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常造成环境破坏和大量人员伤亡。紧急医学救援是十分复杂的,而救援组织管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取得最佳的救援效果尤其重要。芦山地震发生后,武警后勤学院紧急医学救援队赶赴灾区。他们采用三级医学救援模式在山区地震灾区展开医学救援。一级救治点设在行政村居住点、乡镇或县城驻地,以流动医疗队形式在地震早期开展医疗巡诊,稳定生命体征,开展损伤控制性手术,为后期救治赢得时机。以地区或市级医院为二级救治点,以当地指定的大型省级三甲医院作为三级救治点,开展疾病后期的专科和康复治疗。本研究描述了武警后勤学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在芦山地震的经历,并评价了山区地震灾区三级医学救援模式的应用。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采取的三级医学救治模式用于山区地震灾区的医学救援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2010年7月20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因暴雨而引发洪灾.超过1600人罹难.中国国际救援队被派谴实施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此次洪灾后救援是以医疗救治为主要任务,其特点:①以医疗救援为中心任务;②以医疗救治为主的针对灾后疾病与传染病的诊治及预防;③以保证医学职业安全与人身安全为重要任务.在重灾区信德省Thatta地区附近建立流动医院展开医学救援.特别是根据当地风俗建立1顶妇女儿童分诊帐篷,尊重及便于为弱势群体展开医疗服务.在医疗救助为期18天医疗工作日中,共接诊11 243人次,诊治11020例患者.受到巴基斯坦官方及人民的高度赞誉.总结此次救援经验:建立洪灾医学救援体系,制定洪灾医学救援预案,建立医学救援组织体系,建立适应洪灾医学救治体制,储备医学救援装备及配置,是应对洪灾医学救援对策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当今军队执行的非战争军事任务,主要包括反恐、灾害救援等.根据国际救援队在国内外救援行动的实战经验,军队医院的营房保障模式被总结如下:在地震(或其它自然灾害)发生后开始3天,帐篷用来指挥、医疗救治、日常生活,同时移动式野战帐篷医院被建立,在灾后3~14天帐篷医院有序组织管理,14天后营房保障的重点应转变为灾后传染病的防控,帮助工程技术人员驻扎以展开长期工作,保障救援人员和灾害伤员的日常生活.为了更好的完成营房保障任务,今后必须周密制定预案、组建专业化队伍、加强装备建设、加大联合演练力度.  相似文献   

4.
2010年4月14日7:49,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东经96.7°)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 km.由武警总医院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医疗队第一时间内赶到灾区,在青海玉树立重灾区结古镇体育场迅速搭建起了震后灾区第一座帐篷医院,在驻地积极开展了危重病抢救、手术治疗、巡诊等医疗任务.  相似文献   

5.
浅谈地震灾区帐篷医院的消防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打破了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从灾区转至医院的伤员接连不断,截至5月24日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共收治伤病员1500名。伴随着余震,住院部大楼不能入住,医院决定在门诊部前的广场空地搭建帐篷,解决伤病员医疗救治问题。通过市政府、市卫生局调拨到医院的救治帐篷110顶,很快到位并搭建完成,伤病员有了救治场所和住处。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武警四川总队医院迅速接受救援任务,在短时间内先后派出5批16支医疗队奔赴重灾区执行救援任务。面对震后通讯不畅、应急卫勤保障信息化装备缺乏、信息情报收集不全等不利局面,紧急启动《卫勤保障信息化处理预案》,依托卫生信息网络系统构建抗震救援信息化保障模式。通过“军字一号”、“军字二号”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对灾区情况进行现场报道,随时发布各类急救、防疫、心理干预等专题信息,使官兵了解和掌握了应急救治、疾病预防及地震灾区自我保护知识。为地震后开展医疗救援、疾病防治、伤员救治、灾区防疫等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于2001年,是一支可以参加世界各地灾害救援的国家级专业化救援队伍,曾多次出国执行国际救援任务。护理工作是灾难救援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拓宽了医疗救治的范围,从而巩固和提高了灾区医疗工作在整个救援工作中的地位,笔者作为手术室护士参加2005年10月巴基斯坦巴拉考特(Balakot)及2006年6月印尼日惹地震救援行动,开展移动医院n,模式的医疗救援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灾害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提高人员救治效果及圆满完成任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总结灾害救援演练中的护理工作实践,为进一步提高急救技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灾害救援演练任务中的护理实践,包括快速展开、防护到位、优化流程、注重细节等。结果灾害护理救援演练成功实施,护理人员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了救援任务。同时存在以下问题:人员编制少、护理救治流程未标准化、救治经验少、装备信息化水平不高。结论为提高护理人员灾害救援能力,应积极培养“全科人才”,标准化护理救治流程,采取平战结合多形式培训方式,及研发新型救援装备。  相似文献   

9.
2010年7月20日巴基斯坦遭受严重洪灾,洪水冲毁了公路、学校、医院、住宅等大量公共设施,灾民超过了2000万,其中1200多万人需要紧急援助。灾后爆发疫情,使灾区形式更加严峻。8月26日,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时间抵达灾区,开设了相当于国内二级医院水平的“中国野战流动医院”,开展医疗救援。本文就此次洪灾救援中医学救援模式及流动医院的机构设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2010年7月以来,巴基斯坦遭受建国以来最大的洪水灾害,直接受灾人口约2000万。中国政府派遣中国国际救援队于2010年8月26日飞赴巴基斯坦进行人道主义医学救援。医疗分队在灾区建立了流动医院。流动医院首次设立门诊组,进行分诊、登记、挂号。为能准确地对患者病情做出预检,分诊组运用双语及非语言行为的双向交流,及时了解了患者就医需求和疾病情况,有效地提升了预检分诊速度和准确率。现将圆满完成医疗救援任务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5·12"四川汶川地震绵阳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位于特重灾区最前沿,是伤员救治最集中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地震灾害造成大量房屋设备受损、水电气中断、物资短缺、救援防疫工作任务重、后勤应急保障等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医院第一时间紧急启动处置地震灾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对医院的供电设备快速检修、及时恢复供电;迅速启动应急锅炉,保证蒸汽供应;迅速启动突发公共事件供应商绿色通道应急预案,保障后勤供给;及时清除垃圾,在全院进行大规模防疫工作;搭建帐篷,铺设床位,安置伤员;高效组织、快速分发救灾物资,确保每一份救灾物资使用到灾民身上.笔者认为,前沿中心医院的后勤应急机制是抗震救治取得胜利的关键和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2010年7月,巴基斯坦遭受了80年以来最大的洪涝灾害,应巴基斯坦政府的请求,中国政府于2010年8月26日,派出第一批55名队员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飞赴巴基斯坦灾区执行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在当地建立了规模最大的救援流动医院.这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次针对洪灾开展大规模国际救援,在护理上寻求可行性的护理模式,达到了最佳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伤员的分级救治阶梯与卫勤自我保障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汶川地震发生后,笔者作为首批进驻汶川县城的医疗队员之一,完成了医疗救援任务。现结合在汶川救灾一线的医疗实践并参阅相关文献资料,论述此次汶川地震四川灾区医疗救援的分级救治阶梯与卫勤自我保障。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中,自然灾害、事故灾难频发,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严重的自然灾害往往导致灾区医疗机构多数被毁,这使得医学救援很大程度上依赖外部医疗机构.在医学救援中,麻醉医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专业优势,始终战斗在救援一线. 1 医学救援中麻醉医师的任务 在医学救援中,麻醉医师不仅仅承担手术伤员的麻醉任务,还承担现场救治、检伤分类、重症监护治疗、医疗后送等任务.  相似文献   

15.
移动医院的创建及其在国际救援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2,他引:3  
2004年底苏门答腊岛近海发生9级地震和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海啸,中国参加了国际救援活动.中国国际救援队创建了移动医院,在亚齐省班达亚齐市实施救援.移动医院的编制为26名医务人员,下分指挥组、分类检伤组、现场救治组、外科救治组、内科救治组、医技组、留观后送组.展开后占地约200平方米.开展了巡诊、院内救治、卫生防疫、灾后医院重建,及培训灾区当地医务人员等工作.总结出如下经验:应加强战役后方,应将所有信息数字化,培训复合型人才十分重要.移动医院是救援队实施救援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尤其在重大灾害中抢救危重伤员时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际救援队流动医院成立于2005年初,并于2005年10月出征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巴拉考特地区和2006年5月印度尼西亚中爪哇日惹特别行政区班图尔县地震灾区执行医疗救援任务.在医疗救援中,检验医学专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实验诊断作用[1].以检验工作量数据为依据,结合检验工作实际做法和经验,从仪器和试剂两方面探讨设备保障最佳条件,旨在为未来灾难救援提出较为完善的设备保障运行模式[2,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国国际救援中护理人员的合理调配对救援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在2010年9月14日~10月3日巴基斯坦洪水灾害救援过程中,通过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安排进行合理调配,包括在流动医院建立不同的护理岗位,根据每位队员的专业能力部署人力、安排其任务。队员均为女性,年龄为(29.6±5.42)(26—45)岁,工作年限为(7.3±6.89)(3~28)年,运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我测评救援前、后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救援前、救援后及常模之间SCL-90各因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即通过对救援护理人员进行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无一例出现心理障碍,圆满完成了救援行动。结论救援过程中护理人员的合理调配能有效减轻心理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从而提高救援效率。  相似文献   

18.
战伤分级救治体系对灾害医学救援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野战外科学与灾害医学存在许多共同点:如组织管理、分级救治、独特的医学理论、救治对象为大批伤(病)员、救治条件甚为困难等。目前许多国家的军队医院相继设立了长期战备医疗机构-特种医疗部队,以便发生灾情时能快速进入灾区。这同时也表明了战时环境下伤员救治体系与平时条件下灾害医学救援体系的兼容性与互通性。现着重从战伤分级救治体系的起源、发展趋势以及对灾害医学救援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2006年5月武警总医院承担了黑河特大森林火灾中受伤的45名官兵的转运任务,我有幸参加了这一行动,在转运过程中承担护理任务,对远程空中转运大批伤员中护理人力资源的配备有了一些认识,现总结如下。1护理人员数量的配备以现代救援医学的理论,救和护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救护”〔1〕。根据以往国际救援的经验,护理人员在医学救援中占有重要地位〔2〕,我院在此次转运中共派出了16名护理人员,护理人员与病员比例1∶3,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火灾后伤员的心理、身体都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护理工作量远远超过平时医院的工作量,因此在今…  相似文献   

20.
应急医学救援是指由灾害或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批量伤病员,按时效救治理论、原则,组织并实施医疗救治的活动。直升机应急医学救援,主要任务是在医院外环境中发生意外灾害、各种危重急症或突发事件,地面应急医学救援力量无法到达或途中耗时较长时,用直升机将救援力量、药品器材等快速运送至现场,对个体或群体实施及时有效地救援,或在医疗监护条件下,将伤病员运至后方医院,接受进一步全面的救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