活(布拉氏酵母菌)。治疗1周后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平均为(7.6±1.7)天,治疗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平均为(4.3±1.5)天,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加用亿活(布拉氏酵母菌)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常规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4%,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亿活(布拉氏酵母菌)能有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高患儿的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8):740-743
目的探讨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和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4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2例。2组患儿均给予蓝光照射治疗,每日照射2次,每次8 h,连续照射5 d。在蓝光照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儿给予布拉氏酵母菌散0. 125 g,温水冲服,每日1次,连续治疗5 d。在对照组患儿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患儿给予茵栀黄颗粒1 g,温水冲服,每日3次,连续治疗5 d。记录2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光疗时间、住院之间,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2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患儿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于治疗后评估2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过程中观察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光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每日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值分别为(58. 79±17. 68)、(34. 56±14. 25)μmol·L-1,观察组患儿每日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值显著大于对照组(t=9. 054,P <0. 05)。2组患儿治疗前CD3+、CD4+、CD8+及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儿治疗后CD3+、CD4+及CD4+/CD8+水平高于治疗前(P <0. 05),2组患儿治疗后CD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CD3+、CD4+及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患儿治疗后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儿痊愈51例,有效21例;对照组患儿痊愈27例,有效44例,无效1例;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Z=4. 593,P <0. 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 39%(1/72)、5. 56%(4/72),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829,P> 0. 05)。结论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和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新生儿黄疸可以快速降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有效改善黄疸症状,提高患儿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布拉酵母菌联合常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选择2013年3月—10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2组患儿均予以常规黄疸治疗,治疗组加用布拉酵母菌口服辅助治疗,1周后观察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1周后有效率为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酵母菌口服用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具有促进作用,利于胆红素排泄,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提高了患儿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黄疸是儿科常见且多发疾病,又被称为高胆红素血症,多发生在新生儿出生后早期(28 d内),因胎儿型红细胞裂解过度而大量释放胆红素导致,多数患儿预后较好,但重度黄疸患儿会产生中枢神经功能紊乱,遗留后遗症或危害到生命健康[1].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已得到多方认可,但由于个体差异,该治疗方式也可能会产生皮疹、核黄...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对肠道菌群定植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出生的6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和治疗的基础上,对早产儿经肠道喂养,同时口服布拉氏酵母菌散剂100 mg/kg,2次/d,用至出院。于入院时、入院后5 d、12 d行直肠拭子菌群培养。收集并分析两组早产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阳性菌株检出率分别是44.7%和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5天、第12天实验组菌群正常率分别为76.7%和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7%和70.0%(P〈0.05)。实验组腹泻、喂养不耐受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分别为16.7%、26.7%和0%,低于对照组的50.0%、53.3%和2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有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定值,加快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建立,从而减少早产儿罹患肠道性疾病的风险,有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临床四种方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对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12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各组30例,A组予蓝光照射治疗,B组予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C组在B组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口服,D组在B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口服.评定四组治疗疗效,并检测相关相关生化指标水平的差异.结果 :C组、D组临床总有效率93.33%、90.00%显著高于A组、B组60.00%、66.67%.四组治疗前各项血清胆红素、心肌酶谱及T淋巴细胞指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项血清胆红素、心肌酶谱及T淋巴细胞指标水平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组、B组、D组、C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红素(DBIL)水平依次显著降低,以C组降低最显著,各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C组、D组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水平显著低于A组、B组,且CD3+、CD4+、CD4+/CD8+均显著高于A组、B组.结论 :在蓝光照射、茵栀黄口服液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血清胆红素及心肌酶水平,提高免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研究布拉氏酵母菌在小儿腹泻病方面的治疗效果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九江市妇幼保健院(九江市儿童医院)188例小儿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儿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94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布拉氏酵母菌散剂.观察分析两组的疗效、腹泻、腹痛和呕吐的停止时间,以及对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 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停止时间、腹痛及呕吐停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CD3+、CD4+与CD4+/CD8+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D8+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CD3+、CD4+与CD4+/CD8+略有升高,CD8+略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治疗小儿腹泻时,在常规治疗方法上使用布拉氏酵母菌可以明显提升疗效,减少腹泻、腹痛和呕吐消失时间,同时提高患儿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将常州市儿童医院2012年9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9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蒙脱石混悬液、补液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布拉氏酵母菌口服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共94例完成治疗。治疗第4天观察组大便次数为(5.26±2.12)次/d,对照组为(6.20±1.93)次/d(t=2.231,P<0.05);治疗第7天观察组大便次数为(2.63±1.99)次/d,对照组为(3.98±1.73)次/d(t=3.491,P<0.01);腹泻平均持续时间观察组为(5.10±2.09)d,对照组为(6.53±2.54)d(t=2.993,P<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可作为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常规用药,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7例湿疹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布拉氏酵母菌;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与对照组(6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3个月后复发率为28.3%,对照组复发率为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布拉氏酵母菌佐治婴儿湿疹疗效显著,并可预防湿疹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茵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小儿急性腹泻予口服布拉氏酵母茵每次1袋,每天1次,首荆加倍,连用5天。同时口服补液盐溶液、补充锌制剂。[结果]观察72h显效14例,有效15例,无效1例。观察7天患儿腹泻缓解时间为3.06±1.14天。·[结论]布拉氏酵母茵能够有效治疗小儿急性腹泻。 相似文献
16.
17.
19.
目的:观察布拉氏酵母菌联合抗生素应用能否减少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方法:通过随机、对照、双盲实验,实验组应用抗生素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治疗(n=98);对照组应用抗生素联合安慰剂(装有生理盐水胶囊)(n=80)。结果:实验组98例患儿出现继发性腹泻22例,发病率22.45%,对照组80例患儿出现继发性腹泻30例,发病率3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止泻时间和总疗程时间均短。结论:布拉氏酵母菌联合抗生素治疗可减少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对细菌性肠炎患儿细胞免疫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80例细菌性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常规抗感染、对症及支持治疗,治疗组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剂口服至治愈出院,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变化、症状体征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NK细胞相对活性及外周血CD4+/CD8+比值显著升高(P〈0.05);腹泻平均持续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入院后第7天平均大便次数治疗组显著减少(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中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有调节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可缩短儿童细菌性肠炎的持续时间,减少大便次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