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泽  陈建华 《中国医药科学》2022,(14):161-164+173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方案用于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4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112例采用内固定治疗;观察组131例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优良率、围手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患肢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两组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可改善其髋关节功能,提升自理能力,缩短住院时长,减少并发症,保障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术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采用的术式分为内固定组(n=40)和人工关节置换组(n=45),对患者进行半年随访,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人工关节置换组术中出血量明显比内固定组少,手术时间、下地时间明显比内固定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人工关节置换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明显比内固定组80.00%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人工关节置换术效果优于内固定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56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内固定治疗)和观察组(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和优良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良率(92.9%)显著高于对照组(71.4%)(P<0.05).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动力髋内固定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4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23例)与对照组(动力髋内固定治疗23例),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下床负重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结果观察组下床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其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下床负重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5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选择髓内钉系统进行治疗,治疗组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完成手术,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78.34±10.37)min,术中出血量(131.37±40.27)m L;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80.17±11.37)min,术中出血量(134.83±39.40)m 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下地时间(3.78±1.22)d,对照组术后下地时间(7.54±1.36)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评定,治疗组关节功能优良率97.4%,对照组82.5%,治疗组Harris评分为(92.34±3.87)分,对照组为(83.87±4.11)分,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能促进患者早期下地活动,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内固定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危险性的临床对比。方法:随机抽选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接受临床治疗的72例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对照组,与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PFN-A内固定)治疗的观察组,每组均为36例。比较两组临床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78%)植入物并发症低于对照组(19.44%),且观察组术后不同时期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人工关节置换术,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在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中具有更高临床应用价值与安全性,可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齐剑锋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5):161-162
目的:探讨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年来收治的145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等临床观察指标,经统计学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的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内固定方式在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的疗效无明显差异性,但是PFN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最短,出血量最少,切口长度最小。可见,PFNA内固定方式更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密固达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6例,按照治疗方法分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仅施行PFNA内固定,研究组应用PFNA联合密固达注射液,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肿胀消退时间、负重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密固达联合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理想,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的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0例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采用内固定治疗的同类骨折患者20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关节功能评分及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关节功能,降低患者疼痛等,其临床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0.
吕兴元 《北方药学》2016,13(6):73-73
目的:探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2015年9月接收的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治疗,先将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PFNA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效果并比较。结果:对照组优良率80.0%不及观察组92.5%,但组间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恢复时间快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良好,能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0例不稳定性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研究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HS内固定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具有明显作用,但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过程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可及时恢复,在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具有更为明显的效果,但无法完全代替内固定手术,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极股骨头置换术与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96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采用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评估髋关节Harris评分及Barthel生活指数。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延长,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均较对照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Harris关节功能评分及Barthel生活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极股骨头置换术与解剖钢板内固定术均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解剖钢板内固定可作为首选,双极关节置换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于本院确诊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术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改善率为88.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结果对照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观察组(P<0.05),但观察组在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及髋关节Harri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6.9%,高于对照组的5.0%(P<0.05),观察组长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7%(P<0.05)。结论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能够使老年患者卧床时间缩短,尽早进行康复功能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长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我科20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9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分为滑动髋螺ST(DHS)、骨股近端髓内钉(PFN)及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各30例,各组病例均随访平均约15个月,观察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情况以及术后关节功能评价。结果关节置换术术后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显著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关节功能评价,各手术组间的优良率分别为90.0%、96.6%、10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关节置换与DHS、PFN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关节置换术后住院时间缩短,疼痛轻,恢复快,能早期下地,可减少并发症。对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特别是伴有严重骨质疏松、不能闭合复位、预计内固定术后不能早期下地活动及内固定物容易失效的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超 《安徽医药》2013,17(3):462-463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5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照组15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以及近期、远期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下床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12、24个月Harris平均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近期疗效显著,可以缩短卧床时间和恢复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在治疗不稳定型股骨大转子间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9月80例手术治疗的不稳定型股骨大转子间骨折患者,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人工关节术治疗,分别记录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下床活动的时间及术后Harris评分。结果(1)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两者无明显差异。(2)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t=10.593,P=0.000);(3)观察组围手术期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x^2=3.914,P〈0.05);(4)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x^2=5.000,P〈0.05)。结论严格按适应证对不稳定型股骨大转子间骨折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有效,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早期下床进行部分负重活动,预防并发症的同时可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周恩昌 《中国医药》2010,5(11):1034-1036
目的 探讨大粗隆下移重建并带围领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9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患者,采用大机隆下移重建及带围领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46例(试验组);采用大粗隆复位植骨固定治疗52例(对照组),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试验组肢体缩短长度[(0.5±0.2)cm]比对照组[(1.7±0.2)cm]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Harris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试验组优良率95.6%(44/46),对照组80.7%(4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良好,大粗隆下移可早期重建外展肌力臂,提供假体的早期稳定,缩短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LISS系统内固定系统(1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s,LISS)在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将10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DSH动力髋螺钉治疗)、观察组50例(LISS系统治疗),对照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骨不连率、畸形愈合率、内固定物变形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t=5.22、5.33、5.3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不连率、畸形愈合率、内固定物变形率(χ2=4.56、4.66、5.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ISS内固定系统从生物力学和解剖结构上较其他内固定方法能够满足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要求,对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