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多见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良性疾病术后发生DVT较少见,国外报道发生率〈1/4000。现对我院诊治的10例子宫良性疾病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DVT形成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陈美华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6,26(5):379-379,381
目的:总结子宫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体会。方法:子宫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均非手术治疗,潘生丁、阿司匹林口服每天3次,维持10天,尿激酶150万U静滴,肝素5000u每天2次皮下注射1周。结果:经7~12天治疗症状完全缓解10例,症状消失患肢仍肿大,1个月后恢复正常2例。结论:采用抬高患肢、热敷,及时给予抗凝、溶栓、祛聚等综合治疗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现将我院子宫切除术后并发DVT 15例分析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我院 1990 - 0 1~ 2 0 0 2 - 0 2行子宫内切除术 2 372例 ,术后并发DVT 15例 (占 0 6 % )。年龄 4 3~ 6 8岁 ,平均 5 0 73岁。体重 4 8~ 71kg ,平均 5 8 2kg。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增粗、皮肤苍白或发绀 ,皮温低 ;术后持续性发热 (37 5℃~38 5℃ ) ,血象偏高。 15例并发DVT的患者中 ,子宫内膜癌 1例 ,功能性子宫出血 2例 ,子宫肌瘤 9例。1 2 诊断方法除临床症状、体征外 ,主要…  相似文献   

4.
资料与方法 患者,女,48岁,因普查发现“盆腔肿物20天”,于2006年10月12日入院。该患者既往体健,孕4产1。入院时查体:T36.8℃,P89次/min,BP110/70mmHg,无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李爱娟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8):519-520
目的探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0例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溶栓治疗、抬高患肢、保暖、肢体功能锻炼、避免在患肢行静脉穿刺等护理措施。结果本组10例患者至出院时全部治愈,无并发肺栓塞,静脉复通,肢体局部水肿消退。结论子宫切除术后对可能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子宫次全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鄢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初次排气时间、初次排尿时间、初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观察组初次排气时间、初次排尿时间、初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次全切除术后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可明显缩短患者初次排气、排尿和下床活动时间,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现将我院子宫切除术后并发DVT10例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1995年1月至2002年12月子宫切除术623例 ,术后并发DVT10例 ,发生率为1 6 %。发病年龄35~65岁 ,平均53 6岁。体重48~75kg,平均59.7kg。子宫内膜癌1例 ,双侧输卵管恶性中胚叶混合瘤1例 ,子宫功能性出血1例 ,子宫肌瘤7例 ;合并中度贫血2例 ,高血压1例。术前所有患者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均正常。术中6例采取左下肢内踝静脉输液。除1例术中失血>400ml外 ,余失血量均<200ml。术后持续低热1例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观察组275例除常规护理外,还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护理,对照组226例实施传统的常规护理,将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275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5例,占1.82%,无肺动静栓塞发生。对照组226例,发生DVT有42例,发病率为18.6%,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子宫切除术病人采用预防性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预防并及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王玉付 《吉林医学》2014,(5):1028-1029
目的:总结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对9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取非手术治疗。结果:9例患者患肢症状逐步消失,临床治愈。结论:明确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周期性充气加压对子宫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行子宫切除术患者63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1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2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周期性充气加压。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3.13%)低于对照组(19.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降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凝固时间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周期性充气加压可促使机体血液高黏滞与高凝状态减少,从而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和预防进行探讨。方法:用尿激酶溶栓,低分子量肝素抗凝,低分子右旋糖酐祛聚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15例。结果:随访1年,临床治愈13例,治愈率86.7%;显效2例,显效率13.3%。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和溶栓治疗,疗效显著,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其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和探讨骨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防治策略。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7月我科收治的首诊为骨肿瘤的患者中,围术期及化疗期间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5例患者的有关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12例(12/15)患者抗栓治疗效果满意,1例(1/15)带栓生存,2例(2/15)转科治疗。结论骨肿瘤患者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彩色多普勒外周血管超声检查有助于对其的诊断;抗凝、溶栓及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等治疗方法有效;前瞻性思考、预防性用药是最重要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外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保定市第二医院近5年来52例外科术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因素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性。结果经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52例外科术后患者有17例发现DVT,DVT发生率32.7%,DVT患者中无症状者占47.1%(8/17);高龄、女性、肥胖、TG和CHOL升高、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0岁、高血压和TG水平高是外科术后患者DVT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外科医生应高度重视,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药物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朝阳医院1998年8月-2001年1月间药物治疗101例下肢DVT患者的情况。结果:101例下肢DVT患者经药物(尿激酶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分子肝素,复方丹参等)治疗后,1个疗程的总显效率为73.3%。结论:下肢DVT在诊断和治疗上并不困难。只要正确认识本病,及时诊断,早期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会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手术取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1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术取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16例手术取栓的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201例1次取栓成功,另15例再次取栓并行髂静脉人造血管移植术。结果 一半以上病例于术后1~3d患肢肿胀消退,少数患者肿胀消退稍慢约需5~7d,仅个别患者需再次取栓及人造血管移植。全组病例得到随访者167例,占77.3%,远期疗效好。结论 手术取栓是治疗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术中要正确判断取栓是否成功。对髂总静脉闭塞的处理要慎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通过对143例骨折患者行术前评估,加强心王单护理、健康教育、术后基础护理、机械性预防、用药护理及功能锻炼。结果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3例,治疗后全部治愈。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折患者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加强同手术期的护理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尿激酶顺行静脉溶栓(urokiaseascendingintravenousthrombolysis,UAIT)治疗深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UAIT治疗74例(78条下肢)DVT患者,选择足背浅静脉将50万单位尿激酶(urokiase,UK)快速推注,随后按5000U/h滴入,持续7d;治疗期间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2500IU/12h,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静脉点滴。结果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及体征均有改善,肢体周径膝上缩小(6.5±1.21)cm,膝下缩小(4.0±1.56)cm(P≤0.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UAIT法治疗DVT,方法简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临床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非溶栓药物综合应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下肢DVT患者,采用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肌注罂粟碱、妥拉苏林;静滴丹参酮、低分子右旋糖苷;上述药物应用10 d,同时应用抗生素7 d.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症状、体征,测定肢围,并行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治疗结束时DVT后综合征治愈8例,显效2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病变处深静脉部分再通26例,恢复通畅8例.治疗过程中,患者无1例死亡.结论下肢DVT后综合征仍然需要强调及早治疗.抗凝、解痉、改善血液流变对于下肢DVT后综合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期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与静脉造影,在手术前、后检测65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21例,早期综合防治DVT,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治疗骨折。结果 该组检出DVT5例,术前检出DVT3例,术后2例。经早期的综合治疗,血栓缩小机化,无出现症状性肺梗塞,术后患肢功能良好。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前后均可发生DVT,围术期采用彩超监测与综合治疗是早期预防DVT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S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 搜集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脾切除的86例病例资料,根据手术后是否行抗凝治疗分为抗凝组(n=47)和对照组(n=39),术后第1、2、4、8、12周分别行门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是否存在门静脉系统血栓,同时检查血小板计数及D-二聚体.结果 PSVT发生率为12.64%,抗凝组术后12周共有3例并发PSVT,发生率为6.38%,形成时间在第2周2例,第4周1例.对照组39例中门静脉血栓形成8例,发生率为20.51%.第2周6例,第4周2例.抗凝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巨脾术后PSVT发生率为20.7%,地中海贫血脾切除术后PSVT发生率为20%,均较其他类型高.结论 巨脾及血液系统疾病脾切除术后PSVT发生率高.血栓形成高峰在术后第2~4周.术后抗凝治疗能够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