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从1996年起对临床患者下肢创伤弧菌感染引起创伤弧菌脓毒血症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临床早期诊断依据(标准)、临床早期抗菌药物及清创减压引流、截肢等综合治疗以及创伤弧菌脓毒血症小鼠模型、致病性及抗菌药物实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临床与实验的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2.
创伤弧菌性脓毒血症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是沿海地区发生的一种致命性疾病,实验研究表明乳酸左旋氧氟沙星、哌拉西林钠、头孢哌酮钠、奈替米星对创伤弧菌感染小鼠有较好疗效,头孢哌酮 左旋氧氟沙星、头孢哌酮 奈替米星、奈替米星 多西环素联用效果更好。临床研究表明早期临床诊断、早期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尽早外科手术切开减压引流清创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弧菌性脓毒血症患者下肢的临床病变及组织超微结构特点,探讨弧菌临床病理变化与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自2002年8月至2003年10月间符合弧菌性脓毒血症早期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的患者5例,在应用抗菌药物、补液扩容、升压及1—2h内切开患肢以减压、引流、清创等外科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患肢皮肤、肌肉、脂肪、坐骨神经、股动脉、股静脉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患者首先出现下肢足背或小腿肿胀、剧烈疼痛、局部红斑、数小时内血疱增多、融合成大血疱.皮肤大片淤血斑,下肢病变迅速扩大并向大腿或躯体蔓延。4例组织液24h后培养出创伤弧菌,1例培养出溶藻弧菌。2例下肢皮肤苍白、肌肉色红,CK正常或轻度升高,经清创、植皮后保存了患肢。另3例见皮肤脂肪坏死,筋膜肌肉坏死范围广,小血管血栓形成,患者的CK明显升高,2例下肢病变严重,行截去患肢治疗,4例患者治愈出院.通过光镜及电镜观察弧菌感染患者下肢病变组织,包括皮肤、肌肉、脂肪、坐骨神经、股动脉、股静脉,结合大体表现发现创伤弧菌脓毒血症患者下肢病变组织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炎症性改变。结论 及早正确认识下肢临床病理改变特点对该病的早期临床诊断十分重要关键,早期外科手术切开减压引流发现患肢皮肤与肌肉坏死,应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必要时行截肢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海南医学院学报》2020,26(5):383-387
目的:总结和分析创伤弧菌脓毒症临床治疗经验,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对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2019年10月份收治的1例创伤弧菌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救治经验并与其它文献比较,分析目前最合理的创伤弧菌脓毒症临床治疗方法。结果:本例患者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发热、软组织肿痛、坏死、破溃流脓、全身多个器官功能衰竭,家属最终放弃治疗,微生物学培养提示:副溶血弧菌。结论:创伤弧菌感染后早期干预、血液净化、扩大清创、清除感染源及炎症介质、防治DIC等多管齐下可提高患者生存率,由于该病死亡率高,临床医师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下肢创伤弧菌感染所致脓毒血症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为嗜盐性海生G-杆菌属,Roland在1970年首先报道由创伤弧菌感染引起小腿坏疽和内毒素性休克,美国、西班牙、日本、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沿海城市相继有创伤弧菌感染的临床报告,然而在祖国大陆沿海关于创伤弧菌感染的病例报道十分罕见。近几年来,我们报告过浙江温州地区陆续发生创伤弧菌脓毒血症引起死亡的病例。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是一种致命性的重要疾病。为此,我们对下肢创伤弧菌感染所致脓毒血症的早期临床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创伤弧菌脓毒血症的病变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深入了解创伤弧菌脓毒血症的病变组织细胞超微结构.方法分别取4例创伤弧菌脓毒血症患者下肢病变组织和10只创伤弧菌脓毒血症小鼠主要脏器活检组织进行电镜观察.结果患者下肢病变组织和小鼠主要脏器主要表现为微细胞线粒体肿胀、空泡变性,间质水肿,胶原纤维疏松、溶解,胞质溶解,细胞膜破裂,细胞器散在分布,炎性细胞浸润等.结论创伤弧菌脓毒血症受累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主要表现为炎症性改变,且为多脏器损害.  相似文献   

7.
下肢创伤弧菌感染性脓毒血症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成功救治下肢创伤弧菌感染性脓毒血症的诊治体会.方法:5例早期诊断为下肢创伤弧菌感染性脓毒血症的患者,入院1~2 h内患肢多切口切开减张、引流,创面局部外用磺胺米隆 氯霉素简单包扎,创面半暴露结合远红外线间歇照射治疗.7~10 d左右病情稳定或好转后予以清创术.2例患者清创后,病情不稳定,肢体感染重,肌肉大部坏死.为挽救生命而将患肢截肢;3例患者清创后予植皮修复创面.结果:5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3例下肢病变较轻,经清创、植皮后保存患肢治愈,2例下肢病变重,肌肉坏死明显,予截肢后治愈,随访至今均无异常.结论:早期诊断并尽早通过外科手术切开减张引流且彻底切除坏死组织,是提高下肢创伤弧菌性脓毒血症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CU内急性肺损伤(ALI)的病因及相关的危险因子。方法:总结我院ICU26例AL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存活组与死亡组的原发病因、临床特点、临床特点、呼吸指数(MRI)、肺损伤分数(LIS)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提示ICU内ALI者最常见的病因为脓毒血症和多发性创伤;脓毒血症、多发性创伤及紧急复苏后发生ALI的死亡率最高,而吸入性肺炎、药物过量后发生ALI的死亡率最低;外伤较内科ALI患者死亡率低;年长者死亡率明显高于年轻者;死亡组并发休克、感染、多脏器功能不全、代谢性酸中毒等因素增高。结论:对于脓毒血症、多发性创伤和紧急复苏后的患者,尤其是合并有休克、感染等,应该高度重视,严密监测,以防治ALI的发生,早期诊断和治疗ALI是降低本病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脓毒血症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42名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本组患者均经血常规、炎症标志物(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VCS参数检查确诊,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平均中性粒细胞体积、中性粒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指标值均显著高于正常水平。通过血液净化治疗后有40名患者痊愈出院,1名患者因家庭原因及个人原因放弃治疗,另外1名患者因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抢治疗有效率为95.24%。结论:血常规、炎症标志物(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可作为脓毒血症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肺感染的依据,采用血液净化的方式可提高脓毒血症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1月~2011年8月疑为细菌感染患者共75例,健康体检人员25例.根据ACCP/SCCM共识会议及临床相关表现将入选病例分为脓毒血症组、细菌感染性SIRS组、局部细菌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各25例,对其进行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的测定及比较;全部病例于入院治疗前,使用抗菌药物24h、4d、7d分别测定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在抗菌药物治疗前,血清PCT在局部细菌感染组不升高,为(<0.05)ng/ml,在细菌感染性SIRS组中轻度升高,为(4.05±0.65)ng/ml,在脓毒血症组中显著升高,为(48.02±11.28)ng/ml;脓毒血症组中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细菌感染性SIRS组和局部细菌感染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监测脓毒血症组发现,在抗菌药物有效治疗后血清PCT可迅速下降,由(40.51±6.42)ng/ml降至(1.11±0.53)ng/ml,而CRP在细菌感染被控制后仍维持一个较高水平,呈缓慢下降趋势;PCT在判断细菌性感染方面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均高于CRP。结论:血清PCT的检测即可反映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还可反映抗菌药物治疗的疗效,并为临床医师及时调整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血清PCT检测对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优于CRP。  相似文献   

11.
罗永雄  朱萌萌  李光龙 《黑龙江医学》2021,45(17):1819-1821
目的:探究在降低经皮肾镜术(PCNL)后脓毒血症中微通道自然低压的临床应用.方法:本次试验研究时段为2019年8月—2020年8月,将于医院行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的100例肾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微通道自然低压经皮肾镜术,依据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情况分组,分为40例尿源脓毒血症组和60例未发生尿源脓毒血症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脓毒血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的肾结石患者中共40例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率为40.00%;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年龄、性别、糖尿病、结石大小、尿常规、尿培养、术前抗菌药物应用及泌尿系统感染与经皮肾镜碎石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呈正相关;手术时间、肾功能不全、术中冲洗量与经皮肾镜碎石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呈负相关.结论:在经皮肾镜术后脓毒血症中微通道自然低压的应用,不会明显损伤患者,但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影响因素较多,需深入分析,严密监测患者术后情况,从而有效降低术后脓毒血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洪灏 《当代医学》2021,27(25):106-107
目的 报告1例蜡样芽孢杆菌感染导致新生儿脓毒血症病例,总结临床特点并为以后的病例提供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描述1例新生儿感染蜡样芽孢杆菌导致脓毒血症的诊疗过程,并总结10例已报道的新生儿感染蜡样芽孢杆菌的治疗及预后.结果 新生儿感染蜡样芽孢杆菌多造成严重感染,如脓毒血症、颅内感染等,即使及时使用抗菌药物预后仍较差.结论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侵入性操作较多,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蜡样芽孢杆菌可能是造成新生儿严重感染甚至死亡的原因,在NICU环境中的临床工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并警惕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3.
重症尿脓毒血症是泌尿外科和重症监护科常见的危重症,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降低重症尿脓毒血症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有重要的价值,因此了解其早期预警及预后危险因素对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C反应蛋白、血浆降钙素原、白蛋白以及血小板均在尿脓毒血症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临床工作中综合分析各指标现已基本明确的作用,对于重症尿脓毒血症的早期预警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早期高容量血液滤过疗法对于重症脓毒血症临床疗效。方法:选该院重症脓毒血症患者56例,随机分成两组,对比分析治疗后的相应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实验组患者生命体征、炎症水平及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和脏器功能明显较对照组好。结论:采用早期高容量血液滤过疗法对重症脓毒血症患者进行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生命体征、炎症水平和脏器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治疗脓毒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60例,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早期肠外营养支持,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益生菌。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15 d内症状改善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治疗脓毒血症临床疗效显著,患者治愈率高,症状改善快,该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并发尿脓毒血症的处理和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宝明 《当代医学》2010,16(25):57-58
目的探讨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并发尿脓毒血症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09年7月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4例尿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均诊断为尿脓毒血症。6例均给予抗休克和抗感染等治疗。结果 4例患者在10~48h后逐渐停用升压药物,1周内体温和血常规恢复正常,最后治愈出院。1例因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而于术后第6天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尿脓毒血症是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发现及合理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加强预防措施可减少术后重症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联用血必净辅助治疗脓毒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2例脓毒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均给予抗感染、抗休克治疗,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拮抗炎症反应,治疗组给予地塞米松联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死亡率,白细胞参数及IL-6、TNF-α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死亡率低手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IL-6及TNF-α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地塞米松联用血必净注射液能够抑制脓毒血症的炎症反应,改善脓毒血症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脓毒血症是机体对外来炎症因子反应失调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尿源性脓毒血症主要是由泌尿系梗阻感染所致,主要致病物质为脂多糖。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尿源性脓毒血症的病死率有所下降。其主要治疗原则为及早去除病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早液体复苏、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能降低患者病死率,但目前针对尿源性浓度血症患者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仍存在争议。尿源性脓毒血症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防治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结合1例输尿管下段结石致尿脓毒血症患者的抢救经过,探讨梗阻性尿脓毒血症的救治流程.方法:报告1例输尿管下段结石致尿脓毒血症女性患者,经抗休克、急诊肾造瘘引流处理,随之生命体征改善后再加强抗感染治疗,持续引流3月,肾功能改善,一般情况好转后Ⅱ期行钬激光碎石去除梗阻,成功抢救并治愈.结合文献对梗阻性尿脓毒血症救治进行复习.结果:抗休克及肾穿刺造瘘后待生命体征稍稳定后加强抗感染,Ⅱ期钬激光碎石等治疗后治愈.结论:结石梗阻性尿脓毒血症需早期诊断积极救治,有效的抗感染须建立在早期抗休克及充分引流基础之上,引流数周肾功能好转、全身状态改善后再手术去除梗阻是安全有效的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急诊感染性发热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感染性发热病例分为脓毒血症组、普通细菌感染组及病毒感染组,对治疗前及治疗后一周血清PCT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前3组发热患者血清PCT水平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血症组及普通细菌感染组在有效治疗后血清PCT水平下降明显,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脓毒血症组PCT水平进行性升高的病例及时调整抗生素控制感染后PCT明显下降,持续高水平PCT患者死亡.结论:检测血清PCT可作为细菌感染早期诊断的指标,PCT水平能反映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评估治疗结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