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接纳承诺疗法(ACT)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情绪调节的干预效果。方法将60例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心理教育,ACT干预实验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之上,每周进行2次ACT干预,每次1.5-2h,均干预5周。干预前后对两组分别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估躁狂水平、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抑郁水平、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评估情绪调节方式、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AQ-II)评估接纳承诺疗法干预疗效。结果 ACT干预实验组YMRS、SDS前后测差值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5),ACT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CERQ(积极情绪调节策略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积极情绪策略(t=6.24, P0.05)、消极情绪策略(t=-6.12,P0.05),AAQ-I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9,P0.5)。结论接纳承诺疗法可以进一步缓解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改善患者的情绪调节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团体绘画艺术疗法对儿童青少年骨肿瘤患者焦虑及自我接纳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7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40例儿童青少年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接受骨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每周1~2次、每次60~90 min、共8次的团体绘画艺术治疗。干预前后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自我接纳问卷(SAQ)进行效果评定。结果 经8次团体绘画艺术治疗后,干预组SCARED总分为(11.30±8.60)分,对照组SCARED总分为(22.10±11.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7,P<0.05)。干预组SAQ量表总分为(48.25±4.20)分、自我接纳因子得分为(24.40±2.52)分、自我评价因子得分为(23.85±2.43)分,对照组SAQ量表总分为(42.20±4.04)分、自我接纳因子得分为(21.20±3.35)分、自我评价因子得分为(21.00±2.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团体绘画艺术疗法可以降低儿童青少年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模式对闭合性颅脑损伤轻型患者心理应激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将116例闭合性颅脑损伤轻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基于应激理论的护理模式。两组均干预1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弹性水平、创伤后应激障碍、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CD-RISC量表总分和各维度评分、MCMQ量表中面对维度评分、QOLIBRI量表中思考能力、自我评价、自主性与日常生活及人际关系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CL-C量表评分、回避和屈服维度评分、情感及身体机能受限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模式可改善闭合性颅脑损伤轻型患者心理应激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自我超越理论的全程综合护理对甲状腺癌患者自护能力、心理韧性及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方法:选取112例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6)与观察组(n=56)。入院当日至术后2 d(共计5 d),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基于自我超越理论的全程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出院时自护能力[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心理韧性[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癌因性疲乏[癌症疲乏量表(CFS)]。采用Pearson法分析各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调查并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居家恢复期依从性。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及ESCA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CD-RISC量表中应对压力、控制感、坚韧性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躯体、情感、认知、CFS总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联合中医五行音乐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收治的97例抑郁症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认知行为干预联合中医五行音乐。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抑郁情绪[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自我接纳情况[自我接纳问卷(SAQ)评分]和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HAMD、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SAQ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HAMD、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AQ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满意度[93.88%(46/49)]高于对照组[77.08%(3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联合中医五行音乐能显著缓解抑郁症患者症状,促使其自我接纳,提高干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缓解期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特征及社会功能。方法本文通过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评分对30名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双相障碍组)和28名健康者(对照组)及我院接诊单纯性抑郁症患者26例(抑郁症组),进行社会功能评估,并分别对三组进行记忆、学习、注意及执行功能的神经心理学评定。结果抑郁症组DAS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障碍组与对照组比较,其DAS总分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处于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的患者,在不同程度上会呈现社会认知以及行为功能的损害,并伴有较为突出的焦虑及病耻感等社会心理问题;在精神病的防治过程中,该部分患者社会心理问题尤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愉快因子回输式护理对双相情感障碍(BPD)缓解期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8月于上饶市第三人民医接受治疗的60例BPD缓解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理干预,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愉快因子回输式护理干预,2周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对患者干预前后抑郁、躁狂程度,自我和谐程度,病耻感,社会功能,认知情绪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干预组自我和谐量表(SCCS)、贬低-歧视感知量表(PD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干预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BPD缓解期患者实施愉快因子回输式护理,有助于改善抑郁、躁狂状态,提高自我和谐程度,降低病耻感,促进患者积极调节情绪与社会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感心心理沟通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4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4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同感心心理沟通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情况,自我感受负担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情感负担、经济负担、身体负担、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情感负担、经济负担、身体负担、SPBS总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眼球摘除患者围手术期负性自动思维、自我接纳、社会支持的变化及护理对策。方法:将择期进行眼球摘除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在干预的第3、7周分别通过负性自动思维调查问卷(ATQ)、自我接纳调查问卷(SAQ)以及社会支持量表(SSRS)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并对测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之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对照组ATQ评分在第7周时明显降低(P<0.05),而观察组在第3周时就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的SAQ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观察组的较对照组升高幅度明显,且观察组在第3、7周时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SSRS评分无变化(P>0.05),观察组明显升高(P<0.05),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实施心理干预可以显著降低眼球摘除患者围手术期负性自动思维水平,有效改善自我接纳情况,提高社会支持的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于交互分析模式的团体心理干预在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98例缓解期支气管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常规组、团体心理干预组,各99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团体心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交互分析模式的团体心理干预。对比两组心理状态[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自护能力[自我护理能力测定表(ESCA)]、社会支持水平[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生活质量[成人哮喘生活质量评分表(AQLQ)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团体心理干预组SDS、SA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ESCA、AQLQ、SSRS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护理满意度(97.98%)高于常规组(80.80%)(P<0.05)。结论 基于交互分析模式的团体心理干预可改善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心理状态,增强自护能力,提升社会支持水平,从而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社会认知交互训练联合运动疗法对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社会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社会认知交互训练及运动疗法,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韦氏记忆量表(WMS)、日常生活评定量表(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会认知交互训练联合运动疗法有助于提高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及认知功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碳酸锂联合奥氮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6例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3例,对照组给予碳酸锂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奥氮平片口服,比较两组言语记忆测验评分、注意力测评量表(CPT)评分、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言语记忆测验评分和CP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BRMS评分和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酸锂联合奥氮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患者可提高言语记忆测验评分和CPT评分,以及降低BRMS评分和HAMD评分,优于单纯碳酸锂片口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双相障碍病人情感气质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符合国际疾病分类(ICD)-10诊断标准的72例双相障碍病人作为观察组。同期随机选取社区志愿者75名作为对照组。使用情感气质自评量表(TEMPS-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分别评估2组的情感气质及认知功能。结果:双相障碍病人的情感气质各因子得分均比对照组高(P<0.01),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记忆、认知总分得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P<0.01);双相障碍病人的循环气质和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记忆、认知总分呈正相关关系(P<0.01);易激惹、情感旺盛气质与语言呈正相关关系(P<0.01和P<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将双相障碍病人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作因变量,循环气质、年龄、文化程度作自变量,得出文化程度、循环气质分别能解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分数变异的14.5%和13.7%(P<0.01);记忆作因变量,循环气质、年龄、病程时间作自变量,得出年龄、循环气质分别能解释记忆分数变异的30.4%和5.3%(P<0.01和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行为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间在我院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8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冲动行为发生情况.结果 经过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外显冲动行为量表(MO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显著减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冲动行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症患者86例,随机将其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述情障碍情况、认知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干预后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各因子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护理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干预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各项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护理组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调查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护理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症患者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述情障碍,明显提高认知功能,并使其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双相Ⅰ型障碍缓解期患者与抑郁发作期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5例双相Ⅰ型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缓解期患者31例(缓解期组),抑郁发作期患者34例(发作期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对三组受试者的汉密顿量表(HAMD)、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AF)、总体认知功能评分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发作期组患者的HAMD评分为(16.53±4.48)分,明显高于缓解期组患者的(4.21±1.92)分和对照组的(1.75±0.33)分,而缓解期组的HAMD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期组的GAF评分为(58.41±15.73)分,明显低于缓解期组的(74.27±14.62)分和对照组的(91.54±4.64)分,缓解期组的GAF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期组的总体认知功能评分明显低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缓解期组总体认知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Ⅰ型障碍患者神经认知功能显著降低,其中抑郁发作期神经认知功能低于缓解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自我心理弹性的关系,为早期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舟曲县的592名学生进行儿童自我心理弹性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17项筛查问卷调查.结果 PTSD筛查阳性组共有45人,占总人数的7.60%,其中男生15人(占2.53%),女生30人(占5.07%);男女生在心理弹性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TSD筛查阳性组的心理弹性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PTSD总分与心理弹性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454,P=0.000).结论 心理弹性可作为PTSD发生率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认知矫正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疗效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总胆红素(TBIL)、尿酸(UA)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10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分为常规组(n=53)和联合组(n=53)。常规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联合组给予认知矫正联合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TBIL、UA、BDNF、认知评价、临床疾病严重度量表-双相情感障碍版(CGI-BP)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躁狂量表(BRMS)评分。 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BDNF、TBI水平均升高,UA、CGI-BP评分、HAMD评分及BRMS评分均降低,且联合组改善较常规组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联合组视觉再生图像b、图像c、视觉再生总分、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分数类、数字符号得分均升高,连线测试A、连线测试B、WCST错误数、持续错误数等得分均降低,且联合组治疗后较常规组治疗后改善更为显著(P<0.05)。 结论认知矫正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认知功能,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认知—存在团体干预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患者心理状态、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95例PAR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98例)和对照组(n=97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接受认知—存在团体干预,干预时间为3个月。比较两组心理状态、自我效能、生活质量及患者对干预方式的满意度。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焦虑自评(SAS)量表和抑郁自评(SDS)量表评分、7个维度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观察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中的积极应对评分升高,且高于对照组,SCSQ中的消极应对评分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升高,且观察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干预的总体满意度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82.47%(P<0.05)。结论 认知—存在团体干预可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思维导图联合授权理论对糖尿病足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思维导图联合授权理论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自我效能、足部护理能力、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程度。结果 干预后,两组中文版糖尿病自我效能量表(C-DMSES)、诺丁汉足部护理评估量表(NAFF)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状况评分、生理功能评分、心理维度评分、社会功能评分、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DSQL)总分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思维导图联合授权理论应用于糖尿病足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足部护理能力,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