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43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抽烟、饮酒情况及是否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病史,通过CT或者MRI明确其病灶部位、病灶多少及大小。于发病后3个月采用MoCA和ADL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根据相应标准将其分为无认知功能障碍(N—VCI)组和VCI组,探讨脑梗死后VCI发生与以上各因素的关系。结果①通过MoCA量表筛查,脑梗死后3个月VCI的发生率为51.05%;②VCI组额叶、颞叶、基底节区、丘脑梗死明显多于N—VCI组(P〈0.01);③高龄、低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多次梗死、多发病灶、大病灶、左侧梗死、腑萎缩及白质病变者VCI组明显多于N—VCI组(P〈0.05或P〈0.01);④高血压、多次梗死、多梗死灶、左侧梗死、脑萎缩及脑白质病变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其OR值分别为4.889、3.604、4.693、2.974、3.765和2.828。结论脑梗死后VCI的发生率高;额叶、颞叶、丘脑及基底节区梗死易引起VCI的发生;高龄、低教育水平、左侧梗死、梗死次数、多发病灶、大病灶、高血压、糖尿病、脑萎缩及白质病变是脑梗死后VCI发生的危险冈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5):15-18
目的探讨不同梗死病灶对急性脑梗死相关血管性痴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5月来我院神经内科和康复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40例,分为认知正常组、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组和血管性痴呆(VaD)组。收集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梗死病灶部位,采用MoCA量表比较认知正常组和VaD组的认知功能水平。结果共入选2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三组患者梗死部位在额叶、颞叶、顶叶、丘脑以及基底节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认知正常组比较,VaD组患者梗死部位在额叶、颞叶、丘脑的发生率较高,在基底节的发生率较低(P0.05);与V-CIND组比较,VaD组患者梗死部位在额叶、顶叶和基底节的发生率较低(P0.05)。VaD组梗死部位在额叶的患者在视空间、命名、注意、语言以及抽象思维等方面的MoCA得分低于认知功能正常组(P0.05);VaD组梗死部位在颞叶的患者在视空间、记忆、注意、以及抽象思维等方面MoCA得分低于认知功能正常组(P0.05);VaD组梗死部位在丘脑、基底节和胼胝体的患者记忆等方面MoCA得分低于认知功能正常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不同梗死部位对认知功能障碍特点有所影响,梗死部位在额叶、颞叶、丘脑、基底节和胼胝体等部位时,易引发血管性痴呆。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MRI和SPECT检查并探讨多发性脑梗死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皮质下多发性梗死32例痴呆患者和30例非痴呆患者的MRI和SPECT表现。结果:痴呆组中额、顶、颞叶皮质下、侧脑室体旁前部、半卵圆中心前部和丘脑等部位梗死发生率与非痴呆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痴呆组基底核区域和双侧颞叶血流灌注较非痴呆组下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势半球顶叶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多发性脑梗死所致血管性痴呆与皮层下白质、丘脑和侧脑室体旁前部等部位的梗死发生率以及基底核区域、双颞叶和优势半球顶叶血流灌注下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43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抽烟、饮酒情况及是否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病史,通过CT或者MRI明确其病灶部位、病灶多少及大小。于发病后3个月采用MoCA和ADL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根据相应标准将其分为无认知功能障碍(N-VCI)组和VCI组,探讨脑梗死后VCI发生与以上各因素的关系。结果①通过MoCA量表筛查,脑梗死后3个月VCI的发生率为51.05%;②VCI组额叶、颞叶、基底节区、丘脑梗死明显多于N-VCI组(P<0.01);③高龄、低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多次梗死、多发病灶、大病灶、左侧梗死、脑萎缩及白质病变者VCI组明显多于N-VCI组(P<0.05或P<0.01);④高血压、多次梗死、多梗死灶、左侧梗死、脑萎缩及脑白质病变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其OR值分别为4.889、3.604、4.693、2.974、3.765和2.828。结论脑梗死后VCI的发生率高;额叶、颞叶、丘脑及基底节区梗死易引起VCI的发生;高龄、低教育水平、左侧梗死、梗死次数、多发病灶、大病灶、高血压、糖尿病、脑萎缩及白质病变是脑梗死后VCI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以及病灶的部位与体积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128例,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62例,认知功能正常组66例,分析所有患者的病灶部位,同时检测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分析年龄、文化程度、合并症等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脑梗死患者中,发生认知功能障碍者病灶多位于左侧半球,累及额叶、颞叶、丘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发生认知功能障碍者(P均<0.05);病灶位于顶叶、枕叶、脑干或小脑的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是否≥65岁及有无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史与脑梗死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性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受教育程度、2次以上卒中史、吸烟史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无明显关联(P均>0.05).结论 病灶位于左侧半球,累及额叶、颞叶皮质、丘脑,病灶体积较大者更易发生认知障碍,高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是脑梗死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并发颅内微量出血的高危因素。方法按照是否并发颅内微量出血将患者分为未发生出血的观察组49例及发生出血的研究组104例,统计两组年龄,测定两组血压,检验两组血脂水平,而后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年龄、患有高血压例数、患有脑白质疏松症例数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血脂异常病例数相比无显著差异。急性脑梗死并发颅内微量出血主要集中在丘脑,占40.38%,而后比率自高而低分别为基底节区20.19%、颞叶16.35%、额叶14.42%、枕叶8.65%。结论年龄、高血压及脑白质疏松症均系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颅内微量出血的高危因素,而出血灶多发于丘脑部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与认知损害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7-12月内蒙古包钢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7例,采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量表,在入院48 h后评价认知功能,依据认知诊断标准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组。结果: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认知功能正常组52例(53.6%),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组45例(46.4%)。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额叶梗死[OR=52.4,95%CI(5.45,386.74)]增加认知损害发生风险,颞叶梗死[OR=43.7,95%CI(6.37,438.55)]增加认知损害发生风险,丘脑梗死[(OR=36.2,95%CI(7.29,366.17)]增加认知损害发生风险;小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损害风险比非小脑梗死降低82%[(OR=0.18,95%CI(0.07,0.85)],脑干梗死患者发生认知损害风险比非脑干梗死降低78%[(OR=0.22,95%CI(0.04,0.76)];两组顶叶、枕叶、基底节梗死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约46.4%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损害;其中额叶、颞叶、丘脑梗死增加认知损害的发生风险,顶叶、枕叶、基底节梗死与认知损害发生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10年来我院用胰岛素并高压氧治疗脑梗死10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治疗组:共106例,男62例,女44例,年龄18—79岁,平均56.5岁,其中额叶梗死10例,顶叶梗死18例,颞叶梗死16例,枕叶梗死13例,多叶梗死15例,基底节区梗死14例,叶间梗死(分水岭梗死)12例,脑干梗死8例。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霞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8):132-133,135
目的对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特点进行探讨。方法连续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49例,通过CT或MRI明确其病灶部位,并于发病后3个月采用MOCA、CDR和ADL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根据MoCA和CDR标准将其分为无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N—VCI)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无痴呆(CIND)组、血管性痴呆(VD)组。结果①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越重,日常生活能力越低;(DVD组与CIND组、N—VCI组比较,视空间与执行、记忆、注意、语言及定向力有明显差异,CIND组与N—VCI组比较,视空间与执行、语言有明显差异;③VCI组额叶、颞叶、基底节区、丘脑梗死明显多于N—VCI组(P〈0.01)。结论脑梗死后VCI的发生率高,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短时记忆和语言能力受损为其主要表现;额叶、颞叶、丘脑和基底节区的梗死易引起VC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患者情景记忆编码损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情景记忆编码损伤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急性期病情稳定的脑梗死患者(112例),与正常对照组(115例)比较.各组均按要求在计算机上完成情景记忆编码测试,观察各组情景记忆编码成绩的变化以及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 脑梗死组情景记忆编码成绩记住数(REM)明显低于对照组[(70.81±6.08)%,(84.67±4.49)%,P<0.01)];额叶梗死组、颞叶梗死组、基底节梗死组及放射冠梗死组四组REM差异具有显著性[(65.88±5.73)%,(68.92±4.65)%,(73.39±6.20)%,(73.53±3.44)%,P<0.01)],额叶梗死组低于颞叶梗死组(P<0.05),颞叶梗死组低于基底节区梗死组及放射冠梗死组(P<0.05,P<0.01);皮层梗死组低于皮层下梗死组[(67.37±5.40)%,(73.46±4.99)%,(P<0.01)].脑梗死小病灶组REM高于脑梗死大病灶组[(72.67±4.47)%,(67.56±6.18)%,P<0.01)],且病灶直径大小与REM具有显著相关性(r=-0.39).对照组、脑梗死伴脑萎缩与脑梗死无脑萎缩三组REM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伴脑萎缩组REM低于脑梗死无脑萎缩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1);脑梗死无脑萎缩组REM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存在情景记忆编码损害,梗死部位、梗死灶大小以及有无脑萎缩与情景记忆编码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缺血性卒中后血管性痴呆(VD)的头颅MRI特点,探讨其与VD的关系.方法 选择99例经头颅MRI证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于卒中发生后3个月内采用简易精神量表(MMSE)、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其检测后分为VD组51例和非VD组(对照组)48例,比较分析其特点.结果 VD组中额叶皮层、皮层下额叶、内囊和丘脑的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VD组,额叶皮层(X2=6.10,P<0.05)、皮层下额叶(X2=4.45,P<0.05)、内囊(X2=3.96,P<0.05)、丘脑(X2 =4.78,P<0.05).VD组大梗死、中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VD组,大梗死(X2=9.11,P<0.05)、中梗死(X2=5.58,P<0.05);VD组吸烟、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非VD组,吸烟(X5 =12.41,P<0.05)、高血压(X2=4.50,P<0.05);VD组年龄、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与非V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D患者病变部位、病变大小与VD发生相关;吸烟、高血压与VD的发生相关,年龄、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与VD发生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尿失禁与病灶部位,大小的关系。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院近10年来收治的急性单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分尿失禁组和无尿失禁组作对比分析。结果:左半球梗死者尿失禁发生率(46.5%)明显高于右半球者(24.1%)(P<0.01),同侧皮层+皮层下梗死者尿失禁发生率(66.1%)明显高于单纯皮层(15.2%)和皮层下梗死者(11.1%)(P均<0.001);尿失禁者皮层+皮层下梗死发生率(80.4%)比无尿失禁者(24.1%)高得多(P<0.001);尿失禁者失语率(73.9%)明显高于无尿失禁者(24.1%)(P<0.001),结论:脑梗死后尿失禁与病灶部位,大小关系密切,左半球梗死,皮层+皮下梗死者尿失禁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3.
王小辉 《中外医疗》2012,31(15):20-21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血压、糖尿病伴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与预后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0月~2010年4月收治的脑梗死住院患者337例,按合并疾病分为糖尿病组(112例)、高血压组(135例)、糖尿病伴高血压组(90例)。分析各组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特点及预后。结果糖尿病组、高血压组脑梗死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神经功能缺损以轻、中型为主,治疗显效率分别为58.04%及62.97%,差异无显著性(P〉0.0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在梗死类型、神经功能缺损及治疗显效率(34.44%)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患者较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或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抚顺市中心医院2008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75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血管性痴呆进行分组,血管性痴呆组456例和非血管性痴呆组30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生活习惯和血管性疾病、脑卒中发生情况、脑梗死部位。结果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χ2=0.17,P=0.207),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年龄、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体力劳动者比例均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t=11.85,P=0.012,χ2=3.24、17.97,P=0.036、0.017),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发生率均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χ2=6.01、8.27、20.22、7.32、6.38、6.01,P=0.026、0.021、0.012、0.023、0.025、0.026),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多发性脑梗死、脑卒中史比例均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χ2=24.09、8.66,P=0.009、0.020)。两组顶叶、枕叶、丘脑的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01、0.77,P=0.987、0.987、0.521),血管性痴呆组患者额叶、颞叶、基底节脑梗死发生率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48、10.58、5.42,P=0.017、0.016、0.027)。结论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多发性脑梗死、脑卒中史、额叶、颞叶、基底节脑梗死均是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掌握危险因素可以为指导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干燥综合征(SS)并发抑郁的原因及与神经、内分泌改变等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与风湿免疫科收治的SS患者225例,将存在抑郁的SS患者59例纳入抑郁组,其余16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患者额叶、颞叶、枕叶、小脑、脑干、基底节区行颅脑磁共振平扫加权与磁敏感加权扫描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检测甲状腺功能〔包括促甲状腺素(TSH)、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记录肝脏损伤、肾功能损伤、慢性心力衰竭、肺纤维化发生率。结果 抑郁组额叶、颞叶、枕叶、小脑、基底节区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抑郁组患者额叶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均高于颞叶、枕叶、小脑、脑干、基底节区,颞叶、基底节区均高于小脑(P<0.05)。抑郁组额叶、颞叶、枕叶、基底节区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抑郁组患者额叶部位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均高于枕叶、小脑、脑干(P<0.05)。抑郁组TSH、aTG、TPOA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3、FT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抑郁组肺纤维化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S并发抑郁可能与SS造成脑血管损伤,导致与情绪相关脑区缺血、出血有关;可能与SS造成甲状腺功能异常和并发重要脏器损伤,从而影响生活质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梗死部位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新乡市第一附属医院114例无症状脑梗塞(SCI)患者与92例有症状脑梗塞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两组在年龄、体重、卒中家族史、嗜好烟酒等多项因素以及血液流变、血脂、血糖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梗塞灶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病变部位直接影响脑梗塞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转归。结论通过对老年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调查及危险因素的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和糖尿病是无症状脑梗死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与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患者认知功能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认知功能良好,观察组存在不同程度认知障碍,分析对比两组梗死部位变化情况以及特征。结果两组内囊梗死情况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皮层下、皮层、左侧颞叶和额叶等部位梗死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率高于对照组且其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和梗死部位存在一定关联,临床早期需要提前对额叶、皮层、侧颞叶以及中动脉供血区等部位发生梗死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以此便于早期诊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MRS)分析技术,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前额、颞叶、基底节区的MRS的变化特征。方法将48例PSD患者组、27例卒中后无抑郁组(no-PSD组)和15例正常对照组(NC)予以MRS检查,分析其变化特点,并进行对比。结果MRS检查显示:PSD组双侧额叶、基底节区ROI的NAA/Cr比值低于no-PSD、NC组;Cho/Cr的比值高于no-PSD、NC组(P〈0.05),PSD组双侧颞叶ROI的比值低于NC组,Cho/Cr的比值高于no-PSD、NC组(P〈0.05),而双侧颞叶ROI的NAA/Cr比值与no-PS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D组、no-PSD组的NAA/Cr比值左侧较右侧高(P〉0.05),Cho/Cr比值的无明显差异。结论额叶、颞叶、基底节区等部位的脑血管病导致的神经化学的改变可能构成神经生物学基础,也说明了额叶、颞叶、基底节区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董连  马青峰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1):2509-251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早期血糖水平和糖尿病史与梗死性质,梗死灶大小及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187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血糖水平和既往有无糖尿病史分为三组,血糖正常组、糖尿病组,梗死后高血糖组。分析各组血糖水平与脑梗死性质,梗死灶大小,病情及愈合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组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与血糖正常组和梗死后高血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梗死后高血糖组梗死面积较大,与其他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糖正常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糖水平可作为预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早期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孤独症儿童脑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局部脑血流灌注的特点。方法对56例孤独症患儿进行脑([99m]Tc)-ECD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测,测量并定性分析局部脑血流灌注的改变以及发生的部位。结果(1)42例孤独症患儿存在局部脑血流低灌注,发生率为75%,主要表现在双侧海马回、颞叶、额叶、岛叶、扣带回、枕叶等部位,其中发生在左侧大脑半球有15例(15/42),右侧大脑半球有11例(11/42),两者差异无显著性(x^2=0.891,P=0.345)。(2)将孤独症患儿按年龄分组,〈3岁组和≥7岁组额叶低灌注发生率较3~5岁组(5/22)、5~7岁组(3/22)显著降低(x^2=7.793,P=0.045),而总的脑血流低灌注发生率四个年龄组差异无显著性(x^2=3.772,P=0.287)。结论孤独症患儿存在海马回、颞叶、额叶等多区域的脑血流低灌注,发生部位未有大脑半球侧化现象;提示孤独症的发生与上述部位的脑功能改变有关,且患儿3~7岁阶段可能存在暂时的大脑额叶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