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以期选择最佳的方法,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12月7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对照组予DHS治疗,观察组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 Harris评分上,对照组优良率62.85%、总有效率80%,观察组优良率74.28%、总有效率94.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动力髋螺钉(DHS)与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2年3月~2015年2月某院收治的8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中A组40例患者接受DHS内固定术,B组46例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治疗效果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但B组患者术后下地时间早,Harris评分优良率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与A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中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将84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卧床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优良率为83.3%,对照组优良率为57.1%,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均有较高保障,建议在当前将其作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行股骨近端锁定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90±15)min、术中出血量(250±50)mL、术中引流量(300±20)mL、卧床时间(28±3)min,对照组的手术时间(60±15)min,术中出血量(150±50)mL、术中引流量(200±20)mL、卧床时间(12±5)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rri评分优良率比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有效率为97.90%,对照组为61.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情况,无死亡病例。结论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对比分析.方法:将6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微创PFNA内固定)和对照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新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改善预后,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53例,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3例、动力髋部螺钉方法(DHS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及随访情况。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老年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Harris评分优良率显著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能够使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住院时间短、出血量少,功能恢复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丁华  章洪喜  樊晓臣  汪雷  刘涛  稽鹏 《中国医药》2010,5(5):447-449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64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完全随机分为2组,DHS组34例行DHS内固定治疗,关节组30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结果60例获随访,时间8个月-7年,随访期内死亡5例。关节组发生并发症4例,DHS组发生1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髋功能评定采用Harris评分法:关节组71~96(平均85.5±5.3)分,DHS组69~92(平均83.2±6.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年龄≥75岁,骨质疏松及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是可行的,远期效果仍需继续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明显低于DHS组(P〈0.05)。人工关节置换术较内固定术明显缩短了卧床时间,减少了由于长期卧床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及病死率。其治疗高龄、活动量小、预期寿命短、一般状况差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有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合并骨质疏松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9例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别采用DHS与国产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病例随访6~52个月。结果3例随访中自然死亡。46例中采用DHS内固定治疗的患者,术后有1例DHS滑动钉穿破股骨头,1例DHS滑动钉出现退钉,2例发生髋内翻。其余患者均3~4个月骨折愈合,恢复正常生活。采用国产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均能自立行走,无并发症出现。结论DHS内固定后由于骨质疏松,螺钉难以坚强固定,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不涉及骨折愈合,患侧髋关节功能恢复快;能提供早期的关节活动及负重,便于患者早期下床,避免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解决了DHS内固定难以固定牢固、失败率高的难题。也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90例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42例,DHS内固定治疗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负重锻炼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平均20个月。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锻炼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优于DHS内固定组。结论:对于70岁以上不稳定或粉碎性转子间骨折,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症,伤前髋、膝无明显活动受限可独立行走,有严重老年伴发疾病不宜长期卧床者,可优先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极股骨头置换术与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96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采用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评估髋关节Harris评分及Barthel生活指数。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延长,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均较对照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Harris关节功能评分及Barthel生活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极股骨头置换术与解剖钢板内固定术均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解剖钢板内固定可作为首选,双极关节置换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我科20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9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分为滑动髋螺ST(DHS)、骨股近端髓内钉(PFN)及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各30例,各组病例均随访平均约15个月,观察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情况以及术后关节功能评价。结果关节置换术术后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显著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关节功能评价,各手术组间的优良率分别为90.0%、96.6%、10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关节置换与DHS、PFN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关节置换术后住院时间缩短,疼痛轻,恢复快,能早期下地,可减少并发症。对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特别是伴有严重骨质疏松、不能闭合复位、预计内固定术后不能早期下地活动及内固定物容易失效的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王松  赵刚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6):151-152,155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则给予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除术中出血量外,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半髋关节置换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DHS)治疗老年人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35例,随机分为A组、B组。A组20例采用DHS髋动力钢板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B组15例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随访12至48个月,平均24个月。对所有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统计分析比较A、B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并发症:泌尿系感染3例,肺部感染2例,内固定松动1例,髋内翻3例。B组并发症:泌尿系感染1例,术后疼痛1例。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于A组(P=0.049);A、B两组手术前功能进行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t=0.527,P=0.602),术后功能进行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t=0.602,P=0.551)。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患者可以早期下地,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抗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PFNA组患者采取抗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进行内固定;DHS组患者采取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跟踪随访9.18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PFN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DHS组,术后开始下地负重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较DHS组早;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增加,且PFNA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运动范围及综合评分手术前后的增加值均高于DHS组,而髋关节畸形评分增加值则较DHS组低。PFN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0%(3例),明显低于DHS组的26.0%(13例),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FNA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疗效优于DHS,PFNA在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地负重行走时间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而且与DHS比较,术后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可作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的首选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超 《安徽医药》2013,17(3):462-463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5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照组15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以及近期、远期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下床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12、24个月Harris平均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近期疗效显著,可以缩短卧床时间和恢复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使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别.方法 8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半髋组)及DHS内固定方法(DHS组)治疗,经过6个月以上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累积生存情况、术后髋部功能评分及丢失情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全身并发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局部症状,DHS组出现了内固定穿出骨皮质以及内侧皮质塌陷所造成的髋内翻现象,而半髋组患者则出现髋部及大腿疼痛;DHS组髋关节综合评分下降9.5%,半髋组则下降9.2%.结论 对于高龄、骨质疏松及骨折粉碎等不稳定类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较为合理的替代术式.  相似文献   

17.
陈文学  齐越峰  郑移兵  张雷 《中国医药》2014,(12):1787-1789
目的 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其中DHS治疗组43例,PFNA治疗组46例.评价2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和早期疗效等.结果 术后随访9 ~18个月,平均(11.6±2.2)个月.DHS组手术切口长度(9.8±1.3)cm,PFNA组手术切口长度(5.2±0.9)c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手术时间(85±16) min,PFNA组手术时间(46±11)min,DHS组术中出血量(150±30)ml,PFNA组术中出血量(50±11) 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发生率:PFNA组为4.8% (2/42),DHS组为15.0%(6/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DHS组为75.0%(30/40),PFNA组为90.5%(38/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固定牢靠、抗旋转、抗切割等优点,但在适应证选择恰当的情况下,DHS及PFNA都是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理想的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空心钉加DHS、Gamma钉和PFNA3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按3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随机分为空心钉加DHS54例,Gamma钉组51例,PFNA组45例。结果按Harris标准评定,PFNA和Gamma钉组的疗效优良率优于空心钉加DHS组;而PFNA组与Gamma钉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功能恢复、术后疼痛评分和内固定失效的比例数Gamma组和PFNA组均小于空心钉加DHS组(P〈0.05)。结论Gamma钉和PFNA内固定,它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手术损伤小、出血少、疗效优等优点,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尤其是不稳定型骨折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髓外固定系统与髓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2例,将其随机分为DHS组和PFNA组,各26例。比较两组优良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PFNA组优良率为92.3%,DHS组优良率为88.5%,两组优良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与DHS两种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与DHS相比,PFNA系统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