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液态氮冷冻贮存后,不同直径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的神经再生情况.方法 取40只Wistar大鼠,雌雄不限,取10只鼠分别切取正中神经、桡神经及坐骨神经,放于-196℃液态氮贮存3周备用;其余30只鼠随机分为A、B、C 3组,均造成右侧胫神经8mm的神经缺损模型,分别植入不同直径异体神经.A组:粗直径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组;B组:等直径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组;C组:细直径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组.术后2、4周分别进行大体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病理组织学及电生理学检查.结果 电生理学检查:2周时,传导速度(CV)及波幅(Amp)经统计学分析,A、B、C 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4周时,CV及Amp经统计学分析,3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C组明显优于A组.病理组织学检查:2周时,3组均见明显髓鞘、轴突崩解和空泡变性,基底膜管完整清晰,外周见较多新生血管及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4周时,各组吞噬现象消失,并见较多新生神经轴突.其中C组的再生轴突数量和直径均优于其余2组;结论不同直径同种异体神经移植,对神经再生效果有明显影响,其中细直径移植组神经再生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冷冻保存异体神经移植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寻求异体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能性。方法:用-30℃保存60天的同种异体神经桥接大鼠坐骨神经15mm缺损;术后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神经功能恢复检查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异体神经移植与自体神经移植比较,在早期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随着恢复期延长,其差异性逐渐缩小,到6个月时已无明显差别。结论:认为用冷冻保存的异体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4.
同种异体神经移植后免疫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秋根  应明 《上海医学》1998,21(1):14-16
目的:研究在哪种温度和时间条件下保存异种神经,其排斥反应较小。方法:用不同温度和时间保存的异体神经进行移植,实验取35只成年雄性SD大白鼠,其中对照组8只大白鼠异体神经不作任何处理,实验组分为A,B二组,每组15只,即A组为异体神经,分别在保存在一-196℃,-80℃,-40℃环境中1周;B组中为同样温度和数量的大白鼠保存3周,移植前实验组大白鼠在37℃生理盐水中反复冷冻复温5次,手术在显微镜下由  相似文献   

5.
乙醇保存异体神经移植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60%乙醇-30℃保存的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在白鼠坐骨神经15mm缺损。8周后,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小腿三头肌重量测定,形态学观察,结果接近自体神经移植,优于50%和75%乙醇保存的异体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用优化法处理后的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和自体神经瘤组成的联合体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 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A组(自体神经瘤模型组),行同种异体神经与自体神经瘤联合移植;B组(坐骨神经缺损模型组),做自体神经移植.将30只成年Wistar大鼠作为神经供体,取其单侧坐骨神经,制备为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在术后的8周、16周进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评价、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 结果 两组模型制备成功后,术后8周时大鼠均出现肢体躲避反应;术后16周时均有大量神经纤维通过移植体,两组再生神经的纤维数量、直径及髓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8周电生理检测发现A组再生神经的传导速度明显慢于B组(P<0.05),术后16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周A组和B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同种异体神经与自体神经瘤组成的联合体能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恢复神经的传导功能,有效地促进神经的再生,此联合体是一种良好的自体神经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7.
在神经移植中,由于自体神经及其替代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缺陷,目前在周围神经移植领域,同种异体神经移植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异体神经取材广泛、方便,可用于长段神经缺损的移植。但是新鲜异体神经移植后会因免疫排斥反应导致失败,为了减轻免疫排斥反应,人们进行了相关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辐照含银处理同种异体神经的体外抑菌效果及移植效果。方法①将同种异体神经分别行辐照含银、单纯辐照和低温冷冻处理,并对它们进行含银量测定、细菌培养及体外抑菌实验。②18只健康成年家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移植辐照含银同种异体神经(A组)、新鲜异体神经(B组)和自体神经(C组)。通过观察移植后宿主的免疫排斥反应、组织形态学和光镜下组织结构变化来判断移植效果。结果①辐照含银处理神经含Ag^+(193.2±10.3)μg/g;辐照含银神经组具有明显抑菌作用,与其他各处理组相比差别显著(P〈0.01);②细胞毒实验显示A组淋巴细胞死亡率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周,A组与C组腓肠肌萎缩好转,针刺可见回缩反应;光镜下可见雪旺细胞增生,新生轴索出现,轴索数量增加,B组移植神经溶解。结论辐照含银同种异体神经能解决降低抗原性、组织保存、神经再生效果和机能恢复、术后感染等问题,是较理想的神经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9.
自体脾移植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S180在昆明种小鼠活体生长,探讨自体脾移植对肿瘤免疫的影响。方法:建立动物模型后两个月,皮下接种S180,观察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自然生存期及检测NK细胞活性,研究自体脾移植的抗肿瘤作用。结果;约占原脾脏1/3量的自体脾移植组显示了 的抗肿瘤作用,该组同脾切除组相比可见肿瘤生长慢,NK细胞活性高,小鼠生存期长。  相似文献   

10.
同种异体神经移植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何杨 《宁夏医学杂志》1995,17(5):266-267
为了降低或消除异体神经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选用SD大白鼠20只,体重250g~300g。将双侧坐骨神经切除10mm造成缺损,一侧用经-30℃冷冻和25℃~30℃室温下解冻反复处理5次的同种异体神经10mm移植;另一侧将切除的10mm坐骨神经原位再植,作为自体对照侧。分别于4周和8周,各取10只动物的双侧坐骨神经和腓肠肌标本,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发现异体侧4周时,移植神经段吞噬现象非常活跃;远侧神经段,再生有髓神经数量明显少于自体侧。但到8周时,异体侧,通过移植段到达远侧段神经的有髓纤维明显增加,与自体侧比较差别不明显。异体侧与自体侧有髓神经直径和髓鞘厚度比较只有轻微差别。由此推断,-30℃冷冻和室温下解冻反复处理,可使同种异体神经的抗原性明显降低,同时又能使移植神经的膜管结构保持完整,发挥其较好的机械引导作用和基底膜成分的神经生长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和时间保存异体神经移植后对鼠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取100只成年雄性SD大鼠,其中实验组9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在-196℃、-80℃、-40℃各保存20min、1周、3周,在显微镜下进行异体神经移植。于术后12周观察光镜和电镜、异体神经中段的轴突计数。结果:在保存20min组中,-40℃可见轴突间水肿明显,髓鞘脱水;-80℃与-40℃变化基本相似;-196℃肿胀稍轻,也有脱髓鞘改变,神经内有炎性细胞浸润。在保存1周组中可见,-40℃轴突间水肿比20min组同温减轻;-80℃与-40℃病理改变基本相似;-196℃比-40℃和-80℃病理改变更严重。在保存3周组中可见,-40℃轴突间仍有水肿,脱髓鞘改变较轻;-80℃比-40℃更接近正常;-196℃比-40℃和-80℃病理改变轻,主要表现为轴突间只有轻度水肿,轴突密度明显增高,神经纤维接近正常。结论:同种异体神经可再生轴突,即使未作任何冷冻处理亦有极少量再生轴突。异体神经保存温度以-196℃为好,时间以3周为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修复面神经缺损的一种新的有效替代材料。方法24只兔子随机分成实验组(化学萃取同种异体腓神经移植组,12只)和对照组(自体新鲜面神经移植组,12只)。每只兔子右侧面神经下颊支被切断以造成面神经缺损1 cm的模型,同时两组兔子分别以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和自体面神经桥接修复。术后3个月行肌电图、电镜、图像分析仪以及靶肌肉运动终板染色检查。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在神经传导速度、有髓神经纤维计数、靶肌肉运动终板计数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电镜检查结果相似。结论化学去细胞的同种异体神经在面神经缺损修复上是自体神经的一种有效替代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作颞骨骨折性面瘫的动物模型,初步探讨大鼠面瘫的自然发展过程,了解不同手术减压时机面瘫的治疗效果及减压后面瘫的恢复变化过程。方法选用Wistar大鼠32只,制作颞骨骨折性面瘫动物模型。将完全面瘫的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即不减压组,2周减压组,4周减压组,8周减压组。分别于以上不同的时间行面神经减压术,并于不同时间测定面神经刺激阈值,以观察面神经的恢复情况。结果对完全面瘫的大鼠于面瘫后1周行面神经阈值检查,对最大电流刺激(3mA)无反应。4组大鼠面神经刺激阈值的恢复速度相比,2周、4周减压组比不减压组及8周减压组快;2周减压组面神经的恢复速度比4周减压组快。结论通过血管钳钳夹大鼠的面神经骨管,可以造成颞骨骨折性面瘫的大鼠模型。面神经减压术在面神经受损后4周内进行,可缩短其面神经阈值的恢复时间;且减压时间越早,面神经的恢复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大鼠肾移植后早期移植肾内树突状细胞(DC)的变化规律,藉此探讨排斥反应的防治.方法 受体Wistar大鼠30只,按5只/组随机分为6组,35只SD大鼠作为供体,其中5只供肾作为对照组,不行受体手术.其余均行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术,并分别于开放供肾循环后1、6、12、24、48、72 h切取移植肾,行石蜡包埋切片,抗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和HE染色.观察移植肾病理学改变及肾小球内DC数量变化.结果 各组切片均未见肾小管肾炎、动脉内膜炎等AR表现.对照组及术后1 h组肾小球内DC数量基本为零;此后逐渐增加;24 h组达到顶峰,其均数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显著(Pmax=0.038);随后DC数量缓慢下降.结论 大鼠肾移植术后72 h内,供肾肾小球DC数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受体DC不断迁入、迁出供肾是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揭示移植肾内DC变化规律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免疫抑制剂及抗炎药物的使用方案.  相似文献   

15.
血管束植入神经移植段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益民  范清宇 《医学争鸣》1999,20(12):S112-S115
目的:观察血管束植入神经移植段重移植神经璺血供的再血管化过程以及与神经再生的关系。方法:用血管束植入和不入血管束神经移植段修复兔25mm坐骨神经缺损,采用血管造影,墨汁灌注,电生理检测,光镜,航向电镜,图像分析观察血管束植入后,神经移植段的再血管化过程,神经纤维再生及功能恢复。结果:血管束植入术后3d即有再生血管长入神 经段外膜及束间,3wk移植神经段再血管化过程完成。而不植入血管束移植神经段再血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胸腺内注射异基因抗原在同种异基因神经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自供体鼠C57BL/6(H—2b)的脾细胞中提取MIC(H—2^b)抗原,注入受体鼠Balb/c(H—2^b)胸腺内,两周后移植供体坐骨神经。共设4组:胸腺内注射组(Ⅰ组)、自体移植组(Ⅱ组)、异体移植组(Ⅲ组)和异体移植加用免疫抑制剂组(Ⅳ组)。移植后3周做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诱导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结果 I组小鼠淋巴细胞对供体淋巴细胞刺激的反应性减弱,DTH反应性降低。结论 胸腺内注射异基因H—2抗原可以诱导特异性神经移植耐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失神经支配皮肤植入神经与否对环层小体溃变和再生过程的影响,以深入探讨感觉神经植入术的机制。方法 猴手指皮肤造成失神经支配并立即植入神经,观察到期取指腹标本,胆碱酯酶标记提银套染,光镜为主观察环层小体溃变和再生过程,程度,小体再生率及再生途径。结果 未植入神经的皮肤环层小体溃变快,不能再生环层小体,植入的神经能延缓环层小体非神经成分溃变过程,并可再生环层小体,结论;植入猴手指失神经支配的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损伤近端神经组织中microRNA(miRNA)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miRNA芯片检测神经缺损0h(对照组),3h和6h(实验组)损伤近端神经组织miRNA的表达情况,应用real time Taqman PCR对芯片结果进行验证。结果:3h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发生上调和下调1.5倍以上的miRNA分别有4个和3个,6h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发生上调和下调1.5倍以上的miRNA分别有11个和6个,real time TaqmanPCR检测miR-132和miR-223的表达变化与芯片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大鼠坐骨神经缺损3h和6h后损伤近端神经组织中miRNA的表达谱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The damaged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of rabbit was repaired with autogenous ipsilateral greater auricular nerve grafting primarily and secondarily,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ultrastructural, microvascular and histochemical investigations ] were perform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effects of group 1 out of 3 groups (group 1 with immediate grafting, group 2 with grafting after 4 weeks, and group 3 with grafting after 8 weeks) were the best and those of group 2 were second only to group 1 with no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P>0.05). However, the results of group 3 were not good enough,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the other two groups (P<0.05). Therefore, we were led to conclude that the injury should be repaired at once or within 4 weeks after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was damaged, or within 2 or 3 months thereafter, to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the injured nerve as greatly as pos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