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婳 《当代医学》2004,10(9):62-62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词语也如生活一样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秀”字成了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秀”字本身具有褒义的感情色彩,但现在不管什么行业,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与之相连,就有炒作之嫌、表演之嫌。“秀”成了形式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2.
在一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快”成了一个最为显著的指征。而“慢”则开始在快的挤压下退居后台,成为一个带有贬意的词语。  相似文献   

3.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饱读《内经》、《难经》,通晓《易经》,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补土派。其对阴火论治尤具特色,其中对风药的运用,更是匠心独具,现就此试析之。1阴火之病机1.1脾虚气陷,阴火上乘东垣创立了阴火学说,其内容散见于《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著作中。李东垣创立这一学说的理论依据是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之论立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发展。李东垣运用了《内经》中“气”、“火”这两个相互联系又…  相似文献   

4.
"暗物质"激发理论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过程是一个不可任意分割、生生不息的“过程流”,而调控这个“过程流”的就是在人体这个“黑箱”中存在着的、到目前为止尚不能用现代科学完全“破译”的巨大的“信息流”——元气(即由肾气激发的机体内在综合潜能);元气这种“暗物质”的激发作用,促进机体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随着“元气”之盛衰的调控,人体亦出现了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轨迹。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学生在作文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命题后学生写作,然后教师批改、讲评。学生即使对要写的题目没有真情实感,为应付作业和考试,也要“为文而造情”。因此写出来的文章空话多、套话多,味同嚼蜡,也就不足为奇了。“所谓文者,未有不写其心之所明者也。心苟未明,劬劳憔悴于章句之间,不过枝叶耳,无所附之而生”(黄宗羲《黄梨洲文集》)。所以要想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必须提倡写实情,真正做到心有所思而作,情有所感而发,缘情为文,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6.
"脉诊"的教学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精华之一,在中医诊断学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历代医家对脉诊均十分重视,但由于切脉是靠医生的主观感觉,由临床实践总结而得,往往给人以“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之感,使学者“心中了了,而指下难明”,长期以来,脉诊缺乏客观依据,各种脉象的诊断标准没有固定的模式,使其教与学比较难以掌握。我们广州中医药大学是全国重点中医药类大学之一,  相似文献   

7.
“甚者从之”意思是对病情较复杂或病势较重的疾病,治疗上要顺从其病气,根据病变性质采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的方法治疗。这就是从治法,也叫反治法。“甚者从之”是教医者在错综复杂的病症中,怎样辨别真假寒热虚实,怎样审证求因,探明标本,而进行治疗,因此,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所在。“从之”切当,常可收到出奇制胜之效,“从之”不当,则往往会引起不良反应。这就需要医者审慎辨证,胆大心细,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议"胃体阳而用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一般“体”指客观存在的实体,“用”指体的作用和机能。故而中医理论也常引用这一概念来阐述脏腑的本体和功能。如“肝体阴而用阳”,与肝一样,胃的体用在古代医著中也有较多的论述,如《张氏医通》就明确提出:“胃之土,体阳而用阴”。但现代临床对此每多忽视,为此有必要对之加以深刻认识,以期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9.
贾锋昌 《当代医学》2005,11(1):64-64
医院出了差错,我们经常听到医护人员说“他们护士怎么搞的……都是主治医生的错……”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听到员工说“他们怎么怎么样,你们怎么怎么样……”听来想想,也是正确的,毕竞谁的错谁就应该承担责任,同时也给人以辩护的机会,所以这样的说辞是我们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10.
那晓萍 《当代医学》2005,11(4):18-18
【案例】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简称亚心)最近以来十分抢眼,它的医院品牌经营做得有声有色,然而“亚心”做品牌并不是广告轰炸,而是另辟蹊径,每一个动作都是经典,其中有三件事做得不着痕迹,但又义意非凡。  相似文献   

11.
论"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观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相应”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命题,《内经》一书在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人与天地相应也”,从而形成了“天人相应”自然观。笔者将《内经》与《春秋繁露》两书中有关内容作一比较分析,其结果表明:“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观基本涵义相同,与先秦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两书在运用该观点时,对“天”和“人”的认识却有本质的区别。《内经》的“天人相应”观着重从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角度研究和论证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应的关系,其“天”专指自然界;“人”则指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各种生理反应。而《春秋繁露》的“天人合一”观着重从社会学角度论述人事活动与“天”——神的关系,扩大了“天”的内容。因此,从哲学角度说两者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2.
冯莉 《当代医学》2005,11(1):23-23
【案例】今年6月下旬,在北京举行的“2004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上,上海瑞金医院申报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影响下医院品牌的建设与推广——瑞金医院品牌建设案例”获得金奖,开创了卫生事业单位获此大奖之先河。  相似文献   

13.
巴根 《当代医学》2006,12(8):62-62
医生专业知识的权威性,使其能够得到患者充分的信任。患者可能会接受医生任何建议。但现在请注意:如果你去医院看病.当接诊的医生把你推荐给另外一家你并不熟悉的医院的时候,你可要留神了,因为你很有可能已经成为医生“倒卖”赚取回扣的目标。“利”字当头,一切皆有可能。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灵枢》中对阴阳二十五人的描述使用了共25个“然”字脚的形容字,惟“敦敦然”同时被用在了二处不同的地方,使人们对此质疑。明张介宾注《黄帝内经》时,认为二”敦敦然”虽同在,却有不同的含义。其他很少见有人解释。综合自明清以来对上古汉语诸韵部逐渐成熟的认识,因金形人手太阴经之“敦敦然”不与上下文押韵,故认为了此处之”敦敦然”乃笔误。  相似文献   

15.
再论"肾主水液"之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肾主之水,《内经》有两种说法:一指人体水液,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一指人体津液,如《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藏,主津液”。至于水、津、液之间,到底有何内在联系与区别?分而言之,清者为“津”,可化为气,属阳;浊者为“液”,可化为水,属阴;“循津液而流者”  相似文献   

16.
太白 《当代医学》2005,11(4):13-13
“黑招”一:拿“祖传秘方”蒙人。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曾收治过一位病人。他从小广告上看到“祖传秘方专治疝气”,谁知这“祖传秘方”竟是用一根针头捅到他肚子里放气。医院给这位病人检查时发现,他的肠子已经被捅破了。称自己有“祖传秘方”专治疑难杂症,是“黑诊所”常用的骗人手段。他们主要是针对一些目前医学上还没有规范化治疗方案的病症,利用病人“病急乱投医”的心理骗其上当。  相似文献   

17.
情志"致"不寐与情志"治"不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情志因素与不寐在病因病机和防治方面的关系。在病因病机方面,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因素过于激烈或持续时问长久就会导致七情失调,从而引起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常而产生不寐,究其主要情志改变有恼怒、喜极、思虑、悲忧、惊恐5种因素,总属真阴精血不足、阳不入阴而神有不安。在防治方面,认为中医情志疗法可采用“以情胜情疗法”、“移情易性疗法”、“宁神静志疗法”,这些疗法对治愈情志因素引起的不寐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当代医学》2007,13(5):4-4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的观点,讲治国之道,像烹调小鱼。 广义上,越重要的问题越应当谨慎抉择,谋求最简单、有效的解决手段,一招克敌最佳,朝令夕改是大忌。小鲜不是小仙,逃不开被烹的宿命。而小鲜们真正的厄困却是被烹也不得清净——到底红烧好?还是干煸好?做成刺身又如何——翻来覆去,总成不了一盘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许定河 《当代医学》2004,10(2):12-13
医疗器械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一位业内专家这样说:“所谓医疗器械,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没有好与差之分,医疗器械零件很多,这一块的话把关不严,就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安全的影响。”据统计,2003年上海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共抽查检验15940件产品,合格率达93.83%。其中:药品不合格率为5.58%;而医疗器械不合格率高达31.77%,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已经到了一个不容忽视地步。  相似文献   

20.
高家骏 《开卷有益》2006,(12):13-13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疑难病之一。中医称之为白虎历节、顽痹。有病程缠绵难愈、其痛彻骨、致残率高的特点,发病10年后只有50%的患者能够继续工作,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类风湿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消耗性反复发作性的以关节症状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发病率为0.34%~1.08%,全国有400万~1300万患者之多,以女性居多,各年龄组均可发病,高峰年龄在40~50岁。迄今对该病尚无特异性药物,民间误认为是“不死的癌症”,人们对此病心怀恐惧。其实,对于类风湿,如果另辟蹊径,采用中药或中西药结合治疗,当可驱弊兴利,优势互补。患者只要正确面对,早期治疗,多可收到病情完全缓解或治愈之效,避免致残、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