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肝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肝血管瘤患者82个病灶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征及超声诊断准确率。结果:82个病灶经彩超诊断为肝血管瘤74个,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0.24%。病灶高回声型多见(58个)、直径≤3 cm多见(51个)、多位于肝右叶(64个)、多无血流信号(61个);形态规则多见(56个)。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和分析肝血管瘤的彩超诊断价值。方法:本次临床诊断研究主要选取了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6例经过CT或者MRI诊断,证实为肝血管瘤的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研究。56例患者均取仰卧位进行彩超检查,研究彩超诊断符合率以及患者彩超检查声像图。结果:在56例经过彩超检查的患者中,检查结果为肝血管瘤的患者数量为48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5.71%。其它的8例患者经过彩超检查之后,检查的结果为原发性肝癌,超声误诊率为14.29%。结论:彩超检查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检出率较高,误诊率较低,能够有效观察患者的肝血管瘤情况,对于肝血管瘤患者后续的治疗和康复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肝血管瘤彩超诊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玉红 《当代医学》2010,16(7):68-6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血管瘤的声像图特点,进一步提高对肝血管瘤的认识,提高肝血管瘤的彩超诊断率。方法对54例肝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B型超声检查资料进行研究。结果高回声41例,低回声8例,中等回声2例,混合回声3例。结论声像图不仅呈高回声,也可是等回声及低回声。与肝癌,肝结核瘤等肝内其它病灶回声难以区别,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4.
张秀莲 《基层医学论坛》2014,(17):2245-2246
目的:分析观察肝血管瘤声像图结果,了解肝血管瘤声像图特征,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检出肝血管瘤患者共61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脏进行多切面探测,观察病灶的位置、数目、大小、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及周边血流情况。结果61例中病灶位于左叶肝30例(49.18%),右叶肝31例(50.82%);病灶单发50例(81.97%),多发性11例(18.03%);病灶直径平均(4.11±2.13)cm;诊断敏感性达100.00%,特异性为96.72%。高回声者40例(65.57%)、低回声者16例(26.23%)、混合回声型者5例(8.20%)。结论 B超在肝血管瘤的病灶检出方面具有操作方便、无创伤、无痛苦等优点,价格低廉,同时可以反复多次检查,可作为首选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5.
李丹  郑华  宋文静 《吉林医学》2012,33(11):2400-240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超声诊断仪对128例肝血管瘤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根据病灶回声强弱,声像图可分为高回声型(85例),混合回声型(25例),低回声型(14例),无回声形(4例),其中以高回声型最为多见。结论:超声检查对肝血管瘤检出率较高,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微小肝血管瘤的超声(US)、CT影像的诊断价值。方法:经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的微小肝血管瘤患者38例45个病灶,均行超声及CT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8例45个病灶超声检出45个病灶,其中34个病灶呈强回声,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呈筛网状,周边见裂隙征;2个病灶呈低回声,周边见带状强回声,具有典型血管瘤表现而确诊;1个病灶表现为单发圆形直径约lcm病灶,与小囊肿无法明确鉴别,经过CT增强及超声造影(CEUS)确诊;8个病灶表现为低回声,界限欠清晰,与非均质性脂肪肝及小肝癌难以鉴别,经过CT增强及超声造影确诊;超声造影10例14个病灶具有典型的肝血管瘤特征。38例45个病灶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平扫未检出3个病灶;平扫+增强未检出4个病灶。结论:超声检查灵活方便、无创经济,可作为肝血管瘤的初筛方法;应用CT及超声造影检查为确诊定性手段,对微小肝血管瘤诊断的特异性较高,可将超声的高敏感性及CT的高特异性相结合,提高微小肝血管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低回声型肝小血管瘤的超声显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回声型肝小血管瘤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采用超声检查48例共53个低回声型肝小血管瘤(≤3cm),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将肿瘤大小分为S1(0.5~1.0cm),S2(1.1~2.0cm)。S3(2.1~3.0cm)3型,观察分析声像图。结果:超声诊断符合率68%,误诊12例,占23%,主要原因是对病灶缺乏认识和观察不够细致。结论:边缘增强回声,内部网络、管道结构,回声均匀可作为超声诊断低回声型肝小血管瘤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肝血管瘤的超声图像特征,探讨超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海东市平安区职工体检(包括离退休人员)超声诊断为肝血管瘤的140例患者,将其诊断结果做简要分析,并通过超声的定期随访,观察肝血管瘤的生长情况.结果:140例肝血管瘤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102例,病灶位于肝左叶32例,肝右叶58例,单发90例,右叶多发36例,左右叶都发病14例,病灶直径约0.5 ~4.0 cm.声像图表现为强回声120例,中低回声20例.CDFI:病灶内部及周边未见明显血流信号.结论:超声检查肝血管瘤具有经济、价廉、简便的特点,反复检查,随访观察病灶大小变化,可作为肝血管瘤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薛敏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7):77-77,115,F000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血管瘤的临床意义。方法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共收治36例经超声检查及CT检查或MRI证实的肝血管瘤患者,采用GEL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0 MHz。空腹,应用2-D对病灶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等进行观察并记录,通过CDFI及PDI了解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患者取仰卧位,进行肋下及肋间冠状切面及矢状切面扫查。结果肝血管瘤的肿物边界很清晰,隐约可见包膜样强回声,内部回声呈蜂窝状或细小囊泡,粗大条索与低回声间杂,肿瘤后方组织回声增强多明显,回声衰减多不明显,声晕少见或不典型,肝静脉与瘤体自然相邻,甚至自然进入或通过肿瘤以外肝组织,结构正常,回声均质。动态观察发现,瘤体生长缓慢,半年内无明显变化。彩超检查36例,符合31例,误诊为原发性肝癌5例,诊断符合率86.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肝血管瘤的初步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及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低回声型病灶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常规二维超声发现的75例肝内低回声型病灶先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与造影剂SonoVue对病灶进行实时造影检查,最后通过增强CT、MRI与组织病理学来明确病灶性质。结果:75例肝内低回声型病灶,其中有原发性肝癌18例,转移性肝癌12例,血管瘤20例,FNH5例,非均质脂肪肝13例,肝硬化结节7例。普通彩超诊断准确率为80%,超声造影为97%。结论: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肝脏低回声型病灶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包虫病灶声像图表现特征在临床早期诊断尤其是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WHO-IWGE关于包虫病分型标准和国家卫计委(卫生部)关于包虫病诊断标准,对西藏自治区林芝市6县24条行政村藏族农牧人群进行便携式彩超检查肝包虫病灶,分析超声表现声像图特征结合血清学检查结果 筛查肝包虫病.结果共诊断为肝包虫病患者42例,病灶数共58个,根据符合声像图特异性表现之一项或多项标准,超声检出包虫阳性病灶数49个(84.5%),疑似包虫病灶(即超声检查发现肝内病灶但无声像图特征性表现,且无法作出其它明确疾病诊断者)中血清学阳性9例(15.5%).特征性的超声表现中以囊壁均匀性增厚、双层壁征及囊砂征出现频率为最多,分别为35、25和24例次,多子囊征、内层囊壁分离征、囊内实变呈脑回沟征、厚囊壁内混合回声以及厚囊壁的钙化出现频次分别为11、3、6、4和8例次;超声造影对于泡型肝包虫可明确诊断.结论 对于临床早期无明显症状的肝包虫病例,超声检查肝包虫病灶重点观测囊壁和声像图特征是诊断的关键,可以减少漏误诊、提高超声对于肝包虫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流产(药流和人流)、中孕引产及晚孕分娩后宫内组织残留物的声像图特征,评价阴道彩超(TVS)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宫内组织残留物的声像图特征,将其检查结果与清宫术后病理作对照.结果 阴道彩超检查63例宫内组织残留患者,其中不均匀低回声9例,占14.3%;稍强回声团块32例,占50.8%;强光带8例,占12.7%;混合回声型9例,占14.3%;误诊4例,占6.3%;漏诊1例,占1.6%.结论 与病理对照,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1.3%,阴道彩超诊断宫内组织残留操作方便,诊断符合率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能为妇产科医师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有利于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3.
高媛 《中外医疗》2011,30(28):188-188
目的通过分析肝血管瘤的声像图特点,探讨二维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肝血管瘤的声像图表现,并进行归类分析。结果 39例肝血管瘤患者,单发多于多发;〈30mm的肝血管瘤最多见,多数为强回声型。结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的联合应用,提高了肝血管瘤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诊断肝小血管瘤的价值。方法 于2015年6月至2019年7月对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3例患者共81个肝小血管瘤先后进行常规超声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肝小血管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注射对比剂后,全部81个肝小血管瘤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其中60个表现为超声造影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增强,21个表现为动脉期周边环状增强;所有病灶门脉期及延迟期对比剂均呈现填充的增强过程。64个病灶(79.0%)在门脉期或延迟期呈完全填充,17个病灶(21.0%)呈不完全填充。门脉期及延迟期呈高回声改变者56个,等回声改变者20个,低回声改变者5个。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诊断肝小血管瘤的符合率分别为77.8%(63/81)和96.3%(7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可以敏感地显示肝小血管瘤的动态增强特征,有助于提高超声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5.
王素芬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5):117-118
目的探讨B超在肝脏血管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120例肝内血管瘤患者采用GELOGLQ73.5C腹部探头,探头频率为3.5mHz检查,同时应用BrightspeedeliteGEl6层CT检查肝脏。结果肝脏血管瘤超声的图像特征:强回声型90例(75.00%),弱回声型17例(14.17%)、混合回声型13例(10.83%)。CT对肝脏血管瘤诊断特异性87.50%高于B超检查的66.67%(P〈0.05);CT诊断敏感性98.21%、准确率97.50%虽然也高于B超检查的96.40%、94.17%,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检查对肝血管瘤的高准确率及敏感性使其成为检出肝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脂肪肝背景下低回声病灶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旨在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45例常规超声体检发现脂肪肝合并低回声病灶的超声声像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声像图表现的不同,将其分为3组进行研究.结果Ⅰ组病变表现为境界清晰低回声,内部同声均匀或欠均匀,病灶区及周围未测及血流.这组病变共28例,其中CT增强扫描证实肝血管瘤22例,孤立性肝坏死结节6例.Ⅱ组病变均表现为边缘模糊不清的低回声,内部同声欠均匀,病灶区及周围可见彩色血流信号,对周围组织压迫不明显.这组病例共10例,均为正常肝组织残留.Ⅲ组病变均表现为以边缘不清的低同声为主,内部回声不均一,对周围组织压迫明显,病灶区及周围可见彩色血流信号.这组病例共7例,5例为原发肿瘤转移,1例为肝结核,1例为肝脓肿.结论 脂肪肝背景下肝内低回声病灶,多以正常肝组织残留及血管瘤多见,其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可配合增强CT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脏超声诊断的临床诊断价值和声像图特征。方法选取自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肝脏疾病患者117例,对患者进行肝脏超声图像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117例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19例患者为肝癌患者,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9.47%;肝血管瘤23例,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1.31%;脂肪肝患者49例,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7.96%;肝囊肿患者19例,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4.73%;肝脓肿患者8例,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7.5%,总体诊断符合率高达94.87%,影像资料可明显显示病变部位以及大小,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结论超声检查对各类肝病的超声图像特征差异明显,能够更好地分辨病灶,成像清晰,能够为医生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可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管正平 《当代医学》2016,(26):22-2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在三种肝内强回声病灶(胆管结石、肝内钙化灶、肝内胆管积气)中鉴别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肝内胆管结石和50例肝内钙化灶、10例肝内胆管积气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彩超声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上病例部分经由手术、CT、MRI、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等临床诊断所证实,部分经随访证实。结果本组30例肝内胆管结石中,肝左右叶同时存在的7例,左叶占43.3%(13/30),右叶占33.3%(10/30),其彩超声像图主要表现为结石沿肝内胆管走行呈簇状分布,结石一般多发,呈斑点状、条索状、团块状或不规则形,一般为高、强回声,后方大多伴明显声影,常伴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与伴行的门静脉分支呈“平行管征”征象。50例肝内钙化灶中,位于肝左叶25例,位于肝右叶15例,左右叶同时存在10例,其彩超声像图主要表现为强回声一般可大可小,形态为点团状或斑块状,一般为单发,可位于肝内各处,无明显肝内胆管扩张。在10例肝内胆管积气中,8例有胆道手术病史,其彩超声像图主要变现为肝内胆管内强回声随体位改变,其形态、位置均发生变化,如强回声靠近肝内胆管前壁,后方会出现“彗尾征”征象。结论彩超多角度、多切面扫查,同时结合多种声像图信息,对肝内胆管结石、肝内钙化灶、肝内胆管积气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部外伤后肝中央破裂与肝内原有局限性病变超声鉴别诊断。方法:选择腹部外伤后超声检查疑诊肝中央破裂患者35例,在临床严密监护下超声动态观察其肝内异常回声改变。结果:35例中27例肝内病灶随复查次数的增加回声强度逐渐减低或强弱不均,8例无明显变化。8例增强 CT扫描后,其中2 例为肝血管瘤,6例为不均匀性脂肪肝、局限性脂肪浸润。超声诊断符合率77%。结论:肝中央性破裂与肝内原有一些局限性疾病在超声声像图上有高度相似性,可致混淆,超声动态监测可用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分析肝脏血管瘤的声像图特点,探讨CDFI在肝脏血管瘤与肝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6例肝脏血管瘤的声像图进行分析,总结其特点。结果326例肝脏血管瘤声像图表现为强回声占50%;低回声有强回声边缘占20%,无强回声边缘占7%;混合回声占23%。CDFI显示血流0级占85%,I级占11%,II占3%,III级占1%。结论肝脏血管瘤声像图具有其特征性,对于低回声和混合性回声肝血管瘤应与肝癌进行鉴别,超声是临床诊断肝脏血管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