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幼儿急疹9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幼儿急疹在临床上颇为常见,但出疹前难以确诊。为此,作者近10a对94例幼儿急疹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1985~1995年住院患儿。排除药物疹、风疹及其他出疹性疾病而确诊为幼儿急疹。94例中男50例(53.19%),女44例(46.sl%)。年龄30d~24m  相似文献   

2.
幼儿急疹病因病毒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3.
我科1999年1月~2001年4月共收治幼儿急疹128例,其中男65例,女63例,年龄6个月~1岁109例,~2岁19例。全部病例起病急聚,体温~39℃56例,~41℃72例;热程3天~5天后自然骤降116例,渐降12例;伴腹泻98例,呕吐18例,便秘7例,腹痛12例。前囟饱满8例,咽部充血109例,结膜炎3例,扁桃体炎8例,枕骨下及颈后淋巴结肿大121例,脾脏轻度肿大5例。皮疹出现于体温下降后91例,于热度将退时发  相似文献   

4.
人疱疹病毒—6型与幼儿急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以总结规律,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102例幼儿急疹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时间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2例幼儿急疹中男55例,女47例。发病年龄5~18个月。临床表现:发病时高热99例,中度发热3例。胃肠道症状表现89例。烦躁或哭闹95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减少81例,正常21例。发病24h内首诊时初步诊断35例,24~48h初步诊断58例,出疹后确诊9例。病程中首诊时初步诊断者35例未使用抗生素,其余67例均不同程度使用了抗生素。结论幼儿急疹是儿科临床上一种常见出疹性疾病,临床上如能早发现、早诊断,就能减少抗生素的应用,避免抗生素滥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幼儿急疹合并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总结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确诊的幼儿急疹病例和热性惊厥病例,对幼儿急疹并热性惊厥的3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与其他热性惊厥患儿及幼儿急疹未合并热性惊厥者对比,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幼儿急疹合并热性惊厥患儿占所有热性惊厥的17.1%(31/181),占2岁内热性惊厥的24.4%(31/127),占幼儿急疹患儿的15.7%(31/198);幼儿急疹并热性惊厥患儿出现热性惊厥的平均年龄为(0.85 4±0.38)岁,早于一般的热性惊厥患儿(2.41±1.30)岁,P<0.01;与不伴热性惊厥的幼儿急疹患儿比较,伴热性惊厥者的性别、年龄、最高体温、热程、出疹时间均无显著差别(P>0.05),而热性惊厥家族史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 遗传因素是导致幼儿急疹并热性惊厥发作的一个危险因素;幼儿急疹并热性惊厥时一般预后良好,但要警惕发生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可能性,如癫痫.对于1岁内初次发热并出现热性惊厥的患儿要注意幼儿急疹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对31例幼儿急疹患者的症状及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患儿均有发热3~4 d、热退疹出的临床特征。治疗上给予抗病毒及对症等综合治疗,均治愈。结论幼儿急疹是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引起的一种小儿发疹性疾病,临床以发热3~4 d、热退疹出为特征,经口服抗病毒药物及适当的对症治疗均可治愈,但临床上应注意是否有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首诊时外周血象对白血病诊断、治疗时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10余年我院就诊的170例白血病患儿首诊时外周血象的变化。用法国产Hemacell Plus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在严格质量控制下于首次抽骨髓前,由专人采取指尖血对170例急性白血病(AL)患儿首诊时进行周围血象中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及幼稚细胞检查,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发现大部分患儿血小板计数中重度减少(BPC≤50×109/L 120例,占70.59%)、白细胞数多为减低或接近正常(WBC≤10×109/L 91例占53.53%)、多为中重度贫血(Hb≤90 g/L 148例占87.06%)。170例中有54例外周血片中可检出幼稚细胞,占31.76%。结论 小儿急性AL时血小板不同程度减低(占87%),呈中、重度贫血(占87.06%)。WBC多减低或接近正常(53.53%)。血片中检出幼稚细胞率(31.76%)。认为AL时外周血细胞数的变化可能与白血病细胞的类型、数量及其形成的张力对髓血屏障的累积程度以及骨髓基质细胞的功能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患儿,男,3岁,满族。因发热,伴面苍、乏力3周于2002.12.27入院。患儿于入院3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当时最高体温38.5℃,伴面苍、乏力,咳嗽、咳少量白痰。当地医院诊为“感冒”,予抗炎及对症治疗,两天后体温降至正常。一周后体温复升,对症治疗无效,查血常规为全血细胞少(具体不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婴儿肼炎综合征(IHS)患儿感染时血象的改变。方法对254例IHS患儿进行CMV(巨细胞病毒)-IgM、血五分类及胸片、痰细菌培养的检测。结果CMV感染细菌性肺炎IHS组较非CMV感染细菌性肺炎IHS组、非IHS组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均明显降低,两组IHS肺炎组较非IHS组的白细胞也明显降低,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HS患儿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数无明显升高,合并CMV感染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降低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儿童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9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分析儿童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pPNET)临床及病理特征 ,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 1997年 9月至 2 0 0 2年 12月收治 9例儿童pPNET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肿瘤原发部位为胸部 4例 ,左肩胛骨、左前臂、左盆腔、左下肢、腰骶椎各 1例。其中 6例手术 ,3例行肿物穿刺活检。 9例患儿病理标本除常规石蜡切片和HE染色外 ,均做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其中 3例行电镜观察。所有患儿均进行化疗 ,6例手术者 3例合并放疗 ,1例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6例分别于发病后 1、5、7、19、2 4、2 5个月死亡 ;2例正在治疗中 ;1例无瘤生存 6 3个月。结论 pPNET是一种极度恶性的软组织小圆形细胞肿瘤 ,多见于胸部 ,其诊断必须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或电镜检查。Homer Wright菊形团和神经标志至少 2项阳性为诊断 pP NET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幼儿反复发热、肝脾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男,2岁,因咳嗽、发热第6次入院。患儿2月龄时发现腋下淋巴结结核,多次因发热、咳嗽住院,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及多次免疫全套提示IgG、IgA、IgM降低。入院后予以抗结核、抗细菌、抗真菌治疗,仍反复发热、肝脾进行性增大,入院第35天出现果酱样大便、B超提示左侧腹局部肠管横断面呈“同心圆征”,于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肠套叠复位+回盲部成形术以及肠壁结节、肠系膜淋巴结活检、肝活检术,术后患儿出现肝功能衰竭、DIC、电解质紊乱,救治无效死亡。入院后血培养及肝活检均发现马尔尼菲青霉菌;并进一步对患儿、患儿父母及弟弟进行免疫缺陷病相关基因检测,提示患儿存在CD40L基因半合突变 (IVS1-3T→G),确诊为高IgM综合征。患儿母亲为此拼接点错误基因的携带者、父亲正常,患儿弟弟与患儿有相同的CD40L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性性早熟的病因及预后。方法:应用简化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测定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并采用B超检查及骨龄检测等方法对125例外周性性早熟患儿进行病因诊断。随访病例102例,随访时间3个月至7.5年。结果:125例患儿的病因分布为:摄入外源性性激素80例,卵巢囊肿11例,McCune Albright 综合征11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5例,卵巢畸胎瘤、男性化肾上腺肿瘤、女性化肾上腺肿瘤、垂体柄肿瘤各1例,另有14例患儿病因尚不能确定。预后:摄入外源性性激素者随访72例,均在1~6个月性征消退;11例卵巢囊肿患儿中,8例1~4个月性征自行消退,但其中1例2年3个月后转为中枢性性早熟;1例囊肿切除术后性征消退;卵巢畸胎瘤者术后性征消退;McCune Albright 综合征及CAH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7例转为中枢性性早熟;2例肾上腺肿瘤术后性征消退;1例垂体柄肿瘤术后1年死亡。结论:外周性性早熟病因多样,详细的病史、体检、辅助检查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不同病因预后不同。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但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并发症的风险.该指南基于国内外相关证据,采用证据推荐分级评估、制定与评价方法 (GRADE),制定新生儿PICC操作及管理指南,旨在帮助新生儿科医护人员规范PICC的操作及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幼儿烟雾病的诊断、外科治疗方案及其预后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烟雾病患儿(年龄均≤6岁)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的首发症状、Suzuki分期、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及手术疗效,总结幼儿烟雾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结果幼儿烟雾病的首发症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5例,脑梗死8例,头痛、头晕2例; Suzuki分期显示:Ⅱ期1例,Ⅲ期6例,Ⅳ期5例,Ⅴ期3例。12例(17侧)行手术治疗,其中左侧2例,右侧5例,双侧5例。均行脑-硬脑膜-颞肌-血管融合(Encepho-dural-myo-synangiosis,EDMS)术,其中3侧联合行额骨多点钻孔(Multiple buur holes,MBH)术。患儿均获12~30个月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6. 3个月。术后3个月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或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显示,17侧均出现颈外动脉向脑皮层代偿供血现象,表示脑血流灌注均得到改善; 16侧手术(94. 1%)后患儿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得到改善,1侧手术(5. 9%)后患儿进展性症状稳定。1例患儿出现硬膜下出血,余14例均未出现手术侧脑梗死、出血、颞肌占位及头皮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EDMS治疗幼儿烟雾病安全有效,联合EDMS和额骨钻孔术可达到更大范围的间接血管重建,有利于进一步改善脑灌注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生后早期外周动脉血气分析对于新生儿窒息病情评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足月窒息新生儿为观察组,其中1 min Apgar评分4-7者为轻度窒息组,≤3分者为重度窒息组,同期随机选取无窒息的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各组新生儿均在生后1 h内取右手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比较。将窒息组按外周动脉血气pH值分为〉7.25、7.0-7.25、〈7.0三组,比较各组发生脏器功能受损的比例。结果轻度窒息组98例,重度窒息组24例,对照组86例。各组新生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取血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H值和BE值均高于轻、重度窒息组[pH:(7.38±0.06)比(7.16±0.08)、(7.10±0.09),BE:(-4.1±0.5)mmol/L比(-11.1±4.6)mmol/L、(-14.4±2.6)mmol/L,P〈0.05],轻、重度窒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患儿中,外周动脉血气pH值〉7.25组、7.0~7.25组和〈7.0组发生脏器功能受损的比例分别为53.3%、88.9%、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gar评分的轻重程度不能完全代表窒息的程度,生后1 h内外周动脉血气分析检测是弥补其不足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预防和减少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儿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发生措施的效果。方法调查分析本院2009年1~12月期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接受PICC患儿感染发生情况及防控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措施并于2010年期间予以落实,比较2009年和2010年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发生率。结果 2009年置管12例,导管日172天,发生导管相关血行感染2例,感染发生率9.0/1000导管日,2010年置管34例,导管日411天,发生导管相关血行感染1例,感染发生率2.4/1000导管日。2010年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2009年(χ2=6.6,P=0.01)。结论针对感染发生原因及时进行分析,采取积极、有效、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可以减少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各期支气管哮喘(AS)幼儿的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浓度变化,探讨FeNO浓度与AS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4~6月初次诊断为AS且处于急性发作期的1~3岁患儿5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后病情转归情况分为慢性持续期(n=34)及临床缓解期(n=24),以同龄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对所有儿童行FeNO浓度、肺功能等检测。分析FeNO浓度与AS分期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FeNO诊断AS的最佳诊断截点。结果各期AS患儿FeNO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儿童(P0.05)。急性发作期患儿Fe NO浓度高于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且慢性持续期患儿FeNO浓度高于临床缓解期(均P0.05)。AS患儿FeNO浓度水平与AS分期相关(r=-0.382,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FeNO诊断AS的最佳诊断截点为22.75 ppb,敏感度达0.933,但特异度仅为0.388。结论 AS幼儿FeNO浓度水平与AS分期相关;Fe NO浓度22.75 ppb可作诊断幼儿AS的界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外周静脉置管并发乳糜胸原因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例新生儿外周静脉置管并发乳糜胸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均为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例1为28周早产儿,出生体重1020 g,生后第6天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第8天出现呼吸困难。例2仍为28周早产儿,出生体重1230 g,生后第4天行PICC置管,第16天出现呼吸困难。2例患儿出现呼吸困难时X线胸片均提示导管异位及胸腔积液,给予拔除PICC、胸腔穿刺术、胸腔穿刺引流、呼吸及营养支持等处理,患儿胸腔积液均渐消失。结论新生儿PICC可并发乳糜胸,临床需警惕并积极处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西安市30~36月龄幼儿肥胖遗传度,探讨4个与体重指数相关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在幼儿肥胖易感性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西安市随机抽样的4个社区的30~36月龄幼儿1 637例为研究对象,对幼儿行体格测评,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用Falconer回归法计算幼儿肥胖的遗传度。共收集到297例行血生化检查幼儿的静脉血样本,其中肥胖/超重儿140例(肥胖/超重组),正常体重儿157例(正常体重组)。应用MassARRAY RS1000分型技术对CDKAL1基因rs2206734、KLF9基因rs11142387、PCSK1基因rs261967和GP2基因rs12597579位点进行检测,比较肥胖/超重组与正常体重组幼儿等位基因、基因型的分布差异,进一步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性、隐性遗传模型效益。结果 1 637例幼儿中,肥胖双亲的遗传度为83%±8%,源于母亲的遗传度为86%±11%,略高于源于父亲的78%±12%。rs2206734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rs261967位点基因型分布在肥胖/超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幼儿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5);rs2206734携带T等位基因的个体肥胖的风险低于纯合子CC个体(OR=0.24,P < 0.0125);rs261967纯合子GG个体肥胖的风险显著高于携带A等位基因的个体(OR=4.11,P < 0.0125)。结论 遗传因素在幼儿肥胖发病中起重要作用;CDKAL1基因rs2206734和PCSK1基因rs261967位点SNPs和西安市30~36月龄幼儿肥胖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