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实验高压电烧伤胃黏膜微循环动态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庆富  张海华  张景 《中国微循环》2007,11(3):184-187,F0003
目的探索高压电对家兔胃黏膜微循环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将20只家兔随机分为高压电烧伤组(实验组)和假高压电烧伤组(对照组),每组10只。用实验高压电击系统复制家兔高压电烧伤模型,采用WX-9B型多部位微循环显微镜及其图像分析系统,通过胃黏膜下层微循环观测窗,观察高压电烧伤后胃黏膜微血管形态、血流动力学及微血管周围状态的早期变化及规律,并大体观察6h胃黏膜损伤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电击后微动脉即刻收缩,1h扩张,以后逐渐恢复;微静脉即刻收缩,并较快恢复为电前状态,4~6h再次出现收缩现象。致伤即刻微动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1h以后加快,2h再次减慢。致伤即刻黏膜层毛细血管网扩张,渗出明显,1h缓解,2h以后随时间逐渐加重。结论高压电烧伤导致家兔胃黏膜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2.
实验高压电烧伤后肝脏微循环动态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高压电烧伤后动物肝脏微循环的变化,探讨高压电对肝脏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20只家兔随机分为高压电烧伤组(实验组)和假高压电烧伤组(对照组),每组各10只。用实验高压电击系统复制家兔高压电烧伤模型,采用WX-9B型多部位微循环显微镜及其图像分析系统,观察高压电烧伤后肝脏表面微血管形态、微血流动态及微血管周围状态的早期变化及规律。结果实验组伤后即刻终末门微静脉、中央静脉和肝窦收缩,肝窦清晰度下降,血流速度减慢;伤后1h上述微血管扩张,肝窦变清晰,血流速度恢复正常;伤后2~6h再度出现上述微血管收缩,肝窦密度减低,血流速度下降等变化,并呈逐渐加重趋势。实验组伤后即出现红细胞聚集、白细胞附壁、微血栓、渗出和出血等改变,并呈逐渐加重趋势。结论高压电烧伤可引起家兔肝脏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3.
实验高压电烧伤肾皮质微循环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王车江  张庆富  刘勖 《中国微循环》2005,9(2):85-87,131,i001
目的探讨电烧伤早期肾皮质微循环(RCM)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将家兔分为高压电烧伤组(实验组)和假电烧伤组(对照组),每组各10只,采用实验高压电击设备复制家兔高压电烧伤动物模型[电压1万伏,电击时间5s,电流强度(1.85±0.25)A],应用WX-9B型多部位微循环显微镜观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电烧伤前后即刻、电击后0.5、1、2、4、6、8h时肾皮质微血管管径、密度、囊状扩张、微血管渗出和出血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及电烧伤前比较,电烧伤即刻,微血管密度降低,血管痉挛,微血管在伤后3h出现囊状扩张,在伤后4.5h渗出明显,伤后6h出血严重,且先有渗出,后再有出血。结论高压电烧伤导致肾皮质微循环形态、流态及管周状态出现紊乱。  相似文献   

4.
实验高压电烧伤肠系膜微循环动态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9,他引:1  
张晓琳  张庆富  刘勖 《中国微循环》2005,9(2):88-91,i002
目的探索高压电对机体内脏微血管及微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电烧伤后脏器损伤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复制家兔高压电烧伤模型,用WX-9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视频图像分析系统,观测肠系膜微血管形态、微血流流态及微血管周围状态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电烧伤组肠系膜微血管形态、微血流流态及微血管周围状态均发生变化,高压电对微动脉与微静脉管径均有影响,且两者存在交互作用(P<0.001);微血管周围渗出与出血的生存曲线分析,对照组与电烧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高压电能引起家兔肠系膜微循环发生病理性改变。  相似文献   

5.
实验高压电烧伤软脑膜微循环动态变化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目的通过研究高压电烧伤后动物软脑膜微循环的变化 ,探讨高压电对机体脑微循环的影响 ,为临床防治高压电脑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复制家兔高压电烧伤模型 ,用WX -9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视频图像分析系统 ,观察软脑膜微血管形态、微血管流态及微血管周围状态的变化 ,应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电烧伤(A、B)组软脑膜微血管形态、微血管流态及微血管周围状态各时相均发生变化 ,观察各时相高压电对微动脉和微静脉、毛细血管管径均有影响 (P<0.01),对微静脉血流速度亦有影响(P<0.01)。脑血流灌流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显著(P<0.01)。结论高压电烧伤能引起家兔软脑膜微循环发生病理性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压电烧伤对肝脏微循环血液灌流的影响,为临床防治高压电烧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2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高压电烧伤组(简称实验组)和假高压电烧伤组(简称对照组),每组各10只。用1万伏实验高压电击系统复制家兔高压电烧伤模型,采用LISCA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图像仪(LDPI)对家兔高压电烧伤前、即刻、1、2、4、8h肝脏微循环血液灌流量进行动态观测。结果与对照组同时相比较,实验组高压电烧伤后各时相肝脏左、右外叶血液灌流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电击前比较,电击后各时相血液灌流值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高压电烧伤可导致家兔肝脏血液灌流量降低。  相似文献   

7.
实验高压电烧伤对胰腺微循环灌流量动态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压电烧伤对胰腺微循环灌流量(PHP)的影响。方法将30只家兔随机分为电伤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采用TC-30-20KVA型调压器和YDJ-10KVA型实验变压器,复制家兔高压电(10kV)烧伤模型,使用LISCA激光多普勒微循环图像仪(LDPI)连续观测家兔电前15rain、电后0、1、2、4、8h胰腺微循环灌流量及血清淀粉酶和血糖变化。结果电伤组和对照组电前15min PHP值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各时项PHP值与假电前15min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电伤组电后各时项PHP值均低于电前15min,电后0h明显降低,电后1h回升,之后降低。电伤组电后血清淀粉酶呈逐渐增高趋势,而对照组缓慢下降;电伤组和对照组血糖均呈升高趋势,但电伤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高压电烧伤导致家兔胰腺微循环灌流量减少及血糖、血清淀粉酶升高。  相似文献   

8.
实验高压电烧伤深筋膜微循环动态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梁彦  张庆富 《中国微循环》2005,9(1):12-14,17,i003
目的研究肢体高压电烧伤后深筋膜微循环变化规律。方法将28只家兔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家兔的右下肢采用1万伏额定电压 ,77mA电流及通电5s的方法制作单侧后肢电烧伤模型 ,对照组采用假电的方法制作单侧后肢假电烧伤模型 ,两组均采用“滴水开窗法”制作左侧下肢远端深筋膜微循环观测窗 ,并采用WX -9B型多部位微循环显微仪及其图像处理系统在通电前、通电后即刻、通电后30min、2、4、6h观测微动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微静脉的形态、流态、管周状态。结果肢体高压电烧伤后 ,微血管形态在30min内可观测到显著性变化 (P<0.05) ,表现为血管密度减小 ,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收缩 ,后微静脉扩张 ,微动脉、毛细血管均在6min以后变得不清以致模糊(P<0.05)、后微静脉、微静脉分别在2h、30min以后变得不清(P<0.05)。微血管内的流态以白微栓的变化可见规律性 ,即白微栓在电后2h开始出现 ,4h迅速达高峰 ,6h又有快速下降的趋势。微静脉和后微静脉在通电30min后有渗出(P<0.05) ,只有后微静脉在通电后2h有出血(P<0.05)。结论电烧伤后存在全身性反应 ,其在肢端深筋膜微循环的表现是一个阶段性加重的过程 :第一阶段电烧伤后30min内为缺血型微循环障碍 ,第二阶段微循环障碍包含两个方面 :其一是微血管的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压电对家兔骨骼肌微循环灌流量(MP)的影响并探讨己酮可可碱(PTX)的干预作用。方法:将45只家兔按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为对照组、电伤组和治疗组,每组15只。电伤组和治疗组家兔用调压器和实验变压器制成高压电烧伤模型,对照组家兔接相同装置但不通电,致假伤。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图像仪(LDPI)检测3组家兔伤前15min、伤后5min、1h、2h、4h、8h骨骼肌MP。检测部位为腹部骨骼肌表面。结果:对照组假伤前后各时相点MP变化不明显(P>0.05);电伤组和治疗组电伤后各时相点MP均较电伤前15min降低,伤后5min时下降幅度最大(P均<0.05)。伤前15min,三组间M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后各时相点,电伤组和治疗组MP均较对照组同时相点降低,但治疗组各时相点MP(伤后5min除外)较电伤组同时相点增加(P均<0.05)。电伤组和治疗组伤前15min灌流图色彩鲜艳,伤后5min色彩深暗,伤后1h色彩有所恢复,之后渐变暗。结论:高压电烧伤导致家兔骨骼肌MP下降,引起骨骼肌微循环障碍。PTX可提高电伤后骨骼肌MP。  相似文献   

10.
高压电烧伤病人足甲襞微循环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高压电烧伤病人足甲襞微循环变化,探讨高压电烧伤对人体微循环的影响。方法用WX-9B及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观测50例高压电烧伤病人足甲襞微循环,并同50例健康人对照。高压电烧伤组病人均有电流出入口,体表烧伤面积为(12.4±9.3)%,平均年龄(26.58±5.33)岁;正常对照组平均年龄(24.40±4.68)岁。观察指标包括微血管形态、微血流动态、微血管周围状态共三方面十六项指标。结果高压电烧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前者微血管清晰度降低,管襻数减少,输入枝及输出枝长度缩短,输入枝、输出枝和襻顶直径变小,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性增高,襻周有渗出和出血。结论高压电烧伤对人体外周微循环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侧流暗场(sidestream dark-field,SDF)成像技术观察比较内毒素休克兔经液体复苏至同一目标血压水平下小肠绒毛微循环及舌下微循环变化的异同。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绒毛组及舌下组,每组30只。2组均行体外回肠造口术,用细菌脂多糖注射建立内毒素休克模型。建模成功后用乳酸林格氏液以复苏剂量30 mL·kg~(-1)·h~(-1)进行液体复苏使平均动脉压(MAP)达到80 mmHg为目标血压。若经单纯液体复苏,血压仍不能达标者,则予以去甲肾上腺素0.5~1μg·kg~(-1)·min~(-1)维持至目标血压。通过SDF成像技术持续观察2组动物休克前后以及液体复苏后的小肠绒毛及舌下微循环灌注指标:绒毛血管数量(vessels per villus,VV)、微血管血流指数(microvascular flow index,MFI)、灌注绒毛比例(proportion of perfused villi,PPVi)、绒毛边界量化评分、绒毛血管评分、总的血管密度(total vessel density,TVD)、灌注血管密度(perfused vessel density,PVD)、灌注血管比例(proportion of perfused vessels,PPVe)等的变化并比较两者灌注特点的异同。结果:休克后,小肠绒毛MFI、PPVi以及舌下微循环MFI、PPVe、TVD、PVD较休克前均显著下降(P0.01),其中小肠绒毛微循环MFI显著低于舌下微循环(P0.01);经液体复苏至MAP达到目标血压后,小肠绒毛MFI、PPVi以及舌下微循环MFI、PPVe、TVD、PVD较休克后均有明显上升(P0.05),但复苏后的小肠绒毛微循环MFI仍明显低于舌下微循环(P0.01)。结论:内毒素休克兔小肠绒毛与舌下微循环灌注变化有差异,休克后小肠绒毛微循环灌注下降程度较舌下微循环更显著,而液体复苏后小肠绒毛微循环灌注恢复程度亦低于舌下微循环。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SHS)甲襞微循环的变化及针刺对其的影响,检查26例SHS患侧针刺前后及20例对照组的甲襞微循环。结果表明,SHS患侧甲襞微循环各类积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其总积分值和肩痛及手肿轻重程度有关。针刺后其流态、管周状态及总积分的积分值均显著下降(P<0.010.001)。结果提示,SHS患侧甲襞微循环存在明显障碍且和临床表现轻重程度有关;针刺治疗能使其微循环障碍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兔失血性休克输注不同温度的复苏液时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特点,为临床复苏应用适宜的复苏液温度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健康新西兰雄兔32只,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低温组、常温组、温热组,后三组复制休克模型,模型稳定30min后将后三组按相同速度分别给予低温、常温、及温热平衡液和自体血复苏,于休克前、休克时、开始复苏后1、2、3h分别测定兔肠系膜微血管管径、红细胞流速、微血管数目的变化及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实验结束后取邻近部位小肠做病理检查。结果液体复苏后低温组、常温组、温热组兔肠系膜微血管管径、红细胞流速、微血管数目及平均动脉压均高于休克时(P〈0.05)。复苏过程中温热组兔肠系膜微血管管径、红细胞流速及平均动脉压高于常温组和低温组(P〈0.05)。邻近部位小肠病理学检查结果低温复苏组兔小肠出血坏死、黏膜脱落较常见,而常温复苏组及温热液体复苏组的病变较轻,表现为组织水肿较常见。结论失血性休克可引起兔肠系膜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管径、红细胞流速、微血管数目均下降,温热液体复苏更有助于改善肠系膜微循环。  相似文献   

14.
复苏液体温度对失血性休克兔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输注不同温度液体时失血性休克模型兔微循环变化的特点 ,探讨液体复苏时不同温度液体对改善微循环、提高抗休克疗效的作用。方法 :新西兰雄兔 3 0只 ,随机分为 4组制作休克模型 ,休克模型稳定 3 0min后按相同速度相同液量分别给予低温 ( 10 .7± 1.6℃ )、常温 ( 2 0 .6± 1.3℃ )及温热 ( 3 9.5± 1.3℃ )平衡液和自体血 ;在休克前、休克及液体复苏 1h、2h和 4h监测球结膜微循环血流流态、血管口径、毛细血管数目变化。结果 :⑴各组流态随着液体输注逐渐改善 ,温热组流态恢复明显早于其他两组。⑵温热组在液体复苏 1h、2h和 4h的血管管径均明显大于其他两组 ,组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⑶低温组在液体复苏 1h和 2h血管数目明显减少 ,常温组和温热组血管数目均呈逐步增加趋势。结论 :输注温热液体可加快血流速度 ,扩张局部毛细血管 ,减少血管数目的下降 ,从而改善微循环障碍 ,提高休克后液体复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升温输液对烧伤休克兔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升温输液对烧伤休克兔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建立烧伤休克模型,一组采用低温(18℃)输液,另一组采用升温(37℃)输液,分别观测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结果升温输液组与低温输液组相比较,肠系膜微动脉管径(AD)、微静脉管径(VD)显著增大(P〈0.001),微动脉血流速度(AFV)和微静脉血流速度(VFV)明显增快(P〈0.(105),毛细血管血流流态由线粒流变为线流。低温输液组微血管周围有渗出与出血13例,血流中发现有微小血栓8例,而升温输液组微血管周围有渗出与出血4例,血流中发现有微小血栓2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升温输液对改善烧伤休克肠系膜微循环,并对烧伤休克所致多器官损害具有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6.
魏健  张庆富 《中国微循环》2005,9(3):167-170
目的探讨烧伤早期合并感染情况下实验动物血液流变性变化。方法采用成组配对设计,复制单纯烫伤组和烫伤复合内毒素血症组实验动物模型,每组各7只大耳白兔,检测时相分为致伤后即刻(0h)、致伤后8、24h,模型复制成功后检测各时相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值、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K值和全血还原黏度、内毒素水平等指标。结果两组实验动物0h相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8h和24h时相有显著性变化。烧伤复合内毒素组动物全血黏度、还原黏度、刚性指数、聚集指数、血沉和血沉K值明显升高(P<0.05),而纤维蛋白原和血浆黏度值轻微下降(P<0.05),红细胞比容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内毒素影响了烧伤早期家兔的血液流变性质,造成了对机体进一步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参附注射液的微循环作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各种微循环状态的影响,用微循显微分析系统观察给予参附注射液的小鼠耳廓微动脉在各种状态(正常状态、肾上腺素或内毒素导致循环障碍状态)下的直径,毛细血管交叉网点数及血流速度,并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参麦组,地塞米松组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参附注射液均使各种状态下的小鼠耳廓微动脉直径扩大,毛细血管交叉网点数及血流速度增加,其中对肾上腺素,内毒素所致外周血循环障碍作用尤为显著,其作用较参麦注射液明显,与地塞米松作用相似,对内毒素攻击所致小鼠体表温度降低有明显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压氧对兔脑膜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建章 《中国微循环》2006,10(5):352-353
目的观察高压氧变化对兔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在兔大脑顶叶部位颅骨开窗,暴露局部软脑膜,然后将兔置于高压氧舱内,加压的同时给予持续常压面罩吸氧,分别于加压吸氧前及加压吸氧后0.13、0.16、0.19、0.22及0.25MPa时进行脑膜微循环检测。结果随氧分压逐渐增高,血管径逐渐收缩,血流速逐渐减慢,血流量逐渐减少,特别是在0.25MPa时上述变化明显,血管收缩了24.3%(P〈0.05)、血流量下降了33.3%(P〈0.05)。3例(27%)出现了毛细血管周围的渗出或出血现象。结论高压氧压力在0.2MPa时脑膜微循环血流量最佳,为合理制订高压氧治疗方案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