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腔阻抗测定仪诊断牙本质敏感症发现无敏感症状的磨耗牙齿与楔状缺损之间阻抗有显著差异,而不同部位之间阻抗无显著差异;磨耗牙齿的有敏感症状区域与无敏感症状区域之间阻抗差异非常显著;脱敏治疗前后阻抗差异也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2.
牙齿磨耗及其并发症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牙齿磨耗是由龋、急性创伤及发育因素之外的原因造成的牙齿硬组织丧失。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常将其分为二三类:磨耗、磨损和酸蚀。按程度及影响义分为生理性磨耗和病理性磨耗两类,本文重点阐述的是后者。磨耗牙齿、牙列的治疗是口腔科临床常见的问题,且有不断增长趋势。牙齿磨耗会对美观、牙齿软硬组织及颞下颌关节等造成损害,磨耗程度较重时严重影响人们的口腔健康,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相关报道不断增加。本文重点就牙齿磨耗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140例楔状缺损患者及无楔状缺损者的逐步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随机抽出140例楔状缺损患者及无楔状缺损者,每例凋查23个因素,经逐步回归分析,剔除刷牙,酸腐蚀等对楔状缺损作用无显著性的因素,找出咬合面磨耗及年龄两个对楔状缺损作用显著的因素。外力作用会引起牙颈部明显的应力集中,年龄增长,导致应力集中反复多次的重复,则可能使牙颈表面出现疲劳裂纹,若牙颈部再累及化学腐蚀和牙刷机械摩擦,就可能加速疲劳破坏,更快地形成楔状缺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湖北省武汉市12岁和15岁青少年牙齿磨耗状况并评价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使用改良BEWE指数对720名青少年每颗牙颊面、颊颈部、牙合面/切端和腭面进行评估。通过问卷收集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危险因素。结果:12岁和15岁青少年牙齿磨耗患病率分别为18.6%和89.4%。牙本质暴露率分别为1.94%和5.56%。运动后立即喝饮料、胃返酸等和牙齿磨耗有关系。结论:牙齿磨耗随着年龄增长,并与社会-行为因素有关。在武汉市青少年人群中牙齿磨耗是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距今约3000年前出土人牙齿的磨耗状况,并通过与当代人牙齿磨耗状况进行对比性研究,以探求3 000年来人牙齿磨耗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Smith和Knight牙齿磨耗指数TW 1分度方法,分年龄段观察记录了99例陕西长安区出土的3 000年前人颅骨标本中1 255个恒牙切缘和咬合面的磨耗度,并与416例当代人群牙齿平均磨耗程度进行比较.结果:3 000年前出土人不同年龄段各个牙位牙齿的平均磨耗程度均明显高于当代人,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和当代人相比,3 000年前人前牙相对后牙磨耗程度偏重.结论: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牙齿磨耗程度减轻,其中前牙相对后牙磨耗程度减轻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新石器时期人类牙齿磨耗与饮食习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新石器时期人类牙齿磨耗的发病率、发病特点,及在牙齿的演化规律.方法选取新石器时期人类保存状态良好的牙齿1 861颗,进行磨耗等级观察、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新石器时期人类牙齿的平均磨耗级别是3.88级,磨耗程度第一磨牙大于第二磨牙、大于第三磨牙.结论新石器时期人类牙齿承受咀嚼压力大,可以推论当时的食物坚硬、颗粒粗糙,造成牙齿磨耗严重.  相似文献   

7.
836名退休职工牙齿楔状缺损调查及病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了解836名退休职工牙体楔状缺损疾病的发生和分布情况,探讨楔状缺损发生的病因.方法:对836名退休职工的牙体楔状缺损按年龄、牙位、缺损程度、刷牙方式、生活饮食习惯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楔状缺损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增高(60岁以下者),且缺损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明显地增加趋势;楔状缺状发病率最高的是第一双尖牙;其发生与刷牙方法关系密切,与饮食及生活习惯有关.结论:牙体楔状缺损是与年龄、机械摩擦、化学侵蚀和应力疲劳等多因素有关的疾病.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牙齿楔状缺损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老年人牙齿楔状缺损的患病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大连市631例60岁以上老年人,使用Smith和Knight牙齿磨损指数(TWI)进行楔状缺损患病情况的调查,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该组人群楔状缺损患病率为86.67%,52例147颗患牙舌侧有不同程度的楔状缺损。年龄、牙龈退缩、近中错骀、咬合面磨损、偏侧咀嚼、横向刷牙方法,以及刷牙频率是该病形成和发展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牙齿形成楔状缺损受多因素影响,其危险因素是年龄、牙龈退缩、近中错[牙合]、咬合面磨损、偏侧咀嚼、横向刷牙方法以及刷牙频率。  相似文献   

9.
[牙合]力对楔状缺损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咬合力与楔状缺损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T-ScanII型咬合检测仪对楔状缺损患牙及其对侧无缺损的同名牙(对照牙)的正中[牙合][牙合]力值进行测量,并分析其与楔状缺损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楔状缺损患牙[牙合]力值大于对照牙[牙合]力值,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楔状缺损磨损指数与年龄之间无线性相关关系,但与[牙合]力值之间具有线性正相关关系(r=0.6807)。结论:楔状缺损患牙的[牙合]力值明显高于对照牙,并与磨耗指数呈正形线性相关关系,[牙合]力因素在楔状缺损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距今约1 100~1 300年前古人牙齿的磨耗状况,以探求牙齿磨耗的发生发展趋势。方法:观察记录62例陕西长安区出土1 000年前人骨架的全部牙齿的磨耗状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磨耗程度牙齿的构成比中,2度磨耗的比例最高(36.80%)。尖牙和第一磨牙的磨耗程度最重,第三磨牙的磨耗程度最轻。所有上下对称牙位牙齿之间的磨耗程度及上下颌牙齿总的磨耗程度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0.05)。随年龄的增长,牙齿磨耗程度逐渐加重(P<0.05)。男性各牙位牙齿的磨耗程度均高于女性(P<0.05)。结论:本研究反映了1 000年前古人牙齿磨耗的一般状况;分析了不同时期饮食结构、模式与牙齿磨耗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演化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1.
王巍  曾祥龙  刘武 《口腔正畸学》2006,13(3):127-129
目的 本文对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中国夏代人颅骨牙齿进行观察,以了解当时人类牙齿的何面磨耗情况,以便研究人类进化过程中咀嚼器官的变化.方法 对河南二里头考古遗址出土的中国夏代人类颅骨标本进行观察,共观察标本32个个体,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分为青年、中年和老年三组,共494颗牙齿,均为恒牙.按照Smith制定的8级分级标准,观察牙齿何面磨耗情况,结果 中国夏代人牙齿磨耗非常严重,全口牙齿的和何面磨耗平均为4.0级.前牙的何面磨耗平均为3.7级,最重的磨耗甚至达到7级;而后牙的何面磨耗平均为4.4级,最重的磨耗甚至达到8级.上颌第一磨牙磨耗最重,其次是下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尖牙.结论 中国夏代人年龄是磨耗的主要因素,而食物结构与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也是影响古人类牙齿磨耗程度或速率及磨耗方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近年采用国产脉冲式Nd:YAG(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治疗仪对42例69颗牙齿进行脱敏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材料与方法 一、治疗对象:牙本质过程敏症患者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47岁。其中(牙合)面磨耗19例31颗牙,楔状缺损13例22颗牙,牙周病10例16颗牙。所有患牙对冷热刺激及探针探刮均敏感。患病时间半年至数年不等。  相似文献   

13.
501名中老年人楔状缺损与磨损的发生情况和相互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群牙齿慢性损伤性改变———楔状缺损和磨损的发生情况,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Smith和Kmight牙齿磨损指数TWI分度方法,对501名中老年干部进行了口腔检查。结果该组人群楔状缺损患病率为8962%,磨损发生率为10000%。发生率和病损程度均与年龄和牙位有关,磨损程度重的患者楔状缺损程度也重。结论楔状缺损与磨损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牙病,二者之间发生因素有相同之处,但程度加重的因素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胃食管反流病(GERD)人牙齿磨耗的患病情况,为制定针对GERD患者牙齿磨耗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确诊的GERD患者中,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26名GERD患者为调查对象,进行严格的问卷调查和口腔检查,获得患者牙齿磨耗情况。结果:GERD患者全部牙齿平均磨耗级别是3.63级,上下颌前牙区与后牙区磨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下颌同名牙区段磨耗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上颌前牙区牙体侵蚀较为严重。结论:GERD患者牙齿磨耗不均,磨耗程度较重,须注意酸蚀症的发生和预防。  相似文献   

15.
半坡博物馆馆藏六千年前人颌骨牙齿的磨耗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六千年前新石器时期古人牙齿的磨耗状况,以探寻牙齿磨耗的规律及其演化发展趋势。方法:观察记录并统计了西安半坡博物馆馆藏76例人头颅骨全部牙齿的磨耗情况,用SPSS 12.0软件对全部的904个牙齿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磨耗度牙齿的构成比中,2°磨耗的比例最高(37.06%)。左右上下对称牙位牙齿的磨耗基本相同。第一磨牙的磨耗程度最重,第三磨牙的磨耗程度最轻。不同年龄段牙齿磨耗度有显著性差异,随年龄的增长,牙齿磨耗度逐渐加重。每一牙位牙齿平均磨耗度男女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石器时代古人牙齿的总体磨耗程度较现代人重。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2191名牙齿楔状缺损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罗泊  张仁德 《口腔医学》1990,10(4):212-213
<正> 楔状缺损(Wedge Shaped Ditch)是非龋性疾病中的常见病,其特点是指牙颈部的牙齿硬组织缓慢的消耗而致的缺损,又称“侵蚀症”。但本病并非意味是全然由酸蚀引起,故宜按其病变形态特点而命名为楔状缺损。至今和临床有关60岁以上老年人楔状缺损的报道尚不多,为研究其特点及防治措施。根据我们九所综合医院老年口腔协作组的调查资料,对楔状缺损情况进行分析讨论。调查对象、项目及方法均遵照协作组规定,参照 WHO 标准记录和复查:  相似文献   

17.
楔状缺损发生的位置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目的了解楔状缺损发生的情况,病损发生的部位及其相关的因素。方法对462例中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该组人群楔状缺损患病率为99.1%,病损绝大多数发生于牙齿唇、颊面,部分发生于舌侧牙颈部,好发牙齿分别为双尖牙和磨牙。病损发生的部位与刷牙及酸蚀因素无明显关系,患牙的面磨损度更重、义齿基牙率较高且功能动度增大,舌侧患病牙齿的上述症状更显著,患牙的牙周病程度较重。结论楔状缺损的发生除刷牙及酸蚀因素外还与力或力累积有关;舌侧病损的发生可能与创伤性力相关。  相似文献   

18.
刘青  石昕  侯铁舟 《口腔医学》2021,41(8):728-731
目的:探讨引起楔状缺损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Teetester咬合分析系统对30例患者的420颗上颌牙齿进行咬合观测,记录早接触患牙、分离时间及力百分比,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楔状缺损的危险因素。结果:上颌各类楔状缺损患牙中,前磨牙占比最高,为46.49%;64颗早接触牙齿中42颗伴有楔状缺损,经卡方检验,Pearsonχ2=25.732,P<0.001,OR=4.0,95% 置信区间(2.282~7.015),提示早接触与楔状缺损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26颗分离时间过长牙齿中17颗伴有楔状缺损,经卡方检验,Pearsonχ2=9.285,P<0.05,OR=3.427,95%置信区间(1.489~7.890),提示分离时间与楔状缺损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对比41颗楔状缺损患牙与对侧同名正常牙所受力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43颗楔状缺损深度较深的患牙与对侧楔状缺损深度较浅的同名患牙所受力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前磨牙区是楔状缺损的易患区域;早接触、分离时间及力大小是楔状缺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牙楔状缺损成因探讨之一深圳市人民医院口腔科许建辉牙楔状缺损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牙体非龋性疾病。其成因可能与下列几种因素有关:①牙颈部的组织结构比较薄弱,易被磨耗。②酸的脱钙溶解作用。③刷牙的机械磨擦作用。为了探讨牙楔状缺损的成因,作者收集于腊玛古猿...  相似文献   

20.
楔状缺损是由于机械磨擦作用所造成的牙齿硬组织的缺损.其特点是指牙颈部的牙齿硬组织缓慢消耗而致的缺损.其治疗方法颇多,但因所用充填材料性能各有缺陷,致疗效不甚理想.近来我们应用富士型充填楔状缺损牙500颗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