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涎腺肿瘤中P53,Bcl-2与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涎腺肿瘤中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 p5 3 ,bcl 2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 ,对 18例多形性腺瘤和5 2例恶性涎腺肿瘤中细胞凋亡和Bcl 2 ,P5 3蛋白表达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恶性涎腺肿瘤的凋亡细胞指数和增殖细胞指数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 (P <0 .0 5 ) ;恶性涎腺肿瘤中Bcl 2 ,P5 3蛋白表达率和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 (P <0 .0 5 )。结论 :在恶性涎腺肿瘤中 ,增殖细胞和凋亡细胞明显增多且伴有P5 3的过度表达 ;Bcl 2蛋白在涎腺肿瘤中可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端粒酶活性在良、恶性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涎腺肿瘤的性质、TNM分期、瘤体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法检测冻存的87例良、恶性涎腺肿瘤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结果:①涎腺恶性肿瘤端粒酶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良、恶性涎腺肿瘤的瘤旁组织中均无端粒酶活性表达。②端粒酶的阳性率与TNM分期无相关性。③瘤体长径<20mm组端粒酶阳性率显著低于≥20mm组。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的端粒酶阳性率显著低于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结论: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为恶性肿瘤的重要标志,端粒酶活性与涎腺肿瘤的增殖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检测涎腺肿瘤端粒酶的活性,有助于早期鉴别其良、恶性,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可帮助预测恶性涎腺肿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涎腺多形性腺瘤中 p5 3基因突变。 方法 采用非同位素聚合酶链式反应———单股构型多态分析 (PCR -SSCP)技术对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研究。结果  14例多形性腺瘤中有 11例出现PCR -SSCP异常电泳带 (阳性率 78.6 % )。突变部位分布在第 5~ 8外显子 ,其中第 5、6、7、8外显子的阳性例数分别为 2、6、7、3例。在 11例阳性肿瘤中有 2例肿瘤同时出现 3对外显子 (第 6、7、8外显子 )异常 ;3例肿瘤同时出现 2对外显子(第 6、7和 7、8外显子 )异常。结论 ①涎腺多形性腺瘤发生中 p5 3基因的第 5~ 8外显子均有突变 ,其中突变频率最高的是外显子 6和 7;②在阳性的肿瘤中约有半数出现多位点突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涎腺肿瘤病人血清中肺腺癌相关抗原KA - 93的含量。方法 用鼠抗人单克隆抗体KM- 93采用改良SandwichELISA方法检测 2 5例涎腺良恶性肿瘤和 2 0例健康人血清中KA - 93的含量。结果 恶性肿瘤阳性率 5 0 % ,良性肿瘤 36 % ,恶性肿瘤与健康人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1) ,良恶性间无差异。 1例多形性腺瘤患者术后KA - 93含量降低 ,2例腺样囊性癌无改变。结论 涎腺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肺腺癌相关抗原KA - 93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但是该抗原不能用于涎腺肿瘤的鉴别 ,其在肿瘤疗效和预后检测方面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涎腺肿瘤3461例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了解涎腺肿瘤发病情况、构成特点及发展趋势。方法 :对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195 5~ 2 0 0 2年间收治的 3 461例涎腺肿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良恶性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是 41.3 8岁和 45 .2 0岁 ,良恶性的男女之比分别是 0 .99∶1和 1.3 4∶1。腮腺、腭部的小涎腺和颌下腺分别列为涎腺肿瘤原发部位前3位 ;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基底细胞腺瘤与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腺癌分别列为良、恶性肿瘤前三位。结论 :涎腺肿瘤发病有增加的趋势 ;男性患者的构成比恶性肿瘤高于良性 ;女性患者构成比有增加趋势 ;腮腺和腭部分别是大、小涎腺肿瘤的高发部位 ;多形性腺瘤和粘液表皮样癌是最常见的涎腺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中抑癌基因p16、癌基因rasp21的表达,探讨基因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中p16、p21的表达。结果:(1)p16表达:正常组阳性表达率为100%,良性组为95%,恶性组为82.5%。正常组与恶性组、良性组与恶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组与良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2)p21表达:正常组阳性表达率为0%,良性组为65%,恶性组为72.5%。正常组与良性组或恶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良性组与恶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结论: 1.p16基因变异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2.ras基因产物p21过表达可能对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的早期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启动子 P3在涎腺多形性腺瘤(SPA)中的甲基化状态。方法:收集26例SPA 组织及瘤旁相对应的正常涎腺组织,10例涎腺恶性肿瘤(恶性多形性腺瘤除外)及10例正常涎腺组织,应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 PCR(nMSP)检测 IGF-II 启动子 P3的甲基化状态。对其中10个样本(SPA 及正常组织3对,恶性肿瘤及正常组织2对)采用焦磷酸测序(pyrosequencing)检测。结果:9例 SPA 中 IGF-II 启动子 P3呈低甲基化状态改变,其余为部分甲基化和甲基化。正常涎腺组织及涎腺恶性肿瘤组织未出现低甲基化改变。结论:IGF-II 启动子 P3低甲基化可能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2,Skp2)和抑癌基因p27在涎腺正常与良恶性肿瘤组织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化SP法对70例涎腺正常与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的Skp2和P27表达进行检测,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2种良性肿瘤即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之间及2种恶性肿瘤即腺样囊性癌与黏液表皮样癌之间,Skp2与P27表达无显著差异。正常涎腺与良性肿瘤组织的比较,仅Skp2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正常涎腺与恶性肿瘤组织的比较及涎腺良性与恶性肿瘤组织的比较,Skp2与P27的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Skp2与P27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Skp2蛋白表达与靶蛋白P27蛋白降解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PCR技术和核酸电泳方法,对涎腺多形性腺瘤和其它类型良恶性肿瘤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c-myc和p53阳性率分别为50%(10/20)和25%(5/20,均远低于涎腺恶性肿瘤阳性率100%(3/3),提示c-myc表达与涎腺上皮细胞增殖速度加快有关,其表达率升高,与细胞癌变有密切联系。p53阳性表达率,虽在恶性肿瘤较高,但仅为判断细胞分化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关于腮腺肿瘤与HPV关系,15例多形性腺瘤和3例腮腺癌中,HPV6.11均为阴性,HPV16.18阳性反应各为1例(1/5和1/3),远远低于HPV16.18在口腔肿瘤中的感染率,考虑到腮腺与口腔组织所处环境差异(后者易受烟草刺激),HPV16.18的致癌作用,主要表现为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探讨p5 3第七外显子突变与涎腺多形性腺瘤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两组各 8例肿瘤组织进行PCR -SSCP。结果 :两组阳性率分别为 1 2 .5 %和 5 0 %。结论 :p5 3第 7外显子突变率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 (χ2检验 ,P >0 .0 5 ) ,p5 3抑癌基因第七外显子突变与多形性腺瘤的分化程度可能有关 ,但不是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bFGFmRNA基因与腮腺血管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RT -PCR技术对 16例腮腺血管瘤和 5例正常腮腺组织进行了bFGFmRNA的基因表达的分析。结果 :发现bFGFmRNA基因在所测组织中均有不同水平的表达 ,腮腺血管瘤的高表达率为 6 2 4% ,正常组织无高表达。结论 :提示bFGFmRNA基因与腮腺血管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分析恶性成分为非特异性腺癌的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malignant pleomorphic adenoma,MPA)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原发MPA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恶性成分为非特异性腺癌和其他组织学类型病例在临床病理特点方面的差异,分析恶性成分为非特异性腺癌病例的临床病理指标与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恶性成分为非特异性腺癌的65例原发MPA中,男性58例,女性7例;发病年龄23~83岁,平均57岁,50~59岁最好发;发生于大涎腺61例,小涎腺4例;组织学分级为低、中、高度恶性者分别为12、14、39例;非侵袭性、微侵袭性、侵袭性MPA分别为15、13、37例;13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恶性成分为非特异性腺癌的原发MPA组织学分级与侵袭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侵袭性与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P<0.05);侵袭性和组织学分级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MPA恶性成分组织学类型最常见为非特异性腺癌,组织学分级越高,肿瘤的侵袭性越强;侵袭性癌、组织学分级高度恶性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of salivary malignant pleomorphic adenoma(MPA)(the subtype of the malignant component was classified as non-specific adenocarcinoma).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115 salivary gland tumors histologically diagnosed as MPA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 all the 65 MPA cases, there were 58 male and 7 female patients, and the mean age was 57 years(from 23 to 83). Sixty-one tumors were located in major salivary glands, and 4 in minor. Histologically the malignant components of 39 tumors were high-grade, 14 intermediate-grade, and 12 low-grade. Thirty-seven tumors were invasive carcinoma, 13 minimally invasive, and 15 non-invasive. The high-grade tumors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invasive carcinomas(P<0.05). The invasive carcinomas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NM clinical stage(P<0.05). The invasive carcinoma and the high-grade tumor had correlation with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P<0.05).Conclusions Non-specific adenocarcinoma are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subtype in MPA. The invasive and the high-grade types are more likely to metastasize to cervical lymph node.  相似文献   

13.
口腔鳞癌顺铂诱导化疗前后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行顺铂诱导化疗前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和动态改变。方法 :施行高剂量顺铂为主的PVP诱导化疗方案 ;与化疗前后分别获取实验标本 ,离体 3 0min内置 80℃冻存 ;采用PCR -ELISA方法测定端粒酶活性。结果 :诱导化疗总有效率为 85 1 8%(2 3 / 2 7)。顺铂化疗前后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5)。结论 :顺铂可以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来抑制癌细胞的过度增殖 ,其作用机制和顺铂抗癌药理作用于DNA交叉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CEREC系统 (Ⅱ 型 )的临床应用进行评估。方法 :用CEREC系统 (Ⅱ型 )制作修复体 38个 ,并作 1年的临床追踪观察。结果 :18个嵌体有一个折断 ,2 0个贴面脱落 5个。结论 :CEREC陶瓷是银汞合金的理想替代品 ,但修复体制作技术要求高 ,不能修复龋坏面积过大的牙齿 ,设备投资大 ,临床应用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口腔扁平苔藓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凌  王兆元 《口腔医学》2000,20(2):80-81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口腔扁平苔藓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 31例OLP患者和 71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HCV-Ab阳性率。结果 :31例OLP患者中 5例HOV-Ab阳性 (阳性率16.13% ) ,正常组阳性率为零 (p <0.01) ,并且糜烂型OLP患者HCV-Ab阳性率高于非糜烂型患者。结论 :HCV感染与OLP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刘颖  冯希平  潘瑛 《口腔医学》2000,20(2):59-60
目的 :观测饮茶习惯对成年男性唾液氟基线水平的影响。方法 :氟离子特异性电极测定并对比饮茶及不饮茶两组受试者连续 2周唾液氟浓度。结果 :饮茶组唾液氟均值第 1周 0 .2332mg/L ,第2周0.1832mg/L ;不饮茶组分别为 0 .1657mg/L和 0 .1871mg/L。同 1周两组间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 ,同一组 2周之间也无明显差别(p >0.05 )。结论 :单纯饮茶不能明显提高唾液氟含量 ,故饮茶防龋并非通过提高唾液氟含量的途径完成。  相似文献   

17.
rasP21与P53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表达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rasP21与P53癌基因在该瘤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作者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rasP21与P53基因蛋白的表达量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发现,在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rasP21表达率分别为78%和100%;P53表达率分别为81%和100%。正常腮腺组织不表达rasP21与P53。各组表达量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实验结果表明,ras癌基因的激活与P53基因突变可能在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及恶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83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总结分析83例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患者平均年龄53岁,男女之比为1.2:1,肿瘤部位依次为腮腺47.9%,颌下腺24%、腭部20%,肿瘤中恶性成份为癌型76例,癌肉瘤7例。明显影响预后的因素有(1)肿瘤部位;(2)组织学亚型,(3)肿瘤分化程度,(4)浸润状况,(5)淋巴结有无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为52.7%,恶性程度明显高地其它常见型涎腺癌。作者认为多形性腺瘤是它的癌前病变,早期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凋亡相关蛋白Bcl 2、Fas在口腔异常增生上皮和鳞癌组织中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10例正常粘膜 ,48例异常增生上皮 ,42例鳞癌石蜡包埋样本中Bcl 2和Fas的表达。结果 :Bcl 2在正常粘膜和异常增生上皮中少见表达 ,鳞癌组织中Bcl 2表达明显增强 (p <0 0 5 )。Fas在正常粘膜中广泛表达 ,在异常组和鳞癌组中表达明显下调 (p <0 0 5 )。结论 :Fas在异常增生上皮中表达下降 ,可能导致异常增生细胞累积 ;Bcl 2和Fas共同作用导致肿瘤的最终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继XIS- Ⅰ 型的基础上应用数字电路、生理压力传感器及单片微机系统研制成XIS-Ⅱ 型 ,对造影剂及注入造影过程中的时间、压力、剂量参数能进行遥控处理。方法 :应用XIS-Ⅱ 型造影装置对 27例患者进行涎腺造影 ,与XIS-Ⅰ型造影装置对 30例患者的造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XIS- Ⅱ 型能够控制造影剂注入的剂量、注射的时间以及注射的压力 ,防止了造影剂充盈过度或不足 ,克服推注速度过快导致患者局部疼痛肿胀。结论:XIS-Ⅱ 型能够直接获得造影剂注入的剂量、注射的时间等信息 ,利用注射压力值的大小作为一种定量指标 ,更进一步提高了涎腺疾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