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为研究医护人员的群体健康水平及特征,本文以职业寿命表的方法对哈尔滨市区1990年1月1日零时至1994年12月31日24时各大医院医护人员其全死因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主要死亡原因及构成进行了研究,并以当地同期居民作为对照人群。方法 全死因和去死因寿命表的编制,采用WHO推荐的蒋庆琅法。结果 医护人员的期望寿命低于同期当地居民约2岁,医护人员死因前3位分别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对医护人员寿命的影响最主要的疾病为恶性肿瘤。结论 本研究摸清了哈尔滨市医护人员全死因、去死因的职业寿命情况,寿命的长短均与该群体生活、职业、环境因素有关,为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群体健康水平,延长寿命提供可靠参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塘沽地区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活方式、居民疾病谱及死因谱也发生了明显改变.本研究中我们采用编制简略寿命表及去死因简略寿命表的方法计算居民的期望寿命,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和死因,为评价健康水平、卫生决策和疾病防控提供数据支持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哈尔滨地区大、专、中、小学教师、科研人员、医护人员等知识分子群体寿命及主要死因。方法:采用寿命表法对哈尔滨地区大、专、中、小学教师、科研人员,医护人员知识分子群体和同期哈尔滨市居民的寿命及主要死因顺位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知识分子群体的寿命略低于当时同期居民。危害知识分子群体寿命的主要死因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与当地同期居民的主要死因顺位有所不同。结论:哈尔滨地区知识分子群体寿命低于居民,并不同于居民的死因顺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铁路旅客运行列车是一个特殊的封闭式工作环境,为了解列车乘务员长期处在精神紧张、生物节律不稳定(昼夜节律紊乱、饮食不规律)、工作时间长、空间小、工作环境差(噪声大、振动、气压不稳定等)、温差变化大(地理位移)、服务对象复杂多变的劳动条件下,职业因素对其寿命危害程度及危害劳动寿命各死因的相对重要性,本文应用PYWLL劳动减寿率指标对太原铁路客运段职工1985~1994年10年死亡资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寿命表是根据特定人群年龄死亡率而编制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所计算的各项指标均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使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寿命表指标具有良好可比性,是研究居民健康水平及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重要工具之一。笔者采用2004-2005年广东省第三次全人群死因回顾调查资料,运用寿命表和去死因寿命表法对广东省城乡居民平均寿命和去死因寿命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文圣区居民死因的分布特点及对寿命的影响,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文圣区2013年死因监测资料死亡率、构成比、寿命表及去死因寿命表等指标对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进行回顾性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文圣区2013年报告死亡人数1157人,死亡率为897.67/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为748.38/10万,女性死亡率为578.40/10万,男性高于女性。前五位死因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占全死因的96.45%,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是造成文圣区居民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构成2013年文圣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有色铜生产企业男性职工寿命水平及主要死因,为制定职业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某有色铜生产企业男性职工20世纪80~90年代职工寿命水平的动态变化及职工去死因寿命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该企业职工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各年龄组的平均期望寿命随时间推移而上升明显,15~20岁组跨年代上升5.43岁。但两个年代职工寿命总水平低于同期同地居民。15~20岁组职工在80年代低于铜陵市男性居民2.12岁,20世纪90年代低于铜陵市男性居民0.5岁。职工35岁以前死亡概率低于居民,35岁以后高于居民。职工去肿瘤、去循环系疾患及去矽肺病死亡因素后,15~20岁组可分别增加寿命5.67、3.46、3.02岁。结论研究表明,铜行业生产环境可能影响职工寿命水平,建议有色铜生产企业应该加强职业保护,进一步改善工作环境,以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和寿命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07年温岭市居民期望寿命及主要死因对期望寿命的损耗情况。方法按蒋庆琅法,用Excel软件计算和编制简略寿命表及去死因简略寿命表。结果2007年温岭市居民期望寿命为77.20岁(男性74.85岁,女性79.77岁)。对期望寿命损耗,以恶性肿瘤最严重,男性为4.42岁,女性为2.81岁。恶性肿瘤对男女性期望寿命的损耗,均以肺癌最严重(男性1.15岁,女性0.52岁)。结论延长温岭市居民期望寿命的关键是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而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4年广西死因监测点数据,了解居民预期寿命及减寿情况,为相关部门制定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所患疾病进行死因编码,制作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寿命表,对减寿人年数进行分析.结果 2014年广西死因监测点居民预期寿命为78.29岁,男性低于女性,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去除前五位死因后预期寿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恶性肿瘤、伤害、心脑血管疾病减寿人年数较高.结论 恶性肿瘤、伤害、心脑血管疾病等已成为危害广西居民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是未来卫生战略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平均预期寿命是反映居民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用去死因寿命表法就影响我县居民寿命的主要死因作一简要分析。资料与方法1.出生死亡资料:每月定期由村、乡、区逐级填报,县于当年6月和12月下旬组织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元江县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及由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情况,为科学的制定卫生政策及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元江县2013年上报的户籍死亡个案使用Excel 2003、死因监测数据清洗与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元江县2013年死亡个案1287例,死亡率625.17/10万,标化死亡率599.80/10万;三大类死因构成依次为慢性病、伤害、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前5位死因构成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伤害、消化系统疾病;PYLL前五位依次为伤害、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全人群平均期望寿命为75.72岁;去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伤害的影响,元江县居民期望寿命将分别增加4.38、3.26、3.17、1.74和1.49岁。[结论]元江县2013年全人群死亡率为625.17/10万,平均期望寿命为75.72岁;构成居民死亡及减寿的主要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为主的慢性病;伤害是造成我县居民"早死"的主要原因;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减少伤害死亡是今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白云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及居民寿命减短的主要原因,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死因监测系统数据及人口统计数据,编制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寿命表,分析居民死亡原因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2012年白云区居民粗死亡率为265.9;/1077,居民死亡原因前五位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的疾病,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是82岁(男性81.18岁,女性84.26岁)。结论白云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相关的疾病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开展健康教育,防治结合,提高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上海市1990—2010 年不同时期人群期望寿命变化趋势,探讨疾病谱变化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确定疾病干预的优先领域。 [方法] 利用1990—2010 年上海市居民死亡登记系统的死亡数据和上海市公安系统的人口数据,应用简略寿命表法、期望寿命分解法、死因分解法,比较年龄和不同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结果]1990—2010 年上海市男性和女性期望寿命分别增加了6.91 岁和6.94 岁,年均增寿均达0.35 岁。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对期望寿命增长的贡献最大,男女分别占增寿总量的52.97%和51.44%。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死亡率的降低是期望寿命增加的主要原因,他们对男女性期望寿命的贡献分别为2.13 岁和1.98 岁、1.42 岁和1.89 岁、1.35 岁和0.67岁。 [结论] 上海市现阶段,居民的死亡大部分是疾病造成,提高人群期望寿命,重点是关注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近20年慢性病死亡率虽大幅下降,但仍是上海市主要死因,建立健全慢病防治体系,提高慢性病防治效果,是进一步提高上海市人口健康水平,增加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死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主要生命统计指标水平,为慢性病综合防治及其他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死因监测资料,分析监测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及其死亡水平。结果死因监测点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6.02岁,男性平均期望寿命73.42岁,女性平均期望寿命为79.16岁。粗死亡率为569.99/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2.2/10万,男性死亡率为672.23/10万,女性死亡率为463.11/10万,城市死亡率是519.14/10万,农村死亡率是610.94/10万。死因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从死亡的单病种看,居于前5位的是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肺癌和肝癌。结论当前危害四川省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是慢性非传染病。城乡之间、男女之间的首位死因各不相同,应根据不同性别和地域人群的特点,开展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防治结合,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contributions of mortality change by age group and selected causes of death to the increase in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from 1950 to 2000 in Japan, which has the longest longevity in the world. Using mortality data from Japanese vital statistics from 1950 to 2000, we analyzed contributions of mortality change by age group and selected causes of death to the increase in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by the method of decomposition of changes and calculated age-adjusted death rates for selected causes of death. Gastroenteritis, tuberculosis and pneumonia largely contributed to an increase in life expectancy in childhood and in the young in the 1950s and 1960s. The largest contributing disease changed from tuberculosis and pneumonia in earlier decades to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n the 1970s. The largest contributing age group also shifted to older age groups. Age-adjusted death rate for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n 2000 was one fifth of the 1965 leve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contributed to an increase in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of 2.9years in males and 3.1 years in females from 1970 to 2000. In the 1990s, the largest contributing age group, both among males and among females, was the 75–84 age group. Of the selected causes of death, heart diseases other than ischemic heart disease became the largest contributor to the increase in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Unlik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cancer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 contributed little to change in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over the past 50years. In conclusion, although mortality from ischemic heart disease has not increased since 1970 and remained low compared with levels in western countries, mortality from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has dramatically decreased since the mid-1960s in Japan. This gave Japan the longest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in the world.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future trends in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in Japan.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佛山市南庄镇某村村民期望寿命及其主要死因对生命的影响。方法利用该村2013年人口学信息和死因监测数据,编制简略寿命表,计算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及其寿命损失率。结果南庄镇该村村民的期望寿命为84.60岁,其中男性为78.36岁,女性为98.59岁;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是影响村民期望寿命的主要因素,造成的寿命损失分别为8.32%、5.28%和2.77%,其中男性村民中的寿命损失分别为4.91%、1.43%和3.28%,女性村民的寿命损失分别为10.63%、12.71%和0.88%,影响大小与死因顺位对应一致。结论加强对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等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可以提高村民的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我市男性居民的死亡特征,死因顺位及各种疾病对男性居民健康影响,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对2002~2004年贵阳市死因抽样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专题分析了男性居民的死亡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结果]男性期望寿命为65.95岁,男性死因顺位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结论]加强男性保健指导,提高男性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各种病伤的发病率及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各类死因对江西省国家级死因监测地区(以下简称国家点)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为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6年江西省国家点全死因登记资料,计算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及寿命损失年数。结果 2016年江西省国家点居民粗死亡率为570.31/10 万,平均期望寿命78.59岁,女性高于男性5.56岁,城市高于农村1.04岁。导致寿命损失的前4大类疾病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去除后期望寿命男性可分别增长6.48岁、2.79岁、1.82岁、1.58岁,女性可分别增长8.95岁、1.76岁、1.97岁、0.91岁。循环系统疾病中主要是脑血管病、心脏病,去除后男性分别增长2.57岁、2.11岁,女性分别增长2.97岁、2.82岁,呼吸系统疾病中主要是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去除后男性增长1.32岁,女性增长1.72岁,恶性肿瘤中前2位是肺癌、肝癌,去除后男性分别增长0.82岁、0.64岁,女性分别增长0.35岁、0.23岁。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及以肺癌为首的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造成江西省国家点居民期望寿命减少的主要疾病,需针对不同人群,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广州市白云区居民主要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制定居民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死因监测系统数据及人口统计数据,编制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寿命表,计算白云区居民期望寿命及因疾病死亡导致的减寿年数。结果2013年,白云区居民粗死亡率为293.91/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居民前5位死因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和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的疾病;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是80.40岁(男性78.15岁,女性82.57岁)。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导致白云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水平是进一步提高居民期望寿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